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微课的趣味性

微课的趣味性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微课的趣味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86-01

由于初中生物课的课时不多,在中考考查科目中所占成绩的比重又很小,因此许多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不够重视,把学习生物当作一种负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初中生物教师应多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设法提高生物课堂的趣味性,使生物课堂焕发诱人的魅力。

一、运用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个有效途径。

例如,对学生不易掌握的“毛细血管”“静脉”“动脉”等概念,可以借助投影片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以鲜明的印象。运用图片展示代替枯燥的讲解,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起来,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学结出这三种血管的概念。这样的课堂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是在重点处点拨,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提升。

又如,在教学“生物的进化历程”时,为了使学生能理解化石的概念和对化石进行分类,教师可以从网上收集野牛、奇虾、微网虫等珍稀动物的化石和恐龙蛋化石、动物脚印化石等图片资料,在课堂上结合知识讲解穿插投影播放,并且还播放特别难理解的化石形成过程的视频。这样进行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兴致勃勃的观看中很容易就理解了化石的概念,对化石形成和分类的知识也能牢固掌握。

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不只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长时记忆。

二、丰富教学语言,提高学生听课兴趣

教学语言是最基本的教学工具,教师运用形象生动、简洁流畅、幽默诙谐的语言,能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并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讲授“生命的起源”一节时,教师充当“解说员”“导游员”,以生动的教学语言指导学生同步观看多媒体动画。这里电教媒体中介绍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在观看中获得的,而教师的语言起到的是强调、提示的作用,是画龙点睛之笔,所以给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

又如,教师可以灵活地嫁接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来活化生物课堂,特别是巧用诗词、成语,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由于根的作用使植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得极为生动。生物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适当地借用这些古诗,将其穿插在生物知识的讲解中,则能丰富教学语言,同时能使学生在生物课上找到更多的乐趣,这样自然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求知乐趣

生物课堂教学要联系现实生活,让生物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大自然、亲近生物的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情境中巧妙引出问题,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

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这一节之前,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全国各地有关雾霾的资料,教师自己也准备一些城市环境污染的检测报告。课堂上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正在对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破坏,而环境也在毫不留情地向人类“报告”它所受到的危害。因为资料的搜集和讲解,完全是针对当下的现实生活,而且大家都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去研究有关问题时,学生就能认真学、乐意学。

又如,在教学“动物多样性的保护”一节时,先让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餐馆实地调查了解百姓餐桌上的肉类食谱,观看电视台记者暗访某些餐馆买卖、加工野味的影像资料,然后再让大家交流现实生活中有关违法捕杀、交易野生动物的所见所闻,同时播放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广告。学生由此能切实地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急迫性,认同并支持《野生动物保护法》,学习热情倍增。

生物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将生活知识运用于我们的生活。所以生物教学中要注意沟通生活与课本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开展科学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乐趣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现象,理解生物理论知识,体验探究的乐趣。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9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45[本刊网址]http://

《高等数学》是大专院校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它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其他后续数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部分学生对其学习兴趣并不浓厚。因此,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一直是各高校关注的焦点,相关的研究成果颇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通讯,网络设备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也深受人们的青睐。大街小巷,每个角落都是低头玩微信,发朋友圈的人。作为象牙塔的高校也不例外,课堂内外,均可见发微信,看微视频者的身影,偏远地方普通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更为严重,而数学课上这种情况尤为严重,作为一名高校数学教师,被逼无奈之际,突发奇想,何不利用学生喜欢的微视频,微信等流媒体,投其所好,在教学中以传统高数教学为基础,将具有互动特点的微课程应用于高数教学中,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一、微课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北爱荷华大学IJe-Roy A.McGrew教授提出的"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教授T.P.Kee提出的“1分钟演讲”都是微课程的雏形。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sanJuan College)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正式提出了微课这一概念,他认为微课是指运用构建主义方法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是从201 1年开始的,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等。他提出如下定义:“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以此为契机,涌现出了一大批微课设计及应用方面的成果。本文结合学生高数学习现状及教学实践,以激发学生学习高数的积极性为目的,对微课的内容选择、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学生高数学习现状及成因

(一)学习现状

近年来偏远地区普通二本院校教师均感到学生的学习分气不好,学习动力不足。其外在表现如下:

第一,学习状态不佳,目标不明确。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或者干脆不来上课;即使逼迫来上课,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第二,学习缺乏热情,被动应付。作业抄别人的或习题解答,根本不自己思考解决,最关心的是考试能考及格就行,别无所求。第三,学习方式方法欠妥,但从不想法克服学习困难或改变学习方法。第四,死记硬背,不愿深入理解消化数学知识,更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知识。第五,知识面狭窄,仅局限于教材,从不去涉猎相关资料或进一步学习研究。

