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商务英语的文化意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商务英语把英语语言和商务知识等融合起来,与金融、法律、航运、保险等融为一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已从原来的货物进出口拓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各种经济合作,因此商务涉及的范围愈加广泛。除了这些需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不能忽视商务交往中的文化现象。
1.商务英语中的商务文化
商务英语教学大多采用“英语+商务”的模式进行,使人认为会说英语、懂得一些商务知识即可以开展商务交往活动。实际工作中,尽管一些学生学会了一些商务英语,但在具体交往中,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往往产生误解,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商务英语中的文化现象,加强商务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1.1商务英语中的文化现象
文化差异是指不同文化的民族性的内涵,即是文化的特殊性的东西。人类文化的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既有普同的一面,又有差异的一面。其根源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人的生理的、心理的普同与差异,及人类生存经验、历史文化创造活动的普同和差异。不同民族对于不同价值观念有不同取向,在商务文化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礼仪习惯等。
1.2商务活动中常见的商务文化冲突及分析。
当前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基本依照“英语+商务”的模式进行。这种单一教学模式使学生误以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顺利进行商务活动,造成跨文化交际意识缺乏,更谈不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事实上,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踏入职场深感交流困难,当然,语言能力的因素很少,主要是文化能力欠缺。因为在具体的交际实践中,他们会不自觉地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表达思想,与不同的文化因素发生交叉与碰撞,于是产生误解和冲突,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商务谈判的成功。
在日益频繁的商务交际活动中,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交流的同时会产生交叉和碰撞。如果不具备跨文化差异和不同的交流沟通方式的知识,就可能产生误解和冲突,甚至直接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涉外商务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中国加入WTO之后商务环境日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加强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2.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商务英语的教学任务及教学现状,要求必须强化商务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
2.1明确教学指导思想,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
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明确商务英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不同的商务环境、文化背景下进行交际的涉外商务人才;强调文化因素在涉外商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把目的语文化意识培养作为教学、学习的目标之一。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自己具有较强的目的语商务文化意识,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商业观念等有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商务文化、熟悉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
2.2具体教学过程中加强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商务英语教师必须从文化层面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商务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知识技能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商务文化意识或素养,把商务文化介入和商务文化意识培养与商务英语语言学习结合起来,使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2.1课堂教学导入跨文化意识,注重文化教学。
教师除传授必要的语言和专业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让他们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课堂内容结合真实的语言材料,向学生讲解西方国家中称呼语、介绍、访问、宴请、告别等社会交往的文化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帮学生提高语言形式的正确性,重视语言应用的得体性,从而逐步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
2.2.2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交际能力。
商务英语教学一定要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展现商务英语的交际特性。教学方法体现灵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商务英语课堂中,可以适时地运用案例教学法,穿插“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进行实战商务演练。比如安排学生模拟召开一个主题为是否应当召开问题产品的商务会议。会议上需要总经理、产品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等七个角色,每组安排七个学生分别扮演。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个角色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让学生按照角色需要召开会议,通过讨论,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模拟会议结束后,老师给每个人的表现作出点评。通过这种结合实际案例的角色扮演活动,可以锻炼学生在商务环境中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营造了一种文化氛围。
2.2.3利用多媒体及其他手段进行跨文化训练。
这是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专项培训,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案例分析:通过对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了解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2)亲自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或田野作业,营造一种文化气氛,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会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并能体会到异国文化的特点,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3)信息介绍:通过演讲、材料阅读、电影录像等方法,对异国商务文化进行介绍;也可邀请外国专家作专题讲座或进行交流,以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各种交际技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贸易进口额大幅度增加,对商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建立卓有成效的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法和机制,成为我国许多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个课题中,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参考文献:
[1]高淑英.商务英语中的商务文化意识及其培养.商业文化,2005(10).
二、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着重做好的几方面工作
1、教师要明确教育思想,努力提高自身商务文化素质
一、引言
当前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基本都依照“英语+商务”的模式进行。这种单一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虽然会说英语,懂得基本的商务知识, 但是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难以胜任顺利进行商务活动的职责。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能力欠缺。在具体的商务交际实践中,他们会不自觉地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 交际习惯, 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与不同的文化因素发生交叉与碰撞,于是产生误解和冲突,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商务谈判的成功。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各国正逐步融入一个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与日俱增。面对国际经济格局的改变和对外贸易额的激增,我国要参与国际竞争, 就必须加强对跨文化沟通现象的关注,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认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利益意识、法律意识与关系意识,以克服国家、民族之间交际时在语言、文化习惯、政策法规等方面存在的文化差异障碍,进行得体有效的商务沟通。
二、文献综述
