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实证研究的特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116-02
随着市场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公司管理制度是每一个企业的共同追求,也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审计工作就是现代管理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关于内部审计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内部审计与信心纰漏、公司绩效的关系。有许多实例可以证明,内部审计不仅能够减少外部审计的工作量,对于保证公司财务数据的安全准确、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内部审计在公司管理中主要起着防护、鉴证、制约和促进等作用。有的学者认为,内部审计其实就是以后总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内部审计可以更好的实施公司管理,能够影响企业的效益。电信公司是国有企业,其运行管理中也有内部审计的影子存在。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定义
内部审计定义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公司内部审计是公司进行有效内部管理所必须实施的一种独立、客观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经营规范保证与服务咨询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公司增加价值并提高经营效果与效率。
二、内部审计主要涉及项目
在公司运营的过程中,主要参与审计的项目种类有公司财务执行、内部流程管控及负责人履职情况等,对应的审计工作就是财务审计、内控审计和责任审计,具体所指如下:
1.财务审计:对公司财务计划和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等进行监督检查;并且对财务管理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2.内控审计:要对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合法性、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评与监督检查。其检查的重点是采购与销售环节和对外担保等事项。
3.责任审计:要求对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及一些经济活动和个人收入情况等进行的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原则上应该在相关经济责任人离任和离职前进行审计。
三、影响电信公司内部审计的因素
根据电信公司的企业特性,公司强调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但也有以下四个方面影响着内部审计的作用及效果:
1.第一大股东的性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以国有股权为主,股权呈多元化发展,而且公司的治理不是很好。有相关研究层指出,第一大股东的所有权对于公司的业绩、股权结构和治理效力具有很大的影响,电信公司属于国有企业,其第一大股东当然是国有,由于“内部人控制”和“”所有者缺位等原因,公司治理状况布置很好,对内部审计建设的影响很大,只形成了小规模的内部审计(这句话有逻辑问题吗,内部控制,所有者缺位,公司治理状况好)。不过从风险上讲,电信公司相对于其他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风险较低。
2.第一大股东的比例。我国目前的相撞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中,大股东掠夺小股东的情况经常出现,所以,股权集中度高,更多地体现出壕沟效应,更倾向与比较薄弱的内部监管和评价。
3.独立董事比例。在电信企业中,董事会的独立性代表股东利益的行动。其中独立董事是限制经营者经营主义的手段,对于加强内部治理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比例与内部审计的规模也有很大关系。而且与其他董事相比,独立董事对于内部审计的功能和效果更加重视。
4.董事会会议。董事会的勤勉性包括董事会会议次数与成员在会议中的行为。一般来讲,董事会会议次数衡量董事会勤勉性存在这矛盾的观点。董事会会议是作为发现经营管理中问题而存在的,对于公司不一定有直接的利益。
四、实证研究
通过以上的研究,提出了四个假设:(1)国有控股内部审计规模比较小;(2)内部审计规模与第一股东持股比例负相关;(3)独立董事会的比例与内部审计的规模正相关;(4)董事会的会议次数与内部审计规模正相关。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电信公司某年的年度报告中的包括内部审计信息的65家分公司,并且按照一定的筛选原则去掉有问题的分公司,选取剩下的44家公司作为样本,其余数据来自某服务公司的CSMAR数据库,实证结果采用SPSS11.0完成。
根据假设选择指标建立模型
2.影响因素指标和含义
根据指标分析,其模型为:
3.实证结果
在44家电信分公司中,有34家的内部人员都是2人或者3人,内审偏小。变量描述统计如表所示:
各变量因素分析,结果如表所示(*,**分别比奥斯估计系数在10%,5%置信度水平显著):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人数受独立董事的影响较大,这也表明独立董事数量越多,董事会对于内部监督工作越重视。
