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6: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量比的应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莲必治注射液是从穿心莲叶中提取分离所得的穿心莲内酯与亚硫酸氢钠发生加成反应,制得的水溶性磺酸盐的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之功效,本品适用于临床对菌痢、腮腺炎、喉炎、扁桃体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疾患,具有良好的疗效[1]。
1抗菌消炎作用
胡敏涛[2]采用莲必治注射液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38例,以环丙沙星作对照,结果表明,莲必治与环丙沙星连用,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总有效率为92.11%,明显优于单用环丙沙星组(75%),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陈仁杰等[3]选用以明显咽痛、发热、咽部及扁桃体黏膜充血、肿胀为主症的急性扁桃体炎患者1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莲必治治疗组100例,青霉素治疗组40例。结果表明:①莲必治注射液和青霉素均可作为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首选药物。②对急性渗出型扁桃体炎莲必治注射液的疗效优于青霉素;对急性化脓型扁桃体炎的疗效,青霉素优于莲必治注射液。
瞿秋兰等[4]用莲必治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肺炎80例。以喜炎平做对照,结果显示,莲必治在缓解喘息、退热、减轻咳嗽及音方面疗效优于喜炎平( P
刘新发等[5]用莲必治注射液与头孢噻肟钠合用治疗肺炎40 例, 并设对照组40 例,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92.5%; 对照组总有效率82. 5%,有显著性差异。
2 解热作用
张玉红等[6]采用莲必治注射液治疗以发热为主症的呼吸道感染110例,取得显著疗效,无论治愈率还是总有效率均优于头孢唑啉加病毒唑对照组,对于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有良好的退热作用。毕美芬[7]对联合应用莲必治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进行临床观察。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常规治疗和联合应用莲必治治疗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各半,主要观察退热天数、扁桃体及咽喉充血消散时间及肾功能指标、尿常规等。结果表明,平均退热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
3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徐立春等[8]对10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莲必治注射液临床治疗,并作系列免疫功能检测及生存质量的观察。结果表明:①莲必治注射液综合治疗肿瘤,能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生活质量指标评分,莲必治注射液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彭光勇等[9]采用生物活性法和ELISA法检测用有效成分为穿心莲内酯的莲必治注射液处理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上清中的IFN-α,IFN-γ, TNF-α,IL- 8含量;用单核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来研究其促吞噬功能及用LDH 释放法检测其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莲必治注射液是一种具有调节机体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免疫刺激剂,通过对NK,Mф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4 不良反应
蔡卫平、杨怡莎等[10,11]报道莲必治致急性肾功能衰竭20例, 其中10 例进行了肾穿刺活检,证实为急性间质性肾炎。根据急性间质性肾炎的病因,多数系与用药有关[12],虽有10 例用过氨基糖苷类药,但另10 例未用过明确的肾损药,而20 例均用过“莲必治”。故认为病人可能对莲必治有过敏,而并非莲必治有肾毒性。另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单独用莲必治致急性肾衰的病例,均为合用时发生,合用药包括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林可霉素、扑热息痛及氨苄青霉素等药物,分析氨基糖苷类合用可能加重肾伤害,而与上述其他药合用可能容易导致过敏。顾正平[13]报道了1 例穿心莲内酯注射液致急性肝肾功能损害。金小福等[14]报道了6 例莲必治与氨基苷类抗生素联用所致急性肾衰竭(ARF),观察单用莲必治注射液未发生ARF,单用氨基苷类抗生素仅发生1 例ARF (0.46%),而两药联用则发生6 例ARF(3.92%) ,两药联用ARF 发生率明显提高,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赵金文等[15]对9 例中药莲必治治疗相关的ARF 患者、7 例非莲必治药物过敏引起的ARF 患者和3 例氨基糖苷类致ARF 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中药莲必治注射液有一定肾毒性作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了莲必治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单独或联合使用莲必治注射液均有病例报告, 其中联合用药情况占多数。莲必治注射液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害的特点为: 发病时间短,多在用药1 次后即出现;主要症状为腰酸、腰痛;部分患者尿量正常;均有肌酐、尿素氮的升高;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孟正木. 穿心莲内酯亚硫酸氢钠加成物的结构研究[J].药学学报,1981, 16(8):571-574.
