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6: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数据分析课堂,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 大数据分析环境下开展移动端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势
基于大数据分析环境下所开展的网络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了网络环境的优势,并对常规教学中所总结的经验进行拓展应用,移动端是近年来网络发展的主流方向,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同时这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充分利用网络的先进性,结合大数据分析的准确定位,可以帮助提升教学效率,为学生营造出更加高效趣味的学习环境。如何利用好大数据分析来促进移动端网络课堂教学任务开展,也成为现阶段重点的研究课题,这也是文章中将要进行探讨的,无论是技术还是应用方法上,都应该做出创新,为教学任务的发展落实打下有利基础,为教学任务的落实创造有利条件。
2 大数据分析移动端在网络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2.1 在课堂交流中运用移动端
交流时知识点巩固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常规教学任务完成后,剩余时间很难满足学生有关于知识点交流的需求,借助大数据分析的移动端来开展网络教学,有关于知识内容的交流也不再受时间与地点的影响,能够随时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并且大数据分析系统所提供的知识内容也是十分可靠的,能够帮助解决常规教学方法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知识方面的学习。移动端的优势在于便捷与快速,这一点是传统网络课堂所不具备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也能够将自己的思路与同学进行分析,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学习成绩,实现共同进步。
2.2 实现便捷性资源共享
移动端网络课堂可以通过APP下载来实现学习,注册后可以将个人的学习情况记录在其中,这样在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时也不容易遗忘。每一个注册的账号在大数据分析系统中都具有记忆功能,这样学员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也能够通过系统的记忆功能查看轻松了解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平台所的信息轻松进行一个阶段的学结,与同学之间实现零距离的资源共享。大数据分析背景下所进行的资源共享更新更加及时,不会受到时间以及距离的影响,并且移动端还存在网络可选择的优势,即使在共享过程中受到网络中断的影响,系统也能够自动保存,以免造成重要信息的丢失,为接下来教学任务的开展奠基了有利的基础。
2.3 模式选择多样性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与教师的教学习惯有很大关系,在移动端背景影响下,进行网络系统模式选择时,拥有更多的可选择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听课喜好以及习惯来对现场进行控制,在这样的环境下,所进行的教学任务也能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应用前首先要确定教学的内容,并根据所总结出的信息来进行云系统下的框架设计,将大数据分析系统结合到其中,这样接下来所进行的工作内容也会更加的顺利。移动端的网络课堂教学软件是可以不断更新的,可以根据学员的喜好来对个人界面进行自定义,这样应用起来也会更加的方便。由于移动端的存储能力是有限的,在大数据分析系统中还会进行内存拓展,应用解决移动端应用期间内存不足的问题。
上述几点是应用期间的具体功能以及有效方法,有目标的对系统进行设计,能够避免出现教育资源、网络资源浪费的现象,也是现阶段十分需要的。除此之外,在应用期间还需要进行技术方面的创新以及强化,降低网络不稳定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将大数据分析结合多种网络技术来共同进行,提升系统运用的工作效率,在处理数据过程中也会更更加的稳定可靠。
3 大数据分析的移动端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大数据分析的移动端在发展中也会逐渐提升稳定性与运算效率,在框架设计上必然会更加的简便,这样在运行使用过程中能够节省大量的空间,对网络系统的工作效率提升也能起到促进作用。灵活性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使用者可以对应用界面进行定义选择,在应用过程中更符合学员以及教师的操作习惯,在使用性能与稳定性上自然也会有明显的提升,降低系统运行使用期间漏洞出现的可能性。
4 结语
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技术并不能够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但是近年来人们最为关心的却是如何使用可以利用的网络技术在网络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有助于提高外语能力的网络资源才是未来真正的研发核心,因此,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分析不同的学习目的下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晓涛,王芬,吴驰,龙涛.云计算平台下网络课堂生成性教学设计框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
[2]杨俊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2-0077-03
数据整理与分析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直接影响学生的科学概念建构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高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形成与否,因为这些都将在数据整理与分析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但目前的科学课堂,每当进行到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环节时,往往是匆匆交流,草草收场;或漠视数据,出示概念;或简单呈现,告之结论。这样,收集的数据就变得没有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分析,从而让学生真正利用数据找寻规律、得出结论,让课堂探究变得更真实、更准确。
一、整理――为分析“打底稿”
数据整理是对观察、实验等科学探究活动中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排序、分类或归类,从而更好地凸显数据的特征,展现事物的规律。它是数据分析的基础,本文形象地称其为数据分析“打底稿”。
1. 巧设问题,鼓励自主整理。在整理数据时,我们很多教师会帮助学生进行整理,或者干脆不让学生整理。其实我们应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提供时间,让学生自主整理,让他们有机会学会整理,并提高整理能力。