模型回归结果如图所示:
从这个表也可以得出,模型真题拟合度为54.2%,在1%的水平上显著。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规模的OLS估计结果如表所示(*,**,***分别比奥斯估计系数在10%,5%,1%置信度水平显著):
经过回归分析确定模型为: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系数是-3.482E-02,T值为-1.863,P值为0.071。董事会会议次数系数为-0.235,T值为-2.205,P值为0.034.这些数据说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内部审计呈显著负相关。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外部审计费用和独立董事比例与内部审计的关系不大。另外,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假设相反这种情况是由董事会会议幅面效应造成的。
四、研究结论和建议――增加审计方式方法的总结
通过对电信公司的审计特征实例研究,得到结论如下所示:
1.内部审计的人数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大而减小,这可以说明电信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越高,其壕沟效应越明显,从而对内部监管与评价的重视程度就越低。
2.内部审议的人数随着董事会会议次数的增多而减小,董事会议不可能完全给电信公司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将董事会议当做提高治理的前瞻性措施是不合理的,董事会议只能被当做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隐患的措施。
3.内部审计的规模会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增大。内部审计不仅能够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在提高外部审计的效率、改进外部审计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与以上研究,对于电信公司的治理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如果股权过于集中,第一大股东在公司大会和股东大会的控制权也就越大,公司的决策和董事会的选举受到的影响也较大,这就等于将公司的控制权和运营权交给了第一大股东,对于公司内部审计的发展非常不利。由于电信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国家,建议实行一国家控股为主,多种股权共同发展,减少第一股东的比例,减弱国家对公司的绝对控制促进内部统计的发展。
二是电信公司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召开董事会会议,使之能够真正成为改善公司治理机构的有效手段。
五、结束语
在电信公司的运营与管理中,审计工作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制约和监督公司的财务活动,就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的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在理论和实际上都还有许多不足,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中的一种,审计工作的地位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89-02
绪论
河南,地处中原大地,是丝路文明和华夏文明最为灿烂的文化热土。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南社区音乐文化是河南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音乐在河南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和生命力,其文化特征深深地烙印在每个老百姓的心中。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基础上,也需要精神文化生活,而音乐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使得其成为大众百姓的首选精神食粮。丰富的社区音乐活动能使每一位参与者体会到乐趣的同时,亲身实践到音乐中,他们不仅能学习到很多专业的音乐知识,同时大范围的社区音乐活动也能使参与者得到身心的放松。在社区交流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增进感情,从而更加促进社会的发展及文明建设。目前,文化处在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如何能使河南的社区音乐文化独树一帜,并能持续传承和发展也成为河南音乐爱好者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丰富的音乐文化能为社区文化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音乐文化科研具有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因此也极具挑战性。
一、社区音乐
(一)关于社区音乐
