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2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信息化时代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丰富多彩,各种信息充斥眼球也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拖延现象在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大学校园里也不例外。目前大学生及班集体中拖延现象以各种方式存在,比如:在最后期限的凌晨赶着写作业;作业间隙玩手机;课堂上忙着刷“人人”或“微博”;没衣服穿的时候才不得不去洗,等等。更让人着急的是:一些学生存在学习、生活上的拖拉现象并且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拖延一下是人之常情,只要不影响生存,就不会造成恶劣的影响。那么存在这样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如何治疗呢?这一直困扰很多人。而且,拖延现象如此严重下去将是一种病态,很可能引发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因此,有必要深入剖析原因,为“95后拇指一族”应对拖延症夯实基础。
一、拖延症的内涵辨析
当代心理学家面对“拖延症”这一抽象的概念,所给出的定义是:“当事人有意识地延迟一项既定任务的执行,哪怕他明明知道这项任务最终是必须完成的,而且这样做可能会使情况恶化。”拖延症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拖延是一种自愿的行为,不是胁迫的也不是突发事件导致的;其次,拖延是延后推迟已经计划好的行动,具有回避性;最后,拖延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明明知道没有适当的理由并且会带来不利后果,还是会选择拖延。
《拖延述评》一文中,给拖延症分类为:“从拖延的对象上来说,分为四种不同的拖延:(1)学习拖延;(2)生活次序拖延;(3)迅速决策拖延;(4)强迫性拖延。”[1]学术界也有研究者将拖延症分为:鼓励型、逃避型和决心型。鼓励型即享受在最后期限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和快乐感;逃避型者选择拖延的主要原因是回避失败的恐惧,却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在别人看来是自己不够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的一面;决心型者常常是没法下定决心,用不下决心回避事情的拖拉。
新常态下“95后拇指一族”大学生的拖延现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⑴他们对那些即将要完成的任务有明确的完成意愿;⑵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他们不及时完成,而是拖着不实施,在他们眼中看来这个是人之常情,不会带来恶劣影响;⑶在他们拖延完成任务的同时具有极强的焦虑感和负罪感。
二、大学生“拖延症”现象产生的原因剖析
多媒体时代下,“95后拇指一族”大学生拖延现象越演越烈,这一特殊群体的拖延行为是怎么产生的呢?学术界众多学者也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归纳和理性分析,从内在和外在这两个方面分析“95后拇指一族”拖延症的原因。
(一)外在原因剖析
1.宏观环境
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环境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各种机遇和竞争,这种激烈的竞争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压力。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日益发达,以手机、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已深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部分大学生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较多,注意力极容易分散。大学生面对压力,并在这样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手机、音乐等很容易使他们从任务中脱离开来,表现在完成作业和任务方面与新常态的生活快速节奏不相适应的现象。
2.家庭环境
每个人除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家庭、学校、社区等微观环境的影响。父母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大学生拖延的行为。如:父母若喜欢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强加于孩子,或是对孩子期望过高,会造成孩子适应不良,会形成暂时性拖延来逃避现实;父母若总是责怪孩子,不断给孩子传递怀疑的信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孩子变得不自信失去勇气,于是拖延成为他们逃免责难的安全方法;有的家庭模式中父母喜欢控制孩子的一切,一味命令孩子做一些事,时而久之,孩子会逆反,同时一旦父母不在身边陪同,孩子就会失去主心骨,不知道如何操作,这样导致孩子陷入拖延行为。
3.压力
信息大爆炸时代,大学生的安全感比较低,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受骗的压力等得不到缓解,任务越多,注意力容易分散就越容易拖拉,拖拉后又会产生压力,这样陷入恶性循环中。
4.任务本身的性质与特征
大学生完成任务的性质与特点会影响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情绪,这样会间接地为大学生拖延行为埋下伏笔。如:对于高中基础薄弱的自主招生学生来说,任务较难的容易引起拖延;一些任务完成的时间太久,也会影响到大学生执行的情绪,意志力不强的学生会选择暂时的逃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不高,也会导致拖延。
5.奖惩大小与奖惩的及时程度
一般情况下,奖惩大小和及时程度的高低与大学生是否拖延成反比例。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趋利避害成为大学生的本能,如果任务的完成得到及时的认同与奖励,那么他们就更趋向于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另外,高校都实现学分制、选课制,在参与活动的时候更多的是自己独立完成,这样集体概念淡化,缺少朋友、同学的支持与相互影响,就普遍存在自制力差,很多学习任务推到明天甚至更久完成。
(二)内在原因剖析
1.人格
综述下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显示: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及责任心与拖延相关,其中责任心更是特质拖延的根源[2]。①拖延与神经质和严谨性有关,严谨性较低的个体,缺少胜任感,做事缺乏条理性,自我管理能力也相应较低,从而产生拖延。②拖延与责任感之间呈负相关的关系,内向性格与拖延呈正相关的关系。③神经质分值越高的人情绪控制性差,面对任务和压力的时候容易产生焦虑,会采用尽量向后拖延任务的方式缓解不良情绪;神经质分值越低的人虽然情绪稳定,但缺乏时间的紧迫感,也容易拖拖拉拉的。