[2]胡敏涛. 莲必治液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3(12):2250-2251.
[3]陈仁杰,鲍红琴,卫爱民,等. 莲必治注射液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4):208.
[4]瞿秋兰,柳辉高. 莲必治治疗小儿肺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 (22):3067.
[5]刘新发,郭洁,郭立芳,等.莲必治配合头孢噻肟钠治疗肺炎40 例[J]. 陕西中医,2006,27(12):1461.
[6]张玉红,朱淑梅, 涂凡.莲必治注射液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110例[J].中医研究,2001,14(3):47.
[7]毕美芬. 联合应用莲必治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150 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5):465-466.
[8]徐立春,陈志琳,孙振华,等. 莲必治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J].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00,4(4):277-279.
[9]彭光勇,周峰,丁如宁,等. 莲必治注射液(穿心莲内酯)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 中国中药杂志,2002,27(2):147-150.
[10]蔡卫平, 周红霞,朱蕴秋,等. 莲必治致急性间质性肾炎10 例报告[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 ,23(3) :297.
[11]杨怡莎,朱蕴秋. 莲必治致急性肾功能衰竭20 例的治疗[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 ,23(11) :1251.
[12]刘玉春,刘平,王海燕. 肾脏病学[M] .第2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86 -791.
[13]顾正平.穿心莲内酯注射液致急性肝肾功能损害1例[J]. 医药导报,2004,23(7) :495.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nursing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complications to nasal feeding. Methods A contrast observation was made to 30 cases (3600 times of nasal feeding) in control group of traditional nasal feeding and experiment group of improved nasal feeding;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2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occurrences of irritating cough in the 2 groups were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134.09, P
KEYWORDS improvement nasal feeding complication senile disease
老年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吞咽障碍,为了保证其营养需求,常给予鼻饲。鼻饲的常见并发症有食物反流、胃潴留、咳嗽和吸入性肺炎等,为了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在鼻饲过程中,给予增加胃管置入深度,抬高床头并保持此30~60min,明显减少了老年鼻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科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老年长期卧床留置鼻饲管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65~91岁,平均79岁。既往有脑血栓后遗症17例, 高血压脑出血5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5例,帕金森氏病史3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5例,干预一个月,每组鼻饲1800次,两组患者近半个月无肺部感染征象,组间病人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特征 本研究患者均为生活不能自理的长期卧床住院鼻饲患者, 有不同程度的痴呆、流涎、吞咽功能障碍、长期留置胃管、肢体功能障碍及言语意识障碍,生活起居完全依赖家人和/或保姆。
1.3 方法
1.3.1 鼻饲方法 两组均采用一次性硅胶胃管。对照组胃管置入长度,从发际到剑突,鼻饲方法同教科书; 实验组胃管置入长度比对照组长10cm,鼻饲时将床头抬高大于30°[1],鼻饲后保持此30~60min。两组病人每餐鼻饲量限定250~300ml,食物为我院干部食堂配置的匀浆,鼻饲时间为上午7:00、11:00,下午15:00、19:00,每组病人鼻饲匀浆600ml,两次匀浆之间喂水200~300ml。
