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操作风险的管理

操作风险的管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操作风险的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操作风险的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3403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操作风险爆发的频率大幅攀升,而且往往造成巨额损失,巴林银行和大和银行的倒闭事件充分证实了操作风险的危害性以及对其进行管理的重要性。2001年以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连续三次发表长篇咨询报告,与业界磋商如何建立稳妥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机制。不论是金融从业机构,还是金融监管部门,都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的力度。

1 操作风险定义中的内控因素

巴塞尔委员会根据英国银行家协会(BBA)、国际掉期和衍生品交易协会、风险管理协会以及普华永到咨询公司的意见,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首先,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操作风险与内部操作有直接相关关系。内部操作通常就是银行及其员工的作为或不作为,银行能够也应该能够对其施加影响,也就是强调了内部控制系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其次,人员和人员失误对操作风险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操作风险主要源于银行日常的经营活动,人为因素在引发操作风险的因素中占有重要的、直接的地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的7类操作风险中有6类都与人为操作有直接关系。

巴塞尔委员会和反对虚假财务报告组织委员会(COSO)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元目标”:业绩目标、信息目标、合规性目标。我国监管当局确立了“四元目标”,即在三元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风险管理有效性目标”。可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以防范和化解风险为出发点,是一个风险管理的动态过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同样也强调了人的作用,政策制定主体是董事会,实施主体是高级管理人员,控制主体是员工。

单纯从概念内涵中可以初步得到两者之间的关系:管理的内容相同,都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管理的对象有重叠,都对人员的作为与不作为进行控制;管理的特征相同,都注重过程,而不是单纯的阶段性管理。同样,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管理的重点不同,操作风险管理强调“区别”管理,区分出可忍受的风险、可转移的风险,并对其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内控机制强调机制、制度建设。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同,操作风险管理主要通过技术手段,而内控机制主要通过银行内部组织构架和制度建设来实现管理的需求。

2 操作风险案例实证

通过案例实证,我们想证明的是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高度的相关关系,操作风险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

为了说明,首先将操作风险按照损失事件的类型分类。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分为以下几类:

分类内容

内部欺诈例如,故意误报头寸、员工偷窃、员工通过自己账户的内部交易

外部欺诈例如,抢劫、伪造、空头支票、计算机黑客的破坏。

营业中断和系统瘫痪例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损毁、通讯故障、供电中断。

执行、传递和程序管理例如,数据录入错误、抵押管理失败、不完全的法律文件、非法进入客户账户、非客户的交易对手操作失误和供应商纠纷。

雇佣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例如,工人补偿申诉、有组织的工会行动、侵害员工健康和安全条例。

顾客、产品和业务做法例如,信用违约、客户秘密信息的滥用、洗钱、银行账户上不正当交易行为和未经许可产品的销售。

实物资产的损坏例如,恐怖行为、破坏行为、地震、火灾和洪灾。

2.1 国际案例

除了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以外,还有很多操作风险的案例。

1992年,标准渣打银行被印度政府指控违反印度银行法和指引,包括:投资国债、代公司客户投资、给经纪人融资去投资孟买市场,损失4.4亿美元。

日本大和银行由于在资金交易的前台、后台没有很好的隔离,高级管理层对操作风险缺乏认识等原因,其在长达11年的资金交易中,有3万笔交易没有经过授权,最终在1995年累积爆发,最终的损失达11亿美元。

