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4:2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短跑运动员日常训练,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41-01
所谓放松跑技术,即运动员在比赛或者短跑训练过程中,无论是生理、心理,还是运动负荷等都相互适应,通过肌肉、神经系统的精密配合与协作,可以使肌肉收缩、肌肉舒张相互协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体能。短跑放松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在起跑后加速,最终达到最高速度,并且长时间地保持这一速度。
1 短跑放松技术的重要作用
第一,通过良好的放松,可以有效改善运动员的兴奋度。短跑放松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快运动员大脑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从而使他们能够一直处于一种较为适宜的兴奋状态,通过减少多余、繁琐的动作,提高短跑步频。实践中可以看到,在高速短跑运动过程在,如果不注意放松,那么将会产生更多的神经冲动,其中多余的消耗造成大脑疲劳。短跑运动过程中,如果运动员的肌肉过于紧张,则会影响血液流速、减少大脑供能,进而使运动员的腿部乳酸过量堆积、血液pH值随之下降,容易造成肌肉疲劳,影响成绩。
第二,短跑放松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增大肌肉收缩力。实践中可以看到,肌肉力量的大小和承载强度,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肌纤维数量、肌纤维收缩力以及肌纤维收缩前的长度;对于运动员而言,如果其短跑放松技术应用的比较娴熟,则肌纤维参加运动高达90%,放松能力差的人,参加活动的肌纤维只有60%左右。由此可见,放松能力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参与活动的肌肉数量,收缩力量也有非常大的差异性。
第三,放松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肌肉供能过程,大幅度提高速度耐力。在短跑过程中,造成有机体功率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肌肉中储备的能源物资不足,或者过分的消耗。研究发现,短跑过程中的主要能源来源是三磷酸腺苷的无氧分解及其二次合成,因此合理放松可以确保运动员在短跑过程中合理的分配体能,同时也能够减少多余肌肉耗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放松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对于改善快速跑中的肌肉供能、提高速度耐力,意义重大。
第四,放松技术在短跑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提高跑步速度、激发爆发力。通过研究,短跑放松技术可有效减少集中用力和内阻力;当内阻力减少时,被动肌肉放松,进而加快主动肌收缩速度,使关节活动幅度增大。通常情况下,人体肌肉只有在放松状态下才可以被拉长,正如橡皮筋一样,在一定范围内将其拉得越长,则其收缩时速度就会越大。比如,李雪梅100米最好成绩为10.79秒,200米为22.01秒,300米为35.78秒;立定跳远距离为2.8米,比刘晓梅等著名运动员略胜一筹,尤其是在立定跳远方面,较其他运动员要超出20厘米,技术统计如表1所示。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李雪梅的爆发力要比其他运动员强一些,值得注意的是李雪梅的放松能力也比其他3名运动员强。通过研究发现,运动员肌肉放松能力强的人,超过90%的肌肉参加活动;肌肉放松能力较差的人,则仅有60%左右的肌肉运动。
短跑运动员爆发力都比较强,更需要掌握短跑放松技术,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可选择的练习方法也比较多,也比较灵活,其中常用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摆臂技术训练方法
短跑运动员日常训练过程在,应当尽可能的加强摆臂技术练习,由上臂带小臂摆动,并且手腕要完全放松下来,避免出现紧握拳头、双肩高耸的动作;前后摆动时,以向后为主用力,摆臂过程中注意防止脖颈、面部肌肉过度紧张。
2.2 惯跑训练
慢跑是一种非常放松但速度不减的跑步方式,通常情况以100~150米的距离长度为宜。在慢跑过程中,又分为三个步骤。第一,起跑后加速跑大约25米的距离,达到个人最快速度。第二,运动员主动用力停止,随惯性慢跑20米左右的距离,或在惯性跑速度降下来以后,再加速跑大约25米的距离。第三,在上述基础上惯性跑20米的距离。惯跑过程中,要求肌肉一定要足够的放松,体会放松惯性跑的感觉和动作要领。
