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

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1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

篇1

中图分类号F123.16;C931 [文献标识码] A ?眼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7-0024-05

一、引 言

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次生衍生危害,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应对处置的突发事件[1]。近年来,我国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频繁:2003年SARS蔓延;2005年禽流感发作;2008年发生震惊世界的特级“汶川”大地震; 2009年HINI流感遍布全球;2010年发生“玉树”地震及大连油管爆炸事故等等都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2007年1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2]。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念可知,各类事件都具有发生突然、波及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等特点,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处置。并且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生并非单一,经常伴有次生和衍生灾害的发生,如2005年吉林石化分公司的爆炸产生的事故发展成为污染松花江的环境污染事故,最后影响到俄罗斯,成为跨国环境污染事故[3];2008年5月12日汶川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等。这些事件影响效果也不亚于源事件,也应密切关注。

近年来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研究越来越多,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都有了一些成果,Merle Jacob[4]研究表明,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的认知将极大地影响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控制效率,认识其次生、衍生事件之间存在的关系也将有助于我们构建有效的应急管理模式。文献[5]认为应急响应在连续时间线上由三个不同的阶段组成,分别是:事件发生前的准备阶段,包括为事件发生所做的计划、培训等;事件发生时的处置阶段,主要指经过响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消减直至消灭;事件发生后的整理工作,包括整理文件资料、重建修复等工作。Rui Chen等人认为在每个阶段的生命周期都包含五个要素:工作流、资源、信息、决策和响应。在实施过程中,资源的有效合理的分配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处置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应急管理中经典的资源选址研究包括P-median、P-center问题[6]和覆盖问题[7],主要集中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救护车的选址或交通遇到困难时的路径选择问题,在此之后,又有很多学者将模型进行改善,使之能更有效的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国外学者Sheral,i H.D.[8]针对同一个服务区内可能会同时出现两起或多起突发事件从而造成应急设施不能满足救助需求的情况提出了“救助的机会成本”概念,并在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救助车辆布局模型以实现“机会成本最小”;Jamil[9]等人综合运用排队论建立了考虑时间分布的资源布局模型。在流程模型方面,Sunjae Lee[10]等人提出了一种状态驱动法(state-driven approach),将面向服务的业务流程与业务规则合并, 是对BPEL4WS(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for Web Services)流程的一种补充。Petia Wohed[11]等人研究了UML(Unified Modelling Language)控制流程的基本模式,并将其与YAWL (Yet Another Workflow Language)进行比较等。考虑到处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时效性和动态性,本文将基于能力的分配(Capability Based Allocation)模式[12]融入到多事件实施应对流程中,建立基于能力分配的多非常规突发事件实施流程模型,从而达到处置时间缩短、降低成本的目的。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实施应对的活动基元进行描述,建立相关活动要素基元模型并识别其关联关系;第二部分将基于能力分配的思想引入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中建立非常规突发事件基元实施流程模型;第三部分用实例对该流程进行分析,证明其可行性;第四部分对文章加以总结。

二、相关活动要素形式化描述

1. 人员分配过程涉及的活动要素

在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实施流程中包括几个关键活动要素:到达、分配、执行、完成、退出。见图1:

图1 突发事件应对过程图

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也可能导致行动的中止或失败,见图2:

图2 补充的突发事件应对过程图

2. 相关活动要素基元描述

基元[13]是指系统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独立的实体。在应急管理领域中,活动基元用来表示应急救援实施过程中能够实现一定活动目标或达到一定目的,能够改变客观事物系统的状态,在管理范畴意义下不可再分、不变的最小活动单元。在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经常伴有次生和衍生灾害,因此本文将分配活动基元用如下三元组表示为:

篇2

一、概念与特点

所谓课堂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就是要在短时间内,既不影响课程进度,扰乱课堂,又不影响学习效果与兴趣,成功地把该突发事件平息,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拉回课堂。总结起来,课堂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具有以下特点:

1、时间短(迅速性)