(二)成因分析

造成学生高数学习的因素不是单方面的,有其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笔者认为主观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如果教师方法得当,引导及时,那种厌学高数的风气可能会好转。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主观因素。

第一,自卑感或自豪感。部分学生觉得自己所上大学与同学相比较差,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影响学习;部分学生可能中学成绩一般,好歹上了大学,觉得自己是大学生了,产生自豪感,对学习产生懈怠心理。

第二,功利思想作怪。受当今社会上实用主义思想影响,部分学生觉得高数的实用性不强,最主要的还是学一门技术,而学技术不需要太多的基础知识,只需一些专业知识就够了;还有部分学生热衷于各种交际和活动,参与活动过多,学习投入就少了;还有部分学生觉得自己今后有归宿,只是混张文凭而已。

第三,适应能力不强,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不能尽快适应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学得很累,成绩不理想,产生厌学情绪。

(三)利用微课激发学生高数学习兴趣的几点思考

上面几点原因,导致学生在学高等数学时,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怕数学,烦数学。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下面就微课利用方面谈点体会和思考。

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微课程设计时,将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分层次,分模块制作微视频。其思路如下:将高等数学分为四个模块:准备知识模块,基础模块,应用模块,提高模块。

准备知识模块,指导思想是将高等数学涉及到的数学家,著名数学问题,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的差异,建议的学习方法,常用的学习资源等分别制成若干5-15分钟小视频,通过这些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热爱数学,通过一些著名数学问题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志向。通过比较让学生得知中学与大学学习的异同,调整大学数学的学习方法,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高等数学,学习方法建议及学习资源,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思考或去哪里查找解决的办法。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至于怕数学,甚至烦数学。

基础知识模块,是高等数学最基本,最具体的内容,在高数的教学中,通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课时少,内容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每堂课飞速的讲好多知识点,而学生在下面听的晕晕乎乎,也只能死记一些概念,定理了,理解肯定成了问题。为此,不妨将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分割成一个个单一的知识点,分别制作微课教程,每个知识点学生只需5-15分钟就可掌握,大大降低了听课的强度,而微视频又是学生乐于观看的,其效果必然会比传统的满堂灌要好得多。另外,基础知识微视频制作不能照搬教材,应该使内容尽量有趣味性,比如,讲导数定义时,可采用郭晶晶跳水的视频,或发射火箭的视屏,引出瞬时速度,从而导出导数的定义。

应用模块,在讲具体内容时去一些实际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类微视频,让学生体会到高等数学也很有用,引起学习的欲望。比如,贷款中的等额本息问题,模型可在重要极限中体现,生物种群的变化,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率等可建立微分模型等。

篇3

传统的教育体制存在学生爱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要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在其中设立了三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课程目标,二是领域目标,三是水平目标,那么该采取怎样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使学生喜欢体育也喜欢上体育课?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体育教学中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十分重要;应把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也是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是终生体育的基础;我们必须从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入手。要使学生产生体育的需要,就必须使学生有学习和从事体育的兴趣,因此,加强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兴趣,也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当前中学体育的现状来讲,增强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兴趣,应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p认真的组织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

通过全面系统的体育教学,使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具备参与和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和兴趣。体育兴趣是认识和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倾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育(或某一个项目)产生了兴趣,表现出了一种求知欲望,这对体育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因此,体育兴趣对学生学习体育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应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体育兴趣与课的类型无关,我们知道,体育课一般分为引导课,新授课,复习课和考核课四种类型。新授课是学习的新教材,授课方式是以“练”为主,任何一项教材学生要掌握它都必须经过泛化p分化p巩固和自动化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以其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课的类型只是体现了本节课的授课方式,并不能体现教材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对某一教材发生了兴趣,不管哪种类型课都是愿意学习的,都是有兴趣的,因此,不管那些学习内容,都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认认真真地学,并且认认真真地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仅体育课要时时刻刻,千方百计的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并且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运动会,更要激发学生们对它的兴趣,锻炼他们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和不畏艰难的道德品质。

二p激发体育需要,唤醒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它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养成行为习惯。兴趣离不开具体的对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对于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就显得十分重要。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对此项目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中兴趣最重要,但于课的类型无关,那么兴趣是怎样产生的?我认为体育兴趣的产生来源于需要,包括直接和间接的需要。所谓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而想学习或参与的体育活动的过程。学生如果有了这种需要,就会对某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而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通过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使学生对学习体育的效果感到需要。这种间接的需要并不完全是说服教育下产生的,它的产生离不开学生平时的努力,学生有了这种需要,同样会产生体育兴趣。比如中长跑课,又单调又累,大多数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可是中长跑是提高心p肺功能的有效手段,学生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以利于精力充沛的从事学习,情愿克服困难,进行中长跑锻炼,这样的体育需要就是一种间接的需要,因此说需要是学生产生体育兴趣的基础。

三p改革体育课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