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法制教育课程

法制教育课程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法制教育课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法制教育课程

篇1

1.直指教育本质,关注生命成长。关于教育,有太多繁杂的定义,究其本质,有一点无可置疑,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从生命哲学的视角看,人具有双重生命:生物的、物质的生命和社会的、精神的生命。要想实现高层次的精神生命发展,就必须摒弃教育工具理性的羁绊,将关注的主题由外界自然物质转向人自身,聚焦于人的生命以及人的生活、人的心理世界和人所处的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生存教育即基于对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关注而产生。

2.聚焦个体生存本质的非连续性。教育史上,无论是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教育观”,还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科学教育观”,均将教育置于人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前提下,认为人的发展具有普遍的规律,教育者完全可以按照目标和规律,设计教学,预测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连贯的教育。博尔诺夫将这种教育称为连续性教育,他指出,这种看法基本上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本质,它把教育失误单纯归因为偶然的、来自外部的干扰,而事实上,由于个体存在是丰富、复杂的,加之社会生活的多变,人并不总是按照预定的路线或规律发展,人的发展是非连续的、跳跃的、突变的。教育作为以人为对象的活动过程,同样要考虑人生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一些非连续性事件如危机、遭遇等有时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甚至可能改变个体生活的方向。这些突发事件往往具有较大的冲击力,给个体带来双重影响,既可能造成较大的伤害,也可能给人带来成长的机会和新的起点。生存教育即聚焦于个体生存中广泛存在的非连续性事件,将之作为个体发展的契机,以减少负面影响,强化积极作用。

二、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1.开发范围过窄。课程资源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校的文化环境、教师的教学方式、家长的态度等无形资源。一门课程能否有效实施,课程目标能否有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是否完备、适切。生存教育课程资源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是指能够进入教育活动――课程之中,对培养个体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起促进作用的物质或精神要素。

当前,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范围过窄,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将生存教育课程资源限定于城市生活,忽视地域差异。目前,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呈现出典型的城市主导话语体系,教科书所呈现的知识与生活场景仅仅是城市生活的翻版,话题多集中于火灾、电器使用、城市交通、交际礼仪,甚至局限于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问题。这显然有违生存教育为所有人的未来生存发展提供基本能力训练的本意,也窄化了其深层次意义,将人与自然的相处、地域特色与实际等内容排除于体系之外,如果简单照搬并推进到所有地区,不仅会造成教育内容与现实情况脱节,而且会导致学生与教师的厌恶与排斥,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在时间向度上,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多固定于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忽视是课程开发中的一大弊病,传统文化中的生存教育资源开发处于盲点。事实上,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生存智慧,如儒家思想中的“和谐”主张、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人格熏陶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2.开发深度不够。在中小学校,课程的主要载体是文本,因而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时,多集中于相关知识点的介绍,缺乏深入体验式课程资源开发。即使有的学校安排了活动课程,也多出于安全等方面的顾忌畏首畏尾,局限于影像观摩,这必然导致教育与现实的巨大鸿沟。生存教育课程要求通过情景体验和实际演练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对生命意识的感受与坚守,从理论到理论的空谈难以收效。在国外,资源开发较好的生存教育课程是从浅层安全知识、野外生存常识直到族群生存史,结合完备的户外训练,进而延伸至对整个人类共同生存理想的追求。

中小学生存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撇开学生的实际,简单地将社会上的生存技能训练移入学校课程中去,而应在丰富的课程资源中筛选必要的部分,以灵活的方式引入课堂。中小学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应具备以下内容:一是以保存生命为中心的“应急避险”教育资源,帮助中小学生学习和掌握必备的应急避险知识、技能,增强生命意识,形成关爱生命的体悟;二是以发展自我为核心的“完善自我”教育资源,促进中小学生人格的发展,整合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纪律教育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

3.开发主体单一。由于新课改的推进,课程资源开发因而受到重视。但是,由于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导致学校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设计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偏弱。

中小学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就主体而言,大部分仍属于科研人员或教师的个体行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开发机制能将科研机构、学校、学生等各个开发环节有效统合起来。同时,也缺乏一种完善的保障机制为整个开发过程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支持。社会力量被排除在外是当前我国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共有的弊端,这一弊端对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影响尤为严重。生存教育理念渗透于社会生活多个方面,需要社会提供强力支持,共同完成开发工作。

三、中小学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构想

1.拓宽资源开发视野,构建中小学生存教育课程合理体系。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把培养正常人当作一种成就”,学校不是社会孤岛,生存教育要为所有教育对象提供现代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现代及未来社会中主流文化所要求与认可的有关思维品质及能力。这不仅包括自我保护常识的普及,还要将课程资源开发的眼光放宽,涉及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譬如,美国的初级生存教育必修课就包括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身体发育和健康、生活和安全常识、培养个人的决策能力;进而细分为“身体技巧和技能、国旗、保证身体健康、了解你的家和你的社区、认识工具、学习收集、你生活的世界、做饭和吃饭、在家里和在街上的安全、家庭游戏、信仰和责任、做出决策”等12类,涉及基本生活能力,并延伸至与人相处、环境保护、自我教育等方面。

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成长背景,生存教育课程也必须照顾这个实际。具体到资源开发上,各地区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设计,如山区学校可侧重地震、滑坡等方面的避灾训练,平原学校可侧重干旱或洪涝方面的避灾训练,沿海地带学校要注重的则是台风灾害的避灾训练。

