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茶叶的植物学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

篇1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 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

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二、茶的发展 随着茶叶的传播,目前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几乎遍及全国和世界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加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因此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居世界之首。我国地跨六个气候带,地理区域东起台湾基隆,南沿海南琼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达山东半岛,绝大部分地区均可生产茶叶,全国大致可分为四大茶区,包括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全国茶叶产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尤以浙江和湖南产量最多,其次为四川和安徽。甘肃、西藏和山东是新发展的茶区,年产量还不太多。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已达1600多万亩,年产茶叶40万吨左右,茶叶出口量达13.5万吨左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全国茶叶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已建立健全了科研和教育网络,大量的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科学种茶、科学制茶和茶业管理的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茶叶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并成为三大饮料之一,所以世界茶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个国家种植茶叶,茶区主要集中在亚洲,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以上。

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也出现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中,一旦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就特别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茶,这种天然保健饮料必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此同时,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更会吸引大量消费者去饮用它。茶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中国古代重要茶事进程录:

原始社会神农时代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

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园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据《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僮约》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公园220 265)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隋(公元581--618年)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

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着《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声。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三、茶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

1.茶在国内的传播

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嘉木”,所以,中国的茶业,最初孕育、发生和发展于南方。

(1)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之一。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已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着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是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现在赣东北、浙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

2.茶在国外的传播

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还对外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种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寺僧便献上香喷喷的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遂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着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大量增加。 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

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

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给世界人民创造了茶叶这一香美的饮料,这是值得我们后人引以自豪的。 四、制茶史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就制茶历史做简单介绍。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四)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五)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1)黄茶的产生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茶的出现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

(3)白茶的由来和演变

唐、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现代白茶是从宋代绿茶三色细芽、银丝水芽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后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绿茶制法,再红茶制法,从而悟出了青茶制法。青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现在北宋,有的推定于清咸丰年间,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六)从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宋代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瑁、珠兰等。

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革,各类制茶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手工作业,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 五、饮茶史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本文旨在简单叙述饮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见《三国志.吴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着已出现。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茶为“越众而独高”,是我国茶叶文化的一大飞跃。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随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同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手续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更。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后,随茶类的不断增加,饮茶方式出现两大特点: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茶壶茶杯要用开水先洗涤,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二,出现了六大茶类,品饮方式也随茶类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同时,各地区由于不同风俗,开始选用不同茶类。如两广喜好红茶,福建多饮乌龙,江浙则好绿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绿茶,边疆少数民族多用黑茶、茶砖。纵观饮茶风习的演变,尽管千姿百态,但是若以茶与佐料、饮茶环境等为基点,则当今茶之饮主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与我国古老的“清净”传统思想相吻,这是茶的清饮之特点。

我国江南的绿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闽粤一带的乌龙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属此列。

二是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其特点是烹茶时添加各种佐料。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乳红茶、柠檬红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风味。

篇2

植物体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成为碎片物证。但笔者和同事多年的鉴定实践表明,刑侦部门送来鉴定的材料中,以叶的碎片最为常见。较为完整的叶可以应用叶结构分析的方法进行鉴定;若叶片已失去了完整的形状,则可以应用叶表皮细胞微形态的方法进行鉴定。在实际操作中,上述两种方法可以互相补充和印证。此外,花粉粒形态及表面纹饰等亚显微特征也可用于物证的种类鉴定。

