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4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内科病人的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深入地了解心内科病人的心理状态是有的放矢地做好心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心内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经过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心内科患者主要有以下三种心理状态。
1、从健康人到患者心理状态的转变。患者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患者角色,一旦被确诊,又不能接受病情事实,不少患者此时的心态已无法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并由此向恐惧、焦虑的心理转变。
2、恐惧及忧虑。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与此同时,患者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
3、丧失信心。随着病情变化,患者的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他们过分关注身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理,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
二、如何做好心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做好心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生、护理人员和病人家属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医疗和护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挥出最佳的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
1、要建立密切的护患关系。心理护理是在护士与病人之间进行的,因此能否取得病人信任,建立密切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护患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敬、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平等合作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在与病人接触过程中的言语、行动、神情、态度去影响病人而建立起来的。在与病人的交往中,护理人员应以诚相待,热情友好。从病人入院开始,就要如对待亲人般诚恳、周到的生活服务,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给病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使病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在取得病人信任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用最恰当的言语,减轻和消除消极情绪或麻痹思想,清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日常护理中,要引导病人遵守医嘱,坚持治疗,调动病人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内在的自身康复能力;多关心体贴病人,经常和病人谈心,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减少复发,有利于早日康复。同时,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认真严肃,动作轻柔,以乐观开朗的情绪感染病人,使病人一进病房就感到有好转的希望,切不可松夸、懈怠、慌张,以免增加病人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
2、要促进病人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病人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尽快帮助病人帮助熟悉和适应环境并促进同室病友间的互相了解,建立起病人间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病人间彼此交流有关疾病的各种情况及感受,尽快使病人适应新角色;在生活上还可以相互关心、照顾;在精神上相互支持、鼓励,尽快解除恐惧、焦虑心理,共同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3、要争取家属、亲友、领导的支持和配合。要及时与病人的家属、亲友、领导取得联系,在主动介绍病人情况的同时,做好思想沟通,特别是要让病人家属正确地对待病人的疾病,必须讲明他们在病人面前言谈举止要恰当,尽量避免用不良情绪去影响病人,应给病人以关心、爱护、细心照料,以利于消除病人孤独、焦虑的心理。
4、要创造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良好舒适的环境对积极抵御消极心理和稳定病情能具有良好的效果。要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创造良好的医疗氛围,尽最大努力使病室内温湿度适宜、整洁、安静、舒适,与病人和蔼地进行语言交流,有效地调节病人的心情,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心理紧张的刺激,使病人感到生活在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中,有利于病人安心住院治疗。
5、要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内容。单调的病房生活往往使病人感到乏味、枯燥、甚至烦闷、焦虑。因此,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一些活动,以丰富病人生活。对手术病人要安排其早期活动,慢性病人安排散步、太极拳、欣赏音乐等,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消除病人对自身疾病的紧张、焦虑心理,能起到良好的心理调节作用。
【key words 】 Medical patient;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Nursing care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305-02
由于内科病人的心理活动随所患疾病的不同、个人人生经历、年龄、职业、社会地位,以及对医学的了解程度不同,其心理表现也常常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不同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既可以很好地提高护理质量,以促进病人的康复,更可以帮助建立起和谐的医患、护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和社会环境。
