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言文课堂教学课题研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 提问要贴近学生实际
提问要贴近学生实际,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给学生合适的思维空间。
1.1 提问要富有吸引力。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心灵共鸣。提问内容要更具情趣,使之“心愤愤,口悱悱”,对问题探究充满期待和渴望。
1.2 提问要从实际出发。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教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水平,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驱使学生主动探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2 创新提问方式
频繁、重复提问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会对课堂提问的实际效果造成重要的影响,而新课改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启发性提问的策略,因此,教师在提问时需要重视提问技巧,注重创新提问方式。而在教学中教师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创设和变化问题情境,采用迂回式提问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加提问过程的新颖性,还能使得提问过程创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的迂回式提问方式有逆向问、曲问和悬问,其中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从问题侧面拓展学生的思维。
3 因材施问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针对不同不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的查找或记忆类型的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的问题,例如: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等;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可提问一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需要综合分析、创造性地回答问题。
4 面向全体,遍地开花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要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从而要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继而推动每个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是教师只接受自己预设的答案,把自己意料之外的回答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能盲目地否定。也许学生的回答会给你带来意外惊喜,不可预约即是精彩。
5 教师态度要安祥而自然
小学生的心智处于敏感时期,他们上课时的目光追随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因此,教师向学生提问时的神态要安详而自然,以神态给学生自信;教师提问时,切忌以问代罚,为难学生。当众让学生出丑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提问语气应和缓,带有启发性,说话的声调应是起伏变化,能将提问的重点显示出来,并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用词必须准确,并以“请回答”“好吗”等平等待人的谦词,使同学们始终体会到教师的信任、鼓励和赞赏,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6 培养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学习了《第一朵杏花》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精确观察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一、设计课堂问题,引领学生思考
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同样适用。与语文、英语类学科一样,数学即存在一定量需背诵的知识点,同时又要求学生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解题思路,所以学生学习难度更高,教师教学难度更大。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增加做题量,对不同类型习题分门别类进行讲解就能使学生掌握数学解题技巧,其实不然。从以往的教学工作看许多教师甚至大量占用课堂时间进行解题、讲题,完全丧失了“40分钟”的宝贵内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第一点就要使学习找到疑点、发现疑点。如教学《函数》一课,如何将实际生产、生活问题利用函数表达并且计算是教学重点。如例题:某化肥厂现在每年化肥生产量可达到人均生产12吨,此时恰好满足市场需求。如果工厂拟定扩大规模,每年增加2.3%的工作人员,而化肥厂每年总化肥生产量需满足年增产5%。那么若以y表示工厂员工人均生产量,x表示年数,求y与x存在何种函数关系。若要保证化肥厂盈利,第二年需增产10%,人均年产量至少应为多少吨才能满足要求。
这是函数应用题的常见题型,以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形式,考察的重点在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构建函数解题的能力。这种题型的难度不大,适合在课堂上做引领式教学。教学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并且自行定函数式,解题。像这种基础例题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二、抓住课堂重点,构建数学思想
现在仍有许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复习中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应该将数学的教学任务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课堂教学、习题训练、考试训练。其中课堂教学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总结、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所以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做题”,而应该在于交给学生如何“做题”。如例题:求解5f(x)+2f(-x)=x+8中f(x)的表达式,这是高一函数的基础题之一,课堂中我们应该先培养学生自行解题的能力,之后顺着学生的思路归纳总结。
学生第一次看见这道题目时一定不懂如何做,这样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先给f(x)附上一个解析式,如f(x)=x+1,之后寻找规律。从已知条件中我们发现,题中我们不知道的变量为f(x)和f(-x),若将x=-x带入,我们就得到这样的式子:5f(x)+2f(-x)=x+8和5f(-x)+2f(x)=-x+8,如果学生仍然对f(x)感到陌生,我们就可以将f(x)换成常见的y,进一步解题。即得到5y-2y=x+8和-5y+2y=-x+8,从而解得y的关于x的表达式。该题目的重点并不在于如何解题,而是利用换元法、替代法将学生不懂的、不会的、不熟悉的问题合理转化为常见、熟悉的问题,从而实现解题。
除了课堂教学这部分外,习题训练主要以大量习题锻炼学生的解题速度、解题思路的灵活性、解题的准确性、解题方法的灵活快速运用等。但习题练习不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而应于自习、晚自习时间进行讲解,讲解方式也不应是亦步亦趋式的,而应该找准重点题,归纳不同题型,从一、两道习题例子构建解题思路,进而再由学生自行做其他习题,自己去改正错误习题。考试训练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信心、考试态度、考试灵活运用能力为主。
三、培养学生兴趣,建立讨论环境
教育并不是教师一个人孤军奋战就可以做好的,同样需要学生的配合。教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以及找出排除解题过程中的“硬石头”的办法,若单单将难题、例题以“流水账”的形式进行讲解,一来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来使数学走不进学生的心理,那么数学思维和解题思想从何而来?
另外合理开展课堂分组讨论机制也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讨论中听取来自不同学生的想法,并分析其对错,最后将其总结用于解题。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多种解题思路,而且亲力亲为,对解题过程的理解和体验更深刻。在初次学习以及深度练习中分组讨论带来的效果最好。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走向学生的“学”,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课堂答问便成了必然。事实上,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不研究教材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不能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再加上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等等;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根本不知道怎样思考或怎样回答,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这样的问题,不但起不了好的效果,有时还误导学生,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预设有效问题。
一、预设问题要有“障碍”,防止“滑过现象”产生
“滑过现象”源自于英国学者EdardBeBono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由于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风景C;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将教学任务设计得面面俱到、自然流畅,问题坡度太小,没有给学生留下跨越“障碍”的空间,学生无需要多少时间即可一蹴而就,就会使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滑过。在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三角形中位线》合作学习中有一个问题: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一个三角形和梯形,如果要求剪得的三角形和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应当怎样剪?对于这个问题,一教师预设了三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
(1)、像图1那样剪,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
(2)、像图2那样剪,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
(3)、怎样剪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呢?
