首页 公文范文 医师教育培训

医师教育培训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1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师教育培训,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为适应未来一体化卫勤保障军队卫生职业发展需求,借鉴外军经验,军医培养应强调学历教育、任职教育与军事职业发展相结合,体现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将医学及军事职业教育贯穿全程,在知识结构上突出军事及作战理论、联合卫生勤务、医学及军事医学知识,在能力发展上强调预防保健、专业救治、应急救援、卫勤组织指挥与管理能力,在素质养成上加强军事、身体心理、卫勤专业、信息等素质。培养起点是五年制本科学历教育,按照专业技术职称和岗位成长轨迹,可划分初级、中级、高级医学人才三个阶段。

1.1初级军医人才职业发展目标(学历教育及毕业后教育)培养军政素质过硬,军事及专业适应性强,掌握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具备基本的预防保健、卫生联勤保障及卫生服务能力的通用型医学人才。

1.2中级军医人才职业发展目标(初晋中任职教育)培养军政素质过硬,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与技能,了解医学专业发展前沿,具有应急救援和解决复杂战时救治问题能力,具备一定的卫勤组织管理能力,熟悉战时卫勤的组织体系、医疗后送体制等救治程序和规则,能够胜任卫勤分队队员岗位职能,军事、卫勤和战救技术相结合的多能型医学人才。

1.3高级军医人才职业发展目标(中晋高任职教育)培养军政素质过硬,掌握军事、卫勤相关理论与技能,具备创新发展能力和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同时胜任卫勤指挥和专业技术岗位职能,军事、卫勤和战救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2明确军医分阶段渐进式职业发展路径    

军医应实行阶段性培养,把医学职业教育和军事职业教育分阶段地融人卫勤任职发展中,形成逐级渐进式职业发展培训制度,明确职业发展的基本路径。第一阶段,学历教育完成必要的军事适应性教育、医学及军事医学教育、卫勤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是军事医学规范化培训,最终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和能力,具备基本的军事医学职业素养。这个阶段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上尉军衔,重点是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和能力,是基本的职业素质养成,医师规范化方式尽可能和国家政策吻合。第二阶段,进行军事医学、卫勤的任职教育,参与卫勤保障实践,属于中级培训,要求具备部队基层工作和卫勤分队工作的基本能力,借鉴美军卫生人才毕业后在军队医疗中心轮转的经验,到部队基层卫勤分队服务一年,再进行半年左右的院校教育,促进职业发展。该阶段人才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少校、中校军衔,应达到具备机动卫勤分队队员的基本资格。第三阶段,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参加两个方向的高级任职培训,一是管理干部培训,培养卫勤领导岗位(队长、院长)人才;二是专科规范化培训,成为具备高级职称的专科医师(表1)。

 

3建立院校一部队一军事职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卫勤教育培训机制    

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军事职业教育是军医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而军事职业教育起到有效贯通和统领人才职业生涯发展各阶段的作用,重点是将军事职业教育融人到院校教育和部队实践训练中,通过机制和体系设计,实现军医人才的融合式、职业化培养。一是建立大学和部队联演和联训机制,明确统一的训练成效考评标准,解决培训质量评价和认证问题。二是建立部队和大学联合的双向任职制(“双师制”),实现大学教学工作由校外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基层部队优秀指挥员到院校任教官乃至任职,大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员到军兵种部队代职、调研、参加演练,不断改善知识结构。三是严格落实训用一致制度。逐步实现送学培训与分配使用挂钩。建立军医大学本科生(包括直招人伍和国防生)毕业分配配套制度,首先分配到区域卫勤保障机构进行规范化培训,同时区域卫勤保障机构派人到部队代职顶岗,适应国家新医改政策要求,解决毕业生在部队职业技能薄弱问题。四是完善干部交流使用制度。多岗位轮换、多任务历练已成为各国军队军官职业发展的制度化措施。应建立稳定的区域卫勤保障机构与部队之间人员流动政策制度,如部队代职、岗位轮换等。

4超前设置以能力为中心的卫勤和军事医学课程    

篇2

关键词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医学史教育

在国内医师继续教育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住院医师在进行规范化培训时,应重视医学教育史学习,通过医学史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并树立科学的职业定位观,全面提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进而完善医患关系,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现阶段,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加强医学史教育已成为了关键改革措施,对未来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综合自身多年来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开展医学史教育的作用及方式,旨在指导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实现其全面发展。

