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闭学式安全教育

闭学式安全教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5: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闭学式安全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为了发扬安全活动的思想,从1996年起我国就将“全国中学生安全教育日”定为每年三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这样能够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近几年我国做了一些改革,体育项目中有一些危险性的项目都被撤销了,教学方式有了一些改变,更加注重学生在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上的共同发展,重视学生在安全意识方面的理解,养成正确的体育训练习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指导者,要分析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好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调动学生对足球训练的积极性。

一、分析安全事故原因,完善教学方式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这样有利于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充分分析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了解到这种安全事故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和学校的设施。尽量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自身安全意识的情况下进行足球训练,注重平时教育,促进学生在足球学习中的进步。

1.学生处于学习与发展阶段,教师要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身上。学生由于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安全意识较差,因此,在一些比较剧烈的活动中很容易造成身体的扭伤等意外伤害,尤其是男生的竞争意识比较强烈,喜欢尝试一些比较危险的运动,尤其是在足球运动中,男生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这样很不利于保证学生在足球活动中的安全。教师要将这一因素作为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避免学生出现一些打闹现象,同时学生的课前和活动意识不够强,也会造成剧烈活动,使学生出现身体拉伤。学生可能有一些身体上的缺陷或疾病,教师要进行原因排查,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2.教师不能忽视自身的因素。教师在足球训练上对学生起到指导、监督等作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教师成为安全保障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教师要了解到一般的安全事故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教师一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忽视学生在课前活动是否做到位,如果学生做不到就会造成一些身体上的伤害。有些教师的责任心不够,这样就会存在更高的风险,教师会不太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而造成能力上判断的失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长时间没有接触到突发的安全隐患,可能在事故一发生就不知所措,这样就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好事情,造成一些二次伤害,等等。教师要有责任心,事事都要尽己所能做好。

3.存在安全隐患的教学设施,一般被归纳为外部环境因素。一些教学器材年久失修或设备的检验安全标准不符合,学校对一些长期使用的教学器材没有进行及时的安全排查,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学校的管理不合格,疏忽对学生的安全知识宣传和培训,这样很容易造成安全问题上的疏忽。安全是教学的前提,也是学生健康的基本,学生要重视安全知识的宣传。学校缺少专业校医,使安全意外伤害没有办法及时救治,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还有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二次伤害。

二、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

教师要分析安全问题,根据这些存在的隐患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不仅如此,学校更加重视对安全知识的宣传,从而更好地避免安全问题的出现。教师要树立更强的责任心,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与训练,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重点关注学生在足球练习上的安全意识的强化,同时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1.教师要加强安全意识的学习,强化安全意识。教师要将安全教学放在教学的首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有些学生可能在身体上存在一些缺陷或有疾病,要在课前做好充分活动,这样能够使学生在选练的时候避免肌肉拉伤,做好安全保障。同时教师要继续学习,提高应急反应能力,通过正确的急救方式或处理方式保证将伤害率降到最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学生的安全练习。

2.学生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学校与教师要大力宣传一些安全知识,保证学生有正确的安全训练观念。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安全知识培训,例如:学校可以“安全学习”为中心办一个有关安全学习的讲座,使学生能够了解在紧急情况下如何简单处理一些受伤处,使学生形成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要想进一步保证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就需要不断了解学生的身体条件。有些学生的身体情况比较不好,尤其现代学生生活条件较好,存在肥胖症,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在足球学习上能够有显著的提高。

这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学校要做好一些安全设施的检查工作,对于学生经常用的安全器材进行定期检查,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检查每一个运动器材,保证学生的活动环境是安全的。要将学生的安全放在教学第一位,合理安排一些体育活动,尽量避免出现一些较为危险的活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生的安全愈加重视,教师要增强自身安全意识,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安全知识,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安全训练。由于足球运动较为激烈,可能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因此教师和学校要多向学生宣传一些安全知识,注重对学生的安全培训,使学生避免安全事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新红,王黎黎.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分析――以学生为视角[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篇2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25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s five domestic universities education theory graduate training schem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 and training links, and focuses on the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thus further analyze the curriculum of origin and value,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scienc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subject.

