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作文教学教案

作文教学教案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1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作文教学教案,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作文教学教案

篇1

二、语文案例教学的定义

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模拟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进而展开相关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与此同时,它还更加强调将学生代人到案例场景之中,这样则更便于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探讨。现如今,这种教学形式已经被应用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了。

三、案例教学在语文教学管理中的具体运用方式

(一)灵活运用教学案例

实际上,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的运用,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小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鉴于一些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将一些相对抽象的案例变得更加具体化。比如:课文中出现了“军国主义”这样一个词语,由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多数学生只能理解其本身的含义。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比如:日军侵华……这样则S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甚至还能将他们的生活积累唤醒,这时候,他们也必定能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军国主义”的真正含义。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的营造对语文教学管理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情景教学法。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之上,教师一定要巧妙地挖掘教材,进而引出生活化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展开案例情景教学活动:首先是创设一个逼真的情景,这样就能将教学案例与该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结合起来。其次是创设一个具有情感的情境,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情感,如果能够从情感角度去创设情境,学生则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后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创设影像情境,主要还是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去营造出的一种情境,进而更加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词为例,鉴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且短短的诗词还难以让他们深刻的体会诗人的真实情感,所以教师就可以借助相应的多媒体技术或者手段播放相关的图片、视频,则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76又比如,在教学《郑和远航》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讲解郑和远航的历史,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郑和航行的路线表示出来,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充分鼓励学生借助图书馆的资料对课文内容展开深人学习,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

(三)加强对案例的深人挖掘

案例教学的运用效果想要实现最大化,加强对案例的深人分析以及挖掘就显得尤为必要,因为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同样可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进而鼓励学生思考:“山谷中究竟有怎样的谜?’’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都还相对比较低下,因此,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探究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展开引导,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得到更加合理、准确的答案。除此之外,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相应的分析,这样学生才能明白自身在思考问题时所存在的不足,并且也更加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只是作为教师,在展开案例教学活动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对相关案例的深人挖掘。

四、结语

语文这门学科知识,无论在任何学生时代都是极其重要的。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管理的模式也开始发生了转变,而一个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地,而且也能更好的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通过研究调査发现,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合作性的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既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时又利于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总体而言,小学语文课堂不能成为一潭死水,只有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能动作用,并将案例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到课堂之中,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满足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作者:段闵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昌东镇尤口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范蓓蕾.案例法:语文教育学教学的最佳选择[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篇2

1 作文教学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在余杭宝塔山上,看到一队学生个个拿着照相机,围着安乐塔一边叽叽噪喳喳议论,一边忙着拍照。细问之下,原来是写《一次游览活动》的作文,老师请他们把游览过程中按顺序把觉得最美的地方拍下来,然后再带到课堂上进行写作。

2 由此引出的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

传统的作文教学造就了许多大文豪、大作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显现:(1)把学生的实践活动放在作文教学之外,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是作文教学的任务,缺乏指导。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参与无意识,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方法,认识片面、浅肤。(2)由于实践与写作的时间间隔长,容易遗忘。(3)教学过于死板,难以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4)从立意到选材等框框太多,使学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使"实践DD认识DD表达"的通路受阻,结果是作文与生活脱节,缺乏真情实感,陈式化。学生对习作的态度扭曲,表现为厌恶,甚至恐惧。

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当前活动课程的教学理念全面引入到作文教学中,提出活动化作文教学的思想,正是顺应了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天性。像前面案例所举,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 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的对策

要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采用活动化作文教学法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活动化作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思想,主要通过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自由表达的宽松环境,从而使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实践中应努力体现以下特征:

3.1 自主性。习作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具有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自主地参与,充分地体验,自由地表达。并在教学活动中自悟――领悟生活的真谛和写作的规律。

3.2 开放性。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放,才能体现自主。开放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召唤。活动化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包括:教学渠道的开放,除课堂教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活动和家庭社会活动都可以为写好作文服务;写作方式的开放,除个人作文外,还可以采用合作作文等方式;作文评价的开放,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让同学、家长评价,甚至让习作走出校园,让社会来评价。此外还有题材的开放,体裁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等。

