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0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诊断影像学急诊,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医学影像主要包含X线片、超声、核磁共振以及CT等多种医学技术,其相对于传统临床诊断具有操作简单、对患者造成伤害小等优势,由于现阶段影像学发展迅速,其使用原理和检查方案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并且其诊断范围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对检查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1]。
一、资料与方法
1CT影像技术分析CT主要是采用X线对受检者人体某部位或组织进行逐层扫描,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诊断信息进行重建,以此获取受检者横断解剖图。现阶段,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比较广泛,并且也存在显著的临床优势,诊断过程中所获取的横切面图像分辨率也比较高,扫描操作比较简单、速度较快。其缺点主要在于扫描范围、速度和质量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起到制约效果,对此相关科研人员应对此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
2CR影像技术分析数字化X线摄影(CR)主要是在影像板(IP)接收X线模拟信息后,扫描仪器中的激光阅读仪再次扫描影像板(IP),并使用数据转换器转换为图像。此技术能够使受检者通过以此摄影获取更多层次的身体信息,其优点在于降低受检者接受X线的剂量,并且其曝光度、宽度以及密度动态等都比较大,所以此技术可以在摄影量不足的情况下显示更为清晰的图像,有效避免了因为参数选择不合适而出现重拍的可能性[2]。
3超声成像(USG)技术分析USG技术主要是采用超声波对受检者身体进行扫描,同时对其器官组织反射、投射信号等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人体器官图像。此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有点在于无创伤、无辐射并且价格相对也比较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包括A型、B型、C型、D型和M型。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外部磁场的影响下,然后利用其与受检者体内组织中与之相关性的原子核,例如13C和23Na等,从而形成磁共振现象,并经过处理后形成图像。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受检者处于静磁场中,同时还需要其保持静磁场Z方向和长轴方向平行,接着使用脉冲频磁场作用受检者患处,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输出共振信号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形成三维立体图像或二维断层图[3]。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
二、医学影响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非常广泛,其主要在腰间盘突出、寄生虫病、颅内肿瘤、听骨破坏、鼻窦及鼻咽早期肿瘤等头颈部病变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因为会采用射线,因此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并且其在诊断软组织病变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在骨骼疾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对神经系统中脊椎病变以及存在颅骨病变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其在腹部脏器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诊断中效果不够理想[4]。
3超声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良性和恶性肿瘤诊断过程中,并且其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对于存在浅表淋巴结诊断和乳腺恶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此技术还可对患者内腔进行检查,主要采用微型探头对患者消化道内存在的小肿瘤进行识别,同时对肿瘤侵犯范围和转移程度进行精准判断,在食道肿瘤诊断中应用更具重要性。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磁共振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其对受检者各组织具有较强的分辨力,临床上通过其对各系统疾病进行诊断,主要应用于先天性残疾、肿瘤以及创伤等,并且在中枢系统、脊椎、膀胱以及子宫等部位临床诊断有显著的效果,因为此技术不需要对比剂即可对患者血管结构进行有效成像,所以所获取的信心更为可靠和有效。