1995年3月15日,由于内部管理不善、贷款和投资出现严重问题,法国三大银行之一的里昂信贷银行出现了高达500亿法国法郎(约100.6亿美元)的坏账。

1997年,摩根格雷费资产管理公司(德意志银行)一名基金经理违反规定,投资于三大共同基金的非上市证券,造成损失超过6个亿。

2001年由于高级管理人员挪用和贷款欺诈,导致基斯顿第一国民银行倒闭。

2001年纽约共和银行在普林斯顿国际经济公司销售的证券中担任管理人,该公司编制虚假财务报表并且混合客户资金,该行因此支付了6.11亿美元的赔偿金和罚金。

2001年FSB超级银行因在证券化的次级优惠贷款中截留利息,会计报表失真,导致该行倒闭,损失金额4.4亿美元。

20002年美洲银行因为解决与国民银行合并之后的诉讼(诉讼美洲银行隐瞒与D.E.Shaw公司的关系),损失4.9亿美元。

2002年爱尔兰联合银行由于在过去5年内发生非授权交易蒙受近7亿美元的亏损。

2002年J.P.摩根大通因为与安然公司有关的诉讼和监管事宜,已经拨备9亿美元的储备金。

就以上有限的案例分类分析,至少可以说明,国际案例中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执行、传递、程序管理和顾客、产品、业务做法两大块内容中。相对而言,防范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是对内控制度的基础要求,而防范执行、传递、程序管理和顾客、产品、业务做法中的操作风险是对内控制度的高级要求。如果内控制度相对完善,那么欺诈行为出现的频率也会有所降低(当然,这种结论存在着片面和不确定性,不排除其他没有搜集到的案例也存在其他方面的巨额损失)。

2.2 国内案例

除此以外,为了更加强调研究问题的现实意义,缩小研究范围,有必要对我国的操作风险情况做出比较细致的讨论。

通过媒体报道,搜集了部分操作风险损失的典型案例。当然,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发生损失的金额大小与报道的频率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操作风险损失金额越大,报道的概率就越高。但是尽管不全面,由于目前我国操作风险的数据库尚未建立,而且很难搜集,对其分析研究就只能通过媒体报道来完成。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制度环境仍不健全,而金融领域的改革相对其他领域滞后,管理经验不足,软硬件设备不够先进,致使操作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内广泛存在,重要的是由于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发生操作风险的频率,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搜集的34个案例的时间跨度长达15年(1992年2006年),损失金额少则72万,多则高达74亿。而实际上,就2004年一年期间,仅仅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发生操作类风险案件高达300多起,涉案金额4亿多元。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总体数量、总数额、单笔损失额呈快速上升趋势。

对我国操作风险来讲,可暂且忽略雇佣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以及实物资产的损坏这两类操作风险损失。根据其他5项将34个操作风险案例进行划分。

2.3 结论

(1)内部控制制度设立的不完善、执行的不严格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严,为各种各样的来自银行内部的违规操作提供了可能。大部分案件当事人都是因为钻内控制度不健全的空子,牟取暴利。特别是,存在大量欺诈案件这个事实提醒了我们“人本思想”的内控体制建设还有待极大的发展和完善。

(2)通过对国际案例和国内案例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欺诈性操作风险的多发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存在基础性的问题和缺陷。如果内部控制高度健全,操作风险仍然无法完全消除,但发生范围会逐步缩小到主要由自然事故而非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操作风险上来。也就是说,内控制度越不完善,发生欺诈性操作风险的频率越高,内控制度基础因素相对完善,发生欺诈性操作风险的频率也会随之下降。相比较而言,欺诈行为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在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却较少出现,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相对发达国家还很落后,存在基础层面上的缺陷,特别是内控制度中基础文化的树立。

(3)在欺诈风险内部分析中,如果一个内控制度相对健全的商业银行中,由于内部欺诈导致的损失不会大于外部欺诈。在具体分析中,我们发现26个欺诈案件中,内部欺诈数量占35%,外部欺诈数量占19%,内部欺诈导致的损失金额占欺诈案件的达24%,而外部欺诈导致的损失金额只有5%。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导致的损失要大于外部欺诈导致的损失,这又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的漏洞和缺陷。

(4)从现实案例来看,欺诈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类型,而其中内外勾结的欺诈行为相对比较严重。这类行为一旦发生,一般隐匿时间较长,银行的损失极大。这也说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很健全,或者说内控制度执行不严格、力度不到位。这些内外勾结的欺诈案例大部分是由于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着人力、财力、物力等大权,其危害性要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

