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1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人际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3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66-02
现代护理的发展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学习护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技能,使护理对象能够得到主动、全面、系统、有效的整体护理。因此,导医护士的沟通交往能力,是做好门诊导医护理工作的关键,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
1 二级医院导医护士,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优势 二级医院导医护士多为年长护士,临床护理和沟通经验丰富,应变能力强,性格情绪更稳定,处理工作问题的理性思维也会丰富成熟一些,热情与耐心会更多一些,她们提出的指导和建议会更容易让患者接受。另外由于她们长期工作在一线,对本院,本岗位的管理和业务相当熟悉,因而对指导病人就诊,协调各种关系,更好服务病人,实施优质护理能做到驾轻就熟,提高服务能力。
1.2 劣势 适应能力差。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环境和任务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使用普通话交流的基本要求等。个别护士感到迷茫困惑,有的护士甚至产生惧怕沟通与交流的心理。怕开口,怕遇见熟人,产生了不知如何是好的沟通不良现象。在与病人沟通中,有的护士认为在临床工作了几十年,懂的很多,在与病人和同事交流时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听完患者诉说。还有的护士自我评价过低,认为导医护士低人一等,遇到沟通不良时缺乏主见,有意回避,再次造成沟通不良。
1.3 原因分析 与病人沟通缺乏自信。二级医院多为基层医院,病人沟通时和护士多使用地方语言,护士也多使用地方语,但医院要求导医护士和窗口科室使用普通话。护士处于特定的心理转型期,正常的语言交流发生了改变,一方面,护士平时不注意对语言有所要求,缺乏主动用普通话与病人经常交流沟通的心境;另一方面,病人多使用地方语言,语言交流缺乏对等性,让沟通变得比较僵硬,失去了亲切感和语言的贴切性。极少患者对导医护士缺乏起码的尊重和不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沟通能力。
1.4 缺乏主动服务意识 过度注意在导医台内的事务和形象,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在与病人沟通时,总喜欢简单指路,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肢体语言掩盖起来,给人一种孤傲处世的感觉,有时的语言和行为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际沟通的失败就在于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从而无法与病人沟通,使导医护士自己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处于危机之中,难以起到导医护士应尽的职责。
1.5 不善于观察就诊病人及陪伴 在思想意识上,主观心理上未将病人看在眼里,难以发现就诊病人的异常和特殊情况,有时发现后也无紧迫感和使命感,难以取得病人及陪伴的信任,交流时不能与病人进行情感应答,缺乏真实感,以致护患交流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病人对护士的迟钝感到愤慨,从而影响了沟通的深入。
2 培养导医护士人际沟通能力的有效对策
2.1 门诊导医工作是在医院一个动态复杂,多因素环境的特殊场所工作,导医工作以患者的诊疗,检查,治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协调好这些关系是导医护士的重点工作之一,导医护士把整个门诊各自独立的诊室串起组成一个新的“就诊系统”,缩短了患者诊疗时间,参与诊治,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只有导医护士认识本岗位工作重要性,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服好务。
2.2 导医护士美的培训及要求 患者进入门诊,首先看到的是导医护士,所以导医的形象,服务,言语,很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及其家属来院就诊产生的第一印象,只有印象好,才乐意接受进一步的诊治。作为一名导医护士,必须严格着装,帽更白,衣更齐,体更正。在上岗之前仔细检查自己,淡妆上岗,面带微笑,佩戴胸牌,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
2.3 业务素质的培训 良好的业务素质是提高导医服务质量的关键,因此,导医护士的业务素质培训尤为重要。导医护士必须熟悉医院各科开展的业务项目,学习常见症状的预检分诊,特殊时期如:发热、非典、H7N9等流行期间的分诊及院感管理工作,常见病的健康教育,门诊病人病情突变的判断及应急处理等。导医护士实行首问负责制,有问必答,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穿在工作中的每个环节,主动为患者提供各种导医服务。
2.4 注重导医护士服务品质的培养提高服务质量 改善导医护士服务态度。导医护士长期接待病人和病人家属,有时同一种回答可能无数遍,难免心生怨气,时有露出面来,此时导医护士应及时调整心态,修正态度,与病人和家属交流和沟通,耐心为病人解答各种问题。导医护士可能会经常遇到情绪激动行为过激的病人和家属,导医护士必须保持冷静与宽容的态度耐心为病人解决问题,遇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时与相关部门和领导联系,协助解决。
2.5 语言培训 二级医院属基层医院,在使用清楚地方语言的同时,要做好国语和手语的培训,提高国语使用率,做好平等交流,满足各级对窗口科室管理要求。
3 总 结
二级医院门诊导医护士是基层医院的前沿,是门诊病人就诊过程中的主导者,提高导医护士善沟通、善观察、善交流、善主动及特殊情况处置能力,满足病人就诊需求,减少就诊时间,对提高病人满意度,提升病人就诊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61-01
现代康复治疗的发展要求康复治疗人员不仅要学习康复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技能,使康复对象能够得到主动、全面、系统、有效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实践调查表明,康复治疗需要用70%的时间与他人进行沟通。因此,治疗师的沟通交往能力,是做好康复工作的关键能力,这就要求康复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康复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
1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1.1适应能力差。同学们从学校转入医院,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医院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医院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与学校相比更具弹性,强调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部分学生在学校养成的学习、生活中的依赖性不能很快调整,产生了适应不良的现象,尤其是在处理医患关系、师生关系等问题时,一些学生感到迷茫困惑,有的同学甚至产生惧怕交往的心理。
1.2社会认知能力不完善。大学正是学生的社会认知系统建立和完善的重要阶段,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环境的认知。在人际交往中,不少同学自我认知出现了偏差,部分学生过高评价自己,与别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遇事强调自己的感受,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利益和感受。还有部分学生自我评价过低,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有些学生甚至压抑自己的性格,有意讨好别人,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色。有的同学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接纳,阻碍了个体社会化。
