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防雨雪灾害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二)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三)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四)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五)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六)分类防灾,针对行动
预防和减轻台风灾害,应根据台风预警级别,及时疏散沿海地区居民,人员应尽可能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搁浅和碰撞,拆除高层建筑广告牌,预防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对暴雨洪涝灾害,根据雨情发展,及时转移滞洪区、泄洪区人员、财产,及时转移城市低洼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浓雾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与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机场、高速公路、航运采取停运、封闭措施,交通驾驶人员控制速度,确保安全,居民减少外出或外出时戴口罩。
雪灾发生时,相关部门做好交通疏导,必要时关闭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驾驶人员小心驾驶,防范道路结冰影响。
(七)人工影响,力助减灾
随畜迁徙,逐水草而居
蒙古族主要聚居的内蒙古大草原是我国最好的天然牧场,东起大兴安岭,西至甘肃河西走廊,北接蒙古国,自西向东依次分为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和阿拉善草原。各大草原连绵不绝,一望无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
在这片无垠的草原上,蒙古族人千百年来随畜迁徙,逐水草而居,他们通常没有固定的房屋,也很少聚集在一起形成永久的城镇,看起来过着随意而浪漫的生活。然而,真正的游牧生活並非如此随性而惬意,为蒙古族人在草原上划定边界和规则的,其实是最严苛的自然生态规律。人与牲畜的生息繁衍、流动迁徙、行为生活都必须遵循草原的生存法则,並由此形成相对固定的游牧线路和游牧圈。游牧圈的形成与水源状况、草场优劣乃至去年牲畜群留下的粪便都有关系。草原上树木较少,牧民们通常以牛羊马等动物粪便为燃料,放牧当年的粪便过于潮湿不能使用,需要经过水洗、风干、自然发酵之后,有机物等肥力渗透到土壤中,才能作为燃料。因此,牧民往往要年复一年沿着相似的线路迁徙。
每年春天,草长鹰飞,以畜牧为生的蒙古族人並不能仅仅为诗情画意和秀美风光停留,他们必须找到温暖和煦、草木萌芽较早的地方安营扎寨,给挨过酷寒冬季的羊群、马匹、骆驼、牛群最好的补给,也让为担忧雪灾和“黑灾”而悬了很久的心稍稍安歇。
夏秋季节是草木繁盛的时节,草原上歌舞欢腾,那达慕大会是草原民族难得的娱乐盛会,也是物资交流互通有无的集市,男人们在大会上展示摔跤、射箭、赛马等结合了力量与技术的草原运动技能项目,而女人们则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更多的牧民们骑着马、赶着勒勒车,扎起蒙古包,带着皮毛、药材、奶畜产品在会场周围摆开摊点,热闹的同时也不忘生计。
冬季不仅考验牧民的生存智慧,也考验着他们的运气。在草木凋零、饮水困难的季节,在草木保存较好、植株较高不易被大雪覆盖的地方作为冬季营地是必须的选择。冬季草原上的水源主要来自融化的冰雪,如果积雪过多,动物们无法吃到牧草,就会面临“白灾”,如果没有积雪,人畜无法饮水,则是“黑灾”。当遇到灾害时,牧民们就要转移到其他草场,保证牲畜安全过冬,也给予受灾草场一定程度的休养生息。
草原上,每一年的草都相似,每一年的草都不同。有人说,羊群走过的地方,草根受损严重,第二年不能再去,而牛群吃过的牧场,第二年草还会特别旺盛,不同畜群爱吃的草,种类上也有差异,一个营地就不能只有一种牲畜……掌握这些知识,是草原基本的生存哲学,根据这些知识实现草场的轮歇,则是人与草原千百年来和谐生息的基础,也是牧民必须选择的生存方式。蒙古族在牧草的生息规律间流动,他们的迁徙本身就是一种最伟大的建设,在人与草原的大循环系统中,人类从草原获得生存与发展,而牧草、水源、牲畜也得以生生不息。