1.3.2 观察方法 鼻饲时及鼻饲后30min观察患者有无呛咳、食物反流,鼻饲前抽吸胃内容物观察两次鼻饲匀浆之间胃内潴留量,每日测体温,体温在37.5℃以上时查血象、拍胸X片,以确诊有无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1.3.3 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
2 结 果
两组病人鼻饲并发症出现情况比较:呛咳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34.09,P
3 讨 论
3.1 咳嗽的原因及预防 老年人食管括约肌压力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易引起咽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而引起呛咳,特别是老年鼻饲病人鼻饲时采用不恰当的方法,如平卧位,胃管最末侧孔在食管,胃内容物通过开放的食管上、下括约肌逆流至咽喉部而发生咳嗽。在本研究中,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呛咳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
3.2 食物反流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 正常情况下,食管、胃、贲门在不进食时为关闭状态,不发生食物反流。长期留置鼻饲管的患者,由于咽喉部受到鼻饲管的刺激,环状括约肌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增加了食物反流的可能[2]。本研究中病例均为老年人,由于食管解剖结构的改变,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防止胃食管反流的生理屏障作用减弱,易发生食物反流。进食时取平卧位,胃内容物存在于胃底、胃体、贲门甚至食管内,患者咽喉、食管、胃处于同一水平,鼻饲后易发生食物反流,特别是鼻饲后翻身,更易发生。一次性硅胶胃管最末一个侧孔距胃管头端约10cm,若按常规胃管深度,此孔位于贲门以上食管内,当注入流食时,鼻饲液反流于咽喉部发生食物反流。鼻饲时取头部高位,靠食物重力作用,鼻饲液存留于幽门部、胃体,且咽喉、食管高于胃,可预防食物反流。实验组既采用延长胃管置入长度,又在鼻饲时取头高位,并在鼻饲后保持该30~60min, 食物反流率的发生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3.3 胃潴留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胃潴留与胃蠕动减弱、胃排空延迟有关。老年人胃液体半排空时间为123min,青年人为47min[3],而固体排空时间与青年人相差不大。因此老年病人为了减少胃潴留的发生,应适当延长鼻饲间隔时间,本研究病例每日鼻饲均为4次,间隔时间不少于4h,少于教科书上每日鼻饲6~7次,间隔不少于2h的常规方法,胃潴留发生率较低,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3.4 预防吸入性肺炎 胃潴留、食物反流、呛咳等是鼻饲病人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因此,可通过减少鼻饲时胃潴留、食物反流、咳嗽的发生来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细胞牵引力;生物微机电系统;聚二甲基硅氧烷;微悬臂梁阵列;图像处理
Abstract:Cell traction forces (CTFs) precision measurement is significant for many research fields such as cell biology and tissue engineering and so on. In recent years, enabled by the advancement in the Biological 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BioMEMS) technology, high-aspect-ratio 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 microcantilever array devices which serve as CTFs sensors have been widely concerned. Rather than conventional continuous substrates, cell attached and spread across multiple discrete vertical microcantilevers, and bent the microcantilevers. By proces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images,the resolution of the CTFs can reach tens nN/m scale. Here a review of microcantilever array method for CTFs measurement is presented. The measurement principle, fabrication processes, and cell experiment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Furthermore, structure collapse mechanism is mentioned.