在四年级上册的《天气》单元中,学生在经过一个月的天气观察以后,获得了相对丰富的数据,共有30天左右的有关天气数据,每天又有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力、天气现象等,还有些天有降雨量数据。面对这么繁多的数据,如何整理?必须先让学生整理自己做的天气日历中的相关数据。如:这个月平均最高气温是多少,平均最低气温是多少,天气现象主要有哪几种,各有几天?3级以上的风力有多少天,3级及3级以下的风力有多少天?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对天气日历中的几个要素进行有针对性地整理,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完全可以将繁多的数据整好、厘清。学生不仅能亲身经历整理的过程,还能清晰地认识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自主性也得以更好地体现。
2. 提供方法,学会巧妙整理。整理数据的方法很多,在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是画统计图,且统计图小学数学课中就有系统地,分册安排学生进行学习。科学课中要结合具体的实验数据,让学生运用统计图来进行整理数据。
如四年级上册的《温度与气温》一课,让学生将一天(五个时段)的气温变化画成柱状图,一天的气温变化特点就直观地显现出来。又如:六年级上册的《抵抗弯曲》,学生收集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及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有关实验数据后,教师指导学生作折线图,画好图,数据特征跃然纸上,学生马上就会发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否则,不经过整理的数据,学生只发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强,而难以建构随着纸的厚度变厚,抗弯曲能力是大大(或者说是大幅度)增强。
除画统计图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的特点,让学生参与设计整理的方法或教师直接提供方法,进行数据整理。如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一课中,研究摆长对摆的快慢的影响时,教师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获得数据后,可以怎样整理,让数据更加清楚、明了呢?有没有好的建议?指名两个学生回答后,第三个学生就提出了大家都认同的一个好建议:可以按摆线从长到短的顺序来排列数据的顺序。这样,我们给学生一个思考空间,学生就给大家提供一个整理数据的方法,不仅整理能力又得以提高,还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而不是一味地由老师安排,学生仅仅是报一下数据、或到黑板填一下数据。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会,而是我们没有提供给学生机会。
通过一定的方法整理数据,帮助学生思考,让学生体验到对数据进行巧妙整理后,可以更清楚、更有效地分析数据。同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
3. 小组指导,开展合作整理。在科学课中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学生会有很多机会合作。制订计划时、观察时、实验时、制作时……但很少有机会合作整理。其实我们可以在小组里开展合作整理,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互补互充,充分地整理数据。
如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一课中,每个学生进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六种物体(三种是规定的物体,三种是自选的物体)重力大小的活动,记录表如下: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大小是每个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实验技能,所以每个学生都会实验、记录,在课堂上,汇总全班学生的数据没有意义,也并不现实,那么就请几个学生来汇报自己的测量数据,教师就没办法了解大部分同学的数据,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情况就很难反馈。这时候,我们可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小组同学对自己组的4~5位同学的数据进行观察、整理,从而为分析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情况,改进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加规范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做好准备。教师可以提供小组的指导是:①对于测量三种规定的物体,请算出你们小组实测的平均值。②谁的估计值离这个平均值最近,可以请他示范测量的动作,取长补短。③对于测量三种自选的物体,小组可以一起给这些物体按重力的大小排排队,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用手掂量掂量,感受重力的大小。通过这种小组合作整理的方式,学生能更有针对性地反思自己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操作是否规范,同时能更深刻地建立对于物体重力大小的一种感性认识。
二、分析――让数据“说实话”
分析数据是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一种归纳,抽象出数据所揭示的事物的特点或规律,让数据“说实话”。也是对数据进行概括总结的过程,为了形成客观的结论,建构科学概念。
1. 观察先行,提高分析能力。当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后,科学探究下一步活动就会指向分析数据,得出一定的结论。此时,教师通常会抛出问题: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肯定马上有学生举手准备回答。可是学生不一定能够从数据表或图中找到规律,学生的回答很难指向数据的特点,而且学生没有一个静心思考的时间,习惯性地去猜教师可能想要哪个答案。这样对学生的分析思考是很不利的。
教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对数据先进行观察。不同的数据,分析的难易程度会有所不同。在数据比较单一,特点比较凸显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直接说:“请你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而有时在数据较多,或较杂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进行引导:这一行(或一列)数据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一行一行(或一列一列)地进行观察。也可以引导:哪些数据说明的是同一个问题或特点?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归类。还可以引导:请对比其中的这两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数据对比中,总结出规律。
