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数据分析的方法

数据分析的方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3:1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数据分析的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数据分析的方法

篇1

(一)统计规律分析

就是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模糊数学方法以及适用于小同环境要素的数学和物理方程等方法,对所得的监测数据进行深度剖析,做出详细的分析评价。这种数据分析方法主要适用于环境调查、环境规划和环评等工作。

(二)合理性分析

实际的环境监测中,影响环境要素变化的因素错综复杂,而有效的能用于综合分析的监测数据十分有限,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到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监测项目之间的关系,理论结合实际全面分析数据的合理性,这样才可能得到准确可靠的、合理的监测数据分析结果。

二、提高环境监测数据分析质量的方法

为了促进环境执法工作的严肃和公正,在科学化环境管理政策中,提高环境数据分析质量很有必要。在前人的研究工作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数据分析质量。

(一)加强审核

加强各项审核是提高环境监测数据分析质量的重要方法,它主要是指加强对现有数据的综合审核。在进行例行监测或是年度监测计划时,我们的工作一般都是连续性的展开的,一年或是好几年,因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动态的分析数据库,录入每次的监测数据,包括每个污染源的详细信息(污染点的地理位置和排放口的排污状况等),在以后的审核中,我们可以迅速地在数据审核中对于同一采样点、同一分析项目进行新旧数据的分析对比。当数据分析结果出现异常时,可以及时的发现并找到原因,这可以对污染应急事故的发生起到提前警示的作用。另外,在数据审核中,也要密切注意到同一水样、不同的分析项目之间的相关性,比如:同一水体中氟化物和总硬度、色度和pH的关系、氨氮和总氮之间的相关性等,这样也能及时发现数据分析中出现的误差。

(二)加强监督机制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在传统的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系统中依旧存在许多不足,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反馈和交流机制,加强监督机制来有效提高数据分析的质量。首先,通过强化平面控制,在系统内部全面优化管理的模式,提高工作人员的分析技术水平,尽可能的减少或消除数据误差,以此来提高监测分析的准确性;其次,我们应该主动接受来自外界的监督,对于外界有异议的监测数据要进行反复的检测;再次,我们也应该多举办技术交流会,让技术人员可以与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的人员沟通,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同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对比,找到自身的不足,发现问题并能及时更正。

(三)加强采样及实验室测量质量的控制

1.采样控制

工作人员在每次采样前,都应该根据实际环境情况来制定采样技术细则,做好采样控制,比如:需要校准仪器并确保仪器可以正常运转;使用的采样管和滤膜要正确安装,采样器干净整洁没有受到污染源的污染,其放置的位置也能满足采样要求等。采集好的样品,要妥善存放避免污染。如果样品不能及时进行检测,考虑到样品的稳定性,最好将样品密封并存放在于冰箱中。

2.实验室测量控制

在实验室进行样品测试之前,首先应该对所要用到的玻璃量器及分析测试仪器进行校验。日常工作中,也应该根据各种仪器保养规定,对仪器定期进行维护和校验,确保仪器可以正常运转工作。其次,需要准确调配各种溶液,特别是标准溶液,配置时要使用合格的实验用蒸馏水。测试数据时,先要测定标准样品并绘制标准曲线。测定样品时要检查相关系数和计算回归方程,并对实验系统误差进行测验,每一步都不能少。

篇2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3-0104-02

1 综述

1.1 简介

在数字化时代,需要新一代系统架构提升业务创新能力。在新一代系统架构中,大数据是核心要素。业务应用能否自主发现与自助获得高质量的大数据,就成为业务创新成败的关键。这就要在搭建大数据平台时,就着手大数据治理相关建设。

1.2 需求和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治理架构需要以元数据为核心、提高大数据质量、透明化大数据资产、自助化数据开发、自动化数据、智能化数据安全,提升大数据平台服务能力,让大数据平台变得易使用、易获得、高质量。