2.重视隐性课程资源,探寻多种开发途径。个体经验的获得有两种途径:一部分经验是教育者直接传授的;另一部分经验是间接获得的,如师生交往、学生活动、校园文化等,都是学生有意无意地获得经验的重要途径。最有效、最直接的生存教育,就发生在个体真实生活的每一天。

因而,在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寻找多种开发途径,形成课程。这就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直接的学科教学,二是隐性教育资源。例如,良好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品质;中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作为其仿效对象,自身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课堂教学中也隐藏着丰富的生存教育课程资源,教学组织方式的转换、文本内容的演绎都可能带来不可思议的变化。

此外,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单位等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3.组织多主体参与。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配合。

篇2

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普遍是存在着相应的缺失的,法制教育理论教学与社会发展实际相脱节,另外高校对于法制教育的进行也不是十分重视。本文将针对目前高校法制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以此推动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并且适应目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发展趋势。

一、目前高校法制教育进行过程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

在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过程之中仍然存在着相应的问题,使得学生难以真正认识到法制的重要意义,法制教育工作也很难落在实处。目前高校法制教育进行过程之中所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课程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实需要,并且为现实进行服务,仅仅理论化的法制教育课程会使得法制教育流于形式。所以怎样对高校法制教育课程与现实脱节[1]这一现状进行改变也是高校需要去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除此之外,法制教育课程的课时设置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高校往往在法制教育课时的设置上较少,而且主要以低年级课程安排居多,不能够根据年级特点进行不同程度上的法制教育,而且也缺少相应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等。另外就法制教育这一内容本身而言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不仅仅具有连续性、完整性、联系性以及系统性,同时也具有复杂性这一特征,需要大量的法律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案例加以学习,所以无论是法制教育内容上还是法制教育的师资力量上,高校都存在着不足,整体高校的法律素质偏低,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等。然而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不仅仅是法制教育内容以及法制教育课程设计、法制教育课时安排的原因,更主要的高校普遍没能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认识,对于法制教育的观念十分淡薄。所以高校如何在转变法制教育观念的前提之下进行高校法制教育现状的整改与改进,才是目前高校法制教育进行的重点与相应的发展方向。

二、改进高校法制教育现状的重要措施

(一)将法制教育理论合理联系实际

想要针对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现状进行相应的改变就需要从法制教育内容上进行着手,最大程度上将法制教育理论合理联系实际,不应该仅仅进行法制教学理论的教学,同时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引进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法制就在身边。所以教师和高校应该举办多种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对于法制教育的理解,深化法治教育,这里的法制教育活动包括校园内可以组织的活动,例如法制知识竞赛、法制教育相关的讲座,以及模拟法庭等多种活动[2],以此促进学生们积极性。学生也可以通过实际收集刑事诉讼案件、拜访在职律师,参观律师事务所等方式,提升对于法律的认识。另外教师也可以建立专门的法制学习栏,放置关于法制内容的杂志、报刊以及新闻信息等,促进对于法制建设的宣传,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们的法制观念。

(二)合理进行课时安排

因为目前高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之中对于课时安排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所以要针对课时进行合理化安排才能最大程度上取得较好的法制教育的效果。不仅仅应该在低年级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同时也应该在高年级设立法制教育的课时,相关的教材有《法律基础》或者较为普遍的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但是针对教材的实际设置而言是存在着冲突与矛盾的,实际高校的课时不足以完成教材内容以及实际的教学任务,所以高校不应该盲目减少课时或是增加课时,而是针对学生们的实际学习需求去进行课时的合理化安排。另外在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阶段也应该进行法制教育的深化,而不应该在高年级阶段形成法制教育的断层。所以高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之中合理进行课时安排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观念

想要将法制教育工作落实到位,就应该摆正思想观念,重视起法制教育观念树立的重要意义,因为目前高校整体的法律素养偏低,还没能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所以更需要去进行法制教育来培养学生们的法制观念,以建设法制社会、法制校园。所以高校可以通过宣传推广的形式进行发展教育观念的宣传,举办多种法制教育活动,以此促进法制教育的普及。同时也应该强化法制教育师资力量[4],聘请在职律师以及专业的法制人才进行法制教育课程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的教师也应该定期进行法制教育的培训,以此提升其专业水平以及高校整体的法律素质,促进高校的整体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在高校实现法制教育的过程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因素使得法制教育的深化与发展存在着障碍,因此,高校要在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同时,分析目前高校法制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如课时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不健全、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通过将法制教育理论合理联系实际、合理进行课时安排以及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观念等多种方式,进一步落实高校的法制教育建设工作,提升高校的整体法制素养,并针对提出的问题以及现有问题进行细化分析,从而推动高校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当代体育科技2015年第5卷总目录[J].当代体育科技,2015(36):257-302.

[2]苏超.“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4.

篇3

二、启发式教学法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要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高职“教育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使学生进入问题中去,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引导学生不断探究获得正确答案,这样,教学才能成功。比如,在复习中就可以应用启发式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复习考试是很重要的,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把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当学生思维产生障碍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提醒学生一两个词,鼓励学生继续回忆有关教学内容。这样,通过启发式教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可以有效进行复习,提高复习效率。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提出问题,进行复习活动,通过启发教学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