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古典文学素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庄子所阐释的人生哲理及实践方法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开阔胸襟,拓展视野,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能保持良好心态,从而更好地安身立命,安心立命。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拥有坦荡的胸怀,就能在任何情况下从容自如,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就不会为荣辱所困扰,被祸福所左右。这是庄子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庄子的这种“理想人格”对于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若不具备优良的人格魅力,他们就无法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学生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体现在对其人文素养的培养。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面临升学压力,他们平时大部分时间埋头于各科知识的学习,较少主动涉猎人文科学领域,尤其是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由于缺少深厚的文化修养,一些学生内心世界贫乏苍白,精神空虚,这些都反映出学生心理素质存在问题。如思想极端,自私狭隘;处理不好同学间的关系,因追求个性自由而导致趣味低下、思想和行为不文明;意志力薄弱,精神脆弱;极端自傲或自卑等现象。而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人的知识、情感和意识等全面健康地发展,并为生存竞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它将优秀的文化成果进行转化,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得到文化熏陶,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中国古典名著是进行人文素养的最好教材。
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是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语言文化的最好教材。诗歌是一种精粹的文学样式,语言含蓄凝练,富于跳跃性,理解与欣赏有一个从入门到逐步的过程,因此要将诵读放在首要位置。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足见诵诗的妙处。大量诵读,反复吟咏,不仅可以培养语感,提高鉴赏力,还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提高人文素质。例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坚持不懈最求真理的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透露出作者的满腔爱国热情和浩然正气,激励中华儿女威武不屈,永不低头;王之涣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真理,激人向上。在引领学生赏析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要注意停顿、重音等要求,让学生诵读,揣摩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做好学习的主人。通过反复大量的诵读,引导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才能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所以,反复吟咏,激感共鸣,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的最有效的方法。
二、全面把握,提高审美能力
全面把握需要知识的积淀,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例如,我们在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浪漫主义诗歌时,必须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个人品质、政治理想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观的赏析。了解作者其实也是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过程,这样我们就能够全面、透彻的把握和理解。在诗歌中“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格调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用课件展示一些反映古代生活的画,播放有关的民族乐器演奏的曲子,让诗韵古风去感染学生,让那悠扬的曲调把学生带进想象的境界,感受诗歌展现的形象,走进诗人的思想世界。学习中国古典诗歌,体验作者的情感,解读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正是通过这样的人文教育来震撼学生的心灵,将古代诗人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转化为学生的气质、修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很多,尤其大纲推荐的80首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有目标,有计划
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两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5首5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巧妙利用时间
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了这个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三、教给学生方法
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
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