Key words:Cell traction force;Biological 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Polydimethylsiloxane;Microcantilever array; Image processing
1 引 言
细胞通过焦点粘附传递纳牛顿量级牵引力到底层基材[1]。细胞牵引力在细胞迁移和细胞形态保持中起关键作用,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扮演了基础角色,比如新生血管生成,胚胎形成,炎症和伤口愈合等。过去几十年来,许多方法用来在亚细胞层面测量细胞牵引力。根据引起细胞形变所采用的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主动方法和被动方法。主动方法使用外力使细胞产生形变来测量细胞牵引力,其中有原子力显微镜方法[2]和微吸管方法[3];被动方法采用传感器来被动探测细胞产生的力,包括弹性基材法[4]和微珠栅格图案法[5-6]。原子力显微镜法利用固定在柔性悬臂梁上的探针来探测细胞,可以观测细胞和探针的相对形变,以计算施加于细胞上的力大小和细胞硬度。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测量探针容易破坏细胞。微吸管法用微吸管吮吸细胞,由于真空吸力使细胞产生形变。施加的力可以通过形变量计算得出,细胞的机械特性也可以由测量到的数据推算得出。弹性基材法通过人造柔性基材来测量单个细胞的牵引力。当细胞贴附、迁移时,将产生牵引力并会对硅树脂基材拉扯,通过观测基材所造成的皱折形变来测量细胞的力学行为。这种方法存在许多测量技术上的限制,当力作用在相同平面基材的不同方向上时,会使标定物在连续平面上的位移互相抵消产生测量错误。微珠栅格图案法是为了改善可皱折式基材测量的缺点而发展起来的,测量原理主要是在硅树脂基材嵌入微珠作为基材形变的标定物,通过显微镜观测微珠的位移进而测量出细胞牵引力。
随着BioMEMS 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经过表面处理高深宽比 PDMS 微悬臂梁阵列被开发出来作为传感器,用来探测细胞牵引力及在体外研究细胞的机械性质[7-10]。采用微加工工艺在硅片上制作模具,复脱模法制作 PDMS 微悬臂梁阵列。细胞贴附在微悬臂梁阵列顶端,在多个微悬臂梁顶端间延展迁移,该过程会造成微悬臂梁阵列发生弯曲形变。采用这种致密、垂直、离散微悬臂梁阵列结构替代传统连续测量介质,在基材面上,每个接触到细胞的微悬臂梁作为独立的力学传感器单元来测量细胞牵引力,通过对微悬臂梁阵列形变的显微图像处理,细胞牵引力可以被直接定性、定量测量,精度可以达到数十 nN/μm。
2 测量原理
图1是细胞在微悬臂梁阵列顶端贴附、延展及微悬臂梁形变示意图。微悬臂梁在小形变范围内形变可视作线性弹性形变,形变量正比于细胞牵引力。根据线性弹性理论[11],圆柱体微悬臂梁半径r,高度L,在外力F作用下弯曲产生形变,具体公式如下,其中E,K和Δx, 分别为杨氏模量,弹性常数和形变量。
F=KΔx=(3πEr44L1)Δx(1)
3 PDMS微悬臂梁阵列制作过程
图2展示了采用复脱模方法制作微悬臂梁阵列的关键步骤。
3.1 第一步 (图2 A-C) 是将设计好的掩模图案通过光刻工艺转移到光刻胶上。Tan 等[7]采用 SU-8 (Microchem, Newton, MA) 负光胶,紫外曝光及显影后,直径 3 μm、高度11 μm、间距 9 μm的 SU-8 垂直悬臂梁阵列竖立在硅片上,作为复脱模微模具。由于光波长限制、毁坏性粘着及光胶回流等原因,采用接触 I-line (波长365 nm) 紫外软光刻标准工艺制作尺寸更小的结构非常困难。du Roure等[8]and Li等[9]采用正光胶和深反应离子刻蚀 (DRIE) 工艺,在硅片上刻蚀出圆柱形孔阵列。采用这种工艺,du Roure 等制作出直径 1 μm、高度 5.2 μm、间距 3 μm的微悬臂梁阵列,这些尺寸指标非常突出。然而该方法有两个缺点,首先,深反应离子刻蚀工艺对设备条件要求很高,对大部分研究人员而言,工艺制作费用非常昂贵;其次,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微悬臂梁不完全是圆柱体,而在理论分析中一般采用圆柱体模型,若不经校正直接使用,会导致测量误差。Addae等[10]通过消除 SU-8 和掩模之间空气间隙的不利影响,改进了接触 I-line 紫外软光刻和 SU-8 负光胶的制作工艺,制作出更精细的结构。
3.2 第二步 (图 2D-G) 是 PDMS 预聚物浇注,其中采用负光胶工艺需要二次浇注。首先,准备 PDMS (Sylgard 184, Dow-Corning)预聚物,充分混合PDMS 及其固化剂 (体积比: 10∶1) ,置入真空泵中抽气20 min,PDMS 预聚物浇注到硅片上的 SU-8 悬臂梁阵列微模具上,放置在热板上,65 ℃烘烤 12 h,将 PDMS 微模具从硅片剥离,氧离子处理 1 min,脱模剂蒸熏 12 h,以利于后续 PDMS 微悬臂梁阵列从 PDMS 微模具上分离。 然后,将PDMS 预聚物浇注到 PDMS 微模具中,置入真空泵抽气 20 min,110 ℃烘烤20 h,从 PDMS 模上剥离 PDMS 微悬臂梁阵列。对于采用 DRIE 工艺直接硅片刻蚀生成的微模具,硅片先经过硅烷化处理以易于后期脱模,然后将PDMS 预聚物浇注到硅片微模具,65℃烘烤 12 h,从硅模上剥离。
