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2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林业经济研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引言
林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资源的充足性是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将林业经济的重点转移到林下经济的建设上来,有利于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林下经济可以有效利用和保护林业资源,使林业资源的长期以及中短期效益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将其优势积极发挥出来,增大林地的附加值。从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型发展,可以为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1林下经济的概况
生态环境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主要属于林业资源复合经营的范畴,具体内容包括能源、牧场、农田、林业等多项产业的混合经营。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提供农民的收入有重要意义,其有利于缩短林业发展的经济和周期,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化利用[1]。现阶段,国有林场是林下经济发展的主体,要想将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必然不可忽视国有林场发挥的作用,其可以利用自身的发展经验发挥出自身的属性优势。
2发展林下经济的问题
2.1项目管理不够严谨
目前,我国的林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林业、水产、农业等产业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产权归属问题也是阻碍林业经济发展增速的重要因素,其会导致投资回报时间长,根本无法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2]。另一方面,政府对林下经济发展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造成农民在管理过程中既缺乏相关经验又没有相应的技术指导,只能凭感觉走一步算一步,这就导致林下作物的产量难以提升。此外,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也客观上造成了林下经济缺乏足够的人力支持。
2.2政府的扶持力度不足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出台与林下经济发展相关的融资政策,大多数地区只能通过向银行借贷、投入自有资金、向上级审批资金等途径来进行林下经济项目的开发。我国政府对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只是给予其少量的财政补贴,根本无法解决项目在饲养、种植上所面临的困境[3]。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林下经济项目的发展速度就必然被迟滞,经济产物的质量也必然会难以保证,这也就难以提高林下经济所带来的收益。
2.3项目基础设施不够先进
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是林下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我国的林下经济产业的起步较慢,各地区所采用的基础设备都相对陈旧,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部分地区的道路还是土路,没有经过翻修,电量供应与水利项目都还是传统的设备供应,这就极大的影响了林下经济项目的展开,客观上造成林下经济无法形成相应的规模,迟缓了林下经济的推进速度。
3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应措施
3.1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我国林业部门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为其创造融资条件,要想促进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应该要加强对林下经济的重视和支持,在资金上加强扶持力度。比如人力成本、林业技术成本、各种树木的成本等,都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针对当前大多数林下经济项目缺乏足够发展资金的难题,可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财政支持,使得相关部门能够给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专项支持,比如各种苗木的补贴,可以解决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林农的经济压力。同时也能加强社会支持力度,加强社会资金的筹集,为林下种植技术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实现林下经济产业化
目前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管理水平还不够先进,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对林下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遵循独特发展、分布科学。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使林下经济的生产规模化。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林下经济市场的开发与规模经营[4]。此外,政府还应该从国外引入新型的经济作物种养模式,加强技术、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建立健全林业经济作物的培养机制,增强林作物的产量、扩大林作物的产值。要想实现林下经济发展可持续化,必须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可以有专业人员制定相关的林下经济发展准则,形成林下经济项目科学化的检验检测体系。为了有效避免恶性竞争与作物质量以次充好等现象,林业部门可以出台一些相关法规,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司法保障,使林业产值的增长科学化。
3.3完善管理机制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种产业的推广和应用是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过程。因此,加快林下经济推广体系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林下经济的推广过程中,上级与基层林业部门之间应该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对于林下经济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进行及时地解决[5]。另一方面,各级林业部门还应该要加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管理,具体管理内容详见图1。在推广的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加强对当地林农的教育,使得当地的林农能够意识到林下经济发展的双重意义,并且要加强各种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得农民掌握更多的林下种植技术,便于对各种林业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3.4协调生态关系
森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可再生资源,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林下经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当前很多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多出现了注重林下经济发展,不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这使得很多珍稀植物、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对此,应该要加强对传统的发展理念的改进,注重林下经济效益的时候更应该要重视生态效益。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把握住一个重点,即要把握住生态与林下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在经济建设中发展生态,在生态发展中重视经济建设。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在原有的林业生态环境基础上,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分层管理,对林下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借助各种产业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3.5树立正确的林下经济发展意识
现阶段,我国的林农大都缺乏对林下经济的认识与了解,政府与林业部门应该加强对林农的技术指导与文化指导,增强其对林下经济的重视程度,促使其了解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①先政府可以派遣宣传人员到林产区发放相关的林业知识手册,让林农对林下经济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了解。②政府可以通过讲座宣传一些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范例,让群众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的优越性。③可以组织林下经济项目的管理人员去林业落后地区进行走访,一方面帮助这些管理人员寻找相应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这些林农与企业的感情,为今后的合作打下基础。
4结语
林下经济是林业经济发展的最新模式,其属于人工生态复合经济的范畴,对实现林业附加值的增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前林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对林业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各种林下经济模式的重视,从而使得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发挥出重要的生态效益,还可以发挥出经济效益。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林下种植技术的研究,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加强林下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推动林业经济向现代化、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再能.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优势与发展模式[J].绿色科技,2015,12:313~314.
