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1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

篇1

中图分类号:R68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5―0051―02

CSS是由于椎体发育缺陷导致的脊柱畸形。根据椎体发育的异常可分为3型:椎体形成不良(半椎体或楔形椎)、椎体分节不良(单侧骨桥或融合椎体)和混合型。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凸中最常见的类型(46%),临床上常见的半椎体有3种形式:半椎体上、下端生长板发育良好,称之为完全分节型,仅有一端生长板发育,另一端与相邻椎体融合,称为半分节型,半椎体无生长板,两端均与相邻椎体融合,称为未分节型。半椎体本身具有生长结构,有导致脊柱侧凸或者侧后凸畸形的潜在影响力。半椎体是CSS的最常见原因,保守治疗常无效。对CSS的治疗方式多样,我院骨科自2009年8月―2010年8月共采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治疗CSS患者30例,随访显示均获得了满意的矫形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6~15岁,平均11.8岁;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完全分节半椎体23例(5例为2个以上半脊椎),部分分节4例,未分节型3例。下肢感觉过敏(伴侧后凸)1例,术前有下肢感觉减退、肌肉萎缩1例。合并椎管畸形12例,脊髓栓系9例,脊髓空洞6例,脊髓纵裂3例,泌尿系畸形5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

1.2术前准备(1)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凝血、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检查。(2)术前拍全脊柱站立正侧位片、左右Bending位片。测量Cobb角,评价脊柱柔韧性,预测侧弯矫正度数。(3)术前均行脊髓MRI、CT等检查,确定半椎置及与相邻椎体的关系,了解椎管内有无畸形、脊髓纵裂。(4)心肺功能检查,并评估手术耐受程度。

1.3手术方法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取俯卧位,腹部悬空,以顶椎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骨膜下剥离显露脊柱后方直至双侧横突。经透视确认,于半椎体上、下相邻的1~2个椎体内植入椎弓根螺钉,并于凹侧置预置棒,然后去除半椎体后方棘突、椎板,显露和保护该平面的硬脊膜和神经根。c形臂透视确定半椎体椎弓根入点,开口器扩口,冰盐水冲洗下用磨钻沿椎弓根向下磨除,随时探查椎弓根内壁以保证内壁完整,磨钻向前磨至半椎体上下终板出现,刮匙小心清理半椎体松质骨后凝胶海绵止血,去除椎弓根外侧壁并磨薄椎弓根内壁,于椎体横突基底部截断横突,胸椎则要切除肋横突和肋椎关节,于凸侧固定棒并压缩关闭椎间隙,注意观察脊膜有无皱褶及骨性挤压,凹侧辅以撑开固定,如有前、后凸畸形亦同时矫正。术中唤醒患者,确认双下肢运动正常后,将切除半椎体的自体骨行椎板植骨融合。切口留置引流管,逐层关闭。术后3、6、9、12个月复查站立位脊椎正侧位片,佩戴支具6个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Cobb角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160min,术中平均出血500ml。应用自体血回输机,输血平均100ml,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无神经症状及内固定断裂病例,畸形获得良好矫正。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2

>> 颈椎反弓:收回你前探的头 浅谈实心球投掷的反弓技术原理与训练方法 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正前牙反颌40例的临床分析 鸟弓操 健颈椎 排齐辅弓配合双颌“2×4”技术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临床研究 前方牵引器联合快速扩弓矫治骨性前牙反牙合的临床应用 身备五弓 腰如反弓 个体化弓丝配合治疗伴牙列拥挤的功能性前牙反牙合的应用体会 多排螺旋CT在快速扩弓器联合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牙合的应用效果 “收回”你的关注 收回你的内心优势 弓 前路钛笼钛板系统与后路钉棒系统在颈椎反曲畸形矫正Cobb角手术中的效果分析 颈椎病:中医“反”着治 中医“反”着治疗颈椎病 二胡弓法浅探 甘涛二胡行弓中的“弓头”操作手法探微 商业世界的弓道 “满弓”的练习方法 生命的弓与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颈椎反弓:收回你前探的头 颈椎反弓:收回你前探的头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什么是颈椎反弓?

“颈椎反弓”与“颈椎曲度变直”在体检报告中并不罕见,近些年更是普遍。我们正常的颈椎是正“C”形,弧度向前的曲线,保证颈椎活动的高度灵活性。而由于一些不良的姿势和生活习惯,有一些人颈椎“C”形弧度逐渐变的平直,我们便称之为“颈椎曲度变直”。而“颈椎反弓”则更加严重,颈椎会向反方向弯曲,形成反“C”型。 颈椎反弓有哪些危害?

