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5: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生儿的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新生儿抚触的方法
1.1 人员培训
选拔临床经验工作并富有爱心的护理骨干,经过中华护理协会新生儿抚触技术专业课程培训上岗。
1.2 准备
室温26°C~28°C,房间内温暖,安静,温馨,柔软舒适的抚触台、柔和的音乐。抚触者温和亲切洗净双手,修剪指甲,双手涂润肤油以滋润新生儿皮肤,减少皮肤间的摩擦刺激。
1.3抚触时间
新生儿出生24小时沐浴后进行首次抚触,以后每天上午沐浴后进行,每次15分钟。
1.4步骤
抚触前先将按摩油倒在掌心(千万不要直接倾倒在宝宝的皮肤上),并将手搓热,按摩时要随时保持双手的温热。①头面部(舒缓脸部紧绷)取适量婴儿油或润肤乳液,用两拇指腹由额头的中央至太阳穴,两拇指从额部中央向两侧颈部滑动,让上下唇成微笑状,两拇指从前额发迹抚向后脑,然后中指移向两耳乳突后停顿。宝宝头顶天灵处的头骨因为没有闭合,不能碰,指头经过时必须翘起来避开。②胸部(顺畅呼吸循环)双手交叉放在两侧肋源(正对腋下肋骨边缘处)四指合并右手向上滑至宝宝右肩,复原,左手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注意,四指经过时要分开,避开宝宝的。两手交叉做,在胸前划一个大的交叉。③手部(增加灵活反应)将婴儿双手下垂,用一只手捏住其胳膊,从上臂到手腕轻轻挤捏,然后用手指按摩手腕。用同样的方法按摩另一只手。双手夹住小手臂,上下搓滚,并轻拈婴儿的手腕和小手。在确保手部不受伤的前提下,用拇指导从手掌心按摩至手指。④腹部(有助于胃肠活动)两手依次从婴儿的右下腹向左下腹顺时针方向划半圈,用右手从婴儿的右腹至右下腹画一英文字母“I”,由上腹部导左下腹划一个倒置的“L”,两从右下腹部再至左下腹部划一个倒置的”U”,做这个动作时,再送爱的语调向婴儿说:“我爱你”婴儿会很喜欢的。⑤腿部(增加运动调节功能)按摩婴儿的大腿,膝部,小腿及裸部,然后按摩脚裸及足部,双手夹住小腿,上下搓,交轻拈宝宝的脚裸和脚掌,在确保脚裸部首伤害的前提下,用拇指从脚后侧后跟按摩至脚趾。⑥背部(舒缓背部肌肉)用自己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对着宝宝的脊柱,其余两指分别对着脊柱两边凸起处,双手交替向下划至尾骨,双手四指指向宝宝背部两侧,以拇指处手掌轻轻地由宝宝脊柱向两侧滑行。
除了正常新生儿做抚触,还对早产儿做抚触。做每步动作时用柔和的语调和鼓励性的语言和新生儿沟通交流,要求抚触动作轻柔、力度适中并与宝宝进行目光交流。做背部抚触时帮助宝宝抬头爬行,每天记录宝宝抚触时的表现情况,如宝宝每天的体重、吸吮及睡眠情况、反应灵敏度、胎粪排泄和黄疸消退情况[1]。
2.抚触效果
98%新生儿抚触前哭闹、摄奶量少,经过适当抚触后睡得安稳、易饥饿、摄奶量明显增加,生长发育好。产妇经过抚触与新生儿互动、交流身心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促进了母乳喂养的成功。
3.体会
皮肤是最大的感官器官,是神经系统的外在感受器,这种触觉感受器可将感受到的刺激通过传入神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对这些冲动进行分析、判断,而做出相应的支持。因此可通过充分的抚触,传递触觉、视觉、听觉、动觉、平衡觉的综合信息。(1)促进婴儿智能发育,增进食物消化吸收,调节婴儿睡眠节律,提高婴儿免疫力[2]。(2)通过抚触这种非语言的感情交流方式增强新妈妈与宝宝之间的亲密接触。(3)抚触可以促进新生儿的淋巴系统,增强新生儿的免疫力,应激力和智力。(3)抚触可以减少婴儿的哭闹,增强睡眠,提高孩子的智商和情商,更能促进家人与孩子亲情交流(4)通过抚触保持了宝宝皮肤的清洁和弹性,尤其对生病的婴儿可以减轻疼痛和不适感觉,缩短治疗过程。(5)抚触能改善早产儿的生理功能,更有效地促进其生长发育。
护士给予产妇进行新生儿抚触指导,拉近了护士与产妇沟通的距离,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同时,对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极大的帮助。可以说新生儿抚触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非常的价值,值得推广。
临床资料
6例患儿胎龄均为28~29周,男1例,女5例。体重
护 理