2.3 牵引跑训练
该种跑步训练方法,即在运动员跑步时,适当地施加前倾牵引力,并且按个人成绩的120%增加强度。比如:在直道上跑步时,80米位置施加一定的牵引力,进入弯道后再进行慢跑;如此反复4次练习。在牵引跑练习过程中,运动员要注意抬高身体的重心、注意伸膝,用心体会肌肉放松用力时的感受。
2.4 斜坡跑
在此过程中,建议选择坡度为2~3度的斜坡,斜坡总长度大约在50米左右,而平地跑道长度以70米为宜。训练过程中,通常下坡跑的距离设计成30~40米,而平跑的距离为30~60米。下坡距离不能太长,因为下坡跑时,运动员会支撑器官负重,容易造成损伤。下坡跑过程中,最显著的技术特点就是动作特别放松,协调连贯性特别好;在前摆腿着地时,可较快速度转入后蹬动作,频率快、步幅大。
2.5 变换跑训练
变换跑即在短跑各段将起跑以及行进跑和变速跑有机地结合起来训练,通常包括四种训练方式,即直道上20米加速跑、弯道上30米快速跑和20米放松跑;弯道上30米加速跑、直道上20米快跑和20米放松跑;直道上30米加速跑、20~30米的放松惯性跑,然后再进行慢跑。
3 结语
短跑运动员掌握好放松技术,对其有效掌握短跑全程技术意义重大;正确应用放松技术可节省能量、提高能量利用率;短跑放松技术训练过程中,需要从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专门性训练三个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该技术,才能有效提高成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39-01
通常的田径场是由一个长方形和在它的两端分别加上一个直径与长方形宽度相等的半圆形组成的。因此,径赛短跑项目200米、400米有一半以上距离是在弯道上跑的。运动员在跑步的过程中,一般弯道都会多占用一点时间,由于这个延迟时间可能只有0.1s,距离上可能多跑几厘米,所以被很多运动员和教练员忽略,正是弯道通行的短短时间,对于运动员的短跑成绩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对短跑弯道技术有全面的认识,才能促进运动员的成绩获得提高。
一、短跑弯道的技术特点
在短跑项目中,不同长度的短跑项目在起跑方式上有着一定的差距,而起跑的方式与运动员进入弯道后的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200米和400米的短跑,加速跑的距离通常要比100米项目的距离短,而且起跑的步法在切入点方向上应当沿着内侧分道线,当运动员进入弯道之后,便可以尽可能的沿着弯道的内侧,身体也向内侧倾斜,同时加大右腿的力量和摆动幅度,可以迅速的进入到弯道中。在弯道跑时,运动员的身体要向内倾斜,而且需要依靠外侧大腿的摆动力量,同时右臂的摆动幅度也相对较大,每个弯道的腿部蹬地和手臂摆动方向与运动员的身体倾斜方向是一致的。
二、短跑弯道跑技术的要求
1、对运动员躯干倾斜角度的要求
当运动员进入到弯道跑之后,应当将身体向着弯道的内侧方向进行倾斜,这时盆骨自然向内倾斜,同时身体呈现一定角度的前倾,这样能够对下弯道时的加速做好身体准备。运动员对于弯道跑的动作技术要求应当有全面的了解,而且应当保证在做出上述弯道跑动作技术时,保持高速沿着弯道行进的速度。
2、对腿部和手臂的动作要求
运动员进入到弯道以后,腿部的后蹬动作要有力,而且能够迅速的前摆,再配合摆臂,才能加快弯道跑的速度。运动员两臂的摆动幅度和两个肩膀的位置是影响运动员弯道跑的重要因素,当运动员的摆臂幅度较大时,其肩膀和外侧手臂的位置也应当随之有更大幅度的摆动,而且右肩的位置相对比左肩更靠前一些,这时才能保证顺利的通过弯道,这是运动员在进入到弯道跑时应当着重注意的。
三、短跑弯道跑技术的应用
1、起跑器的安装
通常在200米和400米短跑时可以安装起跑器,起跑器一般是在跑道靠右侧的位置,并且要与外道紧靠,这样可以使运动员在起跑之后有一段可以用来加速的直线距离,这时再进入到弯道之后,就可以有更快的速度。运动员在进行起跑准备时,要用双手在起跑线沿后5-10cm的位置上支撑,身体方向与切点正面相对,起跑后可以快速沿着切线跑进。当要进入弯道时,要将身体向前倾,通过增加右腿的后蹬力可以快速进入弯道。
2、弯道跑中的力平衡
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当运动员的运动速度较大时,其产生的向心力也就越大,而物体本身就受到向心力的影响,所以才能实现在弯道位置身体向内的适当倾斜,以跑道中心位置为圆心进行圆周运动。所以运动员在跑步的过程中,速度越快,其身体向圆心位置的倾斜方向就要越大,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足够的向心力,支撑运动员顺利的通过弯道。
四、短跑弯道跑的训练手段
