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0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物与医学专业,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评价和改进教与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审视当今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方式,仍普遍保持应试教育的传统,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加以反思并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专家组在医学教育全球标准认定在中国的试点性评估中提出:“在考试方法上显著减少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增加形成性评价……”为更好地在临床医学开展形成性评价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必须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修订和完善考试制度,推进考试制度改革,促进医学考试与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1.采取多元化考试形式
考核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考题的质量和难易度,保证试卷的主观题量,灵活运用闭卷、口试、随堂提问、课堂作业、小论文、小组讨论、实验技能操作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测评学生的知识运用、动手、语言交际能力等。
1.1在理论教学中,进行课堂测验,对之前教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考察。可以是在正式上课前抽5-10分钟,出题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再由教师课后评分;或者是在学期中段进行阶段性测验,自行组卷并组织考试,对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考察。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更加清楚,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能通过学生的表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1.2形成性评价的另一种方式是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与本次课内容有关的几个题目,也可以是之前所学的部分知识的总结性题目。此外,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给学生几周时间,让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资料并写出综述或小论文。这种方式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自行查资料写论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3课堂提问是形成性评价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每次上课之前,对上次课所学的内容进行适当提问,复习重要知识点。形式采取随机点名,学生回答;或是出题让部分学生到黑板上书写答案等。教师对学生在课后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记录,并在下一次授课前在课堂上进行统一反馈。
1.4开展PBL、CBL或互动式教学。实施前,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一具体论题,通过课后自行查阅资料、组员交流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各组将讨论结果制作成PPT课件由该组主讲人在课堂上讲解,其他各组学生可就该组的结果提出问题,共同参与讨论。最后由教师就学生的讨论结果及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开展此类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查阅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及表达能力,使学生有效将生化知识与临床或科研进行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5生物化学实验课同样进行形成性评价。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课堂操作成绩及实验考试成绩组成。实验操作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听课情况、动手积极与否、操作有无错误和结果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也可在课堂上抽查学生进行某一项实验操作,考查学生对实验技术的熟悉及掌握情况,并把考察结果进行计分。对学生在实验完成后,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对本次实验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记录并总结,教师再对其点评、计分。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及实验报告书写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记录,并在下一次实验课授课前进行统一反馈。通过这种方式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本期实验课程结束后,组织实验现场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6根据学科特点,《生物化学》课程的终结性评价仍采用课程结束闭卷考试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直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能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反馈。
2.强化考核反馈制度
教学评价过程如果没有有效的考核反馈制度支撑,评价就将失去意义。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平时考试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形成考核反馈制度化。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和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了解进行认真分析向学生及时反馈平时考核的成绩,进行考核情况分析、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便学生及时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向任课教师或教研室反馈前段时间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67-02
现阶段,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教育主要是采用基础教学、临床实践以及实习三个阶段的阶段教学方式[1]。这种教学方式固然存在其优点,例如:学生在临床实践之前就有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基础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然而,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本质是直接面对疾病、病人,并且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对于临床医学这门专业的教学要以实践性,实用性为主。而生物化学的内容大多较为抽象,内容较为烦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对所学内容难以理解,容易对所学知识和将来所从事职业之间的关系产生质疑,因此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很难就所学内容调动学生的情绪,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新时代的临床医学教育对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在教授基础类课程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简单的临床病例柔化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过渡。本教研室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探索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我们积极实践了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提出的与临床知识相结合的内容,尤其能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进一步明确以病例引导型为主的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在此将该方法的具体实践情况和体会进行汇总,以期进一步与各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学工作者们对“病例引导型”的生物化学教学进行探讨。