保暖:置患儿于暖箱内,室温低,减少辐射失热,必要时开空调调节室温,使室温保持在24~27℃,湿度维持在55%~65%。暖箱装置每日换蒸馏水。
喂养:早产儿应尽量争取母乳喂养,吸允能力差的可尽量缩短时间,每2小时1次,少量多次喂奶。如果吸允能力极差的,可将母乳挤出,用小滴管耐心地喂,喂后用小枕头垫高上半身。取右侧卧位,头部抬高30°,有利于胃内奶汁排空,防溢奶、呛奶。吸吮能力极差的患儿上鼻胃管供给营养。每次鼻饲前先抽吸胃内容物,如有残留奶,减量或停喂1次。少量多次间断喂养。鼻胃管3~7天更换1次。当日最后一次喂奶完毕拔管,次日晨间从另一鼻孔插入。
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1500g的活产婴儿,死亡率高,国内报道在63%~74%,国外资料为33%~70%。极低出生体重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全,治疗护理都十分困难。随着监护手段、检测、治疗仪器的不断完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防治护理水平不断提高,现将医院自2004年~2006年间18例出现呼吸暂停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体会及经验浅谈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8例患儿均在出生后10分钟~24小时内进入病房,以早产、珍贵、要求寄养为主诉,胎龄28~34周,体重≤1500g(1200~1500g)。入院当时体温低于35℃者15例,生后1周内出现呼吸暂停17例,其中原发呼吸暂停15例,入院合并硬肿症2例,入院后合并颅内出血3例,合并肺炎11例。
1.2 主要治疗 保温、复温;呼吸道管理;氧疗;预防合并症;合理喂养;静脉营养;预防交叉感染。
2 结果
2.1 本组1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现呼吸暂停的转归:治愈15例(88.33%);好转1例(5.55%);死亡2例(11.11%)。
2.2 本组18例患儿在护理过程中,1例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死于重度硬肿症,存活的16例患儿3~4天时体重降至最低点,体重下降幅度占出生体重3.6%~7.8%,7~9天恢复至出生体重,12天时体重平时增加104g。
2.3 随访结果:本组18例患儿在1、3、6个月随访中,体格发育无明显差异,有1例出现神经系统异常。
3 讨论
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现呼吸暂停的治愈率,在护理方面有以下几点体会
3.1 病情观察 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肌薄弱,胸廓及肺组织缺乏弹性,呼吸中枢不健全,出生后1周内常出现呼吸浅快,不规则,屏气,呼吸暂停,故对生后一周内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应予呼吸、心率监护、监测,并密切观察反应、哭声、面色、呼吸节律、频率、幅度、有无呕吐、青紫及其他并发症,如有及时处理,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待呼吸恢复后查找原因,作好记录。
3.2 预防呼吸暂停的方法及护理 随时给予患儿物理性刺激(拍打足底),可预防原发性呼吸暂停,对于反复发作呼吸暂停用氨茶碱维持治疗,并消除导致呼吸暂停的原因,如低温、低氧、低血糖、酸中毒、高胆红素等。
3.2.1 低体温的护理 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少,汗腺发育不全等特点,其体温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因此加强体温管理很重要。无论院内院外,凡电话联系有低出生体重儿,均事先预热暖箱,保证小儿一入病房即能置暖箱保暖复温。
①复温 将患儿着单衣放于预热好的暖箱内,根据胎龄、日龄、体重、肤温、体温调节箱温,对于肛温<30℃重度低体温患儿,先将患儿置于比体温高1℃~2℃的温箱中开始复温,每小时提高温箱温度0.5℃~1℃,不超过34℃,使患儿体温在12~24小时恢复正常。对于肛温为30℃~34℃轻、中度低体温患儿,置于30℃的温箱中,每小时提高温箱温度0.5℃~1℃,不超过34℃,使患儿的体温于6~12小时恢复正常。②保温 箱温32℃~36℃,体重越小,日龄越小,箱温越接近体温,相对湿度60%~65%,治疗,护理应集中进行,迅速完成,尽量减少患儿体热的散失。