总之,在开始分析数据时,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其对数据进行自主观察,或在教师一定的引导下进行有目的地观察,让学生充分认识观察数据的方法,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从数据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2. 问题引领,拓宽分析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数据指向的事物特点或规律有时是明显的、有时是不明显的;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多方面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数据的能力。适时提出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有目的去思考、多角度去分析,从而提取更多的价值信息。
如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一课,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条形磁铁的五个点的磁力大小数据如下:
×年×班“用回形针检测条形磁铁的磁力强弱”实验数据汇总表:
当时,教师就是这样问学生的,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都集中在C点上,因为这是很明显的一个发现,但学生的这点发现却背离了教师原有的预设,教师就用一句话把这个学生最感兴趣的发现回避掉,这句话就是:因为我们今天的回形针太大了,而中间的磁力非常弱,所以一枚回形针也挂不住,这个“0”并不是代表没有磁力。但这句解释无法把学生的兴趣点转移,又一个学生举手了,问:老师那用什么东西可以检测呢?教师说:今天老师没有准备比回形针小的物体,同学们回去可以再试试。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只见课堂里鸦雀无声,没人举手,此时教师看看时间也不多了,就直接设问:同学们,你看看每一条磁铁是不是都是两端的磁力强,中间的弱呢?……
这样的数据,其实我们在观察时可以发现:每一条磁铁都是两端的磁力强,中间的弱。但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时,学生们会先关注“C”点的数据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引导学生横向去比较数据,他们的思考就会受局限,思维的广度体现不出来了。笔者认为可以运用问题的引领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当数据汇总后,请同学们一组一组地观察数据,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规律?跟其他组的数据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不一样的特点吗?再仔细观察一下,你有什么疑问吗?这样,通过问题的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分析数据,也逐渐地建构起了相关的科学概念。
3. 正视事实,增强证据意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都想数据会说话,而且是说正确的话,但有时数据会让学生不好说话,或引导学生说错误的话。也就是当数据出现不正常时,影响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时,往往能够正视这些数据,从容面对这些数据的教师却不多。常见的现象是:有时――同学们,这组的数据是错的,我们先不看;有时――干脆回避,提都不提;有时――全归为误差,我们不管。这里会给学生造成两个误区:一是只要我知道了结论,数据的正确与否是无关紧要的;二是数据出错了,我都可以看成是误差。这样的处理方法显然是不行的,我们要给每一个数据“说话”的权利,数据是实验研究的依据,是为隐含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提供证据。如果是正常的误差范围之内的,我们引导学生合理地去认识。但有时是操作不当引起的,有时是小组没配合好引起的,有时是记录时出错引起的……我们要充分尊重事实,仔细分析数据错误的原因,久而久之,才能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同时,有利于学生养成反思实验的习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0-0036-04
在教育领域中,大数据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基于学生全息数据的分析催生了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学习分析,就是一个明显的佐证。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是运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和工具预测学习结果、诊断学习中发生的问题、优化学习效果的一类教学技术的集合。[1]学习分析着眼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估[2],发现学习过程中隐藏的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对策。学习分析的兴起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云计算平台的大规模应用助推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和基于网络化、碎片化学习方式的普及。
学习分析带给一线中小学教师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支持下利用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的教育应用,也应该是一种基于学生学习数据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启迪下,笔者开展了基于以下调查数据分析的高中信息科技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014学习水平起点问卷调查简介
为了了解上海市高中生信息科技学习水平的情况,上海市教研室于2014年9月组织了上海市中学生信息科技学习水平起点问卷调查。起点问卷调查共26题,分三个模块,即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学习兴趣倾向、学生现有的知识与技能。
学生基本情况模块主要包括学生初中学习信息科技的年数、获得信息科技知识与技能的途径、解决家中计算机故障的方式、上网设备、上网地点和上网时间、网上信息搜索的方式和维护信息安全的方法。
学生学习兴趣倾向模块主要包括拥有博客或微博的情况、使用微信或飞信或易信的情况、上网所做的事情、对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热点的关注度。
学生现有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对计算机(智能手机)硬件及性能指标的了解程度、是否会安装和卸载软件(计算机、平板或智能手机)、系统软件的辨识、常见的网络知识的了解程度、曾经使用过的程序设计语言和图像处理软件、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掌握程度、平面设计与创作的掌握程度。
三个模块的试题不仅涉及了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也反映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问题的现状,为高中信息科技教师了解学生信息科技的学习水平起点、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提供了原始而真实的数据。