3.3 第三步 (图2 H-I) 是微悬臂梁顶端表面处理。PDMS 微悬臂梁阵列脱模后,氧离子表面处理使其亲水。为进行下一步细胞实验,采用微接触印刷方法[12] ,在PDMS 微悬臂梁阵列预定区域印刷上经过荧光标记的细胞外基质蛋白质。Addae等[10]采用量子点标记技术可以在标准荧光显微镜下跟踪微悬臂梁形变得到更精确的位移信息,使微分干涉差显微镜产生的悬臂梁顶端和细胞边缘模糊问题最小化,并消除了信号衰减的时间依赖性。
力测量实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照片,采用同一标尺合成在一起以便于比较。Tan 等设计了 mPADs (microfabricated post-array-detectors),直径 3 μm、高度 11 μm、间距 9 μm,相对应每根悬臂梁可以达到 32 nN/μm 精度[7]。采用 DRIE 方法,du Roure 等制作出 μFSA (microdimensional force sensor array) ,直径 1 μm、高度 5.2 μm、间距 3 μm,深宽比接近 6,这是目前采用 PDMS 微悬臂梁阵列方法测量细胞牵引力所报道的最高深宽比值,力学测量精度可以达到 21.8nN/μm[8]。MFSA (micropost force sensor array) 由Li 等开发,直径 2 μm、高度 6 μm、间距 4 μm,深宽比为3。结合图像处理算法,MFSA 可以达到 40 nm 分辨率和 0.5 nN 力学灵敏度[9]。BoN (bed of nails) 由 Addae-Mensah等研制,直径 2 μm、高度 7 μm、间距 5 μm,深宽比为 3.5,据报道精度可以达到13.6 nN/μm[10]。
4 讨论
根据公式 (1) ,更高深宽比的微悬臂梁可以带来更高的力学分辨率。实际上研究者们已经尝试提高工艺水平来制作更高深宽比的微悬臂梁阵列。比如直径 1 μm,高度 20 μm,深宽比为 20 的微悬臂梁,当 PDMS 杨氏模量为 2 MPa 时,理论上对应精度为 0.04 nN/μm。如此高的力学分辨率确实不错,但直觉告诉我们,过高的深宽比结构会造成机械稳定性问题。文献[13-15] 显示几何结构一致的高深宽比 PDMS 悬臂梁会造成机械稳定性问题,如侧面倒塌和触底倒塌。侧面倒塌指多个微悬臂梁倒塌导致互相之间粘连,触底倒塌指单个微悬臂梁倒塌与基底之间粘连。基于 Hui 的倒塌模型理论[16],高深宽比结构倒塌是由于自身重量所引起。但根据重力引起倒塌理论,目前尺寸条件下所有制作的 PDMS 微悬臂梁都不应该有稳定性问题,但实验结果事与愿违。文献[17]指出,由于 PDMS 杨氏模量限制,在空气中 PDMS 微悬臂梁的临界深宽比在 6 左右。即使增加 PDMS 预聚体的烘烤时间或改变 PDMS 与固化剂的混合比率,杨氏模量不会发生显著改变[18]。
我们发现在溶液中,PDMS微悬臂梁临界深宽比可以提高。实际上,在细胞实验中,粘附有细胞的微悬臂梁是浸没在培养基溶液中。因此,我们可以在溶液环境中制作微悬臂梁阵列以提高深宽比。我们设计了实验在溶液环境下制作微悬臂梁阵列并将其浸没在不同的溶液中,如乙醇和水中来考察其机械稳定性。实验表明,如果我们可以避免液体蒸发,打破微悬臂梁顶端液体表面张力平衡,微悬臂梁阵列可以保持直立稳定。溶液表面能越低,临界深宽比就越高,在水溶液中可以得到深宽比为 10 左右的微悬臂梁阵列。即使一些未知扰动,如碰撞,流体表面张力等,不会导致微悬臂梁粘连倒塌。
5 结论
细胞牵引力细节知识对理解生物过程有着重要意义已成为共识。采用经过表面处理的高深宽比 PDMS 微悬臂梁阵列作为传感器,用来探测细胞牵引力,可以得到数十 nN/m 的分辨率。我们详尽地综述了采用 BioMEMS 工艺制作 PDMS 微悬臂梁矩阵的方法。对测量原理和模型,制作技术流程,表面处理,细胞实验等逐一详细论述。BioMEMS 制造工艺发展迅速,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去完善,但其为细胞力学测量领域提供了非常多的机会和方法值得我们去探索。
本工作由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作者在此感谢北京理工大学生命信息实验室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微机电系统和微流控实验室人员的帮助。
参考文献
[1]Choquet D, Felsenfeld D P and Sheetz M P. Extracellular matrix rigidity causes strengthening of integrin-cytoskeleton linkages [J]. Cell, 1997, 88: 39-48.