3.2.2 保护呼吸道通畅 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避免头前倾压迫气管,俯卧位,防止小舌后坠,堵塞气道,利用肺部引流也可防止误吸,这两种卧位交替,定时翻身轻拍背部,促使呼吸道有肺内分泌物的排出,痰液粘稠时,应给予一日二次雾化吸入,吸痰时动作轻柔,吸痰器负压8~13kpa,吸痰时间每次不超过10~15秒。
3.2.3 氧疗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氧疗,要严格控制用量,对吸入氧浓度及血气进行监测,根据新生儿生理特点,我们可采用将氧气插入暖箱或减量吸入,此种方法供氧气可维持氧浓度相对稳定,吸入肺内的气体温、温度适宜,刺激性小,又不妨碍患儿观察,当输入暖箱内氧气流量2L/min,氧浓度为0.34~0.35如肺部病变严重则采用头罩吸入,流量5~8L/min,使PaO2维持6.67~8.0kpa,SO2维持在85%~95%为宜。同时心电监护监测血氧饱和度,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0.90~0.95,如无低氧血症,及时停氧,预防氧中毒所致眼晶体后纤维增生。
3.2.4 防止高胆红素血症,核黄症的发生
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新生儿时期血中胆红素增高而出现皮肤、巩膜等被黄染。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导致核黄疸,常引起严重后遗症,要及时做到以下几项:
①提早喂养,生后尽量排胎粪,如24小时未排,经灌注液体石蜡3~5ml,2次/d,保持大便通畅。②生后第二天给予单面光疗不待黄疸明显就进行预防性光疗,连续照射3~5天,如出现黄疸应用双面光疗并加喂服酶诱导剂,必要时输适量的血浆和清蛋白,以降低未结合胆红素的浓度。
3.2.5 防止低血糖的发生,采用微量输液泵。均匀地输入24小时输液量,泵入液体时应注意输液速度和葡萄糖的浓度,避免造成高渗状态及高血糖状态,保证热卡及液体入量,准确记录输入,排出,记12小时、24小时出入水量,对额外损失的液体量要给予补充,静脉补液不宜过多,以免造成肺水肿和动脉导管开放。
3.3 喂养 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肾浓缩功能差,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阈值低,若补给高浓度的葡萄糖则易引起高血糖及利尿,易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因只靠静脉输液不能维持其热能供给,又由于此类患儿吸吮力极弱,有的甚至无吸吮、吞咽能力,胃容量小极易发生溢奶和呛奶而引起窒息。故对本组小儿均采用鼻饲喂养,采用进口硅胶胃管,插入胃管的长度为耳垂~剑突下,最好用母乳或1:1牛乳,间歇2小时,每次注奶液前抽吸胃内有无残留。若残留量超过上次注奶量的1/4,奶量应酌减,出生3小时后每日应增加2~3ml,1周后增加可稍快,每天用无菌温棉签刺激患儿口角2次,观察其吸收、吞咽情况,每次吸吮时间不超过10分钟,喂养守护,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对易呕吐儿喂养时适当抬高头部,喂养后尽量减少翻身。按常规48小时更换鼻饲管一次。鼻饲至小儿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能完成每日所需热能,并无呕吐及呛奶发生,此时可逐渐停止鼻饲,改为人工喂养。每日测量体重以了解小儿热能供给情况。
3.4 预防交叉感染 极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功能比足月儿更差,更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用红外线照射1次,每次30分钟,减少人员接触,人员接触患儿前需严格消毒双手,给予患儿使用一次性尿布,暖箱每日用1:200施康擦洗一次。氧气管、湿化瓶每周更换2次,湿化瓶内蒸馏水每日更换。同时加强患儿皮肤、口腔、脐带护理,一旦发现微小病灶立即隔离治疗。
4 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异常情况多,变化异常,呼吸暂停后常引起心、肺、脑功能衰竭,护理人员应密切注视病情变化。通过以上护理手段,1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成活率达80%以上,均在12~15天间体重增加,全身情况良好而出院。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