闵教院附属中学2014学习水平起点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闵教院附属中学是一所美术特色学校,学生的录取成绩是上海市高中录取分数线,因此,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学习能力也有些欠缺。闵教院附属中学参加2014学习水平起点问卷调查的学生一共111人,占高一年级学生总数的97.37%,基本能够反映我校全体学生的信息科技学习水平起点情况。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来看,学生基本情况较好,在初中阶段上过(1年、2年和3年)信息科技课的学生占93.69%,没学过信息科技的占6.31%。在上网方面,有98.2%的学生经常上网或偶尔上网,智能手机是学生上网的主要设备,有93.69%的学生在家中上网,说明接入互联网的学生家庭占比较高。学生获取信息科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信息科技课和阅读网上教程,说明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较为单一。
在学生学习兴趣倾向模块上,有71.17%的学生有“自己的博客或微博”,但是经常使用的学生只有55.86%,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上网时间与自由度不够。在“你一般上网做什么?”的选项中,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聊天、听音乐、看视频。而查找学习资料、搜索信息、看网络书籍三个选项占比分别是66.67%、45.05%和39.63%,说明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比例不高,这也是学生家长、学校教师一直限制学生上网的原因所在。在当今社会信息科技的发展热点上,学生能够有所关注,但是对热点的专业性与深度了解不够,这一点可以从有83.78%的学生了解3G/4G,但是对IPv6、Web2.0的了解比例分别只有8.11%和50.45%看出。
在学生现有知识与技能模块上,学生对计算机(智能手机)硬件及性能指标的了解程度非常不理想,只有21.62%的学生认识一些部件,知道部件性能的指标。这表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计算机的硬件知识虽然简单,但仍需要重点介绍。此外,该问卷调查还暴露出学生“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窄”的特点,如“以下属于系统软件的是”一题,有45.05%的学生竟然选择了“Office软件”,31.53%的学生选择了“Flash软件”,38.74%的学生选择了“IE浏览器”。Linux和Unix两个选项的选择比例分别是11.71%和6.31%。
综合三个模块的情况来看,我校学生的信息学科知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意识与区里的整体情况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课堂教学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弥补上述差距,才能让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信息科技课程学习获得良好的信息素养,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基于2014学习水平起点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高中信息科技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1.明确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目标,找准学生现状与课程目标之间的距离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本载体,以学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懂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一起学为基本学习过程,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基础课程。课程总体目标是以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具备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总体目标。高中阶段的课程教学目标是拓展信息科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善于选择和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提高自主学习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使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评价标准的信息道德。[3]
上海市高中信息科技课程的目标,不仅对学生所应掌握的信息科技课程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问题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还对基于信息素养所形成的道德价值判断以及对社会所肩负的责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014学习水平起点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闵教院附中学生整体现状与课程目标的要求,在基础知识的了解广度和掌握程度、以基础知识为基石的信息素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2.抓住主体,分层教学
学生的整体基础不是很理想,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基础不错。为了解决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吃不了”,少部分学生“吃不饱”的问题,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分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掌握内容和提高选修内容。基础掌握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学业水平考试中明确规定的内容,而提高选修内容是供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用,教师在课堂上预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为这部分学生的自学提供帮助。通过这样的设计,以达到抓住主体,实施分层教学,整体提高,保证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如案例一)。