篇3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作文。

【具体步骤】

一、课前蓄势:典型比较

在此次作文审题课前,把学生作文中“典型”的作文张贴出来,要求每个学生仔细阅读,认真思考。这些“典型”的作文中,包括最佳的审题和二等、三等立意作文。它们不都是最出色的,其中包括大家典型的问题。

让学生在课前对这些“典型”作文思考评价,同时比较自己的作文,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为课堂上的辩驳做好预热。

二、课堂蓄势:小组讨论

首先,小组内部讨论材料审题,然后各组将本组的讨论结果以及组内每个人的作文题目一并写在黑板上。

这样,就把本次作文的审题情况一目了然地展现在每个学生面前。让每个人同自己组内的观点比较,同时也同自己的观点比较。当看到不同于本组、本人的审题、立意时积极思考该观点形成的原因。

三、课堂造势:小组互批

小组之间互批黑板上的内容,标出小组认为的最佳立意,以及二等立意,三等立意。在结束这一内容后,教师根据各小组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即内容基本可以涵盖本次作文出现的问题的小组(B组),让批改这一小组的另一小组(A组)对他们所批改标注的内容进行论证。哪一立意最佳,为什么?哪个不好,不好在哪里?

在这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不但激发了学生思维,发展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引导他们有目的,有效率地发问,为下一步的辩驳做最后的准备。

四、论辩讲坛:小组互辩

课堂上,两个小组激烈辩驳,其他学生也参与热烈讨论。在争论过程中,学生一遍遍深入理解材料,点出思路,为自己的观点寻求力证。而那些偏题、跑题的立意也在互相辩驳的过程中“不攻自破”,让作文偏题、跑题的学生明白审题偏差的原因。从而也就讨论出了这则材料的最佳立意与次等立意,同时也让每个人都心悦诚服接受大家讨论出的最佳立意以及准确把握材料中心意思的思路。

【课堂实景】

A组甲生:我们组讨论认为这篇材料的最佳立意应该是“尝试”。林肯的父亲不肯去尝试搬石头,所以石头一直存在,而林肯的母亲尝试着去搬石头,去行动,却把碍事的石头搬走了,可见尝试才是她成功的关键。B组的这一观点我们定为最佳立意,与之对应的题目,《尝试是成功的基石》也是最好的题目。

A组乙生:我们组把B组“探究事物的本质”这一立意划分为跑题,认为这个观点很不合题,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内容。

B组甲生:你们把“尝试”作为最佳立意我们认同。但是把“探究事物的本质”作为跑题,我们认为不对。相反,我们认为它同样也可以是最佳立意。父亲认为农场里的是山头,后来在母亲的带领下,我们“往下挖一英尺”,发现那所谓的山头其实就是孤零零的石头,这难道不是透过物质的表面去发现它的实质吗?

A组乙生:可是材料重在强调因为母亲的尝试,他们成功搬走了石头。如果仅仅抓住其中的一句话,就以偏概全,忽视整个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是不对的。

B组甲生:我们一致认为我们抓的是材料中最核心的一句话,并不是你们说的以偏概全。母亲去尝试不正是没有被山头蒙蔽,而是看到了要去挖掘山头的本质吗?正是有了这要探其根本的想法,她才成功地搬走了碍事的石头。

A组乙生:对,她是有了这个想法,但是如果不去尝试,不去做,石头还不是在农场里?

【课堂小结】

教师运用启发式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之间进行深刻的“对话”。学生首先提出质疑,进行发问。这不但摆脱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枯燥与束缚,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由学生发问,也使问题更加符合学生实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并且,在小组间一次次地论证中,学生会反复阅读材料,这样就会加深他们对材料的理解,从而辨清关系,分清主次,掌握获得最佳立意的审题思路。

在学生辩驳的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倾听者与引导者。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们思想火花的碰撞,在有共同疑问的关键时刻及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正确有条理地思考,防止争论偏离主题,陷入僵局。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的辩驳过程中,他们彼此友好,互相尊重,共同致力于主题、立意的探讨,并未出现故意刁难,假意迎合他人观点的情形。这体现了学生们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青春的活力与激情。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