2.完美主义者
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行为,完美主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过高,他们不愿意急急忙忙地开始,一定要等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才开始工作,如果要求过高,不太切合实际,那么害怕自己不能完成会产生焦虑,便会拖延。
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会低估自己对任务的胜任力,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会频频体验到焦虑和无助,进而一再地推迟任务开始的时间[3]。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太过于注重别人的评价,非常在意自己的考试成绩、行为结果,常常感到焦虑,自尊心又特高,拖延的方式就成为他们缓解内心的焦虑和维护自尊心的小锦囊。
以上从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两方面分析了“95后拇指一族”大学生产生拖延症的原因,目的是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拖延现象,并找出原因,这样利于帮助自己找到应对拖延症的策略,尽早摆脱拖延症。
参考文献:
[1]蒙茜,郑涌.拖延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2-0123-03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LI Xiaobei, CHEN Liang, LI Guanghao, HU Minyue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knowledge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nd psychology and the data collected by interview, the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nd then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nature of the task, personal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ill work. In addition, student’s grade (low or hig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procrastination beha-
vior. At last,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paper makes sugges-tion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o overcome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mental factor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1 引言
拖延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1-3]。对高校大学生而言,学业拖延现象尤为严重。学业拖延是指学习者知道自己应该完成,却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或学习者最终完成,却不必要地推迟学习任务的行为[4-5]。国外有研究发现,高达95%的大学生有过学业拖延的情况[6]。
国内也有研究表明,78.1%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行为[5],并且这种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7]。学业拖延会对大学生产生直接的低学业表现、焦虑情绪和低生活质量等负面的影响[8-10]。
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生的学业拖延行为?学者发现学业拖延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过程,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11]。如有研究者发现,“大五”人格和自我效能感会导致拖延行为[12-13]。可见,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学业拖延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但目前研究对于造成学业拖延现象的原因多局限在个体性格因素,未有较为全面的深入研究。
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从严格监管的高中转变到大学的自主学习,处于人生重要塑形期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来自各方各面的影响。那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大学生形成拖延行为?大学生应该如何克服自身的拖延行为?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深入全面分析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为大学生提出策略建议。
2 基本概念回顾
研究者对拖延有不同的界定。有些研究者强调拖延的主观性,认为“拖延是个体在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由个体的主观性因素所引发的后果不良的、非理性的回避现实、无所作为的行为”[14];有些研究者则将拖延定义得更为具体,认为是一种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特质或行为倾向[15]。郭燕燕和范红霞将拖延细分为积极拖延和消极拖延,其中积极拖延指主动故意选择拖延,目标为争取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冲动,或者喜g在压力下工作,并享受高压下完成任务的[16]。
本文中的学业拖延是指学习者知道自己应该也愿意完成,却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或学习者最终完成,却不必要地推迟学习任务的行为[4-5]。
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个案访谈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的访谈对象为在上海市某高校就读的分布于不同年级和专业的30名本科生。访谈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1.83岁,男女比例为13:17,涉及财务管理等10余个专业。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
1)你或你身边的朋友有拖延行为吗?