首先,社区音乐的主体即参与者是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的。凡是参与社区音乐中的老百姓没有年龄及性别的差别、甚至没有音乐专业水平的限制。参与到社区音乐运动中的居民的主要特点是:他们大都秉承着积极自愿自发的原则,不受地点、时间及音乐类型的限制。虽说社区音乐的主体大致是根据地域来进行划分的,不同地域会有不同活动形式,但是不论是刚上幼儿园的孩童亦或是年近花甲的老年人,也不论是专业从事音乐领域的音乐家还是自发的音乐业余爱好者,只需要怀揣着对音乐文化活动的热情,没有任何条件的限制和束缚,他们都可以是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主体。
(二)社区音乐的分类
社区中的音乐即包括所有的音乐类型。它的音乐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它可以是接地气的地方戏剧表演,老年合唱团演出、年轻人自发的乐队表演和广场舞等,以及专业音乐家或非专业个人爱好者即兴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一如年轻人用乐队伴奏自弹自唱组成创作团队定期在某个地点进行演出等。因此社区音乐还有着非常丰富和多样化的内容。而社区音乐于一般传统的音乐行为的最大区别在于:社区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其行为方式是依托于社会活动中的,它反映的是当地社区的文化现象以及当地老百姓对自身生活的构思与幻想。
此外,社区音乐分为自发性和组织性。通常社区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固定时间由组织机构(如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所等)来组织的演出或集体活动出现在某一社区的现象,这种称之为社区音乐活动的组织性;另一种则是由零散居民不定时临时组成的活动队伍,这些活动成员通常有着流动性、多样性的特点。
二、郑州市社区音乐的现状
随着河南省社区音乐文化的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依托于河南省社区音乐的发展,郑州市城市社区音乐文化也逐步展开。在21世纪90年代至今,郑州城市社区音乐的发展越来越快。在郑州市各个社区、街道相继涌现出一大批的音乐团体。这些音乐团体相继在各社区举办及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如音乐乐器的演奏教学、一系列自拉自唱的戏曲活动、活泼热闹的广场舞及各种合唱团的练唱演出等。这些活动大多数为居民自发而成,社区活动有了音乐的融人为居民提供了精神食粮,更加丰富了老百姓们的业余生活。近几年来,社区音乐教育也历经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总的来说郑州市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各界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其兴盛的内在动力。依托于河南省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郑州市城市社区居民中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和群众音乐爱好者的广泛参与也是郑州市城市社区音乐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社区中活动硬件设施的配备与完善也为社区文化活动创造出舒适的场地。城市的绿化、社区的环境、周边的氛围等因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居民们的精神世界。音乐与社会生活相呼应,使城市中的居民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也形成了独具河南地域魅力的城市社区音乐文化现象。
最后,笔者走访了郑州市区的多个社区,发现大多说社区的音乐活动多以伴奏或健身的形式为主,且多种多样。如健身操、广场舞、老年合唱团、少儿舞蹈队及自发组织的豫剧乐队等。这些活动的场地大多以在公共的绿地、公园、社区平地及操场开展。其社区音乐文化活动通过总结可得知:郑州市众多社区音乐活动中,大多由合唱团(他们的成员主要以退休干部为主)、广场舞(成员为以中老年女性)以及一些区一活动组成虽然曲艺活动不是郑州市社区音乐活动的主体,但却是河南地区不可忽视的社区活动中的一部分。在郑州市的很多社区活动中,豫剧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事豫剧活动的以老年人居多。他们会自发形成小规模的团队,定期进行一些集体音乐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传唱豫剧不仅是他们自身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对本地居民生活的贴近于还原。
三、郑州市社区音乐的特点
(一)社区音乐文化的普遍性。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社区活动中对音乐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舞蹈、合唱、文艺汇演及社区比赛等集体音乐活动中。音乐对社区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日益明显。社区中的音乐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一些群众自发的群体行为,目的是为了增强自身体质、陶冶情操。现如今,城市社区中的音乐文化内容具有淳朴性、通俗化。笔者通过对郑州市多个社区的走访,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每个社区中每次参加社区音乐活动的人数大多在10至100人不等。其中10-100人占88%、10人以下占3%、而100以上占7%(群体舞蹈居多)。由此可知,社区音乐活动的参与人数大多以群体为单位。