叶结构形态特征作证

每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各种各样的植物,都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和风貌争先恐后地冒出胖墩墩的新芽、吐出绿油油的嫩叶、绽放出万紫千红的花朵,好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景象。但仔细观察,不同种类植物的冒芽、吐叶、开花时间是各不相同的(物候期的不同);芽、叶、花的形态也是千差万别的(形态的不同);而且不同种类植物对生长环境也有各自的要求(生境的不同)。就叶片而言,不同种类植物的叶片在质地、形状、边缘、齿腺、叶脉的延伸方式等等方面也各不相同。人们通常就是凭借上述特征来辨别叶片所属的植物种类,古植物学家也是借助上述方法识别和鉴定叶片化石所属的植物种类,并把这种方法叫做“叶结构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古植物学家赫肯对现代植物叶和化石叶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叶结构分析的方法作了系统的总结和表述。他指出,叶结构分析就是分析组成叶片的要素,即叶形、叶缘、叶齿、腺体和各级叶脉等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叶片的各种结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稳定、可以识别的。赫肯的总结和表述为我们鉴定叶片物证奠定了理论基础,并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大约20年前,有一次某市公安局的同志给笔者送来了几张叶片,要求确认一下是不是大麻。据说这些叶片是市郊的一个农户为检举他的邻居私种大麻,大老远特地送来的。对笔者来说,这可是平生第一次应用叶结构分析的方法来鉴定叶片所属的植物种类,所以至今还有印象。

送来的叶片掌状全裂,裂片披针形,边缘有锯齿,齿顶有乳突状腺体,草质,这些特征乍看起来与大麻叶还真有几分相像。接下来,对叶结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深入观察和分析,并与大麻叶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其结果如下。

送来鉴定叶片的结构特征:叶裂片的边缘有锯齿,齿的上下两侧边均渐尖,锯齿的大小和锯齿的间隔均不规则。裂片的脉序为羽状半直行脉序。2°脉(发源于主脉的叶脉,比主脉稍细,是叶片上第二粗的脉;以及与这些叶脉粗细大致相等的分枝。)顶部均二叉分枝,向轴分枝与上部相邻的2°脉相连,离轴分枝延伸入齿成为齿中脉。齿中脉两侧有环形的齿副脉。3°脉(从2°脉上发出的比2°稍细的分枝,和从1°脉上发出的与2°分枝粗细相等的那些分枝。)不规则网状。

大麻的叶结构特征:叶裂片的边缘有锯齿,锯齿的上侧边内弯,下侧边外弯,锯齿的大小和锯齿的间隔都十分规则。叶裂片的脉序为羽状直行脉序。2°脉从齿的下侧直接延伸入齿而成为齿主脉,2°脉的离轴分枝延伸至齿弯缺下与沿齿的上侧边下延至齿弯缺的齿副相连。3°脉及顶,简单,源点角(3°脉在其分枝点上与2°脉自该分枝点向外延伸部分之间的夹角叫源点角。)h型。

结果表明,送来的叶片不是大麻,而是锦葵科的美丽花卉“红秋葵”。因而使那位邻居免除了私种大麻的嫌疑。

红秋葵和大麻都有自己的叶结构特征,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是独特的、稳定的、可供识别的。事实上,自然界的每一种植物都具有独特的叶结构特征,植物的这一特性使我们鉴定作为物证的叶和叶碎片所属的植物种类成为可能。

叶表皮微形态作证

从某种意义上说,叶结构形态特征还是属于植物的宏观形态特征。当作为物证的叶片碎到无法观察到全貌时,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鉴定中就可以发挥其作用了。

叶表皮由表皮细胞构成。叶表皮细胞之间互相紧密镶嵌,无细胞间隙,细胞中无叶绿素,细胞外壁较厚,角质化或外表面有蜡质沉积,或具有各式各样的附属物,如腺体和毛状物等。叶表皮的这些结构可以防止病菌入侵和减少水分蒸发。具网状脉(多为双子叶植物)的叶片,其表皮细胞排列无规则,具平行脉的单子叶植物叶片,其表皮细胞排列规则。植物叶片表皮上分布有气孔,通常下表皮的气孔多于上表皮(水生植物除外),阳性植物的气孔多于阴性植物,具网状脉叶片上的气孔呈不规则星散分布,具平行脉的单子叶植物叶片上气孔的长轴沿叶脉走向呈纵向排列。气孔器是气孔(含保卫细胞)和副卫细胞的合称,根据其发生、发育和形态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周源型、中周源型、中源型等26个类型。除此之外,叶表皮上的毛状体等附属物的形态特征也是鉴定植物种类的重要依据。上述所有特征和特征组合形成了我们鉴定作为物证的叶碎片所属植物种类的识别依据。