(5)除这些欺诈案件之外,其他损失类型也与内控制度的不健全密切相关,只是相关的层面不同而已,欺诈性操作风险与内控制度的基本层面相关,而例如,顾客、产品和业务做法以及执行、传递和程序管理等操作风险与内控制度相对较高层面相关,对它们的防范要求更为严格、更为缜密的内控制度建设。

(6)不仅操作风险所分类型之间不能完全区分,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之间在某种程度上也不能完全割裂开来。金融机构有时很难清楚地区分客户不能偿还贷款,是由于“正常的”信用风险导致的,还是由于信贷人员本该认真审查而事实上却没有的操作风险造成的。也就是说,在目前的风险测量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信用风险”实质上应属于“操作风险”。

3 内控视角的操作风险管理

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将操作风险的形成归结为内控制度的不完善,但至少可以说明后者是前者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管理、防范操作风险主要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方面入手。这也是各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所不可或缺的内容。

(1)观念上,树立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基本文化思想,这属于企业文化的一个子集。培养员工,使其具有最基本的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识,树立防范、管理操作风险的责任观,认为这是作为银行一员所必须的基本原则和责任。提出操作风险管理的宗旨,定期举办培训会议,举行操作风险防范管理的评比活动并施以不同的奖惩措施。

(2)业务上,建立动态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线,完善内控制度的过程管理。

风险管理线包括操作风险内部的和外部的管理程序。

操作风险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操作风险。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从预防、监控到缓解的动态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程序主要是单一程序而不是复合程控,管理压力主要集中于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没有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识和动力,而实际上,业务部门是操作风险的“发源地”,需要严加防范。所以,应当在业务一线设立操作风险的预警机制,培养业务人员的操作风险防范意识,确立奖惩机制。具体的法律部门、稽核部门也应当承担操作风险管理的责任。

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存在重叠或交叉的部分,不能完全将它们割裂开。所以全过程的管理线还要关注三大风险之间的转化,及早在管理部门之间建立交流机制和渠道,防止风险的“真空地带”和迅速转化。

(3)人员上,确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但激励机制的建立也要考虑操作风险的因素。

除了对业务的风险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人员的风险管理。从案例分析发现,高层管理人员欺诈导致的损失是操作风险中不可小觑的一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三会的治理结构建立仍处于起步阶段,三会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监事会,很难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高层管理人员由于没有受到有效的约束,滋生了谋取暴利的动机,导致金融腐败在操作风险上集中暴露。因此,建立对高管层的控制机制,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作用是关键之举。当然也不能忽视对基层一线人员的激励。

现有的银行激励制度的设计往往过分看重盈利性指标,忽略了风险指标。在对银行高层管理者进行评价时,没有区分其经营业绩的取得是建立在冒险型策略还是稳健型策略(策略风险是操作风险的一种)的基础之上,也没有相应的对报酬予以调整,那么这就鼓励了银行雇员采取冒险型策略以获取更大利润可能性的动机,使银行面临更大的操作风险,因为风险就是一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一时的利润可能潜伏着巨大亏损的可能性。所以,必须将操作风险水平纳入报酬激励设计中,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操作风险。

(4)组织机构上,健全三会一高的内控制度,重塑内审的权威性。在我国,通常执行这一职能的机构是内部审计部门。与国外商业银行不同的是,我国银行的内审部门与一般不是平行设置,并不是直接隶属于监事会,往往对分支机构的稽核监督容易,对总行层面的稽核监督难以开展,其权威性、独立性受到极大程度的制约。因此,从内控角度讲,应尽快健全监事会的作用,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纳入监事会的独立框架中。

参考文献

[1]樊欣,杨晓光.从媒体报道看我国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状.管理评论[J].2003,15(11):4347.

