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3:2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是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着重在古镇、新城区、村庄布局规划方面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规划审批、论证、公示制度,进一步简化和规范规划审批程序。
加强对影响城乡长远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规划调控,围绕事关全局的重点项目,探索以规划手段推动全镇建设发展的办法和措施。同时,将村庄布局规划放到溱潼镇总体规划中通盘考虑。
二是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坚持旅游兴镇、工业强镇的发展道路,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撑,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引导产业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具体措施上突出四个“着重”:根据镇东部紧临戴南镇的地理优势,着重在镇东工业园区发展不锈钢产业;结合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着重在西工业园区发展船舶附件产业;按照打造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和旅游观光带的要求,着重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充分放大“溱湖八鲜”及溱湖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效应,着重发展溱湖八鲜特色产业,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
目前,溱潼镇工业已形成以不锈钢、船舶附件为主的两大产业。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80%,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3个。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40元,同比分别增长14.8%和15.81%。
三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对城乡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每年实施10个事关民生的工程,城乡建设整体空间布局日趋合理。2013年实施的项目有:加快实施饮用长江水二期工程,启动汽车站搬迁,打通新城大道与会船大道的连接线,完成湖镇大道以及府前路西入口景观绿化工程 ,建成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镇宣传文化中心,新建、改建水冲式公厕6座等。同时,全力推进镇村环境综合整治。
目前,溱潼镇10个村中,1个村已通过省级村庄环境整治试点村初验,2个村已创建省三星级康居示范村,其余7个村均已通过二星或一星级验收。
四是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村村通网络、通有线电视、通公路,农村公交村开通率80%。整合村卫生室资源,做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村庄全覆盖。整合教育资源,2011年投资800万元新建的溱潼中心小学幼儿园及溱小食堂已投入使用,充分发挥镇中心幼儿园优质园的示范辐射作用,将中心幼儿园分园延伸至3个村幼儿园。全面实施饮长江水工程,确保全镇人民喝上“放心水”。
五是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着重从三方面推进:首先,全力推进镇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在全镇10个行政村均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站,每村配备1名劳动保障专管员,站长由村党支书或村主任兼任,劳动保障专管员从高校毕业生、转业军人以及热心劳动保障事业的社会人员中择优录用。目前,镇社会保障服务所、村社会保障服务站均统一配备了电脑、打印机、LED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现代化设备,为实现劳动保障服务信息“市、镇、村”的三级互联共享,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其次,全力推进服务规范化建设。 全镇统一制定了服务流程、工作人员行为准则、网络管理等管理制度,完善了用工信息、创业技能培训、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困难人员帮扶等台账,确保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服务管理规范有序。再次,全力推进服务手段信息化。狠抓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并通过电视、触摸屏向群众相关信息,使城乡劳动者足不出村就能全面及时掌握全市的就业服务信息,有效降低了求职务工成本。同时,组织开发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专用软件,各平台通过劳动保障数据库,查询了解所属镇村每一位服务对象的相关信息,上传下载相关信息和资料,有效提高了平台服务质量和效率。
六是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统揽,深入开展平安、法治建设,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更加健全,虚拟社会管控有力,“六五”普法全面展开,成功创建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镇。安全监管得到加强,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增强。深化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监察、审计监督力度加大,经济发展软环境集中整治取得初步成效,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
二、溱潼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资金投入情况
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实践中,溱潼镇通过预算内安排、上级补助、举借债务等途径,积极筹措城乡一体化建设所需资金。
从2012年溱潼镇资金投入情况看,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资金共计投入6095.23万元。其中:本级财政预算内财力安排3261.93万元,上级补助200.3万元,借款2633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就业社保、城乡社会管理、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
未来5年, 溱潼镇将进一步完善小城市建设的规划体系,突出旅游重点,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城市经营理念,加快实施项目建设,以富民强镇为目标,全力推动溱潼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构筑大通道、实施大配套、改善大环境等三个方面。进行学校建设、路桥工程、长江水管网改造工程、敬老院、环卫设施建设等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
三、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效果与改进建议
2.1实施效果
