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网络宣传的途径

网络宣传的途径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网络宣传的途径,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网络宣传的途径

篇1

网络作为现代传媒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途径,影响越来越大,为我们开辟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新领域。加强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宣传工作一项长期的任务,是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造成的影响,也使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时展的要求,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红塔区纪委监察机关在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但从目前状况来看,此项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现结合红塔区纪委监察机关的实践,对我区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一、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红塔区纪委监察机关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在红塔区政府网站设立纪检监察网页,上传纪检监察相关信息;选送1名同志参加省纪委网络评论员业务培训,撰写反腐倡廉网络评论/article/lunwen/" target="_blank">论文章均被人民网强国论坛采用。

存在问题:在硬件设施方面,目前尚未建立开通专门的反腐倡廉网站,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仅仅是挂靠上级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同级政府部门开设的网站发表和上传一些反腐倡廉/article/dangtuan/" target="_blank">思想实际,采取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正面的声音能够入情入理、入脑入心,从而增强网络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的反腐倡廉宣传专栏、网页,吸引更多的网民点击,扩大反腐倡廉网络宣传的影响力。切实加强对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的调查研究,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加强对反腐倡廉网络宣传的管理和疏导。通过积极引导,使广大网民正确认识反腐倡廉的方针政策、成果和经验,增强廉政宣传教育工作的透明度,从而较好地实现网络宣传的效果。

篇2

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近年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官员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问政于民,使得政府的信息更加透明畅通。但是,在网络问政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

1、“数字鸿沟”普遍存在。由于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地区差异等因素影响,不同社会群体在接受信息与使用网络上有着较大差异。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1.95亿。在年龄结构上,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1.4%、23.8%。在学历结构上,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4%、29.2%。与2014年底相比,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占比提升了2.6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在职业机构上,截至2015年12月,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其次为自由职业者,比例为22.1%。由此可见,“数字鸿沟”的存在,表明网络民意并不具有普遍性,许多公民不会正确使用互联网,更不会通过网络问政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2、政府官员网络问政意识不强

目前,政府、官员网站、微博、微信等问政途径,为网络问政效率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政府官员网络问政意识思想不到位、抵触心理等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有些单位或官员开通网站、微博等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在日程工作中并没有真正的使用,网民提供建言献策的时效性不足;一部分单位或官员对网络问政存在抵触情绪:主观上消极、推诿,问政平台虽然构建,实际上成为了“装点门面”的摆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还有一些问政平台人为设置障碍,害怕民众提一些尖锐问题。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新事物,不能与时俱进。有些官员甚至担心网络监督、网络问责等给自身利益造成威胁,影响自身生活、工作,前途,因此漠视网民留言,对网络问政产生恐惧、抵触情绪。

3、网络问政的宣传力度不够 网络问政有政府门户网站、QQ、微信、博客、微博、论坛、短信、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但是,由于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公民对这些问政途径的功能、作用、使用方法等各方面不清楚,不熟悉,导致一些公民虽有建言献策的想法、有不满的情绪,但是却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这种情况会使公民感觉无奈,无所适从。

4、网络问政制度规范不够健全

网络反映民意是一种网络问政新渠道, 但目前,我国关于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已有的关于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与互联网的发展相比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也没有考评机制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规范,比如说对网民的满意度,对网民的建言献策,政府应采取什么方式进行反馈。在网络问政中,对于有些素质较低的网民在制度上没有明确加以制约,以至于有些网民在网上散布谣言、传播低俗文化,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扰乱社会秩序,并给政府管理者带来工作的纷扰等。制度规范的缺陷无疑给一些别有用心和素质低下的人提高了便利,从而放大了民众对政府的质疑,加剧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

5、缺乏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

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是一套保证网络问政工作长期、正常运行并能够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但目前,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流于形式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容易导致党委和政府、官员、公民缺少网络问政积极性的可能性。

二、解决网络问政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网络普及率和网络问政的实效性,消除数字鸿沟

一是国家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西部山区、偏远地区及广大农村地区的财力、物力、技术的支持和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东西差距,提高网络覆盖率。二是、加大对公民的网络知识教育培训,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网络运用能力,能够通过熟练的网络知识进行网络问政,反映民意,为政府、官员建言献策,提高公民的参政议政能力,解决广泛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三是应加强网络问政平台建设,完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问政平台,为网民提供更多的政治参与渠道。

(二)增强政府官员的网络问政意识

“各级政府对网络民意的重视程度,是网络问政积极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热情、有效的回应,网络问政的实际效果就会大打折扣。”\+①政府官员要增强网络意识,重视网络民意,把群众的需要、呼声、利益、满意放在首位。要增强网络意识,首先,通过一些网络问政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等形式,普及网络知识及网络问政知识,增强政府官员对网络问政重要性的认识;其次,政府官员要身先士卒,做网络问政的先行者,通过网络问政平台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最后,加强政府官员与公民的沟通交流工作,积极对待网民的意见建议,真正做到与网民双向互动。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真心实意的为民办事。