SHAPE\*MERGEFORMAT
图1图2
教师预设的前两个问题,的确能很好地为第(3)问做好铺垫,是不错的引导;但是由于教师问题设计过于详尽、顺畅,没有给学生留下“障碍”,学生轻而易举地回答出第(1)、(2)问,第(3)学生短暂思考就回答出来,这个问题便显得没有挑战性,探究价值就“一滑而过”,这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没有益处。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先不给出任何预设的小问题,就让学生先动脑动手画,再让学生动手剪。在大部分学生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给出预设第(1)问。这样整个问题的处理上坡度不会太小,学生能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考过程,也把握了时机,在知识的关键处、疑难处预设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教学过程应当将学生主体的“做数学”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破”,留下“更美的风景C”让学生“欣赏”,使其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这是防止“滑过现象”的基本策略。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说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但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所谓“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就是这个道理。
二、预设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研究表明,知识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预设问题时,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坡度太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于复杂,从头到尾受益的学生寥寥无几,提问也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结果多数情况下教师自问自答。比如说某教师在上浙教版八年级(下)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三课时——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先要求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配方法解两个方程:x2+15=10x;3x2-12x=6,在学生解完这两个方程后,教师说:大家能用配方法来解关于x的方程ax2+bx+c=0吗?结果全班基本没有人解出。教师原本想用配方法解系数为常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来作为解系数为字母的一元二次方程作一个铺垫,但由于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解方程ax2+bx+c=0的复杂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大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而没有为解方程ax2+bx+c=0预设引导性的问题,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己一步一步讲解。
一堂课中多有几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对这节课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多有几节这样的课,学生就对这门学科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经验的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能把预设问题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教师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分式方程》时,在上课导入时这样预设四个解方程的题目:
(1)3x-2=2x+3;(2)(3);(4)
听课的很多老师当时就在嘀咕:在学生连分式方程的概念还没有了解教师就给出了分式方程让学生解,这样做不恰当。其实,事实说明,这位教师这样预设问题问题,恰恰把握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解出了第(1)、(2)小题。学生在解第(3)小题时,有的凑出了答案,有很多学生就是两边乘了x解出了方程。其实学生解第(2)小题时利用了去分母解了方程,这无形就为解第(3)小题作好了铺垫,学生只要在理解“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就能利用去分母解第(3)小题。教师就是抓住了这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学习过程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三、预设问题要避免低级庸俗,应具有启发引导性
在新课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改革的浪潮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原则,达到一种双边互动充分、课堂气氛热烈的效果,经常大量设问,于是不由自主地提一些不疼不痒的问题。例如:一教师在讲“雉兔同笼”问题时,提出“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什么?”“雉有几只脚几只头?”“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的意识是什么?”这样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还有“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等问题。这种问题缺少启发性,难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及其主观能动性,是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漠视。“有疑而问”本是天经地义,但这种浅显的问题,往往问而无疑,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互动得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了什么呢?这种设问除了在形式上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外,没有什么教学价值。除此,有些教师预设问题太庸俗。一教师在介绍圆柱和圆锥的三视图画法后,他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画出人的三视图,就画我们的校长?”结果一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三个椭圆,引得全般哄堂大笑。这样的问题令人啼笑皆非,庸俗及至。
有经验的老师设问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能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教师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带好长度分别为3cm、4cm、7cm、10cm的小木条,预设以下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后思考讨论:(1)能拼成几个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什么?(2)哪三根不能拼成三角形?这三根的长度都有什么关系?(3)三根木条符合什么要求才能拼成三角形?教师层层设问、逐步推进,充分突出学生“做数学”的同时,启发引导了学生主动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记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小于第三边”的定理。
很多教师不研究教材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单一且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一教师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在探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教学环节时,教师是说:这个方程组的解是什么呢?我们利用一个表格来探求。
X
…
20
21
22
23
24
…
y
…
…
接着学生就填写表格,找出了解。笔者却要反问:用表格来探求方程组的解,为什么表格中x只列举20、21、22、23、24呢?教师没有预设其他问题,这就没有把握探求方程组的解的内在规律,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探求方程组的解。
其实,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他们的思维活动越来越具有独创性,并试图解决问题。高明的教师会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在预设的问题往往循循善诱、层层设疑、步步为营、节节出新,最后水到渠成,让人恍然大悟,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大脑皮层出现“优势兴奋中心”,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一教师在教学“圆的定义”时,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都会回答:“这还用问,当然是圆的。”接着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难道不能造成别的形状,比如说三角形、四边形……”同学们就会兴奋起来,纷纷说:“不能!这样的轮子无法滚动。”教师接着再问:“那就造成鸭蛋的形状吧!行吗?”学生开始感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若是这样,车子会忽高忽低的。”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不会忽高忽低呢?”学生又一次活跃起来,纷纷议论,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原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样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圆的定义。教师在讲圆的定义时,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预设了四个逐步推进的问题,学生生成圆的定义非常自然且记忆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余味无穷。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预设有效的数学问题便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学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互动教学”的必要措施。当然,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提问时要注意的不只是以上四个方面。比如说,预设有效问题应当在何处何时用何种方式何种方法进行预设,这些都是数学教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预设的问题必须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水平相一致;必须要吸引学生,用问题驱动学生在互动中的生成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做数学”,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林荣《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内蒙古教育》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