蒙古包安放的地方就是家
在流动的生活中,牧民们会将所有的财富带在身边,大到成批的牲畜,小到一个用得顺手的擀毡棍。在苦寒的塞北草原上,既要安全舒适地生活,又要便捷迅速地流动,蒙古包的作用十分重要。蒙古包又叫做“穹庐”“毡帐”,是北方游牧民族可以随时安放、随时拆卸、随时搬迁的帐篷,也是他们千百年来不曾改变的家庭居所。
蒙古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的北夷、匈奴等游牧部落的居舍,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因为仿照蓝天的样子,才有了圆圆的包顶。由于仿照白云的颜色,才用了洁白的羊毛,这就是穹庐,我们蒙古人的家。因为仿照苍天的形体,天窗才是太阳的象征,由于仿照天体的星座,围壁才是月亮的圆形。这就是穹庐,我们蒙古人的家。”从歌里我们知道,蒙古包是圆形的,上面是拱形的顶帐,看起来外形並不大,但包内可供使用的面积却十分宽广,最大的蒙古包据说可以容纳近千人,一般的蒙古包可供10人~20人居住。由于造型合理,蒙古包给人一种宽敞明亮、温暖舒适的感觉。
蒙古包主要由内部的骨架和外覆的毡布两个部分组成。骨架包括套脑(天窗)、乌尼(连接杆)、立柱、哈那(围墙)和乌得(门)组成。套脑是位于蒙古包顶部中央的天窗,蒙古人选择上好的木材,用卯榫结构做出一个“十”字形的框架,以框架为支撑围出圆圈,中间用有幅度的辐条加固,圆圈外面留有窟窿。乌尼是连接蒙古包天窗和哈那的长杆,搭建和拆卸帐篷的时候,把乌尼套脑外缘的窟窿里,再用马鬃绳和驼毛绳串起来拴好,与套脑形成蒙古包天棚的整体。蒙古包通过天窗调节包内温度,晚上盖上毛毡,白天天气热或包内生火冒烟的时候就揭开毛毡,是十分方便的天然空调。
哈那是用柳木条交叉编织组合而成的网状结构,木条之间同样用马鬃绳和驼毛绳串接,哈那围成圆壁就是蒙古包的墙壁,木条上端交叉处的叉口数量与乌尼数量相等,二者连接之后天棚和墙壁就连在一起,形成蒙古包的基本框架。哈那可收可放,舒卷自如,收缩后体积很小,便于牧民们走场时携带。一般来说,小型的蒙古包围壁上不再需要立柱,而大一些的蒙古包就需要加立柱来支撑套脑。以前,蒙古包的骨架都是用木头做的,通常选用的是当地生长的柳木、榆木和桦木,木质轻巧防蛀耐腐蚀,便于日常拆卸运输和长期使用,现在则多以金属制品替代。
蒙古包内部的骨架搭好之后,还需要在骨架顶部和四周覆盖和围上毛毡,用绳索捆扎固定。毡布一般由三块组成,顶部一块,围壁一块,顶部天窗单独一块。毡布以前大多用草原上盛产的纯羊毛毡,但容易生虫,使用寿命不长,现在已经用一些化纤毛毡代替,有的还在外面加一层防雨的帆布套。传统的蒙古包门上还要挂门帘,帘子用芨芨草和羊毛毡做成,做工很精细。蒙古族人喜欢在蒙古包外部装饰很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以前是用彩色的鬃线缝制,现在则加入了很多彩绘。美丽的图案在蓝天、白云、碧草、羊群间若隐若现,是蒙古族人幸福祥和的生活写照。
蒙古包是由不同的部件拼合而成,预先设计和计算蒙古包的尺寸十分重要,同时组合这些部件也需要熟练的技术,比如哈那相互之间以及乌尼与套脑、哈那之间的连接方式都很有讲究,但熟练掌握了这项技能的牧民们搭建起来却十分便捷。通常人们先找到较为平整的地方,然后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在草地上确定位置,将哈那在草地上固定,留出门的位置,通过乌尼架好套脑,把毛毡用绳带围捆在外面。拆卸蒙古包则更为容易,围绳、带子都是活扣,解开之后架子和毡毯就自动分离,按照流程收好之后就可以放上车继续迁徙了。
在苍茫的草原上,圆形的蒙古包如星星点点的珍珠,散布在成群结队的牛羊间,洁白的毛毡覆盖在榆木组构的立体支架上,周围用马鬃等动物毛皮装饰精美的图案和纹饰,所有的风霜雨雪便被阻隔在这厚厚的毡帐之外,庇护了一代又一代智慧勇敢的蒙古人。他们在天地之间安放了一个又一个随时可以流动、却始终如此恒定的家园。
车辚辚,马萧萧的生活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是蒙古族人迁徙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伙伴。无论外出放牧、搬迁转场,还是传递信息、走亲访友,甚至婚丧嫁娶,都要骑马才能完成。蒙古族也因此与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草原上还由此产生了很多关于马的节日如马奶节、打马鬃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