Key words education;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comparison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项社会活动,而教育学原理主要专注于研究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它是教育学中的基础学科,为研究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具体实施措施,是高校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它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思路、模式、方向,指导着整个人才培养过程。①本研究从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培养方案入手,比较不同高校的培养环节,分析其差异及共通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形成原因及设置价值。

1 研究对象选取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具体实施措施, 是高校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它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思路、模式、方向,指导着整个人才培养过程。②本文选取我国不同区域五所大高校教育学原理专业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案例来进行比较研究,这五所高校分别为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与云南大学。

2 五所高校培养方案比较分析

2.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③在此比较分析五所高校的培养方案,虽然细节表述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目标都是要求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熟悉国内外教育科学理论发展改革的最新成果,能熟练运用英语参与国际交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教育学人才。

2.2 培养方向

五所高校均着重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学习,但由于教学思路、教育环境、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的差异,培养方向所涉及内容各具不同:如表1。

2.3 综合培养环节

五所高校的培养环节,其语言表达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其宏观培养过程是高度一致的。五所高校在培养环节中均采用学分制的培养方式,基本学制均为三年。

培养进程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制定培养方案,完成课堂课程的学习,总体来说研一至研二上学期为课堂课程的学习时间,研二下学期至研三为论文筹划与撰写时期,该阶段将对学生选题进行开题指导审核,要求学生做好开题前期的文献准备工作。第二个阶段是对学生前期学习状况进行中期考核,用考核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况。在两个阶段的培养过程中,五所高校均注重学生学生学术与实践活动的参与,要求学生自主学文献并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与研究课题。

2.4 课程设置

教育人才的培养主要得益于学校教育,课程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五所高校的教育学原理硕士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分析比较五所高校的具体课程设置,其中开设课程大致可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选修课、补修课。

2.4.1 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在不同高校又可被称作公共必修课,参照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其公共学位课细节上略有不同,但均开设有思想政治课程与英语课程,其中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及硕士生综合英语,这表现出各高校对学生思想觉悟水平培养要求的高度一致,并体现出对研究生国际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视。值得提出的是湖南农业大学在公共学位课中还增设了科技英语的学习(附:上海师范大学在选修课中设置了英语口语与专业外语课程),但是其余三所高校并未再加强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科技英语这门课程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近现代以来,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当今世界科技文化的交流已趋于常态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对我们教育学的课程设置提出新的要求――培养能参与国际交流的全面人才。

2.4.2 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又称为专业基础课、平台课,一般开设三门到五门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参照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的学位基础课程设置,五所高校均开设有教育原理和教育研究方法两门课程。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其他学位基础课的设置各有差异,但大多偏重教育发展历程中经典思想的学习,均为比较正统的教育学基础课。其中,较为有特色的有云南大学的教育管理学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属于学科综合型的课程,其中学习教育学涉及思想的理论知识,又融汇了管理学科的知识,这有助与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教育理论人才。

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与促进教育事业各方面的发展,这对我们当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新时代的人才不应该仅仅只专注一个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他们同样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以及其他学科与教育学原理的交融。同样,我们教育学原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同样应该不断引入源头活水,不断在社会的发展中吸收新内容,创新教育学原理的人才培养课程。

2.4.3 专业学位课

专业学位课又称为专业主干课,参照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的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一般根据高校培养方案开设三门至五门课程,是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知识。

在其课程设置中,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教育的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被四所高校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并设置了相关课程。德育课程在五所高校都受到了重视(东北师范大学将其设置在选修课程中)。其中湖南农业大学开设有教育学研究进展与教育学研究生讨论班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对于促进学术交流与提升学生科研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设置了教育社会学,这门学科涉及教育学与社会学两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的发展与其他的领域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当今的教育的问题涉及管理、经济、学科发展、社会、家庭、民族以及教育生态等各个方面,有许多高校的特色课程都是以这种跨学科的课程模式设置的,比如云南大学的民族教育专题,将少数民族问题与教育学问题有机结合讨论;教育心理学专题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教育测量与评估专题研究是自然科学领域研究方法在教育学上的应用。

2.4.4 选修课

选修课又称为发展方向课,参照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一般有六门至十多门供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予以选择学习,一般要求修满四门。为方便观察比较,我们将五所高校的选修课划分为如下的五个模块:

(1)理论教育课程方面,五所高校的课程设置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色,这种差异源于各高校学科依托基础、培养方向与所处地理人文环境的不同。共通之处则是五所高校对教育学的研究均涉及了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如,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政治学;湖南农业大学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上海师范大学在学校规划学、社会教育学;西南大学的文化及社会发展系列课程;云南大学的特色的教育政策与教育质量保障课程。教育从产生到发展为独立的学科,正如我们从幼儿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种独立始终是相对的,她的发展需要不同学科的支持,她所培养的教育学原理的研究生同样应该是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2)在综合前沿课程方面,五所高校皆关注教育热点等社会性问题,却不够重视现代科技对教育的影响,五所高校中只有西南大学针对性地开设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研究。然而,这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还是极具可取之处的,如湖南农业大学的学校生态学,巧妙地将高校特色与教育学专业相结合,发展出极有价值的农业院校特色学科。云南大学的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从国际化的角度讨论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模式的发展,有助于培养眼界开阔的探索创新人才。东北师范大学与云南大学还对教师问题予以关注,回归了教育的中心话题。

(3)经典课程的方面,教育经典思想的学习在教育原理课程设置中占据重要地位。五所高校均设置了相关介绍经典教育思想的课程(上海师范大学在专业基础课中设置了教育名著选读),其中湖南农业大学较偏重哲学思想的教育,开设课程为自然辩证法与与科学方法论。其余四所高校均为中外经典教育学思想课程,但西南大学的课程设置略显重复,如其国学经典课程与中国教育经典名著选读、中外教育比较研究与中外教育经典经典属于极为相似的课程,可合并为一门课程,不仅可避免学生重复选修单一内容,更有利于课程精简与优化。

(4)民族教育方面,有两所大学开设了相应课程,分别是西南大学和云南大学。这两所高校均处于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这也体现了这两所高校对其地方教育与社会现状的关注。云南大学开设了一门民族教育学,而西南大学所开设的课程比较细化,从文化、历史、理论、传播、政策这些方面设置了五门民族教育课程。在此,西南大学的民族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体现了其对民族教育的重视,但却不利于学生选课学习。研究生的选课都以学分计算,大部分学生在修满学校规定的四科课程学分后,不愿再去选修更多的课程。过多民族课程的设置,有可能导致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重视了民族课程,却忽视了其他理论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其他课程方面,除东北师范大学与云南大学以外,三所高校均就不同方面设置了辅助技能型课程,这些辅助课程主要以多媒体技术等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其次是外语类课程以提升学生学术上的国际交流能力;在时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跨教育原理学科的辅助技能型的教学课程是非常有前瞻性眼光的。

2.4.5 补修课

补修课是针对跨专业考取及同等学历考取教育学原理研究生的学生专门设置的,参照五所高校的培养方案,一般开设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哲学等基础课程。补修课程的设置体现了高校不仅关注研究生在硕士阶段能力的培养,同样注重其基础综合素养。

3 总结与思考

学术型教育学原理研究生培养方案,其目标在于基培养础理论扎实、关心社会现状、科研能力突出、综合底蕴深厚的全方位人才。在此,选取的五所高校培养方案均重视基础理论的教育、经典教育学思想的学习与当今热点问题的探究,但仍需加强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以及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

在学科课程设置方面,跨学科的交汇型课程是未来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五所高校均设置有学科交汇型的课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师范大学的政治教育学、湖南农业大学的教育生态学、上海师范大学的教育社会学、西南大学的社会性别与女性教育、云南大学的民族教育等等。

高校特色专业的设置和每所高校的背景依托与发展历程是息息相关的。比如湖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农业院校,依托自身的农业学科背景,发展出符合自己特色的教育生态学;又如西南大学与云南大学,其所发展的民族教育与高校所处地理人文因素也是分不开的。

教育学原理是一门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学科,它的发展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高校兼容不同的教学理念,依托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人文地理环境,同时适应时代的变迁,不断交融发展,每所高校的教育学原理专业都可以为这个学科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造就百家争鸣的教育氛围,培养出非格式化的综合创新人才,为教育学的理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本文所比较分析的课程均来自其所属高校官网所公布的最新培养方案,详细课程设置参见各高校培养方案。