但是,目前很多技术解决方案存在诸多安全和效率隐患:业务系统多,监管力度大;数据量庞大且呈碎片化分布,急需提升大数据质量;数据格式不规范、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所需数据;数据在各阶段的应用角度不同,需要降低系统间的集成复杂度。

2 功能设计

2.1 总体架构

本文讲述的数据分析方法及实现技术是建立在Hadoop/Spark技术生态圈的基础之上,以实现用户集成处理、、清理、分析的一个统一的数据处理平台;按数据类别分为线数据、归档数据;按数据格式分为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按数据模型分类为范式化模型数据、维度模型数据;按数据采集频度分为非实时数据、准实时数据处理架构;并提供数据中心平台与安全管理方案,为企业级用户建立一个通用数据处理和分析中心。如图1所示。

2.2 在线数据

在线数据在线通过接口去获得的数据,一般要求为秒级或速度更快。首先应当将数据进行区分:在线数据、或归档数据。本平台中采用:Storm或Spark Streaming框架进行实现。Spark Streaming将数据切分成片段,变成小批量时间间隔处理,Spark抽象一个持续的数据流称为DStream(离散流),一个DStream是RDD弹性分布式数据集的micro-batch微批次,RDD是分布式集合能够并行地被任何函数操作,也可以通过一个滑动窗口的数据进行变换。

2.3 归档数据

归档数据是在线存储周期超过数据生命周期规划的数据,处理的要求一般在分钟级或速度更慢。通常归档数据的计算量、数据量、数据复杂度均超过试试数据处理。本平台中采用:Hadoop、Spark技术生态体系内的框架进行计算,这里不详细阐述。

2.4 非结构化数据

通常非结构化的数据不一定具备字段,即使具备字段其长度也不固定,并且字段的又可是由可不可重复和重复的子字段组成,不仅可以包含结构化数据,更适合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常见的非结构化数据包括XML、文本、图象、声音、影音、各类应用软件产生的文件。

针对包含文字、数据的为结构化数据应当先利用数据清洗、数据治理工具进行提取,这项工作目前仍依赖技术员进行操作,由于格式的复杂性所以难以使用自动化方式进行较为高效的批处理。在治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情况对数据本身额外建立描述数据结构的元数据、以及检索数据的索引服务,以便后续更佳深度利用数据。

2.5 结构化数据

结构化数据具备特定的数据结构,通常可以转换后最终用二维的结构的数据,并且其字段的含义明确,是挖掘数据价值的主要对象。

本平台中主要使用Hadoop Impala和Spark SQL来进行结构化数据的处理。Impale底层采用C++实现,而非Hadoop的基于Java的Map-Reduce机制,将性能提高了1-2个数量级。而Spark SQL提供很好的性能并且与Shark、Hive兼容。提供了对结构化数据的简便的narrow-waist操作,为高级的数据分析统一了SQL结构化查询语言与命令式语言的混合使用。

结构化数据根据采集频度可以继续分类为:非实时数据、准实时数据。

2.6 准实时数据

通常准实时数据是指数据存储在平台本身,但更新频率接近于接口调用数据源的数据。适合用于支持数据和信息的查询,但数据的再处理度不高,具有计算并发度高、数据规模大、结果可靠性较高的特点。通常使用分布式数据处理提高数据规模、使用内存数据进行计算过程缓冲和优化。本平台主要采用Spark SQL结合高速缓存Redis的技术来实现。Spark SQL作为大数据的基本查询框架,Redis作为高速缓存去缓存数据热区,减小高并发下的系统负载。

2.7 非实时数据

非实时数据主要应用于支持分析型应用,时效性较低。通常用于数据的深度利用和挖掘,例如:因素分析、信息分类、语义网络、图计算、数值拟合等。

非实时数据根据数据模型可继续分类为:范式化模型数据、维度模型数据。

2.8 范式化模型

范式化模型主要是针对关系型数据库设计范式,通常稻菔遣捎玫谌范式3NF或更高范式。面向近源数据查询、数据主题的整合。范式化模型数据的数据存储区,建议使用并行MPP数据库集群,既具备关系型数据库的优点,又兼顾了大数据下的处理。