[2]李东明,赵利民.浅谈我省林业经济重点向林下经济的转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0:84~85.
[3]叶燕敬,黄娟娟.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多样化经营转移策略分析[J].南方农业,2015,12:96+98.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019-02
1 林下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开展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林下经济模式使林地成为既是生态保护带又是综合经济带,能变林业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林地的长、中、短期效益有机结合,极大地增加林地附加值。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而且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促进林、种、畜、牧业的协调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林下经济产业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主要通过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两种基本模式,选择适合林下种植以及养殖种类进行合理搭配。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林、农、牧等产业链条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的复合高效的独特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改单一的木材生产模式为林禽、林菌、林畜、林间种植等复合经营模式,提高林业综合效益,进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2.1 林菌模式
林菌模式即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平茹、双孢菇、鸡腿菇、毛木耳、金针菇、鲍鱼菇等食用菌,其主料为麦秸、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一次搭棚下料,可多茬轮种,技术成熟,市场潜力大,收益高,是荫蔽林地种植的首要模式。林下发展草菇,原料成本低,可以循环利用,种草菇后的培养基废料可作林地肥料,促进林木生长。
2.2 林禽模式
可林间种植牧草发展奶牛、肉用羊等养殖业,也可在林内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放养羊、鹅、鸡等。林牧模式是一项投人少、产出多、见效快、效益好的致富项目。应注意退耕还林还草一定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气候、土城等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2.3 林-草-牧复合经营模式
在郁闭度较高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卢梅克斯等优质饲草,年收3茬,可出售鲜饲草,也可放养畜禽,这种牧草不仅可以在幼龄林下套种,也可在郁闭的中龄林、近熟林下套种。
2.4 林药模式
在林荫下种植耐荫性的中药材,如白芍、金银花、丹参、柴胡、板兰根等,生产技术含量不高,每亩年收入可达数千元。
2.5 林粮模式
林粮模式下,农作物种植以绿豆、豌豆等杂粮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饮食对小杂粮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2.6 林油模式
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争肥争水,且又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种植作物一般为花生、大豆为主。
2.7 林菜模式
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也可根据生长季节差异选择品种,如利用冬春季节林间光照种植蒜苗、菠菜、圆葱等蔬菜。
3 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条件下传统农作物单产增加的空间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依靠传统种植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几乎不可能,而利用闲置林地把农村的一些多种经营项目转移可以开拓新的增收渠道。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种植业,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可以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形成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同时也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进而可以探索出一条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新途径。
3.1 技术支持问题
我国当前林下经济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外关于种植以及养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原生态系统,关于林下放牧和养殖对林地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还基本上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总结基础上,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没有针对林下不同经济模式进行系统深人的研究,并提出可操作的具体的技术规范。
3.2 管理科学性问题
目前在实践中,林下资源开发利用还处在较原始的阶段,一般只是简单的采集、出售初级产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过程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产业链条不完整,容易造成生产无序化,缺乏品牌经营渠道的情况。再加上缺乏统一管理,没有科学技术指导,导致掠夺式采集,打破了生态平衡,使植物资源得不到休养生息,部分资源逐渐趋向枯竭。加之在管理上缺乏对林下经济产业的整体布局和区域分布,例如,林下养殖在区域分布不合理、局部或者总量养殖数量失控,就可能会造成动物疫病防控和生态环境冲击等问题。
4 林下产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对策
4.1 合理规划种植、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
当前林下资源开发利用还处在较原始的阶段,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根据区域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合理布局种植、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同时形成生产基地,依托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较好的龙头企业,实行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生产。
4.2 政策扶持,建立长效推进机制
为了促进林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政策、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要制定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或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主动性。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以及行业协会,建立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包括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各项管理规章等。增加科技投入并加强指导,对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
4.3 实施标准化安全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规划一批规模化生产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形成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培育林下经济农产品品牌。通过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格局。积极倡办和扶持各种专业协会,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在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配合企业联系农户,扩大基地,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4.4 强化科技支撑,提供技术服务
加强与国家和省级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引进应用推广林下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根据区域性林地特点和生物安全需要,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区域,制定林下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立足以生态为基础,建立林地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评价体系。持续开展林地生态环境评价。
参考文献:
[1] 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3):21~24.