1.3过度封闭自己。部分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求掩盖起来,给人一种孤傲处世的感觉,一些古怪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从而无法与别人沟通,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危机之中。
1.4教育教学存在一定不足。
1.4.1教师方面的因素。康复教师多为专职教师,有的是本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或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他们与病人接触少,缺乏临床经验,对治疗环境及病人不熟悉,其教学重点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训操作时重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而忽视了与病人的沟通。没有让学生去体验病人,用自己的感受和语言与病人沟通,更没有让学生把沟通贯穿于整个康复治疗操作中,学生不会与病人交流,造成了治疗上的“哑巴操作”。
1.4.2教学环境方面的因素。康复实操教学区是康复治疗学生进入临床康复治疗工作之前的一个重要模拟演练基地,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场所,但是在实操课中,很多学校都没有安排去医院见习,操作练习面对的都是模型、模具,交流时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应答,缺乏真实感,以至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同学感到可笑,从而影响了沟通能力的培养。
2培养康复治疗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学院康复治疗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较弱,在思想意识上、主观心理上和沟通技巧上均存在不少问题。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1加强职前教育,培养优秀的性格品质[1]。通过开展职前宣教讲座、情景模拟等活动,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康复治疗中沟通的重要性,培养优秀的个性品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及环境,善于接纳自己的优点、缺点,引导学生懂得尊重别人、赞美别人、鼓励别人和宽容别人,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多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充分体验不一样的角色感受。
2.2实施情感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医患关系是当代医务人员中最敏感的关系。注重情感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和谐、友好、信任的育人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2.3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是大学生未来社会化的重要要求,针对现在学生自我意识强烈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载体的引导功能,鼓励有特长的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文体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在不同的舞台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2]
2.4在康复治疗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培养学生沟通技能的关键。教师对医患沟通意义的理解、带教责任心、康复临床经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病人关爱的态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3]。如教师在示教每一项治疗操作时应努力做到语言清晰、准确、规范、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根据不同的病人使用恰当的语言与患者通,做好解释工作。学生练习时,要督促、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医患沟通贯穿于整个康复治疗操作过程中,而不要背老师的语言,这样反复练习,使学生能自然与患者交流,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康复治疗操作用语,避免说废话或语言不当引起医患纠纷。
总之,人际沟通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合作精神,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职业环境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4]。培养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病人,在临床实践中,学生使用有效的沟通手段,帮助病人适应角色的转变,为促进病人康复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的康复治疗教学中,加强人际沟通技能训练,创新教育途径,注重实践锻炼,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掌握沟通知识和技能,并能在临床学习中自觉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朝晖,温梅,李惠超.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观点、情况或感情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完成的。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人际交流减少,大多依赖于虚拟化的沟通手段,使得面对面的人际沟通机会越发减少。然而,护理工作是离不开人际间的交往与沟通的,有效的沟通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和关键[1],护士在工作中是与患者和家属、医生接触最多的人,处于人际交往的关键地位。而实习护生是护士队伍的后备军,鉴于专业技术尚不熟练,加之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汇总了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分析了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对提高沟通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展望了发展方向。
1 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
1.1 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2]
刘迎春等[3]用Spitzberg等设计,王泳贵翻译、修改的人际沟通能力问卷对240名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调查显示:护生的沟通动机平均得分为(2.20±0.36)分、沟通满意度平均得分为(2.27±0.26)分,均低于平均值3分。此外,实习护生的沟通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有时患者因为治疗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而迁怒护生,会对护生有言语甚至是人身的攻击,使得护生有一种挫败感,从而无法调动工作热情[4]。同时,学生对沟通重视程度不够,沟通意识不强[5]。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少,也是导致实习护生沟通能力降低的重要原因。