短跑弯道技术是我国短跑运动员训练的一个短板,也是容易被运动员和教练员忽略的训练内容,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的训练中不断的提示,并且采取适当的训练手段,使运动员在进过弯道时身体可以自然而然的向内倾斜,当运动员形成这种意识以后,弯道的通过率就会提高,通过弯道时所用的时间就会缩短,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在实际中,常用的训练手段主要有:
1、弯道加速跑训练。在平时的训练时,可以让运动员在距离弯道起点30m左右的位置开始加速,这样在运动员进入到弯道之后的速度就会达到最大值,运动员可以保持这个速度到弯道的中间位置,体会身体前倾,同时加之摆臂的练习,可以帮助运动员快速掌握弯道跑的技术。
2、弯道弧顶的惯性跑训练。运动员在进入弯道之后就开始马上加速,直到达到最大的速度,然后在惯性的作用下保持这个速度通过弯道。这种训练方法可以从弯道起点持续到终点,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要注意身体向内的倾斜度和摆臂的力度。
3、出弯道加速度和出弯道后的惯性跑训练法。运动员在弯道中段外侧出发加速,跑至中断的内侧时将自身的速度达到最大速度,这时运动员可以适当的加大身体向内倾斜的角度,到达弯道终点时再将身体挺正,这时可以在惯性的作用力影响下,使得身体向着切线的方向倾斜,顺利的进入到直道中,而且不会降低运动员的速度。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短跑项目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弯道技术是影响短跑运动员速度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在参与短跑时,需要对弯道技术有效的掌握,才能减少其对运动员短跑速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8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114-2
0 引言
由于科学和训练方法的快速发展,百米赛跑所用时间逐渐缩短,记录一次一次的刷新,都让世人惊叹不已。世界级的运动员之间,他们的身体素质与动作技术相差无几,比赛成绩通常取决于零点几秒。尤其在短跑比赛中,运动员的起跑反应速度对比赛成绩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1]。在我国的体育研究文献中,已经有许多的报道根据运动员成绩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着重在动作技术方面寻找不足从而进行改进,但在起跑反应时对比赛结果的影响方面相对研究较少。世界顶级的竞赛中,零点零几秒的提升都是相当不易的,因此运动员应该对起跑反应时具有足够的重视和训练[2]。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论文以第十五届田径世锦赛100m、200m、400m所有运动员的比赛反应时成绩为研究对象,包括男运动员149人,女运动员133人。
1.2 研究方法
1.2.1 一次性抽样法
对第十五届田径世锦赛男、女100m、200m、400m比赛的所有参赛运动员采用一次性抽样。
1.2.2 电视录像解析法
采用录像仪器缓步往复功能反复观看第十五届田径世锦赛电视录像解析并统计相关运动员的反应时,通过公式得出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短跑运动项目起跑反应时之间的比较分析
2.1.1 不同短跑运动项目的起跑反应时均值比较
本文对参加第十五届田径世锦赛100m、200m和400m运动项目运动员起跑反应时的均值进行了统计。分析数据显示,100m、400m两项短跑比赛中,起跑反应时的均值与比赛项目距离呈正比,这个现象男女运动员相同。本次研究结论和第30届奥运会短跑运动员起跑反应时得出的结论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即“短跑项目距离越短,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也越短”[3]。并且200m短跑项目中男女反应时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这次200m短跑项目中女子反应能力要高于男子。
在短跑运动项目中,跑距越短时间相对越短,所以运动员起跑技术的好坏,尤其是反应速度的快慢,对比赛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4]。起跑时反应速度越快,在比赛中就拥有很大的先机,在整个竞赛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甚至超长发挥。因此,在短跑项目练习时,教练更应注重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训练,尽可能地加快起跑反应速度,尽最大可能地提高比赛成绩。
