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1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城镇发展现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ity urbanization is accelerating, the flaws in the town planning work has appeared in the management work, there appears the phenomenon of make it rigidly uniform response problem. As a count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the town planning work on regional economic accurate positioning, scientific planning, reasonable layout, should see the particularity, small towns has in the ci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to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big city and small city both.Keywords: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research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加快发展小城市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应有之义
自1979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乡镇企业和一些小型城镇的经济体制逐步转为了市场经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可以看到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是符合我国工业化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实现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尽管小城镇在综合效益以及社会经济水平上不能和大中城市比较,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现阶段我国资本积累不足,工业化水平较低、城乡差距较大的局面,使我国的小城镇不能不转移富裕的劳动力,而唯一实践途径就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小城镇的发展。
1.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关键是发展小城镇
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为1%,到末期使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0%―42%。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在1985 年为20%,小城镇占到这个总比率的12.71%,而十五年后的2000 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每一年平均提高0.83%,而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每年平均提升0.46%。从上述所列数据反映,我国的城镇化总体水平的提高最终是依靠小城镇的发展。
2.小城镇的发展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人口众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化和工业化程度较低,还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发展农业本身仅仅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主要的收入来源来自于进城务工,但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并不能够完全接纳“农民工”,这是由我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模式所决定的,这就造成了很多的农民虽然打工但不挣钱,虽然增产但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相比较而言,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停滞落后状态。据相关数据显示,2000 年,农村人均收入为2253.42 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6280 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79倍,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所以,如何用好小城镇这个市场如组织和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业发展走向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3.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最初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转型而兴起的一些手工作坊。到2000 年,我国的乡镇企业资产已经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这是我国政府各种政策鼓励引导和扶持的结果。从这个层面来说,我国的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活跃农村经济,推动乡镇工业化发展,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的必然选择,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都存在着技术含量不高、布局不合理等等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小城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认识偏差
过去各级政府不够重视农村建设,普遍存在“重城轻乡”的现象,对贯彻国家提出的“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决策尚未落实到农村规划建设层面,缺乏实质性措施。同时,村委会本身更缺乏对村庄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导致无序建设严重,往往既浪费土地,又破坏资源与环境。此外.基层方面把农村建设由村容村貌建设,片面理解变成了拆旧房、建新房等简单建设行为。而村庄的规划和建设,可使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治理,农村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善,并且使得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成本大大降低,农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得以提高。
2.缺乏对村庄规划和建设的财政长效投入机制
目前,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困难,无力拿钱或不想拿钱做村庄建设规划,上级政府对村庄规划的政策缺乏落实措施,以及缺乏必要的财政支持。地方政府用于农业项目的专用资金主要针对种、饲养和加工等产业的支持,缺乏对提高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及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资金,缺乏资金支持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建设过程中资金是个大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偏低,多年来建设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甚至有些旧的建设由于缺乏后期资金投入而尚未完成,加之新的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又十分庞大。因此,对农村建设所需资金试图主要依赖财政投入解决,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3.村庄规划建设缺乏公众有效参与
传统的村庄规划是一种偏重于物质建设规划上的规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方法,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使得规划不能满足村民的普遍愿望。村庄规划中即使存在公共参与,那也只是被动的、初级阶段的参与,仅停留在有限的知情权和监督实施等较低层面上。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小城镇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物质文明提高,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的颁布和近几年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充分表明体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社区体育备受人们喜爱并逐渐走进小城镇广大人民的生活中,成为人们现代文明生活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从多方面对社区体育在小乡镇开展的现状及所遇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发展策略,从而促进社区体育在小城镇的繁荣发展,旨在丰富小城镇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促进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
