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传染病产生的原因

传染病产生的原因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0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染病产生的原因,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1.1 临床资料

抽选2014 年1 月~ 2015 年2 月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学生400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00 例)中男114 例,女86 例,年龄18 ~ 60 岁,平均(36.28.1)岁;对照组(200 例)中男118 例,女82 例,年龄18 ~ 62 岁,平均(36.68.2)岁。两组学生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干预方法

学生体检之前均给予体检协助并给予常规干预管理,包括检测指导、环境介绍等措施。观察组学生则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护理人员为学生讲解有关传染病的具体健康知识,包括其具体类型、诱发原因、传染途径、病情发展、疾病危害、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多项内容,同时结合学生自身当前体检传染病的类型以及学生生活方式为其讲解病情发展的病发原因、具体流程、最终危害、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多项内容,使学生对传染病的病情、治疗、护理、生活等均有较为清楚的认知,更好的遵从医生、护理人员的指导而完成相应的学习、检测工作。护理人员在疾病讲解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年龄、文化程度进行分层次讲解,结合医院制作的健康宣传手册并采取1 对1 的方式进行口述指导以及集体讲座指导等方式。

(2)护理人员针对学生对有关传染病病情发展造成的危害、治疗周期漫长等原因产生的忧虑、恐慌等不良心理进行进一步疏导,在常规心理疏导的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为其树立理性看待的心理,使学生能够始终以理性、乐观的态度面对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的相关要求,积极配合、协助医生以及护理人员观察自身病情变化并时刻注重自身生理、心理、生活的调节,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以及作息时节,密切记录自身在临床症状上的相关变化。

(3)护理人员将健康教育应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结合学生的生活方式、内容等进行相应的健康干预。以学生生活中的饮食为例,护理人员应该结合学生当前生活方式、基础疾病以及实际需要为其制定良好恰当的饮食方案,注意学生日常饮食中的禁忌内容并尽量减少对学生呼吸道的不良刺激。具体来讲,护理人员应当叮嘱学生尽量减少其日常生活中辛辣、刺激类食物的饮用,学生应该多饮水并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类型。再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为例,护理人员要求学生保持适当的脑力消耗并维持适量运动状态,积极于室内、室外循序开展身体锻炼工作,严禁学生抽烟喝酒。

1.3 观察指标

使用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统计学生对传染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问卷内容包括学生一般资料、传染病传染途径、传染病预防知识、传染病治疗知识、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诸多内容。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8.0 进行统计处理,表达方式包括计量资料 (x-s )与计数资料(%)两种类型,检验方式则分别为t 检验和 2 检验,若最终P 0.05 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学生健康知识问卷得分(92.54.8)分;对照组学生健康知识得分(66.710.6)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篇2

1. 1疫情资料

来源于无锡市1999~2005年各医疗单位通过传染病监测系统上报的传染病疫情资料及年报表。

1. 2人口资料来源于无锡市公安局,以年平均人口数计算当年常住人口发病率。

2结果

2.1发病概况

1999~2005年,我市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9种,计86 036例,总发病率稳中有降,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其中肠道传染病呈阶梯状稳步下降,呼吸道传染病呈上升趋势,血源及性传播类传染病呈“U”形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表1),发病率列前五位的病种为淋病、肺结核、肝炎、痢疾、梅毒(表2)。

2.2传染病发病呈现新的变化

2.2.1传染病疾病谱变化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如麻疹、流脑等,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如霍乱、痢疾等。至目前为止,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不断下降,但有些传染病死灰复燃,如性病、梅毒、结核病等。

2.2.2新发和病原体变异产生的传染病相继出现如O139霍乱、O157大肠杆菌、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特别是O139霍乱和艾滋病在我市已出现多起疫情,对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2.3传染病发病构成与社会卫生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2.3.1肠道传染病进一步稳定下降肠道传染病主要有霍乱、甲肝、未分型肝炎、戊肝、痢疾、伤寒6种,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26.0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群众防病意识、防御疾病侵袭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加强食品、饮用水的卫生管理,开展夏季肠道传染病综合防制措施,使肠道传染病的发病能控制在较低水平。

2.3.2呼吸道传染病近两年有上升的势头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麻疹、百日咳、流脑、猩红热、肺结核5种,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19.55%,近年来发病上升的主要是肺结核和麻疹,大多与外来流动人口有关。

2.3.3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有下降趋势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主要有乙肝、丙肝、艾滋病、淋病、梅毒5种,发病下降主要与淋病和梅毒等性病疫情报告漏报有关。

2.4爆发疫情不容忽视

近年来共发生爆发疫情34起,其中2002年发生4起,2起为呼吸道传染病(麻疹),2起为肠道传染病(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和邻单胞菌混合感染);2003年发生9起,均为呼吸道传染病;2004年发生15起,2起为肠道传染病(O139霍乱、甲型副伤寒),其他均为呼吸道传染病。2005年6起,1起为肠道传染病,其余均为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爆发疫情主要为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大多分布在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

3讨论

1999~2005年传染病流行情况的分析表明,流动人口是传染病疫情的一大隐患。外来流动人口因居住环境较差,缺乏自我保健意识,疫苗接种率低等诸多因素,极易成为多种传染病的感染者。同时,一旦感染后由于其频繁的流动,又易造成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给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存在薄弱环节。近年来校园呼吸道爆发疫情时有发生,尤其是流动学生较多的民工子弟学校。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凭预防接种证入园、入学制度执行不严格,导致校内外来流动儿童无免疫力者增多;二是学校校医、老师及部分