2.9 基于维度模型

维度模型数据主要应用于业务系统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过去多维度数据处理主要依赖OLAP、BI等中间件技术,而在大数据和开源框架的时代下,本技术平台采用Hadoop Impala来进行实现。Impala并没有使用MapReduce这种不太适合做SQL查询的范式,而是参考了MPP并行数据库的思想另起炉灶,省掉不必要的shuffle、sort等开销,使运算得到优化。

3 应用效果

本系统在不同的业务领域上都可以应用,以2016年在某银行的应用案例为例:该银行已完成数据仓库建设,但众多数据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数据应用的效果,以不同的数据存储方式,以更高的要求去进行数据的统一管理。通过组织、制度、流程三个方面的实施,以元数据、数据标准、数据质量平台为支撑,实现了数据管控在50多个分支,60个局,1000余处的全面推广,实现了全行的覆盖;管理了120个系统和数据仓库,显著提升了新系统的快速接入能力;通过14个数据规范和流程明确了数据管控的分工;数据考核机制的实施,使其在数据质量评比中名列前茅。

4 结语

本文介绍了大数据下数据分析方法及实现技术的大体设计和思路,从需求分析、总体架构和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分析这几个方面来介绍。文章在最后介绍出了这种平台的应用效果。笔者相信这些思路和技术能够在业务中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篇3

物理实验中,验证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都是非常重要的两类实验。验证型实验是对已建立的物理规律的验证,研究型实验是通过实验得到物理规律,这两类实验虽然实验目的不同,但从数学处理方法上来看,具有相似性,都是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确证物理规律或得到物理规律,所以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是否得当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以一个典型的验证型实验的数据处理为例进行相应探讨,以期望得出相对合理和妥当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以大学物理实验来说,验证型实验较多,诸如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弹性碰撞实验等等都属于此类实验,其中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实验为该类实验的典型实验。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力与加速度的大小关系可以表达成,要验证这个规律,就是给物体加一个大小为F的力,对应产生一个大小为的加速度,得到一个测量点,通过改变力,得到n个测量点后,即可通过适当的数学方法验证这个关系的成立。

类似这种线性物理规律,其数学模型都可以归结为的形式。要得到这个线性关系,就是要得出和。通过测量n组和的值,即、、……、、……、,在X―Y平面中得到n个测量点。若不考虑实验测量的系统误差,则测量误差应当服从高斯分布,反应在X―Y平面中,既是这n个测量点应当均匀地分布在所求表达式两侧,对第i个测量点,误差为,n个测量点导致的总体误差是最小的。若任意给一个直线,则一是测得到的这n个点不再均匀地分布在直线两侧,二是这n个测量点产生的总体误差水平将增大,甚至可以达到无穷大。由此可知,所求直线即是使得n个测量点的总体误差最小的那条直线。总体误差可以写成,但由于误差服从高斯分布,导致理论上而无法通过此求和值衡量总体误差水平。为使其不因为正负抵消而无法衡量总体误差水平,只要使得所有误差均为正再求和即可,故可用残差来衡量总体误差水平,虽然残差不再是总体误差。使得残差取最小值的和,即为所求直线的和。此即最小二乘法的数学思想。据最小二乘法处理,所求和即是使得取最小值的和,即有,解此式,得

将测量值供稿,即可得到所求和。通常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处理方法,得到和,即是验证了[1]。但其实这是不太恰当的。

验证型或者研究型实验,特别是验证型实验,最关键的是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找出所要验证的关系,第二是要验证得出的关系的确成立,而第二点才是最重要的关键点。即使得出关系,但如果确证关系不成立,则第一步的工作就变得毫无意义。实际上,任意给出一组、、……、、……、,都可以根据最小二乘法得到和,即得出,但并不意味着此式的确成立,不能确证物理量和的确存在这样的数量关系,并没有检验此物理规律存在。因此,验证型实验做到这一步并不算已经验证被验证的物理规律成立,还需要研究和的相关性,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据的大小来检验和是否的确相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