[2]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操作风险衡量与资本金约束[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

[3]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篇2

作者简介:谷秀娟(1968―),女,河南郑州人,经济学博士,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创新人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金融风险、金融市场与公司治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6―0122-05

收稿日期:2006-08―16

一、关于操作风险

应当说,到目前为止尚且没有形成关于操作风险的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概念。业界所使用的各种定义往彼此不一致或互相交叉从而引起混乱,主要有以下4种定义方法:(1)将操作风险定义为除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之外的风险。这是一种最宽泛的定义。这种方法实际上导致风险难以识别、度量和管理,因为它还包含了经营风险。(2)与上述广义的操作风险相对应的是狭义的操作风险:来自于操作环节的风险,包括交易处理和操作系统的失误,这种方法使得风险易于控制,但却未考虑到期诈风险。(3)一种相对宽泛的定义是将操作风险定义为金融机构可以控制的风险。这种方法虽然包含了内部欺诈风险但却忽视了外部事件的影响,如监管制度体系的变化或自然灾害等问题。(4)一种认同度较高的定义是将操作风险定义为源于流程、系统、人员或外部事件的直接或间接风险。这种定义方法避免了将经营风险混在其中,但却将外部事件如政治因素、监管因素、自然灾害、交易对手风险等等涵盖进来了。只有具备了一个明确界定的概念,才可以划分责任并实施风险资本管理。

巴塞尔委员会(2001)的定义如下:由于不完善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风险。这一定义已为大多数银行所接受。

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排除了经营风险,但也考虑了外部事件的影响如:外部欺诈、违反安全性规定、监管影响或自然灾害。它包含了法律风险,但不包含战略风险和信誉风险(strategic & reputational risk)。应当说,目前,国际银行界关于操作风险应当包含的内容,存在相当明显的争论和分歧(如表1)。

二、操作风险的度量

市场和信用风险均来自外部的不确定性,而操作风险则主要由机构内部因素引起。因此,我们就可以采取措施使得其发生可能性和严重性最小化。但是,要实现对操作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我们首先必须准确地度量它。

(一)度量原则

应当对操作风险测度设定明晰的原则,以确保对银行所有业务部门中的操作风险进行适当的测度。图2列出了这些方针。这里“客观性”是指使用正式的客观标准来衡量操作风险。“一致性”是指要保证对不同业务部门里相似的操作风险资产组合进行评估所得出的测度结果应该相近。“相关性”是指风险报告应便于管理层采取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行动。“透明性”是指风险评估报告应确保所有实质性操作风险都以便于高级管理层理解的方式来进行报告和估计。“全银行范围”是指报告提交者应当仔细设计操作风险的衡量方式和标准,以使该项评估结果可以在全银行范围内进行累计和加总。最后,“完备性”是指要确保所有实质性操作风险都能得到识别和考察而不会有遗漏项。

(二)自上而下法与自下而上法

我们可以说,操作风险的度量是一个尚待发展的领域。有人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即运用机构层面的全面数据去估计风险,主要使用财务指标和收益率波动性等作为衡量风险的变量,由各部门将操作风险合计起来计算,这比自下而上的方法更容易些,但对于具体业务流程的运行却不敏感。

在实践中,自上而下法通常先选择一个目标变量如收益率、利润率或成本作为因变量,然后将市场风险因子和信用风险因子作为自变量,再运用回归模型分析(一般用线性回归模型),则操作风险就是无法被两个自变量解释的变量的方差。

举一个总的收益波动性的例子,如果我们将操作风险视为除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之外的风险,则将总收益中与市场和信用风险相关的成分剔除掉剩下的就反映了操作风险的作用。这种“后视镜”(rearmirror)方法,却无法度量当前的风险,而且无法揭示操作风险的来源,从而得以更好地控制它。另外,事实上,收益的波动性大部分可归于经营风险,或与宏观层面的波动相关,而非源于操作风险。

与自上而下法形成对比的是,自下而上的方法是根据各个损失的事件类型或业务类型来区别风险,并逐步进行统计的计量方法,是一种可以寻求操作风险来源的结构性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各经营单位层面对业务流程进行映射,从而识别潜在失误及引致的相应损失。而且,自下而上方法是唯一一种可以将操作风险因素纳入产品定价的方法,该法也有助于衡量改进流程后的效果。

