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股票投资心理学

股票投资心理学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1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股票投资心理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引言

股票投资已成为当前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一种重要形式。我国股票市场虽然兴起才二十多年,但是这二十多年里我国股民的数量几乎是呈几何倍数在增长。截止到2011年6月,我国开户股民已经超过了一亿三千万,其中活跃股民大概在四千万。虽然最近十年来,我国的股市经历了一系列大起大落,但是全民炒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的现实。在我国,股民具有较强分散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并且不分性别、年龄和文化职业,只要有购买能力都可以参与股票买卖,成为股民。我国证券投资者中,个体投资者占有绝对的多数。而且,从交易量来看,个体投资者的交易量明显大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量,个体投资者交易占据主导地位。

投资股票,一般而言是为了投资回报,但是我国的股票市场上,历年来中小投资者从上市公司中获得的股息收益非常少,甚至为0,更为重要的是广大散户们炒股用的并不是闲散资金,但却经常被套牢。从心理学方面来讲,人们的特定行为都是受着特定动机的影响,股民们也不例外。股民购买股票的行为肯定受着各自的动机驱使,因为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根本原因。那么,激发股民购买股票的动机又是什么呢?大家的动机是相同的,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呢?这些问题目前并没有清晰的答案。但是,如果能够分析清楚股民购买股票的基本动机类型,将有利于股票发行方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动机理论回顾

(一)动机的概念及研究概况

动机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根本原因(Weiner,1985)。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的 motivus(a moving cause),原意是推动或引向行动(王玉帅,2008)。动机概念常被本能、驱力、需要等概念所取代(张爱卿,1996)。学者们对动机的界定一直没有形成共识,张爱卿(1996)通过对历史上动机概念的考查发现,动机的定义可分为三类:一是内在观点,这种观点一般从行为内在动因着眼,如认为“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动机是激励人去完成行为的主观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二是外在观点,这种观点一般强调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刺激等作用。如提出“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三是中介过程观点,这种观点主张动机在活动的起因和目标实现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如认为“动机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和理想等”,“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着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目前,比较被大家接受的定义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张春兴,1998)。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有关动机研究的理论就不断出现(刘娟娟,2004),如本能论、驱力论、需要论、诱因论、认知一致论、成就动机论、自我效能论、自我决定论、预言论、归因论,及自我调节论等。关于动机的研究,学者们从关注有机体的本能到关注社会因素,从关注外部诱因到关注内在激励因素和强调自我调节。西方心理学对动机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暴占光、张向葵,2005)。

(二)动机的基本分类

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在动机问题研究中,研究者曾对动机进行过多种区分(张爱卿,1996,1999;张剑、郭德俊,2003;王玉帅,2008):

1.根据动机的起源分类,可以将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物性动机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是指个体为满足生理、本能需要而引起的动机,如饥饿、干渴、、睡眠、防卫等;社会性动机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是指由个体的社会物质、精神生活需要而引起的动机,社会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个体在其心理潜能、先天倾向的基础上,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2.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分类,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是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内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出自于活动者本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

3.根据对人的行为的驱动作用分类,可以分为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主导动机是对行为起支配作用的动机,次要动机是对行为只起辅助作用的动机。

4.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分类,可以把动机区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长远动机一般来自对活动意义的深刻认识,它持续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短暂动机常常由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所引起,它只能对个别具体活动一时起作用。

对动机进行分类,目的是从不同的侧面来研究动机的性质、机制和它在活动中的作用。

股票购买动机分析

篇2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篇3

《大投机家的证券心理学》是他在85岁时写下的,大曝股票市场中的机密,推崇培养读者独立思考及独立操作股票能力。

“投资者需谨记,头脑发热和高昂成本乃是大敌。”巴菲特。巴菲特说:“我曾经做过调查,凡是在投资中经不起风浪的人,通常在投资之前都没有任何准备,只是凭感觉投资。当然,这样的投资完全是在拿自己的资本开玩笑。

股市和其他社会经济现象一样,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如果同意人的行为有时是非理性的,那么股价非理性波动就比较容易解释了。投资大师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的畅销书《大投机家的证券心理学》就是对非理性价格波动进行研究和解释的经典著作之一。

心理学造就了90%的行情

科斯托拉尼坚信将决定股市走向的因素归纳为两点:资金流通量与新上市股票之间的关系;和乐观或悲观的心理因素(也就是未来趋势的评估),而其他因素追根究底都是这二点的延伸。这一理论简化为一个方程式:趋势=资金+心理。他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股市大盘走势,想象力和资金要比基本面的分析更能发挥决定性的影响。”

股市心理学是一门极具敏锐触觉的学问,几乎称得上是一种艺术了。股市中最常用到的话有:或许、希望、可能、有这种可能、虽说、虽然如此、然而、我觉得、我在想、可是、似乎……所有这些想的、说的话,都语带保留,最后发展结果也可能完全不同。科斯托拉尼说:“我要强调,我绝对没有高估心理学在股票操作中所扮演的角色。股市中,短期的涨跌有90%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是什么驱使着股市起起落落?不只是事态本身,而且还有股民对事态的反应,所以可怜的股市专家如果想成功,必须在两个键盘上弹琴:预见事态、猜测股民们的表现。股市常常像一个酒鬼:听到好消息哭,听到坏消息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