通过不同运动项目间的依次比较表明,男子100m和200m这2个运动项目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2.1.2 不同短跑项目的起跑反应时和比赛成绩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第十五届田径世锦赛男女各短跑项目比赛成绩间的比较,发现反应时的快慢对比赛成绩有着非常显著性影响。
2.2 相同项目不同级别运动员之间的起跑反应时比较与分析
对参加第十五届田径世锦赛100m、200m和400m短跑项目的男、女运动员,根据其比赛结果所达到的等级标准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显示,相同项目不同级别的运动员之间相比,级别越高的运动员所用的起跑反应时越少。除男子200m“健将”起跑反应时均值低于“国际健将”和女子100m“健将”起跑反应时均值低于“国际健将”外,其他项目及组别均符合这一规律。
经过具体比较发现:在相同项目不同级别的运动员之间,其中男子400m和女子100m“国际健将”和“健将”均与 “一级运动员”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结论证明,在相同短距离跑项目中,虽然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水平存在差距,但是由于比赛项目具有共同的特点,所以不管运动员处于哪个级别,他们起跑的反应时并没有显著性区别(P>0.05)。唯一不同的是在男子400m和女子100m短距离跑项目中“国际健将”与“一级运动员”和“健将”与“一级运动员”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2.3 相同级e不同短距离跑项目运动员起跑反应时的比较与分析
相同级别不同短距离跑的运动员,短跑距离越短,起跑反应时也越少,这个现象在男、女运动员中具有相同性[6]。如果对同一级别的100m、200m、400m各短跑项目运动员起跑反应时进行对比,男子除“国际健将”运动员的100m与200m、“健将”运动员的200m与100m及400m之间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外(P0.05),女子除“国际健将”运动员和“健将”运动员的400m与100m及200m之间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外(P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第十五届田径世锦赛的3个短跑项目中,男子与女子100m与400m均呈现出随着比赛项目跑距的减少起跑反应时相应缩短的规律;从男女各短跑项目起跑反应时与比赛成绩间的比较,可以看出起跑反应时对于短距离跑成绩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同一短跑项目不同级别的运动员之间比较,级别越高,男、女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越短;相同级别的不同项目进行比较,男子、女子运动员都表现出项目距离的越短,起跑反应时也越短,并在相同级别的多数项目之间,起跑反应时有着显著性差异。并且,“国际健将”与“健将”这两个级别的差异性更为显著。
3.2 建议
起跑是短跑运动项目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跑距越短的项目越要重视其起跑反应能力[7]。动作技术的完善与高度协调性对提高起跑反应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起跑反应时是可以通过反复的科学训练是改变并使其缩短的。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应运用不同的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手段,不断的练习来减少起跑反应时,以达到提升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可以更加完善技术动作的发挥,是起跑反应时的重要保障。反应能力还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平时训练中提高心理素质的训练是很重要的。
参 考 文 献
[1] 朱旭红.国外优秀男子百米起跑反应时与成绩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5(1):47-49.
[2] 张殿亮.第29届奥运会短跑运动员起跑反应时的比较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0,5(3):60-63.
[3] 沈孝智,袁国强.短跑技术分析[J].田径,1983,3(5):21.
[4] 黎强,黄慧宁.短跑教学不能忽视的细节[J].中国学校体育,2004,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