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环境。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在这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这些任务总要完全地占有所有的课堂时间,然而,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迅速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是十分必要的。倘若老师使用过多的时间来处理课堂突发事件,那么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这样不但耽误了其他学生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教学计划和进度。只有尽可能迅速地处理好该事件,才不至于破坏教学效果,才能向优质教学迈进。

2、效果好(巧妙性)

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目的就是要维持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把兴趣重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实施有效教学。

课堂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便是运用教师的机智与素质,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科学灵活地运用各种契机为课堂服务,巧妙地把该事件平息,这样,不但能立刻制止课堂混乱,维持课堂秩序,而且能灵活地把该事件与学习或课堂结合起来,起到双重效果。

二、课堂突发事件的具体表现与类型

课堂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出乎意料地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而且与课堂教学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突然事件,它完全是属于教师教学计划外的事情。如:不速之客(人或物)进入课堂;学生提出敏感性的话题;上课发生纠纷;学生迟到、做小动作、说闲话等。按来源分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1、来自外界的

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它与外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隔断外界的干扰。比如:教室内正在上课,忽然室外一辆汽车呼啸奔驰而过,或几只麻雀作为“不速之客”飞进教室,或旁边的工地正在施工,发出各种机器的声音等等。

2、来自教师的

教师所带来的突发事件大都体现在一些课堂错误上。所谓“人无完人”,课堂上,老师难免会出现讲解错误、板书错误或实验操作失误等现象。这些现象往往会带来课堂上的窃窃私语或骚动。例如:在英语课堂上,由于一些单词较长或写的过于匆忙,老师经常会遗漏或写错一两个字母,这时就会有同学提出异议并引起课堂骚动。

3、来自学生的

课堂上主要的突发事件主要还是来自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最能发生一些怪诞、突发事件的源头。课堂上还有些学生不注意听讲,在下面做小动作,打瞌睡;有些学生爱出风头,故意提出一些不该提的问题有意为难老师;有些学生对老师有成见,故意捣乱,发出一些怪声或做一些鬼脸,制造恶作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争执,打架……这些事件的产生都源自于学生,都是老师在教学中最易遇到,最为普遍的突发事件。

有效处理以上几种类型的突发事件是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一旦处理吧善,势必给师生情绪带来负面影响,使本该划上圆满句号的一堂课被划上引号、省略号或者大问号。老师不但不能正常上课,而且很有可能会破坏师生之间的和睦以及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但如果处理得当,它又能成为加深师生相互了解,增强师生感情交流,激发学生兴趣,导致差生转化的关键契机。因此,有效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至关重要。

三、有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技巧

苏霍姆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事件,幽默含蓄地扭转尴尬局面,有效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根据教学经验的积累与他人经验的借鉴,本文总结归纳了一下四点技巧:

1、尊重学生

心理学家分析,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自尊意识,他们大部分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都希望得到平等尊重。心理学上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有自尊感的人,他也时最善于矫正自己行为的人。所以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如果我们尊重学生,不任意践踏学生的自尊心,非但能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能让他们自己矫正错误,停止这种在课堂上不该有的行为。“尊重时相互的”,老师在课堂上处理突发事件时尊重了学生,那么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尊重老师,从而达到一种师生和谐、问题解决的双重效果。

2、变严肃为幽默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老师若能通过委婉曲折的方式来解决事情,不但能避开冲突的锋芒,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气氛,缓解紧张情绪,而且更易被学生所接受,达到一种共识。

3、将“错”就“措”

课堂突发事件有一部分是来自教师的教学失误。有的学生喜欢以找出老师的错误为荣,一旦发现老师的错误便大声喧哗。遇到此类突发事件,老师须沉着应对,不必为犯错误羞愧致使手足无措,更不能碍于面子,将错就错,不加纠正。遇到此类突发事件,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犯的错误来发挥,找出一些与这些错有联系的知识或事件,提醒学生不要犯类似的错误,这样非但有效处理了该突发事件,提醒了学生不犯同类错误,而且让学生对你的渊博致使产生敬意。

