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人性与心理学的区别

人性与心理学的区别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6: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人性与心理学的区别,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完整和独立形态的心理学,只有散欠的心理学思想,是科学心理学的不成熟的前身。这种“画地为牢”的方式限制了我们对中国心理学的深入全面的分析。

中国心理学根植于中国哲学,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的西方科学心理学有本质的区别,刚才也说过:中国心理学属于生活智慧是通过总结心理生活的直观经验得出的具体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是对心理生活的价值认定,并且只有经过个人的直观体悟才能把握。因此,它常常不是心理生活的知识,而是心理生活的智慧或实在的方式。另外,西方科学心理学以获取人的心理事实的知识为中心,主张“价值无涉”,而中国心理学以解决人的心理生活中的问题为中心,关心的是人的生活幸福。

因此,中国心理学是人本化和值价定向的,它关注人丰富复杂的内心生活,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它着重的不是对心理事实的客观说明,而是对心理生活样式的价值判断和构造。在中国本土文化中,延续最久、传播最广、影响最大是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他们不仅相互区别对立,而且相互吸收融合。

从天人论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但并不忽视人,老子曰:“地大、天大、道大,人亦大。”天人伦主要考察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而人贵论则重在考察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其他生物相比,人自有其卓越和优良,《尚书》: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论语》子曰:天地生,人为贵。那么,人以何为贵呢?荀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也就是说:人贵在有理性思维能力,有潜在的道德能力,可以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这是中国传统心理学最为可贵之处。潘菽指出:“人贵论是说,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东西,因此人也就是最为值得并最有必要由科学来予以研究理解的东西。心理学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会忽视自己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即阐明人的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和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没有这样的认识,就会把人与动物以至一般生物混为一谈,以至心理学模糊或完全无视自己最核心的课题。

如果说天人论,人贵论是从宏观和中观的角度将人与自然和动物相比较,从外部确立了人的地位,说明了人获得幸福生活的理由,那么性善论则进一步从微观上阐明人生幸福的内在根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有性恶论,性无善恶论,超善恶论等,但性善论却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如《三字经》开篇即指出“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性善论认为人自出生起就禀承了自然的优良品性,正如康德先天综合判断,人生就是将这些优良禀性逐渐展现,发扬之的过程,比如孟子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强调仁、义、礼、智四端是人的天性,而不是外在于人性,故而孔子说:“吾欲人,斯人之矣”;道家更是强调人的本真状态,即赤子之心,老子指出:“含德之后,比于赤子。”只有减损知和欲,归复赤子,才能把握道,同于大通,佛家强调真如是体,故众生皆有佛性,即便是十恶不赦的刽子手也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均是说人性皆是善良的,故儒者可以成圣,道者可以成仙,佛者可以成佛!需要指出的是:性善论虽然肯定人的本性,即人的心理起源是善良的,但也仅说明人具备了向优良和幸福生活发展的可能性,要想使此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则需要在现实的社会实践生活中“身以载道”,即实践人生。

总之,性善论将中国心理学导向“人”的心理学因为性善论基于对人的信任,肯定,尊重和宽宽,可以说这使得中国传统心理学是温暖的,充满“人味”的,而不是像西方科学心理学那样,以“实证科学”的方式理解,抑制甚至作研究对象的人。

天人论,人贵论与性善论三者是相互循环和贯通的:循环表现在三论的相互论证,如天人论认为人与自然是相同的,而作为天人相通的基本依据是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贵于万物,有在于人具有万物所不具备的先天优良本性,而此本性又恰恰来源于天之禀赋。因而要论证天人论,须以人贵论为前提,而要证明人贵论成立,又须以性善论为基础;当追究性善论的根据时,竟然又是天人论。

贯通则表现在三者在本质上一致,天,人,性都不过是形而上(道)在三个不同层面的表相而已,三者是同质同构的,所以天事与人事,人性与天性,可以相互投射,映照互相沟通。

心理学起源于欧洲,却在美国获得了发展,并且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这种心理学在内容上是去文化的,在方法论上是实证主义的,是对人类行为所进行的一种独立——依存式的分析。在这种分析中,文化被作为一种准自变量,行为被视为一种因变量。而文化对于本土心理学而言,不被视为一个变量、一个准自变量、一个范畴(如个体的或集体的),或是个体行为的综合。它是个体在与自然和人类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要出现的特质。在本土心理学的性质上,有学者明确指出它具有“文化契合性”。