2)你觉得自己拖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3)克服拖延行为成功/失败的关键在哪里?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访谈内容分析
1)大学生学业拖延的表现形式。通过访谈了解到,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具体发生在完成期末考试复习、个人课程作业、团队任务以及其他课程任务等过程中。受调查的30人中有23人(76.6%)表示在期末进行考试复习的时候会有拖延行为,通常是在考试的前两天或者一周之内才开始复习。频次次之,有18人(60%)表示平时在完成课程作业的时候会拖延,总是拖到时间紧迫、不得不做的时候,才去完成,如“拖到当天上课前才将作业匆忙地赶出来,有时候也会不交作业。还有一个同学是每次都要拖到万不得已才做,否则不会想到主动去做作业”。有14人(46.6%)表示在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的时候会发生拖延,如课前预习和拓展阅读。有7人(23.3%)表示在完成团队任务的时候,团队里有人会因为拖延而影响整个小组的进度。
2)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影响因素。经过分析和归类,受访者认为拖延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包括任务性质、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①任务性质影响。30位受访者中有17位表示,一部分教师对于作业要求非常宽松,一般不会有严格时间限制,哪怕超时,以后补交也可以。另一方面,有9位受访者提到,对按时完成任务缺乏相应的奖罚措施。完成得早没有奖励,超时了也没有严重的处罚。这样性质的任务潜移默化中成为助长拖延习惯的“温床”。此外,有7人表示在面对困难、烦琐的任务时,倾向于拖延开始完成任务的时间,或延长完成任务的周期时间。
②个人因素影响。在完成个人任务时,个人因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心理抵触、养成习惯和追求完美。有13人表示会因为缺乏学习动力而消极怠工,因此拖沓完成作业。频次次之的认为这是习惯问题,有11位受访者认为在学业上总是习惯性地把任务完成的时间安排在截止时间附近,同时又会在拖延之后为自己找借口,合理化自己的拖延行为。另外,有8位受访者认为有时候完美主义也会造成拖延行为。在面对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有的人太想把这件事情做好,以致迟迟没有行动。
③环境因素影响。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松散的学习氛围对拖延习惯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如在一个寝室“经常是大家要玩一起玩,要学一起学,最后总归是一起玩的时候多”。也有8位受访者认为缺乏监管的环境助长了大学生学业拖延现象。他们认为在高中期间学校往往严格监管,重视作业考试,而大学作业要求自由多变,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时间自由安排,这就为拖延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结果讨论 由访谈数据统计可得,86.67%的学生存在学业拖延问题,其中65%的学生的拖延行为较明显,甚至已变成习惯。在对访谈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后,上文已得出受访者对于学业拖延问题的解读和应对。而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受访者年级、心理、环境等信息,借以深入挖掘这些拖延行为背后的潜在影响因素。
1)大学生拖延行为和任务性质的关系分析。拖延是个人的一种选择,选择优先执行一部分工作任务时就会推迟其他的工作任务。但是这种选择会是随机的,通常情况下个人会首先选择喜欢的任务,推迟困难和烦琐的任务。另外,时间折扣角度指一件事情即使很重要,如果其结果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距此时的时间较长,就会产生时间折扣,个体会进而产生拖延[17]。所以,个体倾向于拖延奖励或惩罚有延迟的工作任务。
2)大学生拖延行为和心理因素的关系分析。由访谈结果分析得出,大学生的拖延行为与个人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较为明显的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存在非理性的僵化完美主义做事原则[18],具体而言是指认为一件事情与其努力去做反而具有失败的可能性,不如不去做,就算是承担较为严重的后果,最终还可以将原因归为“没有去做”,而不是“努力做了却做不好”,这种僵化的完美主义导致拖延。另外,学生已经存在的拖延行为可能会导致不好的成绩和情绪状态,继而产生不自信,持续助长拖延行为。
3)大学生拖延行为和环境因素的关系分析。高中期间,学习中一切听从教师指挥,教师教学生是“手拉手”领着教。而大学的教学模式发生改变,缺乏监管的教学方式为拖延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此外,大学生活多元化,闲散的学习氛围也催生了拖延。
5 建议与总结