胎盘肿瘤分为原发性滋养细胞瘤及继发性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胎盘囊肿、胎盘畸胎瘤等[1],临床诊断胎盘肿瘤主要依靠超声等影像学手段[2],本研究就胎盘继发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处理做综合概述。
1 胎盘继发性肿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的超声诊断
1.1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是发生于绒毛间胚叶组织的良性肿瘤,发生率为0.5%~1%[3]。它可以生长在胎盘及脐带的任何部位。主要由血管及结缔组织构成,超声图像可见:①胎盘发生体积和形态上的变化;②肿块可以发生在胎盘内靠近胎儿面或母体面,也可位于胎盘边缘部位;③肿块为类圆形或椭圆形,有包膜,边界清楚,大多从胎儿面凸出,个别可悬浮;④肿块内部依其所含血管和结缔组织的比例不同,回声也有所不同:血管成分多者为低回声,结缔组织成份多者则回声增强;⑤常伴有羊水过多,尤其是肿块靠近脐根部,直径在5 cm 以上者;⑥一般不伴胎儿畸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为:肿块内血管丰富,比胎盘组织血流明显增多,有多条红蓝两色并行的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分别显示持续低速的小静脉血流频谱与搏动性小动脉血流频谱,其频率与脐动脉一致。追踪血流源头为脐带动、静脉血管[4]。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应注意与下列情况鉴别:①副胎盘:为一胎盘的副叶,附着于胎盘与主胎盘之间有胎盘间隔,并有血管相通,形态扁小圆形,内部回声及血流显像与主胎盘一致;②子宫肌瘤:大的黏膜下肌瘤合并妊娠极为少见,肌瘤应位于羊膜囊之外,与胎盘无必然联系,亦不会有血管相通;③胎盘早剥、血肿形成:起自剥离胎盘下缘母体面的暗隙,包膜内血液暗区并有弱点状回声或杂乱分布的机化膜,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其内无血流信号;④胎盘静脉湖:一般体积较小,定期复查体积变化不明显。子宫肌壁的局限性收缩动态观察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5]。另外陈春贵[6]等报道胎盘血管瘤误诊为骶尾肿瘤一例;寇海燕[7]等报道胎盘梗死误诊胎盘血管瘤1例。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常为单发且体积较小,一般无临床自觉症状;血管瘤较大者往往能引起各种并发症,如:羊水过多/过少、贫血、胎儿水肿、心衰等,对血管瘤的治疗主要针对并发症。如:针对羊水过多行羊水穿刺引流,以及脐血采样、宫内输血纠正胎儿贫血、改善胎儿水肿等。然而对该病本身的治疗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也有对血管瘤激光消融或注射无水乙醇的报道[8],但目前国内开展较少(尤其是后者),我国普遍处理为:加强产前超声检查,若发现直径>5 cm的血管瘤需严密监测及选择时机,终止妊娠;若瘤体直径
分娩方式的选择:肿瘤大或有并发症者选择剖宫产;肿瘤小或无合并症者选择阴式分娩。[9]
1.2 胎盘囊肿 临床上约有10%~20%的胎盘有小囊肿形成, 囊肿直径常在0.15~2 cm之间, 偶尔可大到8~10 cm ,非常少见[10],病理改变为胎盘隔内或绒毛间的类纤维蛋白烃化或液化区域, 声像图特点为:囊肿多发生在胎盘的胎儿面, 向羊膜腔突出, 亦可发生在胎盘的母面及实质中, 有包膜, 内呈均匀无回声区, 透声好, 无超声多普勒信号。
超声诊断胎盘囊肿应注意与下列肿物做鉴别:①胎盘静脉血池:胎盘静脉血池是胎盘绒毛叶中心部分无绒毛处,在胎盘实质中呈现为一较大的近圆形液性暗区,偶而实时超声观察其中可见致密细小回声突然由侧壁流入暗区,犹如飞雪状,系血液湍流所致,超声多普勒可发现血流差频[11];②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声像图表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质,以实性组织为主。胎盘囊肿对妊娠及分娩无临床重要性。而绒毛膜血管瘤直径5 cm以上或生长部位靠近脐带附近,可压迫脐静脉伴发羊水过多。其他如产前出血、早产、产后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低体重儿等偶可发生;③另外,此囊肿应与胎儿骶尾部脊膜膨出、脐带囊肿相鉴别, 三者的临床诊治是不同的。鉴别的关键是找出囊肿的出处。此外胎儿骶尾部脊膜膨出无血流显示, 并多伴有羊水过多; 脐带囊肿则有脐血流附着。超声检查可以实时动态观察囊肿大小、内回声、囊肿周围血流情况以及最为关键的囊肿出处。
胎盘囊肿对胎儿及母体无严重危害, 因大多囊肿较小又多突向羊膜腔, 故对胎盘无明显压迫, 胎盘功能不受影响;不需做特殊处理。但应注意若有囊肿破裂因可引起局部出血, 严重时引起胎盘早剥, 危及母婴安全,故需严密观察,选择最佳时机终止妊娠[12]。
1.3 胎盘畸胎瘤
胎盘畸胎瘤临床较多见,其声像图特点为:①胎盘明显增大,尤其是胎盘厚度>3.8 cm;②肿瘤多位于胎盘的胎儿面羊膜盒绒毛膜之间,有时在胎盘边缘的胎膜上;③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其内部回声为多种多样的