下面介绍几个利用叶表皮细胞微形态特征,鉴定作为物证的叶碎片所得出的结果,在案件侦破中所起到的作用。

某市市郊曾发生一起毁苗案,一夜间,受害人田中的麦苗全部被砍掉。侦查人员从犯罪嫌疑人家中镰刀上取下了植物碎片,经鉴定碎片表皮脉上的硅质体长椭圆形或长方形;气孔副卫细胞水平形,无双胞微毛;上表皮间脉中央2~3行长细胞多角形,无波纹;两边4~6行长细胞长筒形,有波纹,有短细胞和小刺毛;下表皮细胞长筒形,有深波纹,间有成对短细胞。上述特征与小麦的表皮特征一致,使这一毁苗案得到认定。

沪宁线上某市火车站行李房发现一个长时间无人认领的包裹,因有臭气逸出,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具已腐败的尸体。侦查人员从包裹里提取一些植物碎片,经显微观察发现其表皮细胞无规则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较大,圆形,副卫细胞4~5个,壁薄,气孔下沉,轮列中源型;有单细胞粘腺毛。上述这些特征与茶叶的表皮细胞特征相符。这一鉴定结果为着手从沿沪宁线茶叶行业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的渠道进行侦查提供了依据,大大地缩小了侦查范围,明确了侦查方向,使这一看似无线索可寻的案子又活了起来。

某一风景名胜区的山上发现一具死亡已久,近于白骨化的尸体,从其牙缝中提取了一点植物碎片。经鉴定,该碎片表皮脉上硅质体长筒形;气孔副卫细胞近水平形;无双胞微毛;上表皮脉间中央3~4行长细胞多角形,无波纹,两边2~3行长细胞长筒形,无波纹,无短细胞或偶见,刺毛少;下表皮长细胞长筒状,短细胞单个或成对。这些特征表明该碎片是鹅冠草的叶碎片。而鹅冠草的生长季节是5-6月,此时在该风景名胜区的山上随处可见。从而帮助判定该白化尸骨死于当年的5-6月,案发的第一现场就在该风景区的山上。

某市郊区一农民家的几亩棉苗,一夜之间被砍伐殆尽。受害人原本指望这几亩棉花的种植可以缓解经济上的困难,但瞬间全成泡影。气愤之余,受害人心里在揣摩着是不是李某干的,因为他和李某素有矛盾,近来又因为小孩的事情大闹了一场。但是没有证据,他只得向派出所报案。派出所的民警去李某家里作了了解,发现两把镰刀是新用过的,并粘有新鲜的植物碎片和纤维样的物质。经鉴定,碎片表皮细胞无规则形,垂周壁不呈波状,气孔周围细胞平周壁上有条状纹理;气孔器有3种类型:交替中源型、平列中周源型和半平列型;非腺毛以叶脉上为多见,3~5细胞簇生,壁厚,胞腔小,长660~1 160微米,直径35微米;腺毛为单细胞腺柄,多细胞卵状腺头。上述这些特征表明叶碎片来自于陆地棉的叶片。同时,纤维样的物质经检验与被砍棉秆上的纤维在形态上完全一致,最终使得这一毁苗案的物证得到了确认。

飘零花粉作证

开花季节,成熟花粉借助于风的吹送,或借助于昆虫的携带而四处飘零,以寻找适合自己的配偶,完成传粉受精、传宗接代、繁衍种族的任务。

花粉粒的外壁十分坚固,能抗酸、抗碱,又耐高温、高压,还能抵抗微生物的分解,在自然界能长期保存。地层中保存的花粉(小化石)甚至可以帮助人类寻找石油矿藏。

植物种类不同,花粉形态特征和大小也各不相同。在电子扫描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花粉的类型、花粉粒的赤道面观和极面观外形,花粉粒上的萌发孔、萌发沟的形态、数量、组合和位置,以及形形花粉粒的表面纹饰等形态特征。这些特征和特征组合都是植物种所固有的。所以可以根据花粉的形态特征鉴定出植物种类;还可以根据受检样品中若干植物种类花粉的比率,推断和重建受检样品周围环境中植物的种类组成成分。