自下而上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其复杂性和对数据的要求;另外,由于这种方法分别考察各个产品线,可能会忽视不同产品线或流程之间的相关关系。

可见,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各有利弊。因此,有许多机构根据不同目的选择使用不同的方法。(见表2)

(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推荐的度量方法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推荐了三种测度操作风险的方法:基本指标法(the Standardized Approach)、标准化法(the Basicindication Approach)和高级计量法(theAdvanced Measurement Approach)。

在各产品线中,总收入是广义指标,代表业务经营规模,因此也大致代表各产品线的操作风险暴露。计算各产品线资本要求的方法是,用银行的总收入乘以该产品线适用的系数(用β值表示)。β值代表行业在特定产品线的操作风险损失经验值与该产品线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应注意到,标准法是按各产品线计算总收入,而非在整个机构层面计算,例如,公司金融指标采用的是公司金融业务产生的总收入。总资本

1.基本指标法

基本指标法就是一种自上而下法,巴塞尔委员会认为操作风险的大小和银行的业务活动的规模呈正比,而银行的总收入是反映银行业务规模的重要指标。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银行应持有其总收入的一定比例(α)的资本以应对操作风险,经过与业界的广泛讨论商椎,α最后定为15%。

采用基本指标法银行持有的操作风险资本,应等于前三年中各年正的总收入乘上一个固定比例(用。表示)并加总后的平均值。如果某年的总收入为负值或零,在计算平均值时,就不应在分子和分母中包含这项数据。资本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KBLA=基本指标法需要的资本;CI=前三年中各年

为正的总收入;n=前三年中总收入为正数的年数;α=15%,由巴塞尔委员会设定,将行业范围的监管资本要求与行业范围的指标联系起来。

总收入定义为: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这种计算方法旨在(1)反映所有准备(例如,未付利息的准备)的总额;(2)不包括银行账户上出售证券实现的盈利(或损失);以及(3)不包括特殊项目以及保险收入。

2.标准化法

“标准化法”实际上是一种自下而上法。

在标准化法中,银行的业务分为8个产品线: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交易和销售(trading & sales)、零售银行业务(retail banking)、商业银行业务(commercial banking)、支付和清算(payment&settlement)、服务(agency services)、资产管理(asse tmanagement)和零售经纪(retail brokerage)。要求是各产品线监管资本按年简单加总后取三年的平均值。在任何一年,任何产品线负的资本要求(由负的总收入所造成)可在不加限制的情况下,用以抵消其他产品线正的资本要求。但如果在给定年份,各产品线加总的资本要求为负值,则当年分子项为零。总资本要求如下所示:

其中,KTSA=用标准法计算的资本要求;GI1-8=按基本指标法的定义,8个产品线中各产品线当年的总收入;β1-8=由委员会设定的固定百分数,建立8个产品线中各产品线的总收入与资本要求之间的联系。β值详见下表3。

β值实际反映了银行各产品线的重要性,其具体数值由监管当局根据抽样获取的行业平均值计算得到

三、高级计量法

高级计量法是允许银行通过内部操作风险计量系统计算监管资本要求,使用高级计量法需获得监管当局的批准。高级计量法又分为三种:内部计量法(1MA:theinternal Measurement Approach)损失分布法(LDA:the Loss Distribation Approach)和打分卡法(SA:the Scorecard Approach)。