囊实性。内有强光团,后方有声影[13], 本病的产前诊断主要靠B超,产前检出胎盘肿瘤有利于分娩方式的选择。
2 胎盘继发性肿瘤的其他影像学诊断
近年来,三维超声也已逐渐运用至产前检查,尤其对胎盘绒毛膜血管瘤,三维超声的应用能更清晰显示肿瘤内的血管构成[14]。除超声外,核磁共振成像(MRI)也开始用于产前检查,刘彩霞[15]等报道运用MRI成功鉴别出2例胎盘血管瘤及一例胎盘囊肿。
胎盘是胎儿获取营养的重要器官,它的病变对于胎儿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目前产前检查运用二维及CDFI已能大大提高胎盘继发性肿瘤的检出率,与此同时更多影像学诊断技术如三维彩超、MRI的加入,为临床提供更多更确切的诊断依据,有利于临床决策,提高优生优育率。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32.
[2] 吴忠瑜.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5:91,146.
[3] Ghourab S. Ultrasound in the management of Chorioangioma .Saudi Med J, 2001, 22(7): 585 589.
[4] 郑玉凤.21例胎盘血管瘤的超声诊断分析,福建医药杂志,1999,21(5):1314.
[5] 何晓红.胎盘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4):227229.
[6] 陈春贵,阎敏,李玉兰.胎盘血管瘤误诊骶尾肿瘤一例.内蒙古医学杂志,1993,13(4):19.
[7] 寇海燕,张宏.胎盘梗死超声误诊血管瘤1 例.武警医学,2004,15(07):541.
[8] Quarello E, Bernard JP, Leroy B, et al. Prenatal laser treatment of a placental chorioangioma. Ultrasound Obstect Gynecol, 2005,25:299301.
[9] 杨慧琳,姜红伟,张雅琦.胎盘血管瘤临床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2008,19(6):371.
[10] 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54.
[1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1741176.
[12] 刘志娟,黑冬梅,牛振英.胎盘囊肿的超声诊断.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3(9):701702.
The CT. MRI Imaging Diagnosis of Chordoma and the Diagnosis of its Identification
YangJian1,Que Qi-ke2,Dong Qi-long1
1.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 Fuzhou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Military Region
2.CoalMine Central Hospital of Fujian Province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imaging diagnosis of chordoma and the diagnosis of its identification . To enhance the correct rate of diagnosis before operation. By doing so, we can provide reliable diagnostic evidence for clinic. Methods: The date from 40 patients with chordoma prov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0 to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comparative studied. Results: There are 22 patients whose tumors were lied in their skull bases, 1 in cervical, 1 in lumber vertebrae and 16 in sacrococcygeal. Of all these patients, 26 of them accept CT scan and 14 of them accept MRI scan. Conclusion: CT is much better than MRI in finding tumor calcification and bone destruction. However, MRI is better than CT in scaning the infiltration of parenchyma. So the combination of CT and MRI can improve the correct rate of diagnosis ot tumor and improve the diagnosis. Besides, they can also provise reliable diagnostic evidence for clinic.