策略建议 本文主要从任务性质、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三个方面讨论了造成大学生学业拖延现象的原因,基于对这三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对大学生如何克服自身的拖延行为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首先,正确对待任务,加强时间管理。应该培养大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正确认知,学会在不同的任务中,尤其是在有难度的任务中,发掘自己喜欢的或者擅长的部分,进而有动力去完成任务。此外,需要制订高效、可行、灵活的任务计划,并坚持执行计划。与此同时,在按时完成任务之后,也可以给自己一定的奖赏,以增强成功的体验。
其次,培养积极情绪,提升个人成就感。拖延行为都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焦虑,过高的焦虑水平对人对事皆无益。因此,学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消极情绪要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更要关心班上的问题学生,努力为学生建立产生积极情绪的情境,如良好的班级气氛等。
最后,强化团体作用,营造良好氛围。造成学业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中严格监督与大学自由环境的反差。学校可以提倡发挥团队(如班级、寝室、社团等)的作用,实行团队监督机制。严格意义上来说,团队监督并非心理层面的应对措施,但它普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学业拖延者。
研究贡献与不足 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例,研究学业拖延行为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为大学生认识与克服自身拖延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两点:
1)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通过访谈的方式进行交流,能较深入地呈现大学生学业拖延的现状;
2)本文分别从任务性质、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拖延行为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更为全面综合地解读了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影响。
然而,本研究在得出一定结论的同时仍存在诸多不足,比如研究样本数量有限,主要针对同一高校的学生等,还需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蒙茜,郑涌.拖延研究述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4):9-12.
[2]孙旭.大学生拖延行为研究[J].时代经贸,2012(10):
51-52.
[3]冀嘉嘉,吴燕,田学红.大学生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5):482-487.
[4]杨志刚,王红怡.学习拖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18(3):79-82.
[5]王凤.大学生学业拖延F状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
2013(30):6-7.
[6]Ellis A, Knaus W J. 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M].New York: Institute for Rational Living,1977.
[7]陈小莉,戴晓阳,董琴.Aitken拖延问卷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22-23.
[8]沈烈敏.学习中投机与懈怠心理对学业不良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6):746-747.
[9]张弘毅,李运佳,韩婷婷.大学生学业拖延现象的心理学分析及其治理[J].行政科学论坛,2010,24(1):202-204.
[10]庞维国,韩贵宁.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与成因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6):59-65.
[11]李嫱.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拖延的关系[J].价值工程,2012,31(27):264-265.
[12]顾琳B.拖延及其应对方式[J].知识经济,2012(16):53.
[13]薛玲玲.自我效能对大学生情境拖延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4]李先锋,张新萍.拖延行为的心理解读和自我改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0-64.
[15]徐爱红,徐梦吟.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23(1):26-28.