1.内部计量法。这是更复杂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类似于信用风险度量中的内部评级法。银行是基于对预期操作风险损失的度量来估计资本金配置的水平。也就是说,该方法是假定预期损失(损失分布的均值)和意外损失(损失分布的尾部)之间具有固定和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可能是线性的,即资本配置要求是预期损失的简单倍数,也可能是非线性的,即资本配置要求是预期损失的复杂函数。利用内部度量法计算资本金配置水平通常是基于这样一个框架:将银行的操作风险暴露分解成一系列业务种类i和风险事件类型j,EI(i,j)表示i类业务在j类风险事件下风险暴露的规模或金额;PE(i,j)(Probability of Loss Event)表示i类业务在j类风险事件下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LGE(i,j)(Loss Given Event)表示i类业务在j类风险事件下操作风险发生的损失程度;参数7(i,j)则是将i类业务在j类风险事件下的预期损失EL(i,j)(The Expected Loss)转化成资本配置要求的转换因子。即操作风险资本配置要求为此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转换因子决定于整个行业的损失分布,而单一银行的风险损失分布不可能与行业损失分布恰好一致,为捕捉这种风险分布上的差别,可以考虑用风险剖面指数RPI(Risk Profile lndex)来调整利用内部度量法计算出的资本金配置水平。风险剖面指数反映的是较行业风险损失分布而言单一银行风险损失分布的意外损失(UL)与预期损失(EL)的比率,即UL/EL。UL与EL之间的关系依赖于多种因素。如交易规模的分布、损失发生的频率、损失的严重程度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为风险控制环境的条件函数。例如,如果银行损失事件发生频率的标准差较小,则UL/EL的值就较小。同样,操作风险也依赖于单一交易规模被适当控制的程度。对于一个特定的银行来说,我们可以利用RPI来调节其资本配置需求水平,公式如下:

同时,为确保银行在应用内部度量法中的一致性,应该有一个标准化、统一的公式来计算每个业务种类或风险类型组合的RPI,而这需要对影响RPI的一些基本因子进行评估,因为基本因子不仅决定了不同业务种类和风险类型的UL/EL的值,而且也是计算RH的基础。此外,引进RPI指数还有利于激励银行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积极性。

2.损失分布法。这是目前银行度量和管理操作风险最为复杂的方法。银行一般首先根据内部历史数据,估计出每一业务种类或风险分类的两个可能性分布:(1)单一事件的影响;(2)次年事件发生的频率。然后,银行在这两项估计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出累计操作损失分布的概率,所有业各种类或风险类型的风险值的总和就是银行最终的操作性风险资本金配置要求。该方法与内部度量法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损失分布法的目的是直接估计意外损失,而不是通过对预期损失(EL)与意外损失(UL)之间关系进行假定。也就是说,内部度量法是估计总体损失分布的单一参数EL,并且假定EL的水平以及EL不同部门的组成如何;相反,损失分布法则允许损失分布随着EL的水平及其内部组成的变化而变化。此外,损失分布法也不需要先决定一个乘数因子(γ)。但由于此种方法过于复杂,目前在银行操作风险度量和管理中的可执行性不大。

3.打分卡法。这是一种较为直观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查和专家分析设计出多项前瞻性的关于操作风险的指标,并用这些指标来量化操作风险。打分卡的关键是找出与操作风险相关的风险因素,并设计出前瞻性的衡量操作风险的指标,在此基础上量化操作风险。通过量化操作风险,银行可以将预期损失和资本直接与各业务单位的操作风险联系起来,并利用打分卡给各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明确的指示,鼓励其降低操作风险。

四、操作风险的管理

操作风险一旦被准确度量,就可以有效地进行控制和管理。损失的概率分布揭示了每一个经济单位的预期损失和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VaR值。一些风险调整(risk―adjust-ment)方法和工具,如RAROC也相应地适用。

表4比较了管理市场、信用和操作风险的各种方法。在每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明确界定风险、度量风险暴露和风险因子的分布以计算VaR值。

(一)预期和非预期风险

操作风险可分为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第一步,金融机构必须针对预期风险分配一定的准备金。这种准备金要求表明了机构的脆弱性,也度、量了改进控制措施所带来的收益。有了这些信息,一个机构就可以评估用于改进程序的投资的

成本和收益。在一个更广泛的、全企业的层面,这种准备金要求有利于进行更好的战略决策。高层管理者将会发现,一项看似很好的业务流程一旦考虑其预期的操作风险,则实际上勉强能够有所盈利。第二步,金融机构必须选择针对非预期风险的融资策略。