篇3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4-0127-04

Abstract: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based on capacity flexibilit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ollowing literatures: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nd stochastic capacity planning. First, relevant definitions of flexibility are reviewed. Then,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based on capacity flexi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iteratures are analyzed. Finally,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suggested: researching capacity flexibility from a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 applying robust optimization; adjusting objective functio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flexibility in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Key words: capacity flexibility; disruption risk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stochastic capacity planning

1引言

随着供应链长度和复杂度的增加,供应链面对突发事件更加脆弱[1]。事实也表明供应链越来越多地受到突发事件干扰:1997年,丰田的一个刹车供应商工厂发生火灾,直接导致丰田在日本的18家工厂关闭两周;2012年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日本众多企业停止运营数周甚至数月,致使这些企业的上游供应商订单锐减,下游制造商的生产也受到干扰。

突发事件给供应链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Hendricks和Singhal基于827个中断公告分析了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的股票收益低于行业基准33%~40%[2]。巨大的损失激发了对此类风险的管理,即应急管理。吴军等指出近些年,特别是“9·11”事件之后,供应链应急管理引起了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3]。应急管理研究涵盖多个视角,有些研究构建综合的应急管理概念框架及管理机制,有些研究关注鲁棒供应链结构设计,有些研究则侧重于具体的应急管理战略。

在众多应急管理战略中,柔性能力是减缓和控制供应链中断风险的一项重要战略[1]。Sheffi和Rice指出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中断风险,需要弹性供应链,而柔性是构建弹性供应链的方式之一[4]。虽然柔性能力对于供应链应急管理极其重要,但相对于供应链应急管理研究的丰富程度而言,从柔性能力角度进行应急管理的研究比较缺乏和分散。本文的目的是对基于柔性能力的应急管理研究进行分析,理清该问题的研究和相关文献的关系,并找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柔性能力相关概念界定

2.1制造柔性

在运营管理领域中,柔性的概念始于制造柔性。Slack较早对制造柔性的概念进行分析,将柔性定义为系统拥有多种状态的能力。这里的状态具体指产品种类、产量水平、质量水平、产品交付时间等。从而将柔性分为5类:新产品柔性、产品组合柔性、质量柔性、数量柔性和交付柔性[5]。Sethi和Sethi进一步将柔性定义为系统通过改变自身状态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即对环境的适应性。并且将柔性种类扩展到三个层级(组件级、制造系统级、综合级)共11个种类[6]。

制造柔性将柔性的概念局限在企业内部及生产环境中,关注的是运作层面的柔性。随着企业外包的发展,管理和协调整个供应链的必要性越来越显著,关于柔性的研究随之从企业层面扩展到供应链层面,从运作层面扩展到战略层面。

2.2供应链柔性

关于供应链柔性,最初的研究是基于制造柔性,将企业层面的柔性元素扩展到供应链层面。比如将制造柔性中的路径柔性扩展到供应链中,相当于双源或多源采购的概念。而有些研究脱离制造柔性,将重点放在合作关系耐久性上。例如Das和Abdel-Malek将供应链柔性定义为买卖双方关系在供应条件变化情况下所具有的弹性[7]。这类概念主要基于现有的供应链结构而言,不考虑条件发生变化时供应链重组问题。而实际上,面对环境变化时,供应链是可以通过重组来应对的,比如,诺基亚公司在供应商Philips发生火灾后,迅速寻找其他供应商来替代,这就是重组供应链的一个实例,于是Lummus等提出了一个供应链柔性概念模型,该模型包括5个元素:运作系统柔性、物流过程柔性、供应网络柔性、组织设计柔性、信息系统柔性。其中供应网络柔性就是指重组供应链的能力[8]。

2.3柔性能力

供应链柔性内涵丰富且所含要素众多,本文将聚焦于能力方面的柔性,即供应链基于能力的灵活运作来适应变化的环境。这里的能力不单单指狭隘意义上的生产能力,而是泛指供应链为最终顾客提品和服务的能力。