一、病例引导型教学的优点
病例引导型教学(Case Based Study,CBS)[2],即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临床病例的一种新的、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其优势在于:①建立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②以临床生动的案例克服基础知识学习中的枯燥感,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临床案例中创造的虚拟情境,诱发学生的探究欲及解决问题的渴望,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职业定位。
1.明确学习的目标。由于目前我国大学的教育与中学教育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学习内容由之前的十几门变成几十门,而且由于现在许多大学的授课方式多为使用投影仪、多媒体授课,授课手段多样化的同时,授课的内容也大大增加,有的时候甚至出现一节课讲两、三个章节的内容,此外还可能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学习方式也更多地以自习为主,而不像中学时期老师会手把手地教。对于这些学习上的变化,很多新生会由刚进校时的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充满新鲜感,转变为对所学课程实用性的质疑,最终会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生物化学这门课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对于医学基础知识的架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概念抽象使它又有异于其他较为生动的临床其他课程。因此,在课堂上融入实际的临床案例,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坚定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上代谢之前,我们先让学生看几张血液化验单,问题围绕什么是三高,什么是血糖,什么是血脂开始,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血糖和血脂要稳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由此展开糖代谢是调节血糖平衡,脂代谢调节血脂平衡的概念,最后学习调节各物质平衡的来源及去路,具体到每步代谢反应,循序渐进地进行代谢各章节的学习。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础知识的学多是枯燥而乏味的,许多知识点和名词都需要死记硬背。但是如果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将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学习的效率将会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蛋白质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引入镰刀型贫血症这一遗传疾病,具体说明一个基因的突变导致一个氨基酸的突变,导致一个蛋白结构的变化,导致功能改变从而个体异常或死亡这样一个线索。建立学生对于从核酸到蛋白再到蛋白结构和功能,最后和疾病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方式,加深了这一系列过程涉及的概念。又例如,在生物氧化一章中,我们通过介绍新生儿硬肿症,说明婴儿和成人脂肪构成的差异,引入棕色脂肪线粒体的解偶联蛋白的作用机制(此处强调呼吸链的位置是在线粒体内膜上),强调了呼吸链的作用,从而对呼吸链相关知识进行串联和巩固。既克服了重复知识点的枯燥感,又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明确自身职业定位临床案例的引入,无形中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面对问题。例如在介绍磷酸戊糖途径时,引入蚕豆病。由急性溶血的临床特征推测是红细胞膜被破坏,说明NADPH起重要的还原力的作用的同时,引导学生推测病因。再根据病因制定相关的治疗策略。在这样一个引导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些病例的好奇感伴随着探究欲被调动起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强烈的成就感,继而升华为身为医生的自豪感,从而明确并更加坚定了自身的职业定位。
二、需要克服的问题
虽然“病例引导型”的生物化学教学存在着以上诸多优势,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很好地实施“病例引导型”的教学方式还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对教师能力的要求。由于“病例引导型”教学方式不仅涉及到生物化学的内容,还要求教师巧妙地融入临床案例,因此对教师的能力和专业背景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对生物化学的内容非常熟悉之外,还必须不断地学习临床案例,要求对案例中疾病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诊断及依据、治疗用药等细节都有所钻研。此外,还要求教师紧跟国内外行业动态,将最新的技术和论点带到课堂中去。
2.病例的选择要符合教学要求。对于病例的选择,首先,病例要与生物化学内容的关联性要强,要能影射出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的病例,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病例的选择不易过难也不易过于简单,太过于简单的常识性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太难的案例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应当循序渐进,由简单、单一的病例着手,个别难度较大的病例分析可以作为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
3.结合传统教育模式“病例引导型”教学方式固然存在其优越性,但并不是万灵药,重点的突出教学,知识点的重点记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等这些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手段仍然要强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无法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完全学到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因此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也不要放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稳定、系统的优点。要将二者相互结合,将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呈现于课堂之上。
一、引言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有近百家高校开办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孔旭,2009:174)。由此说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我国是一个热门学科,社会需要大量该专业的人才。
同时,为了帮助该领域的师生与学者更好地学习生物医学工程的最新技术和知识,翻译这方面的权威专著就很有必要。在笔者翻译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研组编写的Biodesign:The Process of Innovating Medical Technologies时,分析其术语特点,希望给读者有所启示。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术语特点
尽管英语科技词汇产生的数量多、速度快,但是科技术语具有严密性、简明性、单义性、系统性、名词性及灵活性六大特点(Dunne, 2012:78)。而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中,由于学科不断交叉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复合词;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产生大量新词;为了行文简洁,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也同其他科技文体一样,应用大量缩略词。
(一)复合词
复合词的定义为由两个独立的词构成的一个简单形式,许多复合词是名词形式,当然人们也创造了复合形容词以及形容词复合名词(Yule, G.,2006:54),而生物医学工程中有大量术语为复合名词,主要有以下形式:
1.名词+名词=复合名词
例1.Without regulatory clearance by the FDA (or the equivalent agency abroad)even the most innovative and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medical technology will never reach patients.