人们(包括犯罪嫌疑人)进行户外活动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花粉粘附在身体或衣服上,对这些花粉进行鉴定,其结果会泄漏出人们户外活动的空间地域,为缩小和圈定侦查范围提供依据。

植物物证鉴定是帮助侦查案件的手段之一,与其他物证的鉴定相比,如指纹、毛发、体液、弹痕等相比显得较为冷僻。正因为如此,植物物证常常被人(包括犯罪嫌疑人)所忽略,并在不经意间留下了证据。

植物体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成为物证。除本文所提到的叶和花粉外,植物的花、果、茎干、树皮、根和根茎等部位都有可能成为物证,即使它们碎成了碎片。不同种类植物的这些碎片,依然各自特征明显,因而有可能鉴定出其所属的植物种类,帮助分析和侦查案件。所以在案件的侦查中应当注意植物物证的提取,这些物证有可能在案件的侦破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笔者和同事与刑侦人员曾有过较长时期的合作。深知案件的侦破,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利害、荣辱甚至生死,还关系到一个或几个家庭的悲欢和离合,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安定,责任可谓重大。所以要求从事此业的人不仅要精通业务,还要在工作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更要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打击罪犯、保护人民。■

篇3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09-2

1 我国野生茶树的现状

1.1 我国野生茶树的分布范围广

我国野生茶树的分布范围广,从目前的调查情况看,云南、贵州、广东、海南、福建、重庆、湖南等7个省均有发现,从所发现的野生茶树的分布看,我国野生茶树总群在地理上的水平分布“约为18°~31°N和95°~122°E,集中分布区的经、纬度为95°~114°E(占83.83%)和22°~29°N(占87.20%)的狭长地带上,并以25°N为中心线,105°E为中轴,以95°~108°E(占60.12%)为中心分布区(即在滇、桂、黔、川相交会的区域内)” 。各省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云南省的野生茶树分布比较广。经过调查,云南省野生茶树主要分布在滇南、滇西茶区,以及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西双版纳、普洱、保山、临沧、德宏、红河、文山等地区或自治州,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贵州省的野生茶树分布也比较广。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叶知水、李联标于1940和1941年先后对黔北湄潭、务川、凤冈、德江等进行野生茶树资源的调查;刘其志于1958年、1965年1979年,林蒙嘉于1981年、1986年、1988年分别对黔南苗岭、黔西南乌蒙山系等进行补充调查;田永辉、梁远发、鄢东海、罗显扬、周国兰等人于2005~2006年,分别在黎平、丹寨、沿河、印江等地发现野生或半野生茶树。贵州地方野生茶树主要分布于渝黔、黔滇、黔桂等交界地区,包括黔北、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14个县市。

福建省的闽东、闽南、闽西、闽北均有野生茶树分布。安溪县早在20世纪60年代,郭元超等人在调查中就发现龙涓乡和兰田乡有野生茶;80年代,詹梓金等人调查中发现萍州和剑斗镇等地也有野生茶分布。此后还在茶树资源普查中先后发现福前乡、蓬来镇、官桥镇、剑斗镇等地也有野生茶。漳平县南洋乡悟溪、北宁等地在龙岩地区农业局对野生茶树进一步调查中发现有野生茶。安溪、漳平县的茶均为苦味型,在当地称为“苦茶”。永定县湖坑南溪猪姆坑、下洋丹竹、草竹山等地有野生茶树分布,这些野生茶树类型较多,比如草竹山茶的类型有十几个,在竹联的山庙还发现有大茶树,径粗二十公分。周玉播在2004年的调查中发现地处武夷山市西南部、九曲溪上游自然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域的武夷大峡谷有两丛野生茶树,并被分别命名为“武夷1号”和“武夷2号”,结束了闽北是否有野生茶树的猜疑,周玉播于1985年前后还在原宁德县(今蕉城区)的虎贝、霍童、八都等地发现野生茶树,其中虎贝乡梅鹤村姑娘坪还分布着野生茶树群落。三明市茶叶技术推广站与梅列农业局种植业推广中心在2010年4月组织的三明市仙人谷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考察中发现其瀑布群沿溪两边有十多处野生茶。