注释

篇3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选取应充分照顾到课程之间的纵横关系,既考虑到课程体系的阶段性,连贯性和整体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识逻辑相一致。为了避免专业课程之间大量相互交叉重叠,造成教学资源浪费问题。我们对食品营养与安全方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避免交叉重复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以培养目标为依据,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课程设置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 因此课程设置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条件进行。食品营养与安全是预防医学和食品科学交叉的学科,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我们发挥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优势,以预防医学为依托,发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作用,来培养具有食品营养学、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分析与检验等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食品生产的基础知识及英语、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能在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科研院所等领域,从事食品营养、食品质量与安全、分析与检验等有关的技术、管理、策划及食品生产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更好建设本方向, 我们从专业发展、行业需求、学科优势和学校特色方面考虑。几经修订,目前,将专业基础及专业课设置为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营养学、食源性流行病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品科学概论、功能性食品、动植物检验检疫、食品加工工艺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从事食品营养与安全方向打下基础,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使学生有更好的适应性。

二、协调各相关课程关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

从学科发展的历史看,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发展起来的,各学科间都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在研究内容上也有广泛的交织和重叠,很难将各学科截然分开。本科生各门专业课程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具有明显的交叉性。建立课程体系之间的联系并反映到教学中去,才能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并由此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进而产生突破也就产生了创新。而课程之间的交叉必须遵循科学性、思想性和效果性统一的原则,才能将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有机地融为一体,防止了课程之间的不必要的重复,又防止必要知识的遗漏。

多课程交叉教学的内容上,要重视交叉部分内容的梳理,避免出现零碎、散乱现象。如《医学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食品营养学》、《功能性食品》顺利开设进行基础性铺垫,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与《食品营养学》、《功能性食品》就各种疾病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医学基础》中介绍了肿瘤、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血栓、高血压等常见疾病的知识;《食品营养学》涉及到营养与慢性疾病;《功能性食品》介绍增强免疫力、减肥、抗肿瘤、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延缓衰老、缓解体力疲劳、改善胃肠道功能、辅助改善记忆力等功能性食品的设计开发与评价。这三门课程都涉及到营养与疾病,如果都详细讲解,就会出现不必要重复,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如果都轻描淡写的讲解,会造成半生不熟,学生似懂非懂的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对教材进行筛选。由于目前教材版本较多,而且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会把相关的内容均列入教材中,使教材内容很丰厚,教师在依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时,经常会出现交叉重复现象。为此,我们尽量选用规划、统编教材,使教材内容适合食品营养与安全方向培养人才需要。如果没有相适应的教材,就组织资深专家和教师编写校内教材,以适应本科教学内容。其次,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研讨,加强课程间的融合、交叉、衔接,减少重复。对涉及重复交叉内容,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对内容进行传授,使知识点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的传授给学生。如《医学基础》侧重介绍了生理学及病理学基础知识,各系统的解剖、生理学功能,对各系统的常见疾病不加以扩展;《食品营养学》中营养与慢性疾病中,侧重介绍营养对慢性疾病的影响及饮食预防;《功能性食品》中侧重各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对人体危害,从功能性食品资源上如何开发相应的功能性食品。经过梳理整合之后,各课程之间避开重复,条理清晰、使得整个课程体系的联系更加密切,衔接更加通畅,每门课程各有侧重,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再次,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使课程体系具有衔接性。为了让学生循序渐进接受知识,夯实基础、增强适应性,我们在注重内容梳理同时,还应该注意教学进程的衔接性。在课程设置中,如医学基础为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在4学期,食品营养学设置在5学期,功能性食品设置在6学期。设置目的是食品营养学、功能性食品需要应用到医学基础中的一些生理病理知识,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对食品营养学、功能性食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对食品营养与安全方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避免交叉重复的问题探讨,能较好地解决目前有些专业课程中存在大量相互交叉、重叠教学;使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减少重复劳动,节约教学资源;使学生学习起来容易理解,快速记忆并轻松掌握;在时间上还会有效节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改变了学生全新的学习观念,营造了全新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厚民.浅谈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J].机械职业教育,2001,(5):26-27.

[2]金华丽,陆启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5-147.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