1.2 女生沟通能力较男生略强[6]
通常认为女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优于男生,这与女生比男生情感丰富,更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关。与此同时,女生对于非语言信息的识别和利用也能很好把控,对于患者的语音、语调、动作、眼神等传递的信息能够很好的领会,从而能更好的理解患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男生较为独立,而女生的社会朝向性较强,因此女生在沟通态度和服务意识上要优于男生。总之,女生的性格特征使其在沟通上更加顺畅,故而在沟通中得到的评价也更高[7],带教老师要根据这一特点,更多的鼓励男生抓住一切机会与患者交流。
1.3 城市生源的护生比农村生源的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略强
城市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学生的父母,学生的教育资源、自信心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也相对较强[8]。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因素,应优先解决医学生的家庭氛围与家庭经济状况问题。研究表明医学生的家庭氛围越融洽,家庭经济状况越好,沟通能力就越好[9]。带教老师应重点关注经济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从容的面对患者及家属。
1.4 独生子女的沟通能力略低于非独生子女
近些年来护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他们在长辈的呵护和照顾中长大,很少有主动照顾他人的意愿,也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独生子女的家庭成员较少,缺少与兄弟姐妹的交往,引起沟通受限[10]。他们在集体生活中“被迫”地与同龄伙伴和同学进行交往,其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表现能力均低于非独生子女。
2 导致沟通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
2.1 护生方面
(1)缺乏人际沟通的经验[11]。实习护生是从学生到护士的过渡时期,社会经验尚不丰富,人际间的沟通和交往也很局限,这使得护生对患者存在恐惧心理,不能很好的进行沟通。(2)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临床经验有待丰富。护生对于患者各种各样的临床问题常常不能准确地回答,逐步失去了患者的信任,沟通也常难以进行。加之操作技术还不是很熟练,难免会有失败的情况发生。一些患者不愿让实习护生为他们做操作,就是担心操作失败,会给自身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经济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沟通的难度。(3)缺乏人际沟通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沟通结构的设计、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应用、体态语言的使用等都会影响沟通的效果。而护生实习期偏重于完成实习任务,对于沟通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4)护生自身性格特点。个别护生自我意识强烈漠视他人感受[12],导致临床上沟通困难。还有的护生存在缺乏自信、胆怯、恐惧等心理特征都可能影响护患沟通。而外向型性格的护生在与患者沟通中占优势,这些护生大多拥有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学习方面积极向上,人际关系方面擅于与人交谈,乐于与人合作。在实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通常也不会退缩,而是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沟通,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13]。
2.2患者方面
(1)对医疗服务期望过高[14]。患者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实习护生更加不信任、不配合。(2)疾病的困扰。患者遭受疾病的折磨,身心非常痛苦,此时自我控制能力降低,情绪稳定性也较差,常处于应激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正常沟通的进行[16]。(3)医疗认知局限。患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医疗知识的了解程度差别也很大,多数患者缺乏医学背景知识,增加了沟通的难度[17]。
2.3 医院方面
(1)带教老师人数不足。护士人数本身就存在不足,床护比普遍低于正常水平。临床带教老师通常不能专职带教,自身都有护理岗位需要兼职作带教。使得带教老师工作非常繁忙,忙于各种治疗、护理工作,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带教。大部分老师只重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的带教,而忽略沟通技巧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使护生与患者沟通能力欠缺。临床上也有带教老师事先未告知或未取得患者的同意而让护生进行操作练习引起纠纷的发生[18]。(2)环境的改变。护生由集中的课堂学习转变成分散的临床实习,身边的人员构成由单一的老师、同学转变成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形形的人都要面对。此阶段的护生认识观、价值观尚未成熟,专业情感和行为倾向较为复杂多变,容易受环境影响出现认知差异[19]。
3 提升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方向
3.1 学校层面
(1)构建沟通教育机制,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培养[20]。我国自1997年在高校护理专业中开设人际沟通课程以来,护生的人际沟通水平已经有所改观[21]。但大多数学校只作为选修课或考查课,护生进入临床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临床护理工作,对于人际沟通培训欠缺,因此实习护生和临床护士的沟通能力仍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医疗需求。因此,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与医院的教育者共同努力[22]。学校应该重视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开设沟通课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运用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等方式进行沟通训练。(2)建立团体心理辅导。搭建有效沟通渠道,拓展多元化的沟通途径是完善科学的教学技术与手段[23]。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多加引导,使他们更好的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丰富在校生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增强信任,建立和谐的关系。坚持沟通能力培养与思想品德教育并重,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来锻炼和提高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开展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2 医院层面