分析:其中名词“regulatory”+名词“clearance”组成了复合名词“regulatory clearance”。
译文: 如果没有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国外同等机构监管批准,即使最新、最重大突破的医疗技术也无法应用到患者上。
2.形容词+名词=复合名词
例2.The new law provided for three classes of medical devices based on risk, each requiring a different level of regulatory scrutiny (see below for details).
分析:其中形容词“medical”与名词“devices”组成了复合名词“medical devices”。
译文:新的法律将医疗设备分为三类,每类有够不同等级的监管要求(详见下文)。
(二)新词
一门新学科或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及其发展,会产生大量的新词,而国际间交流越来越密集,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跨界与融合现象层出不穷,一些交叉学科的问世带来了许多新词(张义宏,2014:163)。本篇翻译材料中,由于包含了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最新成果,所以也会产生大量新词。
例3.However, regulatory issues are so deeply embedded into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that innovators need to understand regulatory processes and nomencla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effective leadership in the biodesign innovation process.
分析:“Biodesign”作为翻译材料的书名与主题就是新词,由前缀bio-与design组成。
译文:然而,监管问题是深入产品设计和开发的方方面面,创新者们为了在生物设计创新过程中有效起到领导作用,就需要了解监管程序和术语。
(三)缩略词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英语新术语大量涌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英语语言学中就出现了缩合词(blends)和缩略词(abbreviations)(韩贻仁,2012:45),而在本次翻译文本中也存在大量的缩略词。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组织机构名
例4.The modern era of the FDA began in 1906 with the passage of the Federal Food and Drugs Act, which created the regulatory authority for the agency.
译文:现代美国食药监局时期源于1906年联邦食品和药品法案的通过,该法案为它开创了监管授权。
2.病理名称
例5.Each CPT code is assigned a number of relative value units, or RVUs.
译文:每个CPT编码都会被分配到一个相对值单位(RVUs)。
3.医学专业术语
例6.Under Medicare, each CPT and HCPCS II code is assigned toan Ambulatory Payment Classification (APC) groupwith a unique relative weight, which is then convertedinto a payment amount.
译文:医院等门诊设备使用CPT或HCPCS II代码声明门诊服务。在医保中,每个CPT和HCPCS II码被分配到门诊支付分类(APC)组并具有唯一的相对权重,然后将其转换为付款金额。
三、结论
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在术语方面都存在大量的复合词和缩略词,并有一些新词出现,虽然数量不多,但对希望了解科技前沿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笔者还结合翻译材料,针对以上特点进行了翻译策略的总结,在专业术语方面可采用意译法、缩合法和零翻译来解决。
当然,由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更多语言特点和翻译策略也有待其他译者进一步研究,从而为该领域的翻译事业做出贡献,为广大读者带来质量更高的翻译著作和文献。
参考文献
[1] Dunne J.and Elena S.Keiran.Translation and LocalizationProject Management[M].John Benjamins Publish Company,2011.
[2] Yule,George.The Study of Language[M].Thir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