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1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教学过程中朗读的方法没有少用,读的时间也很多,但是为什么而读,学生究竟读懂了没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无从得知。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其最终是为达成学生的学习目标而服务的,不能把握这些教学方法的实质,“个性化阅读”就会成为随性阅读,“对话”只能流于形式。“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教师只关注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却忽视学生阅读学习的目的,看似新颖的教学方法依旧无法引发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合理就在于能否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教师盲目拓展延伸,学生的讨论探究缺乏效益。新课程背景下,大语文观使语文教学的外延不断扩大,拓展延伸得到了语文教学从未有过的重视。再加上语文教材自身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多学科的知识融合于教材文本之中。逢课必拓展成了语文教学的常态,教师既要拓展语文的知识让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又忙着关注语文教材文本中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四)教师过分依赖教参,指导学生阅读。教参给教师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日益退化,离开了教参一些教师就会感到寸步难行。缺少自己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教师就不可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的感悟体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没有自身对文本的细读体验,照搬教参是无法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迈向更高层次的。
(五)教师过于深度解读,替代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们有的深入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层意义,并在课堂上传达出自己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为了保证这样的深度解读能在课堂上得以实现,教师只能加快节奏或把答案直接抛给学生,课堂成了展示教师自身学识和魅力的舞台,学生的主体地位再一次失落。学生的阅读缺乏自身的实践,谈何发展与提高?
(六)教师过于关注教法,忽视学生阅读学习的目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对于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自然成为热点。识字量往往限制学生的阅读认知和理解,学生语文成绩在一年级就出现了分化,两极差异导致低端的学生用更多的课外时间来完成各种阅读练习,大量的阅读操练使学生疲于应付,成长空间狭小。以阅读操练代替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取得短期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阅读的目的窄化。
二、小学语文阅读的几点建议
(一)品味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在文本中能准确表达文章的中心主旨,体现作者的情感,它能帮助读者快速准确读懂文本的有效信息。这些词句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在阅读中关键词句常见的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词和句,起限制强调作用的词语,反复出现的词句等,对于文本中有特殊表达作用的词句都应该细加关注。
(二)挖掘精彩空白处。阅读文本的空白处是指文本具体的描写没有明确表达意义,它需要通过读者的想像来构建其意义。文本中的“空白”就像国画中的“留白”技法,“知其白,守其黑”,虚实相生,意蕴相连。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优秀的阅读文本总是包含众多这样的空白吸引读者驰骋想象,反复品味,积极思考。
(三)还原动情之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学生情感的参与,在情感的起伏、激荡、熏陶中触摸文本的心灵,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动情”是学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个体情感体验与情感升华的关键点,也是个性发展的引擎。还原了生活的场景、生活的原型,缩短了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心灵深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4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92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一门最基础又极其重要的课程,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对于其他学科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要学好语文就必须重视其中的阅读教学,只有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够真正形成语文素养和理解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重视阅读课的教学,更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尝试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接下来我将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的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展开,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得不到明确的体现
在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进行着积极的尝试与努力。为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希望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轻松双赢的局面。但是因为部分教师还不能够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无法真正轻松把控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适时引导两者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越来越长,讨论的话题离教学目标越来越远,结果课堂气氛看起来很热闹,教学的目标却不能得以实现,学生当然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没有针对性
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往往只是从参考书或者互联网上下载一些现成的教案直接照搬照用,可是这些教学内容可能并不能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接受能力匹配,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实现真正的沟通与交流,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呆板,甚至有些学生因为不知所云而失去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阅读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理念就是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做的不是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获得知识。虽然这些先进理念不断被提及,但还是有些教师不能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导致教学模式依然是陈旧落后的灌输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会让其失去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加之教师一味地讲解,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更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明显的体现,可想而知,阅读教学是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的。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在设计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之外,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只有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同时,语文教师要学会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将各种先进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设计好阅读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阅读课上学有所获。
(二)运用多种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诵读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让学生能够感知课文的内容,就必须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出来。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融入作者描绘的相关情境中,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下感受作者的思想与情境,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比如在学习《穷人》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采用角色扮演对话的方式让学生朗读桑娜与她丈夫的对话,体会他们的善良,让学生能够带着积极的情感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2.比较法
比较法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将两种或者多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比较法就是修辞方法的比较。分析比较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句式在描述同一种事物时的不同效果,让学生真正掌握并且能够灵活应用。比如在小学语文测试题中经常出现的一类题目就是将“把”字句改成“被”字句,将陈述句变为反问句等,同一个意思却能够用不同的句子表达出来,让学生学会分析其中的巧妙用法,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真正促进学生对语文的驾驭能力。
3.想象法
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束缚之后,学生的想象力是相当丰富的。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发挥想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比如在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就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名家的朗诵视频,同时引导学生想象假设自己就是这首诗的作者,在登高望远的时候思念远方的亲人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在诗词的意境中加入了自己头脑中的场景,这些独特感悟更加深化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心中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在阅读中学生会体会到越来越多的乐趣,学习自然会事半功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不应该将目光盯在课堂教学上,而是要放宽眼界,有效的把课外阅读和课内教学联系起来。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不是简单的告诉孩子这道题怎样做,而是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能力。老师不是有一桶水,给孩子一瓢水,而是引领孩子怎样走向大海。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该这样把握小学阅读教学。
1、以情趣引导孩子阅读,让阅读真正的成为“悦读”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才会用心去学,学时才会专注,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是要以情趣为导航,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促使下,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动力,自发、自愿、主动的去学习。当然老师引导学生的方法很多,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可以用谜语的形式,可以用巧设的形式,当然还是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之间展开一场竞赛,总之教师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不管你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在学生的情趣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趣味,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2、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的语文阅读课堂上,氛围很重要,氛围应该是活跃的,学生应该是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在课堂上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踊跃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老师满堂灌,老师的观点就是学生的观点。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是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喜欢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也不可能产生阅读的兴趣。在语文阅读课堂上,老师不怕学生有自己的观点,不怕学生的观点和老师的观点是有分歧的。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存在高人一等的思想,认为自己的权威是不可侵犯的,有学生提出和自己相反的观点就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这样的思想千万不要有,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平等,老师和学生是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争辩,这样的学习氛围才是有助于学生学习的。
3、师生共读,享受阅读的快乐
在教学中,老师主张学生自由阅读,但是这不等于老师让学生听之任之,乱读一气的。老师是要边读边指导,最好是和学生一起共读,一起在阅读种享受阅读的快乐。在阅读的过程中,建议老师放下师者的架子,用一个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来,这样是会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很多时候,学生需要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师,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真切的阅读伙伴,可以和自己一起阅读,一起交流,一起研究,一起探讨的伙伴。
4、师生协作,提高阅读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在阅读之前,老师先设定好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完全是陷入到被动的地位,阅读中是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学生完全陷入到老师的思维中,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去引导学生思维,不是代替学生去思考。在教学中,应该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感知课文的内容,思考后再去精读课文,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却学习重点段落。老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走出去,去扩展学生的视野。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始终是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老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