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内科疾病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心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为心脏、血管等循环系统疾病,包含急性与慢性两种,具有比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研究表明,治疗心血管疾病过程中,通过内科护理的应用,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本院以8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内科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医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男47例,女35例;年龄39~76岁,平均(53.6±2.7)岁;病程1~10年,平均(4.1±1.2)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1例,风湿性心脏病14例,高血压27例,高脂血症8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2)排除精神障碍患者以及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由医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中包含运动量、情绪变化、生活方式、饮食方式等,患者入院后发放调查问卷,告知患者问卷调查的目的和填写方式,由患者自行填写。
1.2.2内科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比较少,发病后会产生恐慌、紧张、担忧等不良心理,影响治疗效果。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向患者讲述疾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提升患者的认知,引导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休息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养成正确的睡眠习惯,必要时,给予患者小剂量镇静剂。依据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为患者制定运动时间。饮食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量,预防发生水肿,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低盐饮食或无盐饮食;控制患者每日液体摄入量,以少于75ml/kg为宜。患者长期使用利尿剂时,需给予患者含钾食物[1]。患者饮食以易消化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禁止暴饮暴食,忌辛辣食物,戒烟戒酒。
1.3观察指标
统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心血管疾病诱发原因。观察患者护理前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包含钠盐摄入量大、未控制体重、睡眠无规律、吸烟、体育锻炼不足。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的软件为SPSS18.0,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数(n)和率(%),组间比较利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血管疾病诱发原因
共发放调查问卷82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据82份调查问卷结果可知,心血管疾病诱因为情绪变化大34例,运动量过大26例,天气变化22例,不良饮食习惯47例。
2.2护理前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比较
护理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低于护理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中,患者突然运动量增加或情绪波动比较大时,比较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2]。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老年人的血液循环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当气候产生较大变化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患者的生活习惯同样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较大影响,患者存在暴饮暴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时,胆固醇升高,造成动脉硬化,诱发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时,通过内科护理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指导患者形成正确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运动习惯等,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3]。综上所述,通过对心血管疾病诱因的分析,在临床内科护理中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
参考文献
[1]陈梅仙.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1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55-02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已给我国的下一代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尤其这一段时间,我国各大中小医院所接诊的因呼吸内科感染的患儿在急速上升,一方面是小儿的身体素质不好的原因,更大的一方面是家长没有较好地看护孩子,造成孩子因着凉而生病。本文将对这些因素做一个整体的分析,并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给出一个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来我院诊断的80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这80名患者中有62名是男童,有18名是女童,男女比例是3:2;年龄集中于2-8岁,平均年龄为4.6岁。在这80例患儿中的临床表现为,有48例是支气管肺炎,有26例是毛细支气管炎,有5例大叶肺炎,有1例支原体肺炎.病期大致在一个月内。同时将这些患者分为实验组(A组),另外一组为对照组(B组),每组各位40人。A组采取各项预防措施,特殊照管;B组采取常规护理。
1.2 诊断依据 在这48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中,主要有细菌、病毒引起的,诊断的依据为:急性的发病,有可低可高的发热,咳嗽,伴随呼吸困难以及在听诊患儿肺部时有一些中细的湿罗音。26例是毛细支气管炎,它的诊断依据是:患儿为2岁以内,尤其是在出生6个月以后的,发病表现为急性,并且伴随有感冒,呼吸紧促,两肺在听诊时有比较比较多的哮鸣音。3例大叶肺炎一般是由肺炎球引起的,诊断的依据为急性的发病,有咳嗽、胸闷,并且肺部会有叩诊浊音。1例支原体肺炎一般由肺炎支原体所引起,它的诊断依据与大叶肺炎很相似。
1.3 统计学方法 笔者在文章中所使用的数据,均采用SPSS11.0的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上的处理与分析,并对这些数据采取平均值,这两组数据的资料在比较中都是运用了χ2检验,P
2 结 果
在以上的试验中,实验组经过各种护理措施后,患儿得到比较好的恢复,并受到患者家长的肯定。而对照组由于采取常规护理,使得些小儿患者经常因为一些保暖措施没做到位,因着凉造成抵抗力低下,恢复比较慢,打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 讨 论