重庆市南川地区有野生茶树分布。经考察发现南川市东南部金佛山南麓、柏枝山东麓和三界山北坡交汇处的大有、合溪、德隆、庆元、马嘴等乡镇的深谷地带现存野生茶树2000株以上,南川野生茶树是一个较复杂的群体,树型以乔木型为主,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有野生茶树分布。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江华瑶族自治县东部山区的大锡、贝江、未竹口、两岔河、桥市、大圩镇、小圩镇等地陆续发现野生茶树的原始群落,并定名为江华苦茶(Thea assamica CV. Jianghua)。

海南省的野生茶树分布。由中国茶叶研究所和海南省岭头茶场茶叶研究所联合组成海南岛作物种质资源考察茶树种质资源考察组于1988~1989年,对该省10个县(市)约40个考察点,进行了茶树种质资源的全面考察。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岛有野生茶树分布,且分布比较广泛,比如沿五指山、黎母山和雅加大岭三大山脉走向均有野生茶树分布。

广东省的野生茶树分布。华南农学院、广东省农业厅径济作物局和从化民乐茶会等三个单位曾经组织考察组于1963年对从化县进行资源稠查,发现五指山及南山均有野生茶树分布,且数量也较多。

1.2 我国野生茶树种类繁多

云南省野生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西双版纳州共发现茶组植物有3个茶系、7个种和变种;普洱市共发现的茶组植物有2个茶系、4个茶种;保山市共发现的茶组植物有3个茶系、5个茶种;临沧市共发现的茶组植物有4个茶系,7个茶种。云南省野生茶中主要以大理茶种C.taliensis为主,其中大苞茶种e.grandibraeteata则为临沧市所独有。贵州西南部是我国野生大茶树重点分布区域之一。据张宏达报道,贵州境内茶亚属〔Thea(L.) chang〕中有离蕊茶组、茶组,茶组中有秃房茶系、五室茶系和茶系中的不同种,归属于这些种的大树茶有兴仁大苦茶、龙头山大树茶、红花大树茶、秃房大树茶、普白野生大树茶、仁怀大树茶、大树茶、兴义大苦茶等。此外,贵州省还发现有茶组植物中属于较原始类型的大厂茶C. tachangensis,以及大理茶C. taliensis和阿萨姆茶C. sinensisvar.assamica等。福建省野生茶树品种主要是苦茶和高山茶两种。重庆市主要是乔木型茶树。湖南省的野生茶树也主要是苦茶。海南省的野生茶树均属cameill assamica种,从植物学形态分类学上看,野生的海南大叶茶,根据其主要形态特征在分类上也属于cameill assamica种。广东省的野生茶树主要有白毛茶、云雾茶和黄茶等品种。从已经发现的野生茶树就有如此多的种类,可以肯定,我国实际存在的野生茶树种类比现有掌握的更多。野生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为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2 我国野生茶树的主要特征

2.1 野生茶树的形态特征

我国野生茶树在形态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主要是乔木。贵州野生茶树大都为小乔木型,比如兴仁大苦茶、龙头山野生茶、望谟八步茶、普黑野生茶、黎平老山界茶等,均为小乔木树型。海南野生茶树均为乔木,树千灰白,树体较高大,2~12米。广东省的白毛茶、云雾茶和黄茶等,均属乔木型,其中白毛茶株高4~6米,云雾茶茶株高2.5~4米。云南双江县勐库野生茶树基围在1.5米以上的随处可见,最粗的茶树基围达3.25米,株高达15米。(2)主要是大叶类。海南野生茶树叶片大而叶形变化颇多,叶色较浅。贵州省的兴仁大苦茶、普黑野生茶、黎平老山界茶都是属于大叶类。广东省的白毛茶叶片多呈近水平状着生,叶背茸毛长而极密,黄茶叶大而特别薄,叶质柔软。

