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1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客户品质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R2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31-02
心内科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药品的使用质量直接关系到病患的生命安危,作为护理工作者规范病区的药品管理并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察上报以保证用药的安全,不能有一丝松懈。做好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医师更好的指导和监督病患用药,为病患安全用药提供有效的监护和管理途径,从而减少医疗纠纷和差错事故,有效提高病人医治效果。
1心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护理工作者专业素质方面的缺陷
1.1.1缺乏相关的药物基本知识,对药品的更新、患者的病情和给药的途径不了解。
1.1.2缺乏工作的责任心,缺乏对患者用药的警惕性及安全意识。
1.1.3不能正确执行病人用药管理流程和医院给药管理规定。
1.1.4服务意识欠缺,不能很好落实发药操作规程,治疗用药告知制度执行不到位。
1.1.5病患用药后,未能对病患用药后的病情变化和用药反应进行跟踪观察。
1.2护理工作者在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2.1心内科药房存储药品较多,部分药品存储时间过长,存在严重的失效问题,进而护理人员在配药过程中可能产生用药安全隐患。
1.2.2没有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放置药品,不同种类药物随意摆放,非静脉用药与静脉用药没有分别放置,口服药物与外用药物同时存放在一个药柜中。
1.2.3未严格按照药物存储条件存放药品。
1.2.4没有做好药品定期检查工作,没有严格落实药品查对制度。
1.3护理工作者在给药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1给患者发放药物时,对患者药物的给药前期核对不认真。
1.3.2不注意口服药的给药时间,出现早发、迟发、错发甚至漏况。
1.3.3发药后对患者交代不清楚,使患者用药出现迟服、早服、漏服甚至误服情况。
1.3.4对医嘱的处理存在转录或转抄医嘱错误,上错或漏上针卡药卡,给药医嘱处理不及时等。
1.3.5未能认真执行注射、输液给药的护理核对工作,出现早注、迟注、早输、迟输甚至备错针、备错瓶情况,出现瓶签和输液卡少抄、漏抄情况。
1.3.6注射、输液时未严格注意药品配伍禁忌。
1.3.7注射、输液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出现输注过快或过慢,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2心内科护理用药安全管理措施
2.1加强药物管理,保证药品质量安全
2.1.1常规抢救药物要摆放在容易看到的位置,方便取用;其他药物按照类目规范放置,使用统一容器存放,严禁药物随意放置,并注明名称、数量等。
2.1.2药物严格按效期管理,快到使用期限的药物要设置专区来进行放置,同时注明失效期,定期进行清理,保证药品质量。
2.1.3要根据药物的性质进行妥善保存,该避光的避光保存,遇热易被破坏的药品应保存在阴凉干燥处或者冷藏于2-8℃处保存。
2.1.4口服药与针剂应分开放置,标签要清楚,要体现生产批号,体现失效期。
2.1.5心内科定期进行核对制度考核,将药品核对和交接班核对作为治理整顿重点,保证用药的安全。护理人员应当做好“三查七对”工作,对于危险药品以及品名、包装类似的药品更应当做好查对工作。
2.1.6患者用药前,护理人员应当确定患者姓名、床号和病房号的正确。
2.2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培养慎独精神
2.2.1强化护理用药安全教育和风险意识教育,加强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培养。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如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等。加强护士慎独精神的培养。明确岗位职责,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论大小,都要及时上报,以赢得补救的时间,得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2.2健全护理管理机制,进行给药和医疗管理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医院医嘱执行制度,保证患者用药。真正做到三查七对,严格按照用药用法、用量及给药时间执行操作。
2.2.3开展护理安全查房,分析患者病情,并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找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使患者微小的病情变化都能在护士的监控和预料之中。
2.2.4对患者进行药前评估,注意护患沟通,同时做好对患者的给药知识宣教。
2.2.5加强护理工作者的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更新,提高护理安全意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护士的应急能力。加强对药物知识尤其是新药知识的学习。
2.3遵守用药原则,确保用药安全
2.3.1给药过程要严格遵守用药原则,必须按医嘱执行,不得擅自更改医嘱,同时要求做到不盲目执行医嘱,对不安全的医嘱要大胆提出质疑,核实正确后方可执行。
2.3.2对静脉药物实行集中配置,以有效避免院内感染,提高输液安全性。