一是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2005~2013年解决氟超标人口0.53万,污染水影响人口10.33万,其他饮水问题人口0.84万,使11.70万人用上了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自来水,降低了水介传染病的发病率,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二是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饮水工程直接入户,用水方便程度提高,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步伐。三是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太阳能热水器、洗衣机等得到广泛应用,缩小了城乡差距。
从国际经验来看,现代城市水务实行供排水一体化,即城市供水、污水处理、排水和节水实现有机地结合,对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一种先进模式,涵盖了从取水、制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到再生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是国内外城市水务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实际上,供水和污水处理原本在技术上就是一个专业----“给排水专业”,给排水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上有着诸多共通之处(我县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县自来水公司一直提供人力技术支持),供排水一体化不仅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人才技术共享,更有利于降低整体成本和提高效率,供水企业在实现整合后,还可参照国际水务公司的通行做法,依据自身技术优势,对处理后的污水、污泥进行再次深度处理,实现中水回用和再生利用,并在市场机制下进行建设和运行管理,使水的社会循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循环轨道。深圳市自来水公司在全国率先实现供排水一体化经营后,深圳市的污水处理率由供排水一体化前的56%提高到现在超过88%,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而污水管和给水管规划建设同步,同沟埋设,同时施工,建设成本降低58%,深圳市自来水公司也在组建水务集团后,实现了各种资源的优化整合,迅速成为行业领跑者。从中不难看出,水务集团模式对于城市供排水一体化,对于整个城市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我县而言,县城5.3万余户近15万人的供水服务一直由县自来水公司承担,目前城区自来水普及率100%,年供水量690万立方米,位居全市县级水司首位。近年来,公司紧紧围绕“保供水、稳企业、创形象、增实力、提收入、谋发展”的经营管理目标,坚持“以水为本,多种经营”的发展道路,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摸爬滚打多年,在水处理领域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人才优势;我县污水处理厂采取BOT模式,由浙江菲达公司承建和运营,于去年4月基本建成投入使用,污水处理费由县自来水公司代征。由于供排独立,互不隶属,实际运营过程中不甚理想。县自来水公司因为是代征关系,不是经营管理主体,无法就污水处理排放工作向用户做出相关服务和解释,在代征污水处理费过程中矛盾突出,群众意见很大,这种征收与服务脱节,责权利关系不明直接影响到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营运,目前,投资方执意退出,可以说,我县推行水务集团模式,实现城市供排水一体化适逢其时。一体化管理后,责权利关系明晰,污水处理费专款专用,供水企业可充分整合资源,进一步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力争利用专业优势解决城市污水处理运行经费不足的老大难问题,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谋利,促进城市供水和排水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二、水务集团模式有利于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解决农村人畜安全饮水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指标。近年来,县自来水公司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国企责任,为使广大农村群众喝上洁净卫生、安全放心的城市自来水,公司多方凑集建设资金,先后拉通了县城至凉水井、苦藤铺、鹿溪口、落仙处、洲头、白岩、郑家村等58个乡镇村组的供水主管,实现了同源、同网、同质、同价供水。此外,公司下辖官庄水厂,倾情服务官庄集镇工农业用户16年,已累计完成投资680余万元,水厂基础建设规范标准,多次获评省市级荣誉,被上级领导称赞为“一流的乡镇示范性水厂”。据统计,公司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以来,已惠及4600余户约3.75万农村人口,两个效益显著,赢得社会广泛赞誉。但受行业特性和客观条件局限,县自来水公司要想仅凭企业一己之力实现“城乡同供”的目标几无可能。同样是为了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近年来,我县各建制镇、水利局、移民局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期间,全县累计兴建集中式供水工程144处,取得一定成效,但实事求是地讲,这类村镇水厂仅仅只是解决了有水用的问题,水质达标难以保证,尤其是后期管理、维护和服务跟不上,造成供水系统不稳定,由于规模小、非专业、疏管理、欠维护,供用双方矛盾不断,很多刚建成不久的乡镇水厂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处于停运或半运行状态,陷入了“建设、停运、荒废、再新建”的重复投资和恶性循环中,此类现象并非少数,已引起了县领导的高度关注。由此可以看出,我县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必然途经,而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哪一家哪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水利、移民单位能获取上级的相关政策资金支持来完成水厂建设,但水厂制水和后续运营管理对专业要求相当高,水厂能否持续良性运转、能否生产出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也是检验这一民生工程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毋庸置疑,自来水公司在水处理领域是我县唯一的专业部门,但企业自身包袱较重,筹资能力有限,而且乡镇供水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官庄水厂建成投产15年后才实现保本微利,鹿溪口、落仙处等远距离直供水均为亏本运营。如果我县能推行水务集团模式,以自来水公司为主体来整合现有的城乡水务资源,变“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现有乡镇简易水厂全部移交县自来水公司,按照“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标准来改建改造,确保水质达标和长效服务,从而实现城乡供水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发挥水务集团模式盘活国有资产、充分利用水资源的综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