1 临床资料
本文共收集、观察、护理了803例患者,按照患者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将803例患者分别划分为初期组、进展期组、恢复期组和终末期组[1]。初期组指的是患者疾病初起,首次入院的患者,包括已经确诊和尚未确诊者,本组病人283例,男123例,女160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9岁。进展期病人是指患者所患疾病既往确诊,但未能有效控制,以往曾多次入院治疗的患者,或虽为初次入院,但已诊断明确,经一到两个疗程治疗未能有效控制病情的病人,本组病人262例,男137例,女125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55岁。恢复期是指经积极治疗,患者病情稳定,且逐渐向愈,身体逐步康复,生活逐步恢复到了正常,本组病人170例,男81例,女89例;年龄28~80岁,平均年龄53岁。终末期是指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或在疾病末期医生宣布治疗无效,且病人的死亡将在近期内不可避免地发生的病人,终末期组病人88例,男51例,女37例;年龄38~88岁,平均年龄62岁。
2 使用方法
使用统一制定的心理问卷来分析不同阶段内科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并详细记录,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合理的心理干预[2],出院前或阶段末再进行一次心理测评,将结果与首次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计量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3.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3],采用F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护理干预前后组间评分的差异性检测,以P
3 患者各期心理状态
3.1 入院时各期患者主要心理状态
患者入院时,通过患者自己填写心理问卷,找出病人主要的心理特点并详细记录。每个病人可以有一种,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均进行如实的记录,具体见表1。
表1 心理干预前各期患者主要心理状态
3.2 各期患者心理护理前后主要心理状态比较
处于疾病初期的患者,以猜疑、恐惧、悲伤、愤怒及自责为主要心理特点,较少出现欣慰,本次观察未发现依赖者。经恰当的心理干预后,具有各项负面心理情绪的患者人数均显著下降,具体见表2:
表2 初期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心理特点比较
与心理干预前相比,*P
处于疾病进展期的患者的主要心理特点集中体现在悲伤、恐惧及部分依赖、自责、愤怒[3],仍有少部分轻视心理,未见欣慰者,经心理干预后发现,有悲伤和恐惧心理的患者例数明显减少。其它负面心理的患者也相应减少,且因正确认识了自身疾病,出现4例欣慰者,具体见表3:
表3 进展期患者心理干预前后心理特点比较
与心理干预前相比,*P
恢复期患者的心理主要体现在欣慰和依赖,因疾病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及因疾病而失去了社会角色等,表现为悲伤者亦不少,心理干预后欣慰者上升,其它负面心理情绪者均不同程度降低,具体见表4:
表4 恢复期患者心理干预前后心理特点比较
与心理干预前相比,*P
终末期病人多表现为恐惧,悲伤,愤怒,猜疑和自责,经适当心理干预后,多数患者负面心理减少,具体见表5:
表5 终末期患者心理干预前后心理特点比较
与心理干预前相比,*P
4 患者各期心理状态的护理
通过对近年来入院治疗的803例内科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处于疾病初期的病人主要表现为猜疑、恐惧、愤怒和悲伤的情绪,处于疾病进展期的病人主要表现为悲伤和恐惧心理,恢复期病人则以欣慰、依赖和悲伤心理为主,终末期病人的心理重又表现为猜疑、恐惧、愤怒和悲伤,对各个时期的患者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4]。
4.1初期病人的护理
对处于疾病初期的病人的护理,重点是要给予较多的心理支持,应适当照顾病人原有的生活习惯和爱好,帮助病人接触病友,使之适应医院的环境,减少陌生和孤独感;鼓励病人诉说,倾听病人表达,让病人的恐惧,焦虑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通过患同类疾病处于恢复期病友的现身说法,消除病人的疑虑;进行适当的认知干预[5],协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病情,帮助轻视和否认患病,心存侥幸、抱怨和自责的病人理清思路,摆出问题,指导病人提高认知和应对能力,减少病人的紧张情绪,正视疾病,较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4.2进展期病人的护理
此期的护理重点是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与病人的沟通,调节病人的不良情绪。护理时应继续协助病人的生活,关心病人的起居,鼓励病人适当活动,使病人感到温暖。在沟通时注意用积极暗示性语言,鼓励病人,同时提醒病人的亲友在探视时话题不宜集中在病情上,还可以利用间歇或专门时间开设健康教育讲座[6],宣传相关知识,说明疾病的演变过程,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
4.3恢复期病人的护理
此期病人随着病情的好转,身体的康复,心理活动逐渐转向外部世界,关心社会,家庭,迫切希望了解工作单位及家庭亲友的信息,自我实现需要上升,此期病人的护理重点是提供支持和咨询,帮助病人恢复自主生活,提高适应能力,恢复社会角色功能,使病人从心理、身体和社会三方面获得全面康复[7]。护理工作主要应向病人提供信息和知识,说明疾病的转归,介绍出院后的自我护理,让病人学会康复方法和出院后的正确服药方法。减轻依赖和焦虑。对不能恢复病前状况的病人,应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疏导,帮助病人面对现实,从焦虑和忧伤中解脱,建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悲观情绪严重的病人,更应加强监护,主动联系,严密防止自残、自杀等行为的发生。
4.4终末期病人的护理
终末期病人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们既有复杂的心理活动,又在肉体上、精神上遭受着疾病折磨,护理终末期病人除了营造良好的就诊环境外,在不影响病人休息的前提下,应不过分限制家属和亲友探视,适当留陪,以便向病人提供和家人、亲友团聚谈心的机会,使病人得到精神安慰,减轻患者思想上的负担,同时制定不同的护理措施,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疏导和抚慰,减轻或解除病人临终前的痛苦。
5 结论
由此可见,根据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快速把握住内科病人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不仅可使大多数病人更好地配合医院的诊疗活动,对疾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有效地促进作用,还能很好地和谐了医患及护患关系,使医务工作者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结果表明,正确的心理护理可以显著减少患者各期不良的负面心理情绪,有助于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病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甘琳,林芬.老年高血压病治疗中心理护理的作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0,32(4):166-167