颈椎反弓会引起很多严重疾病。首先是颈椎动脉受压,往往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其次是周围神经受压,产生神经根性或交感神经病变。常表现为肢体麻木、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严重的还会引起瘫痪。我国颈椎病近十年来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而且近年来逐渐呈低龄化趋势。甚至发现了6岁的颈椎反弓患儿,生长发育严重受损。颈椎反弓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哪些不良习惯会诱发颈椎反弓?

1.长期低头

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将造成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颈部肌肉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颈后部肌肉和韧带受牵拉出现劳损,椎体前缘相互磨损、增生,刺激脊神经,进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如长期处于异常的力学作用下,就会出现颈、腰背酸痛,甚至带来骨骼、椎间盘的变化,发展成为颈椎病。长期低头看手机、看电脑是颈椎病的罪魁祸首。而且相相对台式电脑而言,笔记本电脑危害更大。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器一般处于比较低的位置,比起台式电脑更容易让人处于脸朝下的状态。如果保持这种姿势工作或上网数小时,会非常明显地给颈部造成很大的负担。

2.久坐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每日伏案工作时间长达8-9小时。久坐会对腰椎造成危害。上身前倾时间一长,腰椎的生理弧度就难以保持,导致正常的前凸曲线变直甚至反屈,有的则出现脊椎侧弯。因此,要保护脊椎健康,就要严格控制电脑上网、游戏时间,即便使用电脑,也要保持颈椎正确的姿势。

3.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每日伏案工作时间长达8-9小时。久坐会对腰椎造成危害。上身前倾时间一长,腰椎的生理弧度就难以保持,导致正常的前凸曲线变直甚至反屈,有的则出现脊椎侧弯。因此,要保护脊椎健康,就要严格控制电脑上网、游戏时间,即便使用电脑,也要保持颈椎正确的姿势。

4.使用过高的枕头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每日伏案工作时间长达8-9小时。久坐会对腰椎造成危害。上身前倾时间一长,腰椎的生理弧度就难以保持,导致正常的前凸曲线变直甚至反屈,有的则出现脊椎侧弯。因此,要保护脊椎健康,就要严格控制电脑上网、游戏时间,即便使用电脑,也要保持颈椎正确的姿势。

如何预防颈椎反弓?

1.平时习惯。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不卧床看书报、看电视,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

2.注意用枕。用枕不应过高。有侧卧睡姿者睡前将枕头塑形成中凹状,枕头分成三等分,两边可高出一些,以适应侧卧时颈椎的正常生理曲线。枕芯材料以芦花或质地稍硬的苇蕊、绿豆壳为好,不提倡使用过软的海绵枕或夏季常用的过硬的竹枕等。

3.多活动。长期伏案工作者,每小时应有5―10分钟的休息时间,并作颈椎自我保健操。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间或工余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增加肌肉力量及柔韧度,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4.勤锻炼。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健康的体育活动,如羽毛球、倒退行走等,以改善颈椎供血,防止和延缓颈椎退行性变的发生年龄。

5.常咨询。如经常出现“落枕”或颈肩臂痛,转头性眩晕,应及时到康复科医生处就医确诊,切忌盲目推拿而留下后患。

产生颈椎反弓了怎么办?

康复保守治疗。产生颈椎反弓的朋友不必过于慌张,90%颈椎反弓的患者可以通过康复治疗减轻甚至消除不良症状,改善颈椎曲度。

1.理疗

传统的颈椎牵引、超短波、干扰电等理疗方式于炎症的消除、疼痛的控制有一定作用。此外,体外冲击波治疗可快速缓解颈肩部肌群的紧张、痉挛,止痛效果立竿见影。

2.整复松解

颈椎反弓的患者往往伴有颈椎小关节错位,部分肌群紧张,需要进行手法或康复设备辅助的松解整复。脉冲枪、深部肌肉振动治疗仪等康复设备能深入、快速调整小关节排列,松解肌肉筋膜,配合手法治疗效果显著。