过去几十年中,不少专家学者对外语教学展开研究,外语教学目标已经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Hymes, 1972),扩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传统的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语言本身,因而在外语教学中注重培养“语言能力”。到六十年代,有些语言学家提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的概念。D.H.Hymes(1972)认为仅仅学习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使用那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成功的外 语教学法还必须是学生具备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的知识并能够运用它们。只有将语言的合乎语法性和语言的得体性相结合,才能进行成功的交际。
然而,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理解及其培养途径可谓仁者见仁。跨文化培训(Kim,1997)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Schumann,1978)都区别了文化适应和文化移入两种不同的文化学习目的。Schumann根据学习者为了与其他社团结合而表现出来的差异,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The Acculturation Model),从社会环境因素和学习者个人因素的视角对二语习得动力机制和学习者语言现象做了独到的分析,认为外语学习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程度会制约他的外语水平(Schumann, 1978)。
根据Schumann 的理论,人因移入目的语文化(enculturation)而学会该语言社会群体的文化。语言形式服务于语言意义,语言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的内容显然是人类文化产品。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交际信息必然是思想、文化和情感等。人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结果是使用语言进行表述,这种表述是从认知主体出发,以此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体现出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力和主体与客体的互动。
随着“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文化适应”在理论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Young Yun Kim(1997, 339)系统地介绍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如下图所示,文化适应是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后者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联系。事实上,从我们一出世就开始进入了漫长的社会化过程(socialization process)。在此过程中,我们习得并学会“与他人共同和谐生活的所有因素”。“社会化”包括解码形式(感觉和认知)和编码形式(语言和非语言)。训练的形式依赖于特定的文化并内蕴于“对所处社会文化形式的适应”(enculturation)过程中。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陌生的文化环境并与之接触时,我们开始觉察到两种文化的差异,熟悉并采纳参照集团的一些行为准则和社会价值,这时“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就发生了。与此同时,我们放弃了原有文化的一些模式和习惯,这被称为“文化疏离”(deculturation)。“文化适应”和“文化疏离”两者相互作用,最终达到两种文化的融合,即“同化”(assimilation)。在次过程中,最需要的乃是交际行为,包括个人交际(personal communication)和社会交际(social communication)。个人交际涉及认知(cognitive)、情感(affective)和行为(operational / behavioral)能力;社会交际包括人际交往(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和大众传媒(mass communication)两种。
但是,文化适应主要是针对在外国旅居者,或在国际化场所工作和学习的人,他们学习目的文化,参与跨文化培训是为了适应新的文化环境,积累跨文化交际的经验,以求更好地在旅居国家生活、工作和学习,与当地居民友好相处。他们学习目的文化的同时,仍然保持自己本族文化的身份。文化移入主要是指移民来到接受国家后,通过学习、培训或各种社会活动,学习、吸收该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依照他们的规范和习俗进行交际、生活和工作,力求融入主流社会、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本族文化身份。这两种文化学习基本上都是在目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学习者本身就处于外国文化环境之中,一般会经历强烈的文化冲撞,感受文化差异带来的痛苦和迷惘,因此学习动力一般很强,学习环境和条件优于在本国学习外国文化的情况,学习效果比较明显。
三、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就外语教学而言,文化学习目的更倾向于文化适应,即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在了解目的文化特点的基础上与目的语文化群体进行恰当、有效的交际。Byram和Risager(1999:146)将外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归纳为3种:语用和语义中的文化;语言使用的宏观环境-文化环境;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篇章的主题内容。语用和语义中的文化说明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外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外语学习中的语言知识获得、言语技能发展、语言的社会使用都是在文化交融、文化渗透、文化冲突中进行的。语言使用的宏观环境-文化环境大体分为母语和非母语环境(native and non-native context)。在母语环境中,语言与文化之间是一种固有的、自然的、亲密的关系,本族语文化环境影响语言的使用,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同时也是习得本族语文化的过程。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语言使用越来越多地脱离本族语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在非母语文化中被再语境化(recontextualized),此时的语言与一种不同于本族文化的文化发生关系,相互作用,构成一种新的交际模式。使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人们有意无意地采用自己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交际方式,使得交际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都有所不同。因此,语言一经再语境化,就与本族语文化举荐脱离,而与地方文化产生联系,语言与文化之间这种密不可分,但又灵活多变的关系为在外语教学中开展跨文化教学提供了条件和机会。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篇章的主题内容,同样为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我们可以利用外语学习和外语交际的机会,将文化作为主题,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目的,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必须得到重视,我们应认真研究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文化教学。文化深深根植于语言,语言蕴涵丰富的文化因素。有效地开展文化教学, 是外语素质教育的任务。这种任务主要在于消除文化隔阂,促进跨文化理解。外语教学中通过双语文化比较,达到消除文化隔阂,是行之有效的。其内容为:(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各文化并无优劣之分,进行双语文化对比可达到文化互补; (2)通过跨文化比较,可以增强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3)通过词语学习,可以加深文化认同;(4)通过文化分析,可以增强文化差异的辨别能力;(5)通过语篇阅读,了解目的语国家社会文化及其走向。
此外,不同民族对于不同价值观念有不同取向,在商务文化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礼仪习惯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商务传统风俗、商务礼仪习惯等存在差异。在英汉语言文化中,某些商务英语词语与汉语所指表面上一致,而涵义却不同。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再则,某些习惯和习俗的差异,也必须在教学中引起我们的重视。例如我们中国公司的商务人员见到外商时常会递上支烟。在中国,向客人敬烟是表示礼貌和友好,而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有不少人反对吸烟,向客人敬烟反而是不礼貌的表现。
四、结语
在日益频繁的商务交际活动中, 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交流的同时会产生交叉和碰撞。如果不具备跨文化差异和不同的交流沟通方式的知识, 就可能会产生误解和冲突, 甚至会直接导致商务活动的成败。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涉外商务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中国加入WTO之后商务环境日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 In Pride, J.B. & Holmes, J. eds. Socio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
[2]Byram,M.& Risager, K. Language Teachers, Politics and cultures. Clevedon, U.K: Mutilingual Matters,1999
[3]Schumann, J.H.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Gingras, R.C. e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VA: Centre for Applied Linguistics,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