探讨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希望通过此研究大家可以更加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以及护理的必要性。从以上的诊断中,可知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又许多种,也有较多的非典型的病例,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的情形,应当提高医护人员对这种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争取将健康还给儿童。笔者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如下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
合理喂养。小儿出生后,增强体质最重要的一环是要合理喂养,这就需要家长在医生的指导下,运用最合理的膳食来保证小儿可以得到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要素以及所要求的热量程度,所以从合理喂养做起,可以达到减少患者营养不良的情形,进而提高小儿的身体健康。
增强小儿的体质。生命贵在运动,应当依据小儿的身体状况进行体格上的锻炼,避免在室内活动,如果天气比较好,就要求小儿在户外活动,这样可以充分地保证小儿接触阳光和呼吸新鲜的空气,但一定要注意适度,这样就可以增强小儿的体质以及其机体对外界气温变化上的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小儿对相关呼吸道疾病上的抵抗能力。
加强护理。患有呼吸内科疾病的小儿,一般会受到惊吓,这会给医院的实际工作,带来了一些的挑战,要是我们采取的是比较一般的措施,就会来带一些负面影响,这会给家长、患儿带来一些麻烦。所以医院应当对患儿采取一些必要的护理措施,如在气候变化的时候,一方面要给患儿增减衣服,同时还要在饮食上尽量保证患者的营养需要。对于那些体质比较弱的患儿的护理,同时出汗多的应当及时为患儿擦拭,并及时更换内衣,注意保暖。小儿睡眠时,不要吹对流风,避免小儿着凉。
预防疾病。呼吸道疾病许多是应为细菌引起的,这就需要小儿避免接触细菌,一方面要避免小儿接触细菌,这就要注意小儿的身体干净,勤洗手。还要注意小儿住房内的通风,特别是在冬季,室内要定时定量的开窗,以此净化空气。呼吸道疾病是季节性的,这就需要医院做好宣传方面的工作,这段时间内尽量避免带小儿到一些拥挤的公共场所或是到病人家中去,同时幼儿园中,一定要做好一些消毒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闫雪波.典型案例分析与讨论在临床呼吸内科教学中的必要性与体会[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1):128-129.
[2] 刘晓燕,于洁,苏庸春,吴道奇,洪思琦.儿科临床理论课与见习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教学质量的控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02):28-29.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443-01
为研究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并观察相应的内科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本文选取我院于2009年4月份至2010年4月份收治的11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发病的诱因。观察我院采取的内科护理手段,评价其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收治11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42例;年龄范围:45-74岁,平均年龄为67.3岁。患者家族均无遗传性疾病史,27例患有糖尿病。其他病史为:心肌梗死病史52例,心绞痛病史79例。
1.2 方法:收治患者后,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并且通过临床检查与问询的方法,分析患者的疾病诱因。与此同时,护理人员提供全面性的护理服务,包括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饮食干预与病情观察护理。
基础护理: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该提供干净整洁的住院环境,定时打扫并通风,确保充分的采光。同时,需要定期更换床单等,为患者创造卫生的环境,注意尽量减少重复性操作,保证患者获得充分的卧床休息[1]。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理知识,加深其对自身病症的了解。同时,还可以讲解常规治疗方法、易出现的不良反应、护理要点等,鼓励患者在必要时进行自我防护,增进其保健意识。
心理疏导:患者由于自身病情发作速度快,一般较重,易于出现过分担忧情绪,此时护理人员需积极进行心理安抚[2]。首先,需要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增进交流的成效。然后,告诉患者积极的心态有助于疾病的康复,鼓励其配合治疗。在患者或其家属提出疑问时,积极解答。
饮食干预: 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因而护理人员需要提供饮食干预与指导。告诉患者控制盐分的摄入,降低并发高血压的风险[3]。日常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营养食物,针对部分年纪较大的患者,可以多吃软质或流质食物,必要时采取治疗措施提供营养支持。
病情观察护理:除去以上操作,护理人员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进展,监控心率、呼吸、脉搏等基本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尿量与大便性状等,以便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法。同时,避免患者情绪过分激动,尽量减少探视次数。如果气候变化较大,则需及时添减衣物,并调整病房布置。此外,注意控制患者的运动量,避免诱发不良后果。
2 结果
经过分析,发现,患者心血管疾病出现的诱因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情绪快速变化、气候变动、运动量短时间内大幅增加、胆固醇上升。符合上述四项诱因的患者分别有46例、11例、34例、27例。在护理服务结束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对病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提升,有效降低了疾病的复发风险,护理成效十分良好。
3 讨论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十分常见的一类疾病。近些年来,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日常习惯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点在饮食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人们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均呈现出日渐多样化与高脂化的趋势,这一点直接导致了人体对不健康成分的过度摄入,诱发心血管疾病[4]。除了此项因素,包括气候、情绪等在内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出现。因此,当前的重点在于探明该类病症的发病诱因,以便在发病前积极预防,在发病后对症治疗。同时,除了临床治疗,全面性的护理也必不可少。经过本文研究,得出心血管疾病的常见诱因主要包括情绪的快速变化、气候变动、短时间内运动量大幅增加、胆固醇上升。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包括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饮食干预与病情观察护理在内的内科护理手段,可以有效改善疾病体征,增进保健意识,取得积极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