(1)作为实习主体单位,医院的带教老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鼓励学生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关系。有研究显示实习护生人际关系越好,其沟通能力越强[24]。医院还应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环境、举办人文知识讲座等,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医患关系价值观念,为未来与患者进行良好医患沟通打下基础[25]。带教老师应让她们尽快熟悉病房环境、科室的规章制度、护理操作,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尽快进入护士角色。平时工作中带教老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都是沟通的信号,对护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采取自主教学的模式开展临床带教,如PBL、情景教学等教学手段都有助于沟通能力的提高。有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具体表现在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理解患者这三方面[26]。临床上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理论上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实训中强化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27]。
3.3 护生个人层面
(1)实习护生要自觉认识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努力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只有自尊自强的心理才能有勇气以平等心态与他人交往[28]。沟通时要以真诚和包容的态度待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诉说,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拉近与患者的距离。(2)认真学习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进入实习阶段,在与患者交流前应阅读病历,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前应熟练掌握操作流程,经多次模拟操作训练合格后再为患者进行操作。(3)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对待患者要热情,站在患者的立场考虑问题,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患者住院期间,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都比较脆弱,对护士的许多语言和行为比较敏感,这就要求护生要更加注意与患者交流的方式。在心理上完成“学生”到“护士”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病种、不同患者有意识地训练他们如何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护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39]。
4 小结
目前,实习护生的沟通水平尚不是很高,护生应该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从自身出发加强沟通训练,提高沟通能力,提高服务满意度。另外,学校与医院也应提高对沟通的认识,开启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全方位培养医学人才,塑造护生积极的职业心态,为更好的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宪敏,屈秀艳.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3,21(3):233-234.
[2]杨彩玲,李娟,师文杰,等.高校学生沟通能力研究[J].企业导报,2016(2):158-160.
[3]刘迎春,刘迎利,许振丹.临床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3):306-308.
[4]谢小玲.护理实习生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8):3295-3296.
[5]保颖怡.实习护生沟通能力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5,20(17):60-61.
[6]秦玉婷,陈丽英.关于临床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5):737-740.
[7]刘丽萍.医学实习生临床沟通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6.
[8]王智,何静,欧薇,等.大学新生心理韧性与其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3):56-58.
[9] 唐梦琦,尹文强,马牧野,等.医学生沟通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0):2464-2468.
[10]刘云.高职实习护生情绪智力、心理弹性与临床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11]管园园,王锦帆.低年级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2(社会科学版),12(2):141-143.
[12]罗丙军.提高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9):118-120.
[13]王伟,尹文强.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评价量表的编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2):2709-2712.
[14]马辉.基于医院管理的医患沟通策略改进研究[J].中国市场,2018(23):98-100.
[15]王伟,尹文强.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价及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3):432-435.
[16]昌子艳,刘红,戴莉.急诊科护患沟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0):86-88.
[17]吴薇,王勇,倪杰,等.医患关系影响因素比较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9):676-678.
[18] 张小蝶,韦海霞.护理临床教学中护患纠纷产生原因及防范对策[J].心理医生,2017,23(23):238-239.
[19]吴茵,李惠玲.《护理人文修养》课程中培养护生职业情感的实践与探究[J].护理研究,2013,27(27):3063-3064.
[20] 罗丙军.提高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9):118-120.
[21] 代春英.如何培养中职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J].心理医生,2015(1):72-73.
[22] 刘迎春,刘迎利,许振丹.临床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3):306-308.
[23]刘雪峰.美国高校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4(19):34-38.
[24]丁欢,焦文娟.本科实习护生沟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3):36-37.
[25]唐梦琦,尹文强,马牧野,等.医学生沟通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0):2464-2468.
[26]陈艳佳,林春水,黄铮.PBL教学法在临床实习中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3):42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