关于预期和非预期损失的分布见图4。

严重但并不是灾难性的损失。未预期到的重大操作错失,应当通过对操作风险资本进行适当分配来弥补。

灾难性损失。指最极端但也是最少见的操作风险事件。这种损失会毁掉整个银行。VaR和RAROC模型无意于考察灾难性风险。这是因为这些方法所计量的潜在损失数值仅限于一定的置信区间内,但灾难性风险却非常少见。对这类风险,一般的做法是进行保险,因为银行的资本根本无法为这类风险提供保障。

对操作风险越来越多的重视以及金融体系的变动会如何影响银行整体资本分配状况?目前银行资本分配比例大概为:平均有20%给操作风险,10%给市场风险,70%给信用风险(图5)。但从长期来看,我们认为,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敞口两者的资本分配比率最终都会增加到30%左右。不过,具体情况还取决于该机构的性质。

操作风险资本权重的提高可以归因于同人员、流程、技术和外部依赖性有关的风险增加。举例来说,人员流动加速、更高的产品复杂性、更多的业务量、不可避免的新技术引进和越来越多的收购兼并活动――所有这些变动都会提高操作风险。

(二)控制操作风险

通过度量替代措施的成本和收益就可以很好地控制操作风险。一旦识别了脆弱性,就可采取如下纠正措施(属于内控制度):

(1)减少损失(Loss reduction),当损失发生时尽量减少其严重性;(2)避免损失(Loss prevention),减少损失发生的频率;(3)避免风险暴露(Exposure avoidance),这是避免损失的极端形式,这样损失就被彻底地规避掸了。

通过购买更好的设备或重造流程以减少差错率就可以避免损失。就象在制造企业实行的“全面质量管理”或“6―sig-ma质量控制系统”,度量操作风险实际上为改进流程铺平了道路。

(三)针对操作风险的融资

一旦建立了合适的内控制度,则操作风险管理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对非预期风险的融资,分为损失前和损失后融资。

损失后融资是在损失发生后以可用资本来“吸收”损失。损失前融资是在依据对风险预期建立事前的准备。

风险或者被保留或者被转移。机构可以用自我保险法防备非预期损失,即建立资本金(保留风险),也可以购买外部保险(转移风险)。在谈到外部保险时,一个主要问题是保险金定价是否合理。

(四)整合的操作风险

当今,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有一套规则来衡量市场风险,另一套规则来衡量信用风险,并且正在开发第三套规则来衡量操作风险。不过,目前大银行正在致力于整合这些方法(图6)。具体来说,就是试图用一种新的与市场风险VaR和信用风险VaR相一致的操作风险VAR分析方法。

从风险透明度和监管资本两者的角度来看,开发一种统一的风险衡量模型有重要的意义。举例来说,如果人们仅仅简单地将市场风险VaR、操作风险VaR和信用风险VaR加总来得出总体的VaR(而不是开发一种整合的模型)话,往往就会高估风险的规模。对这些数据进行简单的加总忽略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关度。

篇3

关键词 金融投资 操作风险 可控 稳定

一、影响金融投资产品风险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目前国内常见的金融投资产品有:股票,期货,债券,基金,黄金,外汇,现货及信托等。结合金融投资产品的特点,将其风险主要划分为:资本风险、价格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以及汇率风险,根据这些风险成因逐一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1.关于资本风险

资本风险体现在金融产品发行者的资金实力是否可靠,也常常延伸出一个新的风险即信用风险。股票、债券、基金及信托这些投资产品的主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一般是指与金融产品的发行者相关联的风险,以信托为例,信托公司倒闭,就是信用风险。控制措施在于选择信用度高的发行者,并注重信用风险的分散,避免全部投资的资金与同一个的发行者相关联。