1集水整地措施
1.1栽植区面积
在定西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一般要求深整地,以便降低土壤紧实度,促进土壤熟化,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对于防护林和用材林一般最好整地深40~60cm,经济林80~100cm。为了增加土壤有效蓄水量,应当采取较大规格的整地,但是整地规格加大,破土面增加,地表蒸发也随之增加,而且径流进入后渗蓄的深度相应减少,也增加了地表蒸发量。因此,栽植区面积的大小,应考虑生物经济兼顾的原则,既考虑到树木的根系生长发育及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又要考虑到地形、土壤等自然与经济条件。经济林树种一般对水分养分的需求比较高,根系的水平分布比较宽,栽植区的面积宜大一些,其宽度一般在1.40~2m,长度主要由造林的株距决定,一般在1~2m左右;水土保持用材林的阔叶树因根冠较大,一般栽植区宽度在1~1.60m,长度在1m,但若是培育速生用材林,则整地宽度可适当加大;薪炭林、护牧林等以灌木为主的水土保持林,栽植区面积可适当小一些,一般宽为0.60~0.80m,长度可依据地形条件而定。
1.2集水面积
在确定栽植区面积的大小,即径流渗蓄与水分消耗区面积大小之后,即可确定集水面的大小。集水面积的大小主要根据栽植区面积大小、降雨量、地表的产流率、栽植区水分消耗需求、树木需水量、土壤水分短缺量等因素来确定,其目标是所产的径流水能弥补土壤水分的短缺量。一般栽植区与集水区的面积比例由栽植区的水分亏缺量与进入栽植区的径流量来确定,总的原则是所亏缺的水分基本上等于径流补充的水分。在定西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量一般在300~400mm,蒸散需求量一般在700~1000mm,据此栽植区与集水区的面积比例,对于经济林一般为4:1~8:1,对于防护林一般在2:1~6:1,具体的比例要考虑当地的立地与树种来确定。当然,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可以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出较准确的比例。
1.3蓄水工程
集水面:集水区应当修成一定的坡度,地表较结实、平整、不易产生水土流失。集水面的整修可分为坡面和梯田等平缓地两种情况。在整修过程中应当注意不要破坏植树带,集水面坡度不要过小,整地回填时就要注意回填土的高度,预留要挖去的高度,保证集水面能形成的坡度、植树带有足够的蓄水容积。通过集水面所产生的径流直接流入栽植区渗入土壤中供林木吸收利用,但是如果有较强的降雨发生,径流量太大径流来不及渗入土壤中,有可能冲毁坡面整地工程造成水土流失,因此与集水面相配套,在径流渗蓄区要修筑比普通整地规格更高的蓄水工程,保证有一定的拦蓄暴雨的能力,保证坡面安全。蓄水工程的断面形式在山坡地一般有反坡梯田、水平沟、鱼鳞坑等形式,在平缓地有穴状、条带状等形式。在修筑时要考虑本地区可能暴雨量、暴雨强度及所产生的最大径流量,同时还要考虑幼林无覆盖时地表土壤侵蚀造成每年可能的蓄水容积损失量。
蓄水工程是栽植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修筑与栽植区整地同时进行,按照整地的断面形式,外埂要达到的一定高度,特别是反坡梯田时,一定要在外侧修加固埂,顶宽为20~30cm,高度在40cm左右。为了使径流能均匀地分配到各个林木,在整修外埂时应与等高线垂直,每隔一株或几株树木修一横档,以起到防止因径流渗蓄区过长不水平而使径流水向一侧过分集中冲毁蓄水工程。一般可以每隔3m左右修一个,横档的高度与外埂平齐,顶宽30cm。
1.4集水整地施工