一、拖延的界定
目前学界对于“拖延”的定义难以统一。由于研究对象和情境的不同,研究人员对拖延定义的侧重点也不同。认可度比较高的定义是:拖延行为是指个体在面对繁杂的生活事件时不能做出合理的安排,对计划要做的事不断拖延,在能够预料到拖延会导致恶果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具有自愿、回避和非理性[1]。
二、影响拖延的因素
(一)年龄。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拖延行为会减少。O’Donoghue和Rabin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减少拖延。
(二)责任心。责任心高的人做事坚决果断、意志坚强,有较强的成就动机,责任心高的人目标导向明确、坚持完成任务;而高拖延者倾向于不能正确估计完成任务所需时间、延迟任务的完成以及缺乏目标导向的活动。Simon[2]研究发现,不论是在自我报告法还是在观察法中,责任心与拖延之间的负相关都达到显著水平。
(三)焦虑。Solomon & Rothblum (1983)认为,随着任务期限的临近,个体会体验到更多的焦虑,而为了减少这种焦虑,个体选择了拖延,因此拖延是减少焦虑的一种方式[3]。然而,一些研究发现在远离期限时,拖延可以让个体焦虑减少,但随着任务期限的临近,拖延者会体验到更多的焦虑。
(四)冲动。焦虑是一种“行为抑止系统”,而冲动被认为是“行为激活系统”,冲动有时可以激励人们追求一些东西,但是过分活跃可能导致做决定太快、注意范围缩小的情况,这些将导致个体拖延行为。由于冲动让人更多关注即时激励,而忽略长期责任,因而冲动的人们更可能拖延。
(五)抑郁和悲观。抑郁和悲观与神经质、非理性信念等关系密切,即悲观者常有一些非理性信念,而抑郁却被认为源于非理性信念[4]。抑郁者常常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快乐,容易缺乏能量并且不能集中精力,使抑郁者完成任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六)完美主义。Onwuegbuzie(2004)通过研究研究生的拖延和完美主义发现,指向自己或他人的完美主义与拖延不存在相关,而“尽力满足别人对自己的期望”的社会决定的完美主义者与学业拖延呈显著相关。“拖延”这一行为模式常出现在完美主义者身上,表现出过度的准备,而迟迟无法开始执行。
(七)任务特征。拖延包括自动从多种行为或任务中选择一种行为或任务。一般说来,对于个人越重要的任务越不会拖延;任务难度往往和任务复杂性相联系;任务难度也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的多少,需要的知识技能越多,任务越复杂,人们越容易拖延;令人乏味、产生挫败感和怨恨的任务与拖延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八)家庭教育方式。已有的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与他们的学业拖延行为是相关的,专制的教育方式预示着孩子的拖延行为。这与前面提到的学业拖延是对权威、控制的反抗是一致的。
三、拖延相关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拖延观。从焦虑和自我防御的角度来看,个体一再拖延、逃避任务的完成是因为他们的自我受到了威胁。一旦内在或外在的事件往往会打破心理平衡,便会产生大量焦虑。拖延可以看作是一种防御机制,是因为任务本身对自我构成的威胁而引起的逃避行为。面临任务时,个体无意识的采用拖延的方式,掩盖、伪装了拖延的真正原因,否认任务所引起的焦虑、无助、挫败、自责和不满阻断了个体对自身内部的感知,进而支持自尊,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
(二)心理动力学观点。心理动力学理论摈弃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僵化结构,但接受了它的关于人类行为动力模型的其它方面。心理动力学家相信,早期童年经历对以后个性发展的影响,以及某一时期的情感可能是通过各种方式象征性地得到表达,而不是直接表达的。拖延与一个人的早期童年经历(尤其是童年时的挫折经历)有关,是这种经历在成人后的一种象征性地表达。
(三)行为主义观点。行为主义者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角度来思考拖延问题,认为拖延是一种习得的习惯,是从个体对愉快活动和短期奖赏的偏好发展而来的,这使得拖延者的记忆中比非拖延者有更多的成功“赶工”的事例。拖延也能减少不愉快的刺激,形成负强化。当任务越使人感到不愉快,个体拖延可能性越高;获得报酬的时间越长,人们越可能出现拖延。当接近任务的最终期限时,拖延行为明显减少。
(四)认知心理学观点。认知取向的学习拖延理论虽然出现的较晚,但其影响却更大。Ellis和Knaus(1977)认为,拖延与不合理的担心和自我批判有关。拖延者这种不合理恐惧的根源,在于他们对怎样才算是充分完成一项任务标准的不合理的认知。在标准太高的情况下,失败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为使自己能在失败后心里好过些,拖延者就迟迟不动手完成任务,直到任务己无法按期完成。拖延者的逃避行为为他们由这种行为所导致的不可避免的失败找到了一个最便宜的借口。这样拖延者的任务完成不佳就可以归责于时间有限,甚至是懒惰,而不是能力不行。
四、不足与展望
在研究对象上,目前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样本和行为种类有限;在测量方法上,主要采用自我报告法。而实验法以及纵向研究设计不足;特质拖延研究多,对状态拖延研究很少;个体拖延研究多,群体拖延研究少;少有跨文化的研究。因此,关于拖延应加强这几个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关雪菁,薛玲玲.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广东:高校教育管理,2007(3):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