一、小城镇社区体育的基本概念
小城镇社区体育是指在城镇社区范围内,依托社区力量,以社区内外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1]。
二、当前在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体育活动形式比较单一
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群众身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经费投入逐步提高,兴建了一批全民健身路径与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社区体育活动室(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群众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的不足,但仍无法满足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2]。由于小城镇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所以此现象尤为突出,社区中没有较多的器械设施,因此市民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大多以简单的器械、集体舞、民间大秧歌或跑步为主,影响了人们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年龄性别比例不平衡
经济的快速发展无形之中给中青年人带来了巨大压力,他们为生活工作学习而忙碌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娱乐场所或很少参与到社区体育中来,再者,他们的健康意识淡薄,没有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了健康的身体,财富才能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生活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因此,小城镇企业工人和乡镇农民参与体育活动较少[3]。老年人一般没有中青年人那么多的生活压力,余暇时间比较充足,加上他们的身体状况不断下降,所以在小城镇中参加社区体育的人大部分以老年人居多,在参与社区活动人员性别方面,女士明显多于男士。因此,为了壮大社区活动人员的队伍,应采取相应措施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
(三)缺乏专业的社区辅导员
在发达城市的人们信息接触的比较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各种健身娱乐项目,例如:跳广场舞、练太极、老年操等,并有专业社区辅导人员指导,这样就使动作的优美性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得到极大的增加,从而使人们进行社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但在较小的城镇没有专业的社区辅导员,导致一些新兴的娱乐项目不能及时传入,只是不断重复几个简单动作;由于无专业社区辅导员的指导,使得一些舞蹈类的活动缺乏优美性,这都使参与者不能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和愉悦,因此是人们对社区体育参与性降低的重要方面之一。
(四)市民对健身意识的缺乏
据全国百县市国情问卷调查,我国城市居民在闲暇时间里所从事的业余活动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看电视、读书报、教育辅导子女,而选择闲暇时间里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居民较少[4]。近几年,尽管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话建设的需要和增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需求,国家颁布了全民健身的文件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增加人们的健身意识,但大多数人在余暇时间还是选择了其他活动,基本上没有健身的概念,没有意识到只有在正确健身意识的驱动下,自觉、科学、常年不懈地参加健身运动,才会有健壮的体魄,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对发展小城镇社区体育的策略构想
第一,政府要对市民的健身活动高度重视,最主要的就是对社区体育场馆和器械等给予大量资金支持,使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们促进人们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第二,应大力加强对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可以不定期的搞一些比赛或小游戏的活动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参与其中,这种活动方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还有助于人们之间人际关系的和睦相处。
第三,聘请优秀的专业社区辅导员前来工作,使人们接受到先进时尚的娱乐项目以及增加活动项目的美感,这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以还将有利于社区体育开展的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王凯珍,任海,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学.1997.17(5):6-1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2-0086-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08年中央1号文件也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将城镇化作为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手段。国家“十五”计划把小城镇建设列为农村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小城镇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如何利用好小城镇发展载体推动广大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定安县小城镇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一、海南省定安县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是一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广义上的小城镇是指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特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和农村集镇;狭义的小城镇是指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包括县城镇)和集镇(一般是指乡政府所在地或经济比较发达的集镇)。定安县行政辖管定城等10个镇及南海等3个国营农场,县域面积1189平方公里,人口32.3万。定城镇辖仙沟、龙州两个集镇,龙湖镇辖永丰一个集镇,新竹镇辖新序一个集镇,富文镇辖坡寨一个集镇,同时国营金鸡岭农场和中瑞农场场部也是具有相当规模的集镇。
1.城镇人口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根据2007年人口普查数据,定安县人口在3万以上的城镇仅有定城镇、黄竹镇、雷鸣镇和龙河镇,人口最少的翰林镇仅1.6万人。全县各镇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平均水平较低。全县城市化水平为29%,远低于全国36%和全省40%的平均水平,只有定城镇城市化水平达到58%。
2.城镇经济结构单一,城镇财政收入少。全县除定城镇作为县域中心,功能比较综合以外,其它各城镇功能较为单一。黄竹、龙河、龙湖主导产业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其他镇产业为简单的农副产品交易和初级加工业。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全县城镇第一产业比例偏重,第二产业比例过小,第三产业比例尚待提高,可以判断出全县城镇经济仍然是以农业为主导。第二产业比例达到10%以上的城镇仅有定城镇(54:13:33)、龙湖镇(59:15:26)、龙河镇(48:11:41)、新竹镇(72:10:18)。从城镇财政收入来看,城镇财政收入达到500万以上的仅有定城镇,其他镇的财政收入均在250万以下。
3.城镇现状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吸引力不强。全县城镇内部道路体系不建全。过境公路穿越镇区中心,新建街道交通与镇区商贸人流矛盾日益尖锐。中心镇区的建设错乱无序,人居环境质量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缺少排污系统,公共绿地、加油站、消防站、长途汽车站、公共停车场及居民休闲活动场所,对周边村落未能形成较强的吸引力。[1]