3.运动训练

篇3

[关键词] 后路脊椎截骨;先天性脊柱侧凸;脊髓纵裂畸形;纵隔

中图分类号:R6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7)04-116-03

DOI:10.11876/mimt201704046

先天性脊柱侧凸是胚胎期脊柱生长发育期间脊柱分节不全或形成不良造成的畸形,患者脊柱两侧发育不平衡,可引发脊柱侧凸、后凸,且常伴有邻近椎体的楔形变及旋转[1]。脊髓纵裂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骨性或纤维性纵隔,可将脊髓分成两部分,并造成脊髓牵拉、限制,继而引发脊髓栓系综合征[2]。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畸形较为少见,治疗该类患者不仅需矫正脊柱和胸廓的畸形,还需注重避免脊髓神经功能损害的加剧。后路脊椎截骨在矫正畸形、恢复脊柱平衡方面的疗效确切,但关于该术式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畸形的研究较为缺乏[3]。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将后路脊椎截骨术用于1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畸形的治疗,效果满意,现予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畸形患者,术前1~2年内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排除侧凸角20°、后天获得性脊柱侧凸及入组前已接受相关外科治疗者。17例患者中,男5例,女12例,年龄16~25岁,平均(18.62±2.17)岁,病程13~67个月,平均(24.95±5.82)个月,脊髓纵裂分型[4]及分布:Ⅰ型7例(T6-T7 2例,T10-T12 1例,T12-L1 1例,L3-T4 1例,L2 1例,L4 1例),Ⅱ型10例(胸段7例,胸腰段2例,腰段1例)。临床表现:4例排尿排便偶发异常;其余13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症状,其中腰骶部疼痛合并其他神经损害10例,单纯腰骶部疼痛3例。

1.2 治疗方法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Ⅰ型脊髓纵裂者行一期手术骨性纵隔切除及截骨矫形术,合并Ⅱ型脊髓纵裂者无须行纤维纵隔切除,可直接行截骨矫形术[5]。患者行全麻,取俯卧位,自上至下固定椎棘突,沿固定椎体棘突连线作一弧形切口,处理脊髓纵裂后,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监护下,按照其Cobb角行截骨术:1)Cobb角>90°且柔韧性

1.3 观察指标

于术后6月、12月随访观察影像学指标变化,于12个月进行全部患者脊柱裂神经功能评分(SBNS)、疼痛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其中,SBNS评分包括肌力、反射、大小便功能共3个项目,合计15分,根据SBNS评分判定分级[9]:Ⅰ级:SBNS评分15分,脊髓功能完整;Ⅱ级:SBNS评分11~14分,肌力减弱但可自主活动;Ⅲ级:SBNS评分6~10分,存在不完全性瘫痪或大小便功能障碍但可自主活动;Ⅳ级:SBNS评分4~5分:生活无法自理;Ⅴ级:SBNS评分≤3分,完全卧床。影像学指标包括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Cobb角、冠状位躯干偏移及矢状面躯干偏移[10],并计算Cobb角矫形率、偏移矫正率,其中Cobb角矫形率=(术前Cobb角-术后Cobb角)/术前Cobb角×100%。y计学软件为SPSS20.0。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

1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手术时间295~810 min,平均(562.24±133.81)min,术中出血量450~3200 mL,平均(1925.81±371.44)mL,术中输血量250~3000 mL,平均(1588.70±228.39)mL。

术后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出现术后即刻神经损害,以肌力下降、皮肤感觉减退为主要表现,经甲泼尼龙、神经营养药物及高压氧治疗3个月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胸腔积液,经胸腔闭式引流后痊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未见新发神经症状及原有症状加重。

2.2 SBNS评分、VAS评分变化

术前与末次随访SBNS评分为12.71±1.83VS14.58±1.24,术前与末次随访VAS评分为5.26±1.41VS1.35±0.28,与术前比较,末次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患者术前SBNS分级:Ⅰ级3例,Ⅱ级12例,Ⅲ级2例;术后12个月SBNS分级:Ⅰ级12例,Ⅱ级4例,Ⅲ级1例。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12个月SBNS分级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影像学指标变化

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Cobb角、冠状位躯干偏移及矢状位躯干偏移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末次随访,冠状面主弯、矢状面后凸Cobb角矫形率分别为(60.26±11.59)%、(55.28±16.40)%,冠状位、矢状位躯干偏移矫正率分别为(61.18±12.49)%、(59.24±13.07)%。

3 讨论

目前,临床关于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椎纵裂畸形的治疗方案尚缺乏统一意见[11]。有学者建议在脊髓纵裂骨嵴切除后6个月实施半椎体切除及侧凸矫形,以避免脊髓损伤风险,保证矫形效果与稳定性[12],但该方案耗时较久,且在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方面无明显优势。我们根据患者脊髓纵裂畸形分型选择了不同的手术策略:对于Ⅰ型脊髓纵裂而言,骨性纵隔的存在可在矫形过程中对脊髓造成切割,使得神经损害发生风险增加,故需实施纵隔切除,而纤维纵隔一般不会造成脊髓切割,故可直接实施脊柱截骨短缩矫形术[13]。

较前路手术而言,后路手术创伤更小、手术操作更为简便,且可增加融合节段,有效避免远期矫形丢失[14]。通过后路脊椎截骨,脊髓、神经根及终丝纵轴间张力可得到明显减轻,对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作用。此外,凸侧的良好加压能够保证椎体松质骨截骨面的广泛接触,故能够在符合短节段优先固定原则的基础上,保证上下椎板紧密对合,从而提高脊柱融合率、促进半椎体代偿弯柔韧性恢复[15-16]。本组患者术后SBNS分级明显改善,影像学指标均有效恢复,显现出该术式确切的降低脊髓张力、缓解神经症状作用,有较高的脊柱侧凸矫形率。