2.3.3加强巡视工作,巡视中要注意患者输液速度是否被自行改变以及患者状态、反应等,用药前要告诉患者药物名称、作用以及不良反应,充分做好沟通工作。
2.3.4对药敏试验严格执行审核制度,进行皮试时应当预先做好救护的准备工作,可以通过设立专门区域来进行药物过敏试验,保证患者安全有效用。有些危险特殊药物需要缓慢滴注,应当在瓶体或标签的醒目位置处注明。
2.3.5注意口服药物管理,在心内科病区内可以设立专门区域,列出常用药物口服剂量、实物比照、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以降低患者使用不当几率。
2.3.6对需要交患者自己使用的药物,要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可以示范安全的用药方法,并指导患者及家属对用药后的反应如何进行观察。
2.3.7加强责任心,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和剂量给药,对小剂量的药物抽药时应选小剂量注射器,确保剂量的准确性。
2.3.8患者用药后,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并做好应急处理。
3结语
加强心内科护理工作者用药安全管理是保证心内科患者用药准确安全的关键。通过加强对药物处置、患者用药和护士给药等各环节的管理,不断加强用药安全管理监控力度,可以有效减少医疗纠纷和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从而大幅提高护理质量。
1.2统计学方法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品管圈实施前后的护理满意率及病房的执行单漏签情况品管圈实施前儿科病房护理满意率91.23%(312/341),实施后为95.66%(331/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P>0.05)。品管圈实施前儿科病房的执行单漏签率为25.93%(834/3216),实施后漏签率10.45%(448/42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12,P<0.05)。实施后的漏签率低于目标值12.00%。品管圈实施前后病房漏签的执行单种类包括口服单、肌注单、皮试单、静注单和审核者不规范。见表1。
2.2品管圈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各项能力的变化实施品管圈后,护理人员的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责任心、积极性和自信心的评分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收集2014年5月—2014年10月于本院产科就诊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以品管圈小组的名义对其按照PDCA循环法开展优质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并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各个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50例,年龄为(22~43)岁,平均(27.6±4.2)岁,对照组50例,年龄21~45岁,平均(26.6±3.9)岁,100名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的产科临床护理措施,包括提供整洁的病房环境,护理人员对病患介绍医院基本环境和规章制度、接诊及主治医师、护理人员等,以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环境。实验组:成立品管圈小组,并选取1名高年资妇产科护师担任小组组长,所有品管圈小组成员接受品管圈质量管理培训,充分了解品管圈的特点、原则以及活动方法。品管圈的主旨是以患者为中心,最大限度的提高产科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总满意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对护理人员及护理技术的总满意度,包括护理技术、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活动知晓率、护理人员和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病例书写合格程度以及对整个科室的满意度。病例的书写合格与否按照《病例书写规范》来进行评价,医嘱单1分,体温单2分,护理记录单7分,评分>7分为合格。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25%为完全不知,25%~50%为一般掌握,50%~75%为基本掌握,>75%为完全掌握。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品管圈实施后各方面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技术操作、以及整体护理等各个方面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品管圈实施后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比
对照组完全不知11例(22.0%),一般了解24例(48.0%),基本掌握9例(18.0%),完全掌握6例(12.0%);实验组完全不知0例,一般了解3例(6.0%),基本掌握5例(10.0%),完全掌握42例(84.0%);实验组健康知识完全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完全不知、一般掌握及基本掌握患者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组病理书写合格率对比
实施品管圈方案后,实验组病历书写合格人数49例(98.0%),对照组为38例(76.0%),实验组病历书写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