[Keywords] chordoma TomographyX-ray compu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T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8-0007-04
1 资料与方法
对本院2000~2010年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脊索瘤的CT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研究。40例颅底脊索瘤中男27例,年龄21~63 岁,平均37岁;女13例,年龄19~69 岁,平均48岁。其中CT检查26例,MRI检查14例。CT设备为Philips Brilliance64 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参数:140Kv,340mA, 螺距1.0,层厚5mm。增强扫描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ulravist),1.5ml/kg,3.5~4ml/s经肘静脉高压注射5s后增强扫描。MR检查使用机型为 EIscintGYREX2. 02SGR 型超导磁共振装置 ,GE公司1.5TMRI超导成像系统,扫描时间为1.0s,增强扫描选用GD-DTPA,平扫后用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剂3s 后开始扫描,对比剂用量 1.2~1.3ml/kg ,流速5.0ml/s,延迟5.0s。视野320×400mm,矩阵512×512。
2 结果
肿瘤部位:40 例中肿瘤位于颅底者22例,颈2椎体者1例,腰3~4椎体者1例,骶尾部16例。
肿瘤形态:大小不等,可规则或呈分叶状,肿块较小者局限于椎体或斜坡内,肿块较大者可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并突向外侧,边界一般较清晰。
肿瘤CT特点:肿瘤多位于枕骨斜坡和骶尾椎,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肿瘤于CT平扫时呈软组织密度,部分病例边缘可见斑点状钙化,优维显增强扫描可见轻度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少数不强化。
肿瘤MRI 特点:肿瘤在T1WI 呈低或等信号,肿瘤较小信号较均匀,肿块较大信号不均匀,T1WI呈低信号,T2WI、DWI及脂肪抑制像呈高信号,肿瘤内可因坏死囊变、钙化或出血而呈不均匀高或低信号。GD-DTPA增强扫描肿块可见明显强化或不均匀强化。
3 讨论
3.1 脊索瘤
脊索瘤是一起源于胚胎脊索残余组织的少见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平均在3年以上,易复发。病变早期常显示为膨胀性生长,形态规则,有溶骨性破坏。占原发性骨肿瘤的4%。据文献报道,大约50%的脊索瘤发生在骶尾部,35%发生在蝶枕交界部,15%发生在椎体[1]。男女发病率之比约2:1,以40 岁~60岁较常见。随着肿瘤向周围结构的浸润,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并对周围重要结构如脑干、血管、神经等造成推挤、包绕、侵蚀等改变,临床出现相应的症状。
影像特征表现:CT扫描不仅可发现软组织影,而且显示其周边骨质结构的缺失区及病灶内多发的钙化影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平扫时肿块呈软组织密度,部分病例边缘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可见轻度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少数不强化。典型MRI表现为颅底以斜坡或岩骨尖(图A、B)、骶椎以椎体为中心(图C)的圆形或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在T2WI上,肿瘤多为高信号,T1WI肿瘤通常低于脑组织信号强度,信号不均匀。肿瘤内大多有出血和囊性变,约50%以上的病例,肿瘤内有散在的钙化。在T1WI上,囊变和钙化均低于肿瘤信号,出血则为高信号;在T2WI上,出血和囊性变均为高信号,易与肿瘤的高信号混淆而难以显示,钙化为低信号。
图A1~5:女,15岁,MRI提示颅底斜坡及枕骨大孔实性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不均,相应节段椎管狭窄,脊髓受压移位,增强扫描见明显不均匀强化;CT示齿状突及斜坡骨质破坏;病理示枕骨大孔脊索瘤。
图B1~4:男,20岁,MRI提示颅底斜坡占位,信号不均,内见分隔及钙化信号,增强后呈蜂房样轻度强化,斜坡及蝶窦窦壁骨质破坏;病理示软骨样脊索瘤。