医院对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不了解,未能及时上报可疑疫情,未能及时隔离病人。

篇3

有些宝宝因为生病或其他原因而不能按时接种疫苗,应该在病愈后及时补种,以免影响防病效果。可是有的家长却因为工作忙而将给孩子打疫苗的时间一拖再拖,因为他们认为疫苗早打晚打一样有效。其实这是个误区,孩子生病属于接种疫苗的禁忌证,拖延了接种时间是没有办法的。而正常的孩子是不应该随便延误接种疫苗,因为只有及时打好防疫针,才能取得最好的预防疾病效果

打防疫针后,人体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免疫力。这段时间的长短与疫苗的种类,性质,接种次数、接种方法及接种者身体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基础免疫产生免疫力所需时间较长,需3~4周或更长,而且其免疫力弱,免疫力维持的时间短。加强免疫产生免疫力所需的时间较短,一般只要1周左右时间就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并且免疫力强,在体内维持的时间也长些。为有效地预防传染病,有些疫苗,必须在传染病流行前1个月完成基础免疫。做过基础免疫者,在传染病流行时做加强免疫,可很快产生较强的免疫力。乙型脑炎(即大脑炎)在每年的7、8、9三个月发生的最多,接种大脑炎疫苗以后1个月产生免疫力最强。所以,每年的5~6月打预防大脑炎的防疫针,效果较好。如果是冬季注射这种疫苗,当大脑炎流行时,体内的免疫力已开始减弱,预防效果就差。脑膜炎的流行一般在2~4月份,接种流脑多糖体菌苗,以在12月前后为宜。

另外,经过化验观察发现,为儿童接种不同的疫苗,儿童体内产生的免疫力的强弱及其在体内保持时间的长短是不一样的。因此,每种疫苗的接种次数及间隔时间也不相同。有的疫苗在开始时接种一次即可,而有的疫苗必须连续接种三次,才能使儿童产生足够的免疫力。以后随着儿童体内免疫力的逐渐消失,还需要再次接种,以使免疫力升高到一定的水平,才能起到预防传染病的作用。儿童多大年龄,什么时间,打什么防疫针,都是严格根据传染病的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中免疫水平状况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接种各种疫苗,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就叫计划免疫。如果不按照这个计划,想什么时候注射什么疫苗随意而行,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打防疫针误区之一 运动可以代替防疫针

体质好的人抵抗力强几乎妇孺皆知。一个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增强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对外界环境有较高的适应能力,不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这主要是运动增强了人体的贮备、适应和抵抗力,故能较一般人承受严冬、酷暑的变化,不会因此发生感冒和中暑。在参加运动锻炼时,一般都在户外进行。俗话说:冬练三九,下练三伏。经常在这种环境中锻炼,会使身体增强耐寒抗暑能力。皮肤在与冷空气接触及接受日光照射过程中,身体为了保持恒定的体温,汗腺或皮下血管产生收缩或扩张,提高对冷热环境的适应能力。另外,人体运动以后,可以产生内源性致热物质,使体温升高。致热物质能减弱人体对铁的吸收,使嗜铁的细菌难以生存。同时,人体内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增加,产生大量的抗体和淋巴因子,可以消灭细菌和病毒。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可以提高免疫力。

不过,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对19~29岁平时不常参加运动者进行一项专门研究,让他们每周分别进行3次或5次的40分钟有氧运动,持续12周,然后进行血液化验。发现每周运动5次者,免疫细胞数量减少33%,而每周运动3次者,免疫细胞数量没有改变。可见,运动适度很重要,运动强度太高与密集反而会使免疫力下降。

另外,体内还有一类免疫力,是在细菌、病毒及它们的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下,由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物质形成的。这些免疫物质可与细菌、病毒等结合在一起,使致病细菌和病毒失去致病力,从而达到保护身体的目的。不过,一种细菌只能刺激人体产生一种免疫物质,这种免疫物质也只能与相应的细菌相结合使其失去致病力,保护人免受这一种细菌的感染,特异性特别强,故叫特异性免疫力,在预防传染病方面的作用特别显著。显然运动不会提高人体这种能预防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运动也就不能代替防疫针。

打防疫针误区之一 多吃粗粮可以提高免疫力

现如今吃粗粮已成为时尚,有些人认为粗粮营养高,可以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故餐餐离不开粗粮,吃得越多对身体越好。这也是一个生活误区。

许多研究表明,粗粮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其中可溶性纤维可以降低餐后血糖的生成和血胰岛素升高的反应,对II型糖尿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国内外的调查研究证明膳食纤维对肠癌的发生有很强的防护作用;大多数富含纤维的食物,会起到减肥作用;大量的人体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食物的纤维可以降低血浆胆固醇5%~10%,甚至可达25%;膳食纤维使粪便量增加,并加速肠内容物在肠内的转移而使粪便易于排出,起到预防便秘的效果。

但是,粗粮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因为粗粮中过多的膳食纤维会阻碍其他营养素的吸收。如果每天摄入的纤维素超过50克,并且长期食用,会使人体蛋白质补充受阻、脂肪利用率降低,而使这两种营养素的数量不足,造成骨骼、心脏、血液等功能的损害,甚至影响生殖能力。因为具有预防传染病作用的抗体是特殊蛋白质制造的,也会因蛋白质的不足而降低,故免疫力也会随之降低。特别是正在长人体的婴幼儿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每天的纤维素摄入不应超过20克。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多吃粗粮会腹胀、消化不良等,每天的纤维素摄入不应超过25~35克。

打防疫针误区之一 打了防疫针就万事大吉

打了各种防疫针以后,儿童体内产生了免疫力,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有的家长就认为万事大吉了,一定不会再得传染病。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打了疫苗也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还需要做好其它预防工作,否则,还会得传染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