2.2 野生茶树的生境特征。

2.2.1 野生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1)我国野生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比较复杂,但是大多数生长在大山和森林之中。云南省思茅地区哀牢山上的千家寨附近,山深林密,所生长的野生茶树群落,是世界上目前为止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其中的一棵茶树高25米,胸径0.89米,生长在海拔2500米的高山地区,是目前世界上新发现的茶树王。广东省从化县的野生茶树大多数散布在靠北的高山上,那里群山层叠,陡峻雄伟。贵州省野生茶树生长的地方大都海拔较高,山脉纵横,河流交错,地形复杂,主要包括雷公山、武陵山、乌蒙山、大娄山等地区。海南野生茶树主要分布在沿五指山、黎母山和雅加大岭三大山脉走向地区。

(2)我国野生茶树的分布海拔高度变异很大,但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野生茶树群落分布海拔从760米-2060米,普洱市的野生茶树群落分布海拔从1450米-2600米,保山市的野生茶树群落分布海拔从1200米-2400米,但以1640-2200米居多,临沧市野生茶树群落分布海拔从1050米-2750米。贵州省的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基本都在1000米-1900米之间,。福建省安溪县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在700米-1040米之间,漳平县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在800米-1200米之间,永定县野生茶树分布的海拔高度为900米,武夷山市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为500米。重庆市南川地区的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在1000米左右。湖南省的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在400米到1000米之间。海南省的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在200米到1200米之间。广东省从化县的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在450米左右。从已经发现的这些野生茶树分布海拔看,最低的在200米,其次是400米到500米,最高是2750米,其次是2600米,可见我国野生茶树的分布海拔高度变异很大,但是大部分在800米-1900米之间,这说明我国野生茶树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区。

2.2.2 野生茶树生长的水、热及气候特点

郭元超根据分布区所在地选点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野生茶树种群在其分布范围内的水、热条件是,年降水量重庆为1098.9mm,琼中为2603.3mm,缅北葡萄为3732mm;年均温在13.9℃~24℃之间,极端低温在-4℃~-7.8℃之间。而在北纬25℃~28°间的年均温总平均为17℃,极端低温在-2.4℃~-7.8℃之间,平均为-5.1℃,22℃~25oN间的年均温总平均为21.2℃,极端低温在-0.3℃~-4.0℃之间,平均为-2.4℃。因此,“苦味茶集中分布带的温限明显低于茶组种群集中分布区。而且山头气温还低,若以垂直高差400米左右计算,则野生茶树生存地的气温要比所在地低2℃左右,因而苦味型野生茶树的适生极端低温可达-10℃左右。”当然,由于我国野生茶树种群分布范围广,其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也比较大。贵州省野生茶树生长的普安、兴仁、雷山、盘县、黎平等地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区,≧10℃积温为4000℃~6000℃。湖南省江华的大气候虽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带,但已发现的野生苦茶所分布的东部山区,年平均温度则为17.8℃,年温差比较小,最热的7、8月在26.1℃左右,最冷的1月在8.2℃左右。总的来说, 湖南省“江华野生苦茶的原产地气候温和,雨量、云量较多,日照时间较短,相对湿度较大,森林植被率高。”