[2] 赵晓丽.浅析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5):144-145
[3] 朱月男.内科急慢性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工企医刊,2009,2(3):63-64
[4] 陈凤春.任晓青.内科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J].理临床护理,2008,5(8):1030-1031
深入地了解心内科病人的心理状态是有的放矢地做好心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心内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经过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心内科患者主要有以下三种心理状态。
1、从健康人到患者心理状态的转变。患者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患者角色,一旦被确诊,又不能接受病情事实,不少患者此时的心态已无法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并由此向恐惧、焦虑的心理转变。
2、恐惧及忧虑。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与此同时,患者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
3、丧失信心。随着病情变化,患者的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他们过分关注身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理,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
二、如何做好心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做好心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生、护理人员和病人家属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医疗和护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挥出最佳的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
1、要建立密切的护患关系。心理护理是在护士与病人之间进行的,因此能否取得病人信任,建立密切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护患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敬、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平等合作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在与病人接触过程中的言语、行动、神情、态度去影响病人而建立起来的。在与病人的交往中,护理人员应以诚相待,热情友好。从病人入院开始,就要如对待亲人般诚恳、周到的生活服务,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给病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使病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在取得病人信任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用最恰当的言语,减轻和消除消极情绪或麻痹思想,清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日常护理中,要引导病人遵守医嘱,坚持治疗,调动病人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内在的自身康复能力;多关心体贴病人,经常和病人谈心,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减少复发,有利于早日康复。同时,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认真严肃,动作轻柔,以乐观开朗的情绪感染病人,使病人一进病房就感到有好转的希望,切不可松夸、懈怠、慌张,以免增加病人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
2、要促进病人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病人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尽快帮助病人帮助熟悉和适应环境并促进同室病友间的互相了解,建立起病人间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病人间彼此交流有关疾病的各种情况及感受,尽快使病人适应新角色;在生活上还可以相互关心、照顾;在精神上相互支持、鼓励,尽快解除恐惧、焦虑心理,共同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3、要争取家属、亲友、领导的支持和配合。要及时与病人的家属、亲友、领导取得联系,在主动介绍病人情况的同时,做好思想沟通,特别是要让病人家属正确地对待病人的疾病,必须讲明他们在病人面前言谈举止要恰当,尽量避免用不良情绪去影响病人,应给病人以关心、爱护、细心照料,以利于消除病人孤独、焦虑的心理。
4、要创造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良好舒适的环境对积极抵御消极心理和稳定病情能具有良好的效果。要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创造良好的医疗氛围,尽最大努力使病室内温湿度适宜、整洁、安静、舒适,与病人和蔼地进行语言交流,有效地调节病人的心情,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心理紧张的刺激,使病人感到生活在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中,有利于病人安心住院治疗。
5、要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内容。单调的病房生活往往使病人感到乏味、枯燥、甚至烦闷、焦虑。因此,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一些活动,以丰富病人生活。对手术病人要安排其早期活动,慢性病人安排散步、太极拳、欣赏音乐等,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消除病人对自身疾病的紧张、焦虑心理,能起到良好的心理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