在供应链环境下,能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柔性:一种方式是能力本身不具备柔性,但是可以通过供应链运作战略(如采购战略、库存战略)赋予柔性;另一种方式是能力本身的柔性。本文关注的主要是能力本身的柔性。能力本身的柔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数量柔性(volume flexibility)和组合柔性(mix flexibility)。如果一种能力可以用来生产或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从而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将这种能力在多种产品和服务间进行分配,这样的能力具有组合柔性。数量柔性不同于组合柔性,具有数量柔性的能力只能用来生产或提供一种产品和服务,但是它生产或提品和服务的数量可以超过或低于本身的能力水平[9]。

3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及与相关研究的关系

基于柔性能力对供应链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即通过供应链成员相互合作对柔性能力进行获取和分配,从而减缓和应对突发事件造成的中断风险。它与三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供应链柔性和随机能力规划。柔性能力应急问题是这三方面研究的交叉点。

3.1柔性能力应急与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笼统地讲,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包括事前中断风险管理和事后应急恢复两个部分。Kleinforfer和Saad给出了中断风险管理的SAM分析框架,即:识别风险源及脆弱点、评估风险、减缓风险[10]。基于该框架,本文将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分为4个部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如图2所示)。

柔性能力应急问题属于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的范畴。风险减缓,即降低中断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减弱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而应急恢复,即对突发事件导致的供应链中断进行积极应对,减少损害并尽快恢复[11]。

Tang和Tomlin从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减弱风险负面影响两个角度提出风险减缓策略。在减弱风险负面影响方面,提出增加供应链柔性的策略:多供应商策略、柔性合同策略、柔性流程策略、柔性产品策略、柔性定价策略。其中的柔性流程策略与本文的柔性能力概念是一致的[1]。Goyal和Netessine关注需求风险的减缓,分析能力组合柔性和数量柔性对减缓需求风险的作用,并研究如何在不同柔性种类间进行选择[9]。Sheffi和Rice将供应链迅速从中断风险恢复的能力视作供应链弹性,而柔性是构建供应链弹性的方式之一,考虑到供应链必要元素,主要柔性种类有供应及采购柔性、转换柔性、分配及面向顾客柔性、控制系统柔性、企业文化柔性。其中的转换柔性与本文的柔性能力概念是一致的[4]。Tomlin分析了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两种应急管理战略,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采用何种应急管理战略,受到成本、供应商特点以及企业风险态度的影响。其中,供应商能力起到最重要作用,能力数量柔性使得采用应急采购策略成为可能[12]。

柔性已被视作供应链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的重要元素。一些重要的研究已经对柔性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尤其是定性研究比较丰富。但是,具体到柔性能力,相关研究并不丰富,现有的研究也大都从企业视角出发,从供应链角度分析柔性能力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则相对较少。

3.2柔性能力应急与供应链柔性

柔性能力是供应链柔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柔性能力应急的研究与供应链柔性研究也密切相关。Jack和Raturi研究了数量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中的数量柔性不仅来源于企业内部,如冗余能力、缓冲库存、劳工柔性等,也来源于企业外部,而外部来源就是指企业利用供应链战略来获取数量柔性,如外包、供应和配送网络、战略联盟等[13]。Sánchez和Pérez进一步研究了供应链柔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他们将供应链柔性分为三个层面:车间层面、企业层面和供应链层面。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层面的柔性与企业绩效之间都是正相关关系,其中供应链层面的柔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性更强[14]。Graves和Tomlin研究了供应链中的工艺流程柔性。工艺流程柔性是指一个生产设施可以生产多种产品的能力,与本文中的组合柔性概念是一致的。研究指出当工艺流程柔性从一个企业扩展到供应链时,会产生两种低效性,即流动性低效和阶段跨越性低效,为了克服两种低效,并不需要完全柔性结构,链式柔性结构可以实现与完全柔性结构近似的效果[15]。

上述关于供应链柔性的研究对于研究柔性能力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如何将柔性能力从企业层面扩展到供应链层面,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研究柔性能力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路。

3.3柔性能力应急与随机能力规划

柔性能力应急与随机能力规划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考虑不确定条件下能力投资及分配问题。随机能力规划文献中有一部分仅研究专用能力,也有一部分考虑到柔性能力。考虑柔性能力的随机能力规划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表1所示。