案例说明: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相互转换;二进制数与八进制数的相互转换;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的相互转换”是课标和考纲中明确规定重点考查的内容,近三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出题情况也体现了这一要求。“十进制数与八进制数的相互转换;十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的相互转换;十进制数与R(任意)进制数的相互转换”在课标和考纲中作为拓展内容,近三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并没有作为重点考查内容出现在试题中。
3.夯实基础,突破重难点
上海市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闵教院附属中学的学生对一些发展前沿的信息技术多少都有所接触,虽然涉猎广,但层次较浅,专业知识面较窄,而上海市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拥有较广的知识面,还需要对课程知识有较深程度的掌握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问题的迁移应用能力。
因此,笔者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的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知识根据学生的情况重新进行了梳理,制定了基础知识、重难点知识表,并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夯实基础,突破重难点,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深入挖掘知识点的深度(如案例二)。
案例说明:信息技术工具知识点梳理调整表只是高中信息科技必修模块中的一个单元的调整表。将“软件的分类”从“基础/知道”调整为“重点/理解”,是综合本次调查数据结果和以前的教育教学经验而进行的,因为闵教院附属中学的学生经常会将常用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分类混淆。将“常用软件的卸载与安装”从“重点/理解”调整为“基础/知道”是基于98.2%的学生会安装也会卸载软件的调查数据而做的决定。
4.调整课堂结构,让学生自由“想”,充分“做”
上海市高中信息科技课程由统一模块和选修模块两个部分组成,闵教院附属中学选择的选修模块是设计与创作。该选修模块由设计与创作理论知识、Photoshop平面作品设计和Flas创意设计三部分组成。
2014学习水平起点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有94.59%的学生使用过Photoshop、FireWorks、金山画王、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或其他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这说明学生在图像图形处理上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不需要从零开始,教学的重点应是作品整体设计能力与创意的提升,而非软件工具的使用。
针对这一教学起点,笔者在Photoshop平面作品设计的教学上,将传统的教师作品展示、教学演示,学生按照要求进行作品创作、保存、提交和师生评价,调整为教师作品展示、作品创作说明,学生自由创作作品、保存、提交和师生评价(见下页的课堂结构调整示意图)。虽然课堂结构的改变不大,但是给予学生更多自由设想、充分创作的时间。学生进行设想与创作的时间由在传统的课堂结构上只有10分钟左右增加到20~25分钟。在新的课堂结构中,教师需要尽量花最少的时间把需要讲授的新内容与学生一起探讨清楚,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创作与实践[4],以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关注课堂细节,引导树立信息伦理意识,规范提升信息道德水平
在信息化社会,社会公民不仅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还应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水平。针对我校学生信息意识薄弱、学生对信息道德和信息伦理认识不全面的情况,笔者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做了以下探索。
(1)面对、引导和处理课堂细节上的信息伦理问题。
在学习设计与创作模块的内容时,经常会用到从网上下载的图片,或者学生军训的照片。网上下载的图片会涉及版权问题,而学生的军训照片会涉及学生的肖像权问题。这时,教师需要从正面引导学生注意在作品中标注作品素材的来源,以保护原作者、原网站的版权。使用学生的军训照片,原则上应该取得学生本人的同意,取得肖像权的许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在版权保护、肖像权的使用等信息伦理问题的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2)设置信息伦理讨论问题,让学生对网络道德有全面认识。
在学习第四单元《信息技术与社会》的“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内容时,结合第三单元《计算机网络》,就新闻报道上的网站账号泄密、银行卡遭盗刷、棱镜门事件等热点话题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事件不仅违反法律法规,还有违网络道德和信息伦理要求,让学生“树立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个人自律能力”[5],避免学生在今后的网络生活中因为对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不了解而走上网络违法犯罪的道路。
高中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改进实践反思
1.课堂教学工作应依据学生学习数据开展
课堂教育教学是基于师生互动开展的知识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教学策略设计的优劣,教学科研能力的高低等,也受到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能够自觉做到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学习数据,在教育教学中依据这些学习数据开展课堂教育教学,而不能够游离于学生的基本现状主观地开展无效的教学。
2.分层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可以更精细化
基于条件的限制和对学生数据收集的局限性,对学生的分层还没能做到兼顾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只是一定程度上的整体分层,基于这一定程度上的整体分层教学目标的制定还存在不足。因此,若有大数据分析系统的支持,教师便能够方便地了解到学生全面的学习数据,学科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可以更加精细化,可以做到以数据为指导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实现课堂教学有意义的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李青,王涛.学习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2(8):129.
[2]蔡婷.大数据背景下学习分析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变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4(3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