一、国内医学院中医学史教育缺失现状

现阶段,据有关调查发现,国内大约有33%的西医院设置了医学史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医学教育史未被重视。目前,医学史教育仅为多数医院的选修课程,具有非限制性;而伴随着选修课程的不断增多,多数学生未选择这门课程。此外,于在校学习时期,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水平低下,知识掌握不全,难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另外,基于教学方式单板、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下,导致医学教育史教学工作不理想。由此可见,必须要加大医学教育史培训力度,住院医师于规范化培训时期重视该课程的开展,可深入其理解,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史教育作用

目前,卫生部颁布了有关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涵盖临床能力、专业外语、医德医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专业理论及政治思想等,其中实践技能培训已成为了规范化培训中的关键措施,而以全面提升住院医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保证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的医学史教育已得到了广泛认可。医学史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已成为了连接人文科学与医学的桥梁,虽无法提供专业的知识技能,但可为其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与精神支持,具有源源不绝的动力。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提高对医学发展规律的认识,便于理解现实与把握未来

哲学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循,而医学史作为不断总结前人检验教训的一门交叉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可立足于历史角度,纵观医学的发展史,明确其内在发展规律。基于全面掌握医学发展中的失误与成功前提下,可不断总结经验,明确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超越历史,实现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对医学精神的理解,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准则

医学史将所有的医学知识整合成一有机整体,其中既有战胜各类疾病的喜悦,又有失败的体验,掌握医学发展的艰辛历史,理解每个为医学事业而献身的伟人,进而领悟其中的奥秘,可加深对医学事业的感情,对职业道德准则的树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医学史属于医学思想与精神的有机载体,其中注入了诸多献身于医学事业的伟人,他们的崇高的医学精神追求与人道主义精神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能有效提高住院医师的思想觉悟,深入其思想意境,帮助其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准则。

3.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知识技能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于专科培训中积极融入医学史教育,从各个专科实际疾病出发,深入分析其发病机制认识历史,并就现有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发展历史进行全面剖析,可提高住院医师对现有知识的理解能力,对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具有推动作用。

4.掌握事件与人物的核心医学思想,树立批判精神与科学的思维方法

医学史的发展注入了前人的创新性思维与批判精神,从本质上来讲,医学史教育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事件与任务,同时要对这些历史事件与任务所传递的医学思想进行系统学习,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并树立批判精神,激发创新精神,深化自身内涵与品质。

5.全面总结医学事业发展史,培养教、医、研能力

在医学史教学过程中,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应用生动灵活的方式全面总结医学事业发展史,积极培养住院医师教、医、研能力。具体而言,就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而言,可采用自主授课或自主学习等模式进行系统学习,全面提升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其文献检索能力;积极阅读相关的外语文献,可保证其外语水平;科学制作幻灯片,推行情景教学,可培养住院医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史教学方式

住院医师在接受医学史教育时,可采取教师授课的方式,详细讲解相关医学发展史,并剖析关键历史事件与任务,讲授各个专科疾病的发展史。待住院医师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了解后,可以问题为引导,指导其设计题目并积极寻找资料,经书写教案进行自主授课,同时融入专业探讨、专题展览等内容。此外,还可经问卷调查、座谈、考试等模式对教学效果进行系统评估。考虑到医学史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故针对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而言,必须要坚持寓教于乐原则,于潜移默化中促使其接受医学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而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强化医学史教育,是提升临床医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保证临床工作质量的关键手段,亦是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应引起足够重视。在实践工作中,需全面分析医学史教育现状,把握其教育目标,领悟其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进而不断转变教育方式,可全面提升住院医师的综合素养,对推动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伟力,陈地龙,陈怡婷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41-45

[2]刘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13-16

[3]施萍,何旖旎.导师负责制教学法在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33(10):1360-1362

[4]贾文妍,景惠荣,赵桂秋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4,35(9):80-83

[5]段链,陈红,路阳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24-26

[6]王美堂,瞿小英,梅冰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急诊临床能力培训和考核方法的探索[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5):471-472

[7]陈丽芬,王亚军,赵妍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并轨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52-455

篇3

二、加强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科教处组织的学术讲座均为区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每年有15~20项,参加约有3000人次,在学习交流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有利于医院的全面发展。

三、通过好医生远程医学教育,使卫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掌握学习进度,选择符合工作需要的学习内容。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从根本上解决因工作忙而不能接受现场培训的问题。

四、我院实施院、科两级管理,由一名副院长负责,由科教处负责具体工作,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由各科室指定一名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员。科教处制订相关的考核办法,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实行规范化管理,以评价各科室培训工作。各科室每月培训2~3次,每月全院培训约有900~1000人次。通过每月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报表,充分体现出这种管理办法的可行性。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