[2]Weisenhorn AL, Khorsandi M, Kasas S, et al. Deformation and height anomaly of soft surfaces studied with an AFM [J]. Nanotechnology, 1993, 4: 106-113.
[3]Chien S, Sung KL, Skalak R, et al.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erythrocyte membrane [J]. Biophys J, 1978, 24: 463-487.
[4]Harris AK, Wild P, Stopak D. Silicone rubber substrata: a new wrinkle in the study of cell locomotion [J]. Science, 1980, 208: 177-179.
[5]Yang S, Saif T. Micromachined force sensors for the study of cell mechanics [J]. Rev Sci Instrum, 2005, 76: 044301-044308.
[6]Butler JP, Tolic-Norrelykke IM, Fabry B, et al. Traction fields, moments, and strain energy that cells exert on their surroundings [J].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 2002, 282: C595-C605.
[7]Tan J L, Tien J, Pirone D M, et al. Cells lying on a bed of microneedles: An approach to isolate mechanical force [J]. PNAS, 2003, 100: 1484-1489.
[8]du Roure O, Saez A, Buguin A, et al. Force mapping in epithelial cell migration [J]. PNAS, 2005, 102: 2390-2395.
[9]Li B, Xie L K. Development of micropost force sensor array with culture experiments for determination of cell traction forces [J]. Cell Motility and the Cytoskeleton, 2007, 64: 509-518.
[10]Addae-Mensah K A, Kassebaum N J, Bowers, et al. A flexible, quantum dot-labeled cantilever post array for studying cellular microforces [J]. 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 2007, 136: 385-397.
[11]Crandall S 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chanics of solids [M].New York:McGraw-Hill,1978:511-576.
[12]Tan J L, Tien J and Chen C S. Microcontact printing of proteins on mixed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J]. Langmuir, 2002, 18: 519-523.
[13]Geim A K, Dubonos S V, Grigorieva I V, et al. Microfabricated adhesive mimicking gecko foot-hair [J]. Nature Materials, 2003, 2: 461-463.
[14]Glassmaker N J, Jagota A, Hui, et al. Design of biomimetic fibrillar interfaces: 1. Making contact [J].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2004, 1: 23-33.
[15]Sharp K G, Blackman G S, Glassmaker N J, et al. Effect of stamp deformation on the quality of microcontact printing: theory and experiment [J]. Langmuir, 2004, 20: 6430-6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