需要注意的是,接受后路脊椎截骨治疗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接近10 h,且术中出血量高于文献报道数据[17],考虑与此次研究患者年龄偏大有关。1例患者发生术后即刻神经症状,考虑与术中矫正力度偏大、出血量较高所致脊髓短暂性缺血有关[18]。在此,初步总结手术注意事项:1)术前充分评估患者身心状态,尤其是心肺功能及手术耐受度,待不良状态纠正后行择期手术;2)术中控制性降压,但平均动脉压不宜低于70 mmHg,术中矫形、闭合截骨面操作时平均动脉压保持在75~80 mmHg范围内为宜,以确保脊髓血液灌流,同时,截骨操作可借助超声骨刀及双极电凝,尽量减少骨面渗血、控制椎管内静脉丛出血;3)一旦发现体感诱发电位大幅下降或运动诱发电位消失,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采取补充血容量、升压等干预措施,若仍未见明显改善,需进一步降低矫形力度以恢复脊髓血供,必要时实施唤醒试验。

此次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随访时间较短,未能明确后路脊椎截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畸形的远期疗效,有待日后研究加以明确。总体而言,该术式的安全性及效果均值得肯定。

参 考 文 献

[1] WANG C W, WANG T M, WU K W, et al. The comparative, long-term effect of the Salter osteotomy and Pemberton acetabuloplasty on pelvic height, scoliosis and functional outcome[J]. Bone Joint J, 2016, 98(8): 1145-1150.

[2] CANAVESE F, CHARLES Y P, SAMBA A,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ublaminar bands and Ponte osteotomies in rigid deformity: preliminary results in a prospective series of 20 neuromuscular scoliosis patients[J]. J Pediatr Orthop B, 2017, 26(3): 233-239.

[3] CHEN B, YUAN Z, CHANG M S,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One-stage Spinal Osteotomy for Severe and Rigid Congenital Scoliosis Associated with Split Spinal Cord Malformation[J]. Spine, 2015, 40(18): 1005-1013.

[4] 初同伟, 张莹, 张超, 等. 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6, 38(21): 2340-2344.

[5] 闫煌, 邱勇, 朱泽章, 等. 脊柱截骨C形技术治疗成人复杂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前瞻性观察[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6, 26(1): 4-10.

[6] GUM J L, CARREON L Y, BUCHOWSKI J M, et al. Utilization trends of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ies compared to posterior spinal fusion for deformity: a national database analysis between 2008C2011[J]. Scoliosis Spinal Disord, 2016, 11(1): 25.

[7] GUPTA M C, GUPTA S. Releases and Osteotomies Used for the Correction of Adult Lumbar Scoliosis[M]//Adult Lumbar Scoliosi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7: 171-180.

[8] 李海江. 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D].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 2012.

[9] PIZONES J, S?NCHEZ-MARISCAL F, Z??IGA L, et al. Ponte osteotomies to treat major thoracic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curves allow more effective corrective maneuvers[J]. Eur Spine J, 2015, 24(7): 1540-1546.

[10] BARTON C, NOSHCHENKO A, PATEL V, et al. Risk factors for rod fracture after posterior correction ofspinal deformity with osteotomy: a retrospective case-series[J]. Scoliosis, 2015, 10(1): 30.

[11] 李倩, 欧云生, 刘渤, 等. 单节段截骨治疗椎体形成不良型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5, 40(2): 221-226.

[12] HUANG J H, YANG W Z, SHEN C,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scoliosis associated with tethered cord by thoracic spine-shortening osteotomy without cord detethering[J]. Spine, 2015, 40(20): 1103-1109.

[13] ZHUANG Q, ZHANG J, WANG S, et al. Multiple cervical hemivertebra resection and staged thoracic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complicated congenital scoliosis[J]. Eur Spine J, 2016, 25(1): 188-193.

[14] 曹云, 羊东, 彭五四, 等. 后路截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矫形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J]. 临床骨科杂志, 2016, 19(4): 391-394.

[15] WANG M Y, BORDON G. Mini-open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as a treatment for severespinal deformities: case series with initial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outcomes[J]. J Neurosurg Spine, 2016, 24(5): 769-776.

[16] 郝定均, 贺宝荣, 刘团江,等. 截骨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脊髓纵裂畸形[C]//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选举会议. 2012:30-30.

[17] O'NEILL K R, LENKE L G, BRIDWELL K H,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after three-column osteotomies[J]. Spine J, 2015, 15(11): 2312-23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