在定西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由于土壤瘠薄、紧实度又高,致使造林苗木的根系初期生长不良,不仅影响成活率而且也影响到后期的生长发育。通过整地措施可以改善林木生长的土壤环境条件,减少幼树生长的阻力。在进行整地施工时,一定要达到预先设计的长、宽、深的标准。如果是经济林,则结合整地可以施足底肥。同时在回填的工程中可以在土壤中加一些绿肥、有机肥、复合肥、土壤改良剂、蓄水保墒材料等,以增加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结构。施肥的数量与种类主要由所选的造林树种确定。为了减少地表蒸发的损失,栽植区表面的形式以在阳坡的造林地能造成小阴坡为较理想,可以降低夏季的土壤蒸发;在阴坡的造林地修成水平面较为理想,可以改善春季地温,促进林木根系的生长。
2集水面防渗措施
提高小雨、强降雨的产流率是增加旱季林木水分供应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提高降水利用率的重要措施。在黄土地区年降雨、中小雨、强降雨,分别占总降雨次数和降雨量的80%和70%以上,一般很难引起地表径流。因此,通过一系列的地表防渗技术对集水区进行处理,不仅可以增加降水的利用率,减小土壤的无效蒸发,而且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2.1压实拍光处理
压实拍光是一种以紧实地表土壤,减小孔隙度,增加土壤黏结力,形成一层高密度入渗阻力层为特点的地表防渗措施。表土层压实拍光的程度与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施工时的土壤含水量、压实力大小与均匀程度等因素有关。表层土壤密度越高,水分的入渗阻力大,降雨产流率也越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强压实力,提高表层密度。在整修时,先把地表的杂草连同干燥土层一起铲除回填到栽植区,出湿土,按预定的形状整修好集水面后,根据需求即可进行压实拍光处理。
2.2防渗剂处理
在极干旱或林木需水量较大的情况下,依靠压实拍光已不能满足林木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必须对地表进行适当的防渗处理,以进一步提高降雨的产流率,增强对降雨的空间分配强度。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防渗化学材料有钠盐、乳胶、蜡状物、沥青及YJG-1、YJG-2、YJG-3和生物材料如地衣等。对要进行防渗剂处理的集水区应事先仔细地压实拍光,除去浮土,平滑表面,而且一般应在苗木栽植后再进行处理,这样可以避免栽植时人为的破坏集水面。在集水面压实拍光并整理好后即可进行防渗处理。如使用YJG-1,可取YJG-1原液加水按照1:10~1:15的浓度配制好喷洒液,装入喷雾器内备用。喷洒时应选在无风晴朗的天气进行,否则因风吹散、雾化的喷洒液会造成材料浪费而且很难喷匀,如果有雨时喷洒还没有等膜形成与土壤接触牢固而被雨水冲失。
2.3生物防渗处理
与化学防渗剂相比,生物防渗处理有其无法比拟的优点和更广阔和应用前景。在对集水效率要求较高的地方可以使用化学防渗剂,但在对径流系数要求不高时则可以用生物材料来代替,此外,在压实拍光的集水区表面也可以使用生物材料,对集水面起到保护作用。
对集水区地表进行处理的生物材料,经过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观测,使用了一种自然存在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衣-石果衣。这种地衣紧密贴生于土壤表面,耐干旱,在合适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可以进行营养繁殖。繁殖好的地衣营养碎片,喷洒在集水面上,利用夏季的有利条件,经过1~2年即可形成地衣保护层。石果衣的集水效果虽然不如化学材料,但它是一种纯生物材料,又具有极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对促进全林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
2.4其他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