4总结与展望

柔性能力作为供应链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虽逐渐受到企业和研究人员的重视,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基于柔性能力的供应链应急管理研究是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供应链柔性和随机能力规划三方面研究的交叉点。通过对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及与上述三种研究之间关系的分析,总结出柔性能力应急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从供应链视角出发的柔性能力应急研究。目前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大部分是从企业视角出发,而供应链应急管理需要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协调,因而需要将柔性能力问题的研究视角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供应链,相应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柔性能力构建在供应链哪些节点上,不同节点之间的利益如何协调,柔性能力规划决策如何受到供应链参数的影响,企业内部的柔性能力规划决策在供应链范围内是否依然成立等。

(2)鲁棒优化方法在柔性能力应急研究中的应用。供应链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是概率小危害性大,不同于日常风险。关于柔性能力应对日常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多,其中优化方法主要是随机规划方法,这种方法在处理日常风险时是适用的。但当考虑突发事件风险时,随机规划的优化结果波动会较大,这种情况下,鲁棒优化方法是一种比较适用的方法,因此可尝试鲁棒优化方法在柔性能力应急问题中的应用。

(3)柔性能力应急问题优化目标的调整。目前关于柔性能力在风险应对中的应用,大部分针对的是日常风险,常以成本或利润作为优化目标。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成本和利润将不再是首要考虑目标,首要考虑的因素可能是中断损失、恢复时间、偏离成本、缺货率等,可以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对柔性能力应急问题的优化目标进行调整。

(4)不同类型柔性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和关系研究。关于柔性能力的研究中,组合柔性占据大部分。而除了组合柔性,数量柔性也是柔性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数量柔性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也应得到重视。此外,关于供应链柔性的研究已经将供应链柔性维度做了较全面的划分,那么,这些不同类型的柔性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各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应急管理中柔性能力与这些不同类型柔性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Tang C,Tomlin B.The Power of Flexibility for Mitigating Supply Chain Ris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6(1):12-27.

[2]Hendricks K B,Singhal V R.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on Long-Run Stock Price Performance and Equity Risk of the Firm[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5,14(1):35-52.

[3]吴军,李健,汪寿阳.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管理科学学报,2006,9(6):1-12.

[4]Sheffi Y,Rice J B.A Supply Chain View of the Resilient Enterprise[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5,47(1):41-48.

[5]Slack N.Flexibility as a Manufacturing Obj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1983,3(3):4-13.

[6]Sethi A,Sethi S.Flexibility in Manufacturing: A Surv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1990,2(4):289-328.

[7]Das S K,Abdel-Malek L.Modeling the Flexibility of Order Quantities and Lead-times in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3,85(2):171-181.

[8]Lummus R R,Duclos L K,Vokurka R J.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Building a New Model[J].Global Journal of Flexible Systems Management,2003,4(4):1-14.

[9]Goyal M,Netessine S.Volume Flexibility, Product Flexibility, or Both: The Role of Demand Correlation and Product Substitution[J].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1,13(2):180-193.

[10]Kleindorfer P R,Saad G H.Managing Disruption Risks in Supply Chains[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14(1):53-68.

[11]Sodhi M S,Son B G,Tang C S.Researchers’ Perspectives o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2,21(1):1-13.

[12]Tomlin B.On the Value of Mitigation and Contingency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s[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5):639-657.

[13]Jack E P,Raturi A.Sources of Volume Flexibility and Their Impact 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2,20(5):519-548.

[14]Sánchez A M,Pérez M P.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A Conceptual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5,25(7):681-700.

[15]Graves S C,Tomlin B T.Process Flexibility in Supply Chains[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7):907-919.

[16]Netessine S,Dobson G,Shumsky R A.Flexible Service Capacity: Optimal Investment and the Impact of Demand Correlation[J].Operations Research,2002,50(2):375-388.

[17]Bish E K,Wang Q.Optimal Investment Strategies for Flexible Resources: Considering Pricing and Correlated Demands[J].Operations Research,2004,52(6):954-964.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