图C1~3:女,45岁,CT提示骶骨中线偏右骨质破坏,并见软组织肿块影,部分突入盆腔内,周边可见小点状钙化影。
3.2 鉴别诊断
颅底脊索瘤需与侵袭性垂体瘤、颅咽管瘤、软骨肉瘤、鼻咽癌、脑膜瘤等鉴别。大垂体瘤侵犯颅底可伴有轻微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而小腺瘤极少出现骨质破坏,但颅底脊索瘤可见正常或受压的垂体,平扫脊索瘤呈长T2 信号,垂体瘤一般实体呈等T2 信号。颅咽管瘤一般位于鞍上,境界清楚,骨质破坏较少见,起源于鞍区的脊索瘤要与其鉴别,后者更易引起相邻骨质破坏而颅咽管瘤骨质多为受压改变。颅底骨源性的其他肿瘤如软骨肉瘤与脊索瘤鉴别较困难,增强扫描前者弱强化后者多数呈中重度强化。有文献报道,T1WI 压脂和GR 序列上可见有软骨成分呈高信号有利于鉴别[1]。鼻咽癌向上侵犯颅底可形成软组织肿块和溶骨性破坏,易与脊索瘤相混淆,脊索瘤T2WI 呈明显长T2 信号,增强扫描多为非均匀性强化,动态增强扫描为缓慢持续强化,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上升期、平台期、消退期;而鼻咽癌的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快速强化、快速消退,不同于脊索瘤[3]。脑膜瘤,发生在斜坡区域的脑膜瘤一般与斜坡呈宽基底附着,在MRI上,T1WI呈稍低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病灶信号均匀,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囊变较少,大多可见脑膜尾征[4]。
椎体脊索瘤应与神经源性肿瘤、单发转移瘤、软骨肉瘤、骨巨细胞瘤、嗜酸性肉芽肿相鉴别。神经源性肿瘤围绕神经孔破坏,相应神经孔扩大是其特征性表现,周围有硬化骨,形成软组织肿块多以单侧为主,无钙化;而脊索瘤以椎体为中心,骨质破坏彻底。转移瘤大多无膨胀性改变,常向后侵及两侧椎弓根,在椎体周围形成的软组织肿块,CT表现溶骨性、成骨性、混合性骨质破坏,伴清晰软组织块影,MRI则于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中等或明显强化,原发病史有助于诊断。软骨肉瘤可见软骨钙化、软组织肿块和骨质破坏:CT示密度不均,可见絮状、环状钙化,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一般位T1WI不均匀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钙化与纤维软骨在T2WI及T2WI均为低信号,内部有分隔,可合并出血,增强扫描表现为周边强化或分割样强化,有时难与脊索瘤鉴别,多靠病理明确诊断[5]。骨巨细胞瘤发生在10~30 岁女性多发,肿瘤大部分原发于椎体,骨巨细胞瘤呈膨胀性生长,破坏周围骨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压迫临近组织和器官, MRI表现为骶椎膨胀性多囊性骨质破坏,T1WI 多呈低信号和中等信号,出血时可呈高信号,T2WI 呈低、中、高混杂信号,边缘可见低信号的硬化带[6]。嗜酸性肉芽肿常见于儿童、青少年,椎体破坏并呈“硬币样”压缩性骨折,可伴椎体周围厚薄较均匀的软组织肿块,T2WI呈高信号。
总之,CT及MRI都可以明确显示脊索瘤的部位、形态、浸润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CT对肿瘤钙化及周围骨质破坏明显优于MRI,而MRI对周围软组织浸润较CT为佳。此外,MRI密度分辨率高,有利于小病灶的显示,能较CT 更好地显示肿块内的其他组织成分,如纤维条索影、坏死、囊变、出血等[7]。两者结合可以提高肿瘤的正确诊断率及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Weber AL,Brown EW, Hug EB ,et al . Cartilaginous tumors and chordomas of the cranial base. Otolaryngol Clin North Am,1995,28:453.
[2] 杨海涛,王仁法,等.颅底脊索瘤的MR表现分析及鉴别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18(2):91~93.
[3] 张伟,黄祖平,等.颅内脊索瘤与鼻咽癌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12):1242~1245.
[4] 何光武,项华,等.斜坡脊索瘤的MRI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06,4(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