(二)社区音乐文化的本土性。笔者对河南郑州市社区及周边社区公园进行了实地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各地城市社区群众自发的音乐活动其内容多以民歌和河南特色剧种一豫剧为主。如郑州市中原区“帝湖花园”小区、金水区“群英小区”、“丰庆佳苑”小区公园内有豫剧演唱、地方民歌演唱等。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很多城市社区内公园除一些大众化的社区音乐活动外,郑州市较其他城市更为突出的现象是豫剧演唱的组团现象更为热火朝天。这些参与者的主要特征就是平民化、主流化,甚至偏高龄化。参与豫剧组团的人员主体多为曾经从事过专业乐器演奏的人员,如郑州市“水木清华”社区内就有一个豫剧团体。该团体的成员主要年龄从55岁到80岁左右。他们大多以一人为中心,多数人聚集在一起进行教唱和交流,并配有乐器伴奏,演奏曲目大都为豫剧的经典唱段,引起了周围市民的普遍关注和较大的观赏兴趣。他们自编自导的各种舞种(如:健身操、秧歌舞、地方戏曲等)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本土性。他们的这些活动大多依托于本地文化及风俗习惯,其中以河南豫剧最为代表性,同时也会不时地穿插些黄梅戏、昆曲,但是豫剧曲种始终是郑州城市中乃至河南省音乐文化的主体。这也体现了河南省城市社区音乐文化的本土化的特点。
一、电子音乐发展概况
早在19世纪末,就有科学家实验电子声响;20世纪通讯科技的高速发展,例如电话、扬声器、话筒、磁带、振荡器等的发明,逐渐推动了电子音乐的发展。最早的一些重要发展发生在法国,作曲家皮埃尔?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1910―1995)在1948年提出了“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ète)这一概念,并创作了第一部具体音乐作品《铁路练习曲》(?tude aux chemins de fer,1948)。舍费尔将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进行剪辑或组合,以磁带处理和电子调制的方法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1951年,舍费尔的工作室以“具体音乐小组”(Groupe de musique concrète)的名称正式建立。许多20世纪50年代的作曲家对这个工作室很感兴趣,其中包括梅西安(Olivier Messian 1908-1992)、布列兹(Pierre Boulez 1925-),当然还有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 1928-2007)。
而艾默特的电子音乐工作室除了包含具体音乐用到的多种速度磁带录音机和过滤器、回声室、扩音器外,还运用了电子振荡器和噪音生成器。通过这些手段,作曲家可以完全建构出他们自己的材料,而不是依赖于带有预先确定了音色特点的自然声音。施托克豪森在舍费尔的工作室短暂工作后,也加入到了艾默特的工作室。
发展初期,电子音乐工作室配置的常规设备有:正弦音发生器、白噪声发生器、矩形波振荡器、滤波器、环形调制器、混响设备、变速磁带录音机、力度抑制器等。
那时电子音乐发展面临着一些阻碍,主要原因是只有少数作曲家才能接触到工作室的设备,而且这些设备非常简陋,作曲家们需要很长的时间准备制作音响,所有的音响素材都需要预先设计好,他们需要将每一个声音的频率、时值、力度、起音、衰减、回响时间等数据用图表形式标记,然后将每一个声音结构依次拼接到磁带上。这些过程极为费事,仅仅几分钟的音乐需要花费数周才能完成。所以,一些作曲家忍受不了这种艰苦的劳动,往往创作了一部电子音乐后就不再有新作问世。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罗伯特?穆格(Robert Moog, 1934-)发明的电子合成器(Synthesizer)戏剧性地改变了这种局面。合成器是一个综合振荡器、扩音器、过滤器等装备的控制台。这种仪器省略了繁琐的磁带剪辑,大大缩短了作曲家工作的时间,使更大范围的音乐家们获得经济上的收益。因为合成器具有惊人的模仿功能,可以记忆长而复杂的音乐编辑过程,并“现场”(live)演奏作品。它也可以制造出极为丰富多彩的音响。
到了80年代,电子键盘与电脑相互结合,使得作曲家在大型电子实验室之外也能进行创作实践,他们通过电脑能够界定和控制所有的音高、音色、力度和节奏参数,将数字编码直接转化成音乐。
电子音乐的乐谱很少出版,聆听比看总谱更能直接理解作品的内容。而且乐谱也不可能把电子音乐精密的细节完整地表现出来。施托克豪森是德国电子音乐的灵魂人物,他创作的电子音乐作品数量很大,主要分为实验室电子音乐与现场电子音乐两种类型。以下就这两种类型的音乐特征进行论述。
二、实验室电子音乐
20世纪50年代在科隆电子音乐工作室产生了一些著名的作品,例如艾默特的《乐曲五首》(Fünf Stücke,1956)、施托克豪森的《练习曲Ⅰ》和《练习曲Ⅱ》,它们是纯电子音乐最早的实验。这些作品第一次使用(由振荡器产生的、没有泛音的)正弦音作为音响材料,探索人造泛音技术和新的音色。《练习曲Ⅱ》是第一首被出版的电子音乐总谱,它是施托克豪森发明的一种图表式记谱,乐谱上的水平轴线代表时间,纵向轴线代表频率(音高),长方形方块代表单独的音响;一个长方形的相对水平位置表明一个音符的音高、时值及其泛音结构的高度,乐谱上较低部分的三角几何图形表明力度的变化。
例1:施托克豪森《练习曲Ⅱ》第一页谱例
由此可见,在纯电子音乐创作中同样可以实现序列音乐的“预构”理念,作曲家们在电子音乐中发现了一种不仅可以控制音高和时值也可以控制音响材料本身的方法。