3 我国野生茶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3.1 我国野生茶树的保护

由于茶树属于自交不亲合的异花授粉植物,若不对野生茶树资源加以保护,我国杂交育种所能够利用的基因资源将越来越少,杂交后代有害等位基因纯合机率的不断增加将导致茶树个体适应性逐步下降。因此,最大限度地保护茶树物种遗传的多样性,即重视野生资源,必将导致茶树后代群体遗传多样性越来越狭窄,给茶树物种的进化带来严重的后果。更何况“野生茶树具有叶尖急尖,抗逆性强,耐寒等明显的优良标志性状,这些性状可以通过杂交,获得优异的茶树新品种。”因此,必须对我国野生茶树资源加以保护。要对我国野生茶树资源加以保护,首先要有保护野生茶树资源的意识,“在茶园规划建设中,牢固树立对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意识,绝不能因为追求茶园的统一性、规整性而伐除散生在新建和扩建园地内的野生茶树。”具体的保护途径有原生境保护、迁地保护和室内保存等。所谓原生境保护就是指野生茶树在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就地进行繁殖保存种质的保护方法,如镇沅千家寨野生茶树群落、双江勐库野生茶树群落、哀牢山野生茶保护区等,就属于这种保护类型。所谓迁地保护顾名思义就是在交通条件、水源、土质、土壤等立地条件较好又适合的地方实施异地保护。野生茶树资源“由于其特有的分布区域及生存环境,开展迁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野生、珍稀、濒危的野生大茶树尤为重要。”所谓室内保存即通过组织培养方法对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进行的试管苗种质保存。

3.2 我国野生茶树的开发和利用

由于我国野生茶树中的一些品种包含的有高茶多酚、高咖啡因、高茶氨基酸等特异质材料,比如“都匀毛尖原生(野生)茶树是优良的茶树种群,种群内品系众多。其中,许多品系和单株对不利自然环境的抗性以及芽、叶的形状、产量和品质都具有良好的遗传特性”。因此,许多野生茶树资源均可直接开发利用,“完全能够根据人们对其品质特性的需求,比较、筛选出优良的品系或单株,通过建立采穗圃和组织培养技术,可营建规模与茶园建设相适应的生产性苗圃;经比较、筛选出的优良品系或单株也可用于建立种质园,为新建茶园提供优质种质资源。”

注释

①郭元超.野生茶树种群的形态与分布研究[J].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89,(02):33.

②郭元超.野生茶树种群的形态与分布研究[J].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89,(02):33-34.

③何满庭,唐建初,李端生,蒙祥龙.湖南省江华野生茶树[J].茶叶通讯,2005,(04):27.

④田永辉,梁远发,鄢东海,罗显扬,周国兰.贵州野生茶树资源的地理分布与生态型[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7.

⑤谢维斌,张国洲.都匀毛尖原生(野生)茶树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258.

⑥唐一春,杨盛美,季鹏章等.云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多样性、利用价值及其保护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02):521.

⑦谢维斌,张国洲.都匀毛尖原生(野生)茶树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258.

参考文献

[1] 何孝延,高峰,詹梓金,王昕.安溪县野生茶树资源有新的发现[J].茶叶科学技术,2010,(4).

[2] 莫强,余振旭等.广东从化县野生茶树查源的调查研究[J].茶叶科学,1965,(02).

[3] 鄢东海.贵州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及野生茶树资源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

[4] 田永辉,梁远发,鄢东海,罗显扬,周国兰.贵州野生茶树资源的地理分布与生态型[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

[5] 陈正武,刘红梅,曹雨.贵州野生茶树资源及地方品种变异类型的保护与利用[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

[6] 何满庭,唐建初,李端生,蒙祥龙.湖南省江华野生茶树[J].茶叶通讯,2005,(04).

[7] 周玉播.武夷山世遗自然保护区发现野生茶树[J].中国茶叶,2007,(02).

[8] 郭远安.海南岛野生茶树的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1991,(02).

[9] 蒋会兵,汪云刚,唐一春.野生茶树大理茶种质资源现状调查[J].西南农业学报,2009,(04).

[10] 郭元超.野生茶树种群的形态与分布研究[J].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89,(02).

[11] 何青元,王平盛,蒋会兵,伍岗.云南部分地区野生茶树资源调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