2.关于利率风险与价格风险

利率风险是针对于所有与利率变化有关的风险。作为金融产品,其自身的收益好坏基本上都与目前的利率水平与后期的利率变化息息相关。他直接影响金融产品的价格涨跌,金融产品的价格风险直接受其影响。期货与现货的主要风险就是在于价格变化。利率风险及价格风向的控制措施在于根据变化趋势的预判去决定相应的操作方向,即多头还是空头,这在现货中经常能够遇到。同时调整好持仓量,控制好持仓量与资金的比例。

3.关于市场风险

投资者决定用资金去购买金融产品本身就是属于一种买卖行为,这就构成了市场风险的成因,即买卖双方。内、外需,供求关系,季节变化,国际战争,人文习惯,政策性原因还有市场的周期性,这些都会影响到市场的变化与走向,这些也是市场风险的所在,同时市场风险也会影响到价格风险。市场风险影响最深的是黄金,其次是现货与期货。控制措施在于洞悉市场信息,了解所操作的金融产品与那些市场有关,根据相关市场信息对价格进行短期与中长期预判,并进行行营的操作。例如现货一般与农产和季节相关,黄金一般与原油相关。现货企业也要结合市场信息做好仓储准备。

4.关于汇率风险

由于国际经济逐渐一体化,不同币种之间的互换成为了常见的金融行为,汇率的波动加大了汇率风险。关于汇率的风险大多与国际形势有关,外汇储备、利率、通货膨胀等都是主要影响汇率的原因。外汇与黄金的投资风险也受汇率影响。针对进出口企业可以进行合同方面的约定措施,约定双方风险比例,或者与汇率锁定公司签订汇率锁定合约。对个人可以在操盘技巧与规律上进行控制。

二、操盘风险及管理

现在的金融投资产品大都应用了电子盘面进行价格走势的规律性的分析。在股票、期货、现货、黄金与外汇的操作过程中都可以应用,关于操作技巧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盘面规律与K线

电子盘面是由一根根“K”线组成的,K线是反应一段时间内(商品)的价格变化,K线具有多种形态,不同形态的K线的组成也会预示着一些现象的发生,掌握K线的规律是进行盘面操作风险可控的一种常见方法。

2.做好止盈与止损短线操作

大多数投资人在进行盘间操作时都会 有“眼热”问题出现,见到盘势大好的时候进行追单操作,或者在单子被套的时候持单,甚至是重仓持单,这种行为在盘间操作时是比较忌讳的,在操盘时常有两句话叫“物极必反”与“见好就收”,在进行每一批进单操作时都要设置好止盈位置与止损位置。顺势追涨杀跌,宜追初涨,忌追高位,宜追初追,忌追地板。

3.仓位控制与锁仓

统计好自己可以进行操作的仓位量,将仓位分成三份或者四份,依据行情每次进行操作时只用其中一份的仓位进行操作,并保证一方的进仓量不能超过全部仓位的一半,其余仓位为锁仓做好准备。

4.成交量变化

在持续下跌的价格低位区,出现成交量增加价格趋稳,说明底部在积聚上涨动力,可以适量买进待涨;成交量持续增加,价格逐渐上升,是最常见的多头主动进攻模式,应积极进场买入;成交量显著减少,价格大涨后出现横盘,此为警戒出仓的信号;成交量继续减少,价格逐渐下跌,此时应及时止损出仓;价格经过多次大幅涨跌,出现成交量增加,此时忌空仓,如果多头进场后发现为逆势应及时离场观望;在低价区出现增量有底部反弹的趋势,此时不适宜进场,应做观望。

三、结论

由此可见,纵使金融投资产品万般变化,都无法摆脱其自身具有的商品属性,抓住金融投资产品的特点与规律,加上对固有属性的技术分析与方法应用,就可以做到操作风险的可控制管理,也可以发挥作为金融投资有强大的融资获利的作用,也可以活跃商品市场,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资料:

[1]金融投资视频讲座大全.今朝成功网.2011.9.7.

[2]李冰.西方经济学原理.今朝成功网.2011.9.7.

[3]李平.投资学.今朝成功网.2011.9.7.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