施托克豪森于1956年完成的《少年之歌》(Gesang der Jünglinge,1955-1956)被看作是电子音乐的一块里程碑,因为他将人声与电子音响结合,缩小了以法国为代表的具体音乐和以德国为代表的电子音乐之间的区别。《少年之歌》的唱词内容选自达尼埃尔的著作《炉火中的青年赞美诗》(Cantique des jeunes gens dans la fournaise)第三章的片段,施托克豪森根据原文编成《三位少年的颂歌》,并将歌词分解成新的单词、词缀或单个元素,使内容完全变异而晦涩难懂。在将人声与电子音响合成的过程中,其形态结构按照序列化手段进行安排:这部作品由六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的演奏时间分别为1′、1′50?、2′25?、1′05?、2′20?、4′,唱词中的“赞美”(Preist)、“欢呼”(Jubelt)几个关键的词,是将六个部分在内容和形式上相互联系的中介――它们总是在每个部分的开始与结束经常出现,并且是以清晰的语音表现出来。这部作品由人声与无泛音的正弦波音响相互混合产生的回声效果,在当时显得特别新颖。演出时,它使用了多个拉开距离的扩音器。《少年之歌》因此而涉及到一个比前面的《练习曲》要大得多的音响材料变化范围。这种变化的效果,还通过对回声的细微处理和五个独立的环绕听众一圈放置的扬声器来传递声音,而得到加强。这个最终完成的作品以其显著的丰富效果,成为电子音乐体裁的第一个杰作。
作曲家面对序列音乐所制定的种种限制变得开始不安,整体序列的手法对音乐造成的缺陷逐渐被电子音乐作品表现出来。精确与控制的好处,被贫乏的音色所抵消了,而这种音色就是当时通过技术和设备获得的。这种由工作室所产生的“一成不变”的电子音乐特征,使作曲家和听众产生极大地厌烦,因为在这种完全严格的方法中,每个声音都被提前确定了,结果就是各种元素的排序而已。这样就需要有新的音乐方式与观念的出现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现场电子音乐
现场电子音乐可以指现场表演与制作好的电子音乐的结合,也可以指现场调试的电子音乐。电子音乐发展的早期,听众一直对电子音乐的音乐会兴趣不大,因为在这样的音乐会上,除了扩音器、磁带录音机以及一些扬声器外,没有任何可以看到的东西,失去了由现场演奏者的表演而提供的直接的情感接触,以及视觉刺激。由此,人们一直试图把电子音乐与某种视觉表演相配合,如电影或舞蹈,以增强电子音乐现场演出的效果。另外,电子音乐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就将永远精确地以相同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也就被剥夺了因变换演奏者和演奏方式而引起的对乐曲的不断丰富。因此,现场电子音乐的出现相应地解决了上述的一些困扰。大多数电子音乐作曲家都作有这类作品,这也是施托克豪森20世纪60-70年代音乐创作的主要手法之一。这些音乐作品包括:《时段》(Momente,1962-1969),为独唱女高、4个合唱团、4个长号、4个小号、2个电子合成器或电子管风琴、3个打击乐器而作;《麦克风Ⅰ》(MikrophonieⅠ,1964),为六位演奏者、锣、2个麦克风、2个可调节式过滤器而作;《混合》(Mixtur,1964),为乐队、4个正弦波发生器、4个变频器而作;《麦克风Ⅱ》(MikrophonieⅡ,1965),为12位演唱者、汉默德电风琴、4个变频器、录音带而作;《停止》(Stop,1965),为乐队与电子音乐而作;《独奏》(Solo,1965-1966),为旋律乐器与电子音乐而作;《颂歌》(Hymnen,1966-1967),的第二个版本,为电子音乐、具体音乐、4位演奏者而作;《颂歌》(Hymnen,1969)的第三个版本,为电子音乐与乐队而作;《行进》(Prozession,1967)为锣、中提琴、电子合成器、钢琴、电子设备而作;《音准》(Stimmung,1968),为6位歌唱者与电子音乐而作;《短波》(Kurzwellen,1968),为钢琴、电子合成器、2个锣、中提琴、短波接收器、音响调控师、电子设备而作;《螺旋》(Spiral,1968),为一位独奏者与短波接收器而作;《波兰人》(Pole,1969-1970),为2位演奏者或演唱者与2个短波接收器而作;《博览会》(Expo,1969-1970),为3演奏者或演唱者与3个短波接收器而作;《天狼星》(Sirius,1975-1977),为电子音乐、小号、女高音、低音单簧管、男低音而作。
纯粹的电子音乐作品很少以总谱形式存在,因为这对于表演来说毫无必要,仅在说明作品如何制作时才提供一些纯技术性的信息,上面提到施托克豪森的《练习曲Ⅱ》是一个特例。但是,现场演奏与电子音乐相结合的乐曲确实需要某种形式的总谱以保证两者之间的准确协调。施托克豪森在《接触》(第二个版本)的器乐乐谱上方谱表提供了一个电子部分如何发声的相对详细的图表式说明。
现场调试电子音乐是为了克服磁带音乐的“固定”特性,是使用电子媒介作为现场演出的工具。20世纪60年代初,施托克豪森通过对现场演奏的电子处理来寻求电子音乐与器乐音乐的紧密结合状态。在他这种类型的最早一部作品《麦克风Ⅰ》中,两位演奏者在一个锣上作出了各种不同的音响效果,而两个“麦克风手”则把敲打或刮擦产生的声音收集过来,并把它们传递到一个由另外的两位演奏者所控制的电子装置台,然后再由他们对这些传递过来的声音进行电子化变形处理,最后把它们送到扬声器。这使乐器演奏实践与电子技术相结合成为可能。任何想要得到的声音来源都可以被结合到一个连贯的音响作品中。《混合》这部作品中除了四个管弦乐队和三名打击乐手外,还用了四部正弦波发生器和四部变频器。这种调声器能制造出两种声频的混合与区分(麦克风声频、电子声频和混合声频),因而能逐渐产生音色的各种变化,还能产生出乐器无法演奏出的独特和弦效果。此外,这种调声器还能通过引入微小的音程和与乐器相反的级进滑音来构成新的旋律。这样就可以将各种音色组织起来,像改变乐器声音那样使之发生转变,还可以将其部分地或全部地进行混合。
施托克豪森还创作了大量的利用实时电子变形的作品,包括《行进》、《短波》和《来自七天》。在现场电子技术中,作曲家大量使用磁带延迟技术,例如施托克豪森为任何旋律乐器而作的《独奏》。此时,音响调控师(Klangregisseur)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