(三)加强网络问政的宣传力度

党委和政府有责任和义务让每位公民知晓QQ、微信、博客、微博等网络问政途径,但怎么让公民知晓并能正确使用这些途径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政府通过红头文件形式自上而下进行布置安排;其次,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传播途径进行宣传;再次,通过农村基层组织的党员干部利用开村委会、印发宣传页等方式进行宣传;第四,通过政府派出的有专业人才组成的宣讲团进行下乡宣传;最后,通过联通、移动或电信网络平台,以短信、邮件等方式进行宣传。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公民网络问政的积极性,让公民了解网络问政、熟悉网络问政、参与网络问政。

(四)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建设

网络问政方式的健康发展,稳步运行,离不开完备的制度机制。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建设,健全网络问政制度,首先,一是建立健全网络民意回应制度。《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31个省、区、市304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9.7%的公众担心“对于举报信息只受理、不处理”。 为此,应完善网络信息回应机制,以提高网络问政的权威性。二是建立网民建言献策的奖惩制度。对不负责任的提供虚假信息和不正当言论的网民给予一定的惩罚,对提供真实信息且有利于政府网络问政的网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以此提供网络问政的真实性。第三,对政府官员的网络问政情况进行考核,建立网络问政的考核制度。通过考核,激发政府官员对网络问政的主动作为,积极解决网民提出的问题;对于网络问政懈怠,不利于实际问题解决且造成不良影响的官员,要追究相应的责任。通过网络问政考核制度,调动政府官员网络问政的主动性、积极性。四是建立网络问政舆论监督制度。通过监督,确保网络问政方向的正确性。舆论监督主要表现为网民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对地方政府、官民进行直接监督;以及新闻媒体、政府之间、官员本身等的自我监管。

(五)建立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

网络问政对于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以及对于政府科学决策都起到很大的促进左右,因此,网络问政不是一个“面子工程”,也不是一个装饰门面的摆设,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一项工作,因此必须建立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以促进网络问政的良性、健康、稳步发展。首先,健全网络问政的组织形式,引导网民有序参与。网民有序的参与是确保网络问政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这样可以避免因信息的虚假造成的网络问政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网络问政的效率。其次,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应该建立和完善“日常”和“突发”两种网络舆情状态下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及信息反馈制度。再次,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把网络新闻发言人设置常态化,设置专职新闻发言人,加强对新闻发言人的岗位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明确其岗位职责,提高网络新闻发言人服务意识。最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知识素养,并把此做为对领导干部进行业绩考核的重要一项。要建立一批政府网络队伍,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及时收集网络信息,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使政府网站真正成为网民反映民情的好平台。

[注释]

①侯兆晓.网络诉求渐成民主渠道[J].民主与法制,2010(07).

[参考文献]

[1]侯兆晓.网络诉求渐成民主渠道[J].民主与法制,2010(07).

篇3

那么,网络宣传在教育宣传工作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一、网络宣传能快速地传递相关教育信息

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国家或地区新出台的教育法规和相关政策措施都可以通过网络及时的进行宣传,教育行政部门各项工作部署、要求和规定也都通过网络做到及时传达。而网络操作起来简单、直观,使更多的人在第一时间就能收到教育信息对外宣传各载体的电子版,而不必非要去看报纸,坐在家中就能查阅各种教育新闻,观看各种教育报道视频,简单轻松地通过网络了解教育,关注教育。例如网络办公系统,对各学校的相关工作部署都可以通过邮箱及时的传达,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又如我市教育信息在各刊物上每期出刊后,如不能及时通过报刊阅读到,直接就可到教育网的电子版浏览到,既简单又方便。

二、网络宣传涉及面之大、内容之广使教育信息得到广泛的宣传

网络不仅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它还涉及面大,内容广,作用之大使报纸、广播和电视不得不刮目相看。网络既汲取了前三大媒体的优势,又弥补了其中的不足。教育网络上设有文字新闻、图片新闻、还有视频新闻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从而使更多的人愿意去看,使教育各种信息更广泛更直观得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样关注教育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有利于教育宣传工作。网络宣传同时也增强了教育对外宣传的作用,它的受众群体广,不论是国内人士,还是国外人士,只要进入网络这个媒体,都有可能成为教育网的浏览者,这样就能更好地向国内外宣传教育的发展及所取得的成绩,为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通过网络可以有效地实施教师培训

教育信息的宣传工作要建立一定的宣传网络模式,而这个网络模式则是由教育宣传工作的管理部门和教育通讯员构成,要保证教育宣传工作的质量,管理部门就要定期对这些教育通讯员进行培训。培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最简捷、最快、效果最好的培训形式还是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培训。网络覆盖面大,易保存,有的教师既在学校教课又是学校的通讯员,由于工作忙没有过多的时间听培训课,还有的教师即使接受了培训,也不能把培训的内容完全地消化,这时网络就发挥了它的优势,把培训的内容传到网络上,让受训的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翻看,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它完全消化、理解并付诸于实践当中,从而使培训达到应有的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