二、海南省定安县小城镇发展受限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于发展初期受客观条件所限,有其历史必然性,但主要还是政策环境和体制性的原因。
1.政府宏观调控、规范指导力度不够。许多地方对发展小城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城镇化演进规律和城镇规划工作等缺乏研究和重视,同时不少地方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尚未正式开展,致使城镇间在布局、规模、职能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缺乏宏观调控和协调。
2.行政区划与城镇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建制镇主要以行政职能划分地域,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同时城镇区无法达到最低的人口规模,要素集聚能力差,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行政区划的不合理,给政府调控与协调造成困难,制约了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提高,也制约了生产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
3.建制镇设置标准偏低。目前国家规定的建制镇设置标准为乡镇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在2000人以上或占全乡镇总人口10%以上。因标准偏低,使得建制镇数增长过快。由于新设建制镇并非由上一级中心城镇的功能扩散发展起来,所属农村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与转移仍然有限,相当一部分建制镇的设置只是行政建制意义上的升级,非农业的基础仍然薄弱,造成小城镇规模偏小、功能较弱,造成了城镇化表面快速发展的局面。
4.相关配套改革滞后。城镇现有政策体制环境已日益不能适应城镇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小城镇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一些问题条上“管得着,看不见”,而块上“看得见,管不了”,协调解决难。另一方面,城镇政府自身存在着严重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导致行政效率不高。(2)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阻碍了生产要素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如户籍政策、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制度壁垒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3)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和土地使用流转制度创新滞后,致使农民离土不离乡,“两栖”现象较为普遍。此外,乡镇财政体制不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都影响了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
5.历史传统观念影响。定安地处内陆县,没有通商口岩和商(产)品批发集散地。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定安跟文昌、琼海等市县相比差距不在于乡镇,关键在于人的观念,对发展小城镇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加上小城镇建设长期没有排上乡镇工作的议事日程,大多数乡镇党政领导对小城镇建设没有从经济发展战略上去认识。
6.资金、人才和技术短缺。由于城镇经济实力薄弱,地方财政拮据,资金较为紧缺,很难拿出太多的资金进行建设。加之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式管理,收缩县级和农村机构业务,使城镇发展深受“失血”之痛。而且由于受地理、各种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不能为科学技术人员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难以吸引人才。大学生毕业回县城工作的不多,愿意去乡镇工作的就更少。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缺乏强久的吸引力,人才流失严重。既缺乏一般人才,更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经济型人才。人才缺乏导致了科技力量的薄弱,科技创新难,科技基础差。加上投资软硬环境相对较差,吸引资金、技术也相对较少。
三、加快海南省定安县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是基础。首先在各级党委政府中确定“小城镇、大战略”的理念,将小城镇发展战略提高到破解“三农经济”难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政治高度来认识。要将发展小城镇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来把握,要紧紧抓住新一轮解放思想运动的契机,全面扫除阻碍小城镇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在发展小城镇方面的理论和业务培训,提高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发展小城镇的本领,让他们在实施小城镇战略中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2.规划先行是前提。各镇要将规划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要按照“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遗憾”的要求,尽快完善城镇建设规划体系,突出科学超前、特色、节约和生态的理念,在已经完成的城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尽快修编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规划,统筹安排好工业、农业、商贸、文化、教育、生活、娱乐、水、电、路、气以及排污、绿化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
3.增加投入是关键。由于城镇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要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要积极研究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投资体制,通过多渠道增加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在小城镇建设中,政府既要增加必要的投资,也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以集体和个人出资为主,国家、集体、个人和外商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如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房地产商带资开发,公用事业实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旧城改造盘活存量,以项目为载体采用股份合作方式直接融资等。
4.发展模式是手段。要积极研究如何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重点研究如何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问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契机,引导农村集体自主开发或合作开发建设小城镇。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原有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途径和管理方法。与此同时,小城镇应建立健全三大保障体系:一是农村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建立起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个人储蓄积累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尽快完善以个人出资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是社会救济福利体系。逐步按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对民政救济对象实现基本生活保障。
5.经济发展是目的。各镇要因地制宜,突出不同乡镇的产业文化特色,作到一镇一品、一镇一策,做大做强域镇经济。定城镇,要借助县委县政府打造仙沟片区的契机,研究如何带动仙沟片区农村集体发展,研究潭黎瓜菜批发基地和龙州洋瓜菜基地的产业特色,推动龙州墟的发展。雷鸣镇要依托南丽湖风景名胜区和文笔峰旅游区,积极做好产业延伸服务,研究如何发展旅游风情小镇。龙门镇要利用特殊的交通枢纽位置,积极研究如何承上启下,承接全县南北经济发展,打造特色的商贸小城镇。黄竹镇要抓住南海农场合并的契机,充分利用高速路出口的交通优势,研究如何做大旅游、房产、加工业,打造定安通往三亚的门户形象。龙河镇是定安的南部重镇,要充分研究茶根糖厂和部队驻军的因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