通过对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及其理论支点的考察,我们认为:天人伦,人贵论,性善论,相互循环,贯通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观念,即“天人合一”观,并固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思想和核心理念,并与中国人的心理生活和行为紧密的契合在一起。进一步说,此三论的贯通融合使中国文化并不表现为坚固的宗教或客观的自然理论,我们无法从这个整体的文化中分离出哪是宗教,哪是科学,哪是实体,哪是理性,哪是自然,哪是人文等因素。因为,这三论在揭示中国人心理生活方面是由表及里,自外而内,层上递进的。这种密不可分文化契合性也说明了中国传统心理学是整体主义而不是还原主义的。

参考文献:

篇2

第一,心理学早期开拓者们无法摆脱传统哲学的束缚。早期心理学脱胎于哲学,虽然冯特等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家力图从反形而上学的立场来确立其认识论和方法论,但也没有超越传统哲学的基本逻辑,即试图在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中追求意识与心理的本质与规律。心理学力主研究作为科学世界的心理与行为现象,而作为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语言就被存而不论了。冯特认为心理学与自然科学一样,都是关于经验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直接经验。行为主义则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可以外部观察的行为,坚持以客观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而精神分析则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无意识现象,特别是潜意识现象。这就决定了心理学无法关注生活世界的日常语言。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在心理学中的缺席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传统心理学探究的两大主题是“心理”与“行为”。心理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的漫长的学科孕育和演化的历程中,心理学所观照的对象经历了从人的“灵魂”到“心灵”的转变。1879年以后,心理学演变成为研究“意识”之学。到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心理学又成为研究“行为”的科学。60年代以后,心理学已经成为研究“行为和心理”的学问。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心理学应该是研究“人性”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不断嬗变和演化,一方面反映和诠释了当时哲人及心理学家所处的时代精神和他们研究旨趣的变化,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汉所说,每一种解说都有哲学观点与文化视角,没有某种哲学观点,你几乎不可能做出一般解释。每一种观点都有它的形而上学假定和那个时代的文化意义。西方心理学史家波林、墨菲、黎黑等人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相同或是类似的观点,将时代精神视为心理学流派、观点、思想的决定要素和力量。

正是传统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和现实主题决定了“语言”在传统心理学中的失落。语言的缺失在华生的行为主义构架中尤为明显,在行为作为心理学唯一的合法研究对象的情境下,语言在其中的地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主流心理学对语言毫无关注。深受实用主义影响的米德就首先将语言问题引入了社会心理学,因为实用主义坚持将经验生活视为一个整体加以把握,而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正是承认了语言的重要性。

米德希望经由语言沟通和符号互动这些外在现象去透视人们内在的心灵过程,尤其是人格自我的分化和成长,由此语言问题被视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米德的创见还不能视为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但它无疑吹响了走向这一重要转折的号角。米德对语言学的研究作为社会心理学问题的基本层面,事实上已经为心理学话语实践提供了一个可能性前提,即主体间共享的社会文化、时代背景。人际间借助语言进行交流,但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一种心理文化现象。不同的语言交流来自不同的心理动因和交往需求,不同的心理动因、情感、认知会表现为各种形态的语言问题。

二、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的理论溯源

语言学转向的一个重要理论传统就是法国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破除了主体中心主义的迷思,使得语言从逻辑中解脱。结构主义致力于求证语言学的概念和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议题具有重要意义:语言学为他们提供了某种其所缺乏的严格性,尤其是索绪尔(F.Saussure)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这被视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出发点。这一区分具有广泛的理论蕴含,语言研究从偶然性和语境的局限之中摆脱出来,人类经验同语言象征双重性的密切关系受到重视。

尽管后结构主义在诸多理论立场上与结构主义相悖,但对语言的关注成为两者共同的旨趣。构成后现代知识基础的后结构主义反对一直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逻格斯中心主义,逻格斯中心主义将意义、实在法则视为不变之物,把它们作为思维和认知的中心。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语言是思维的再现,文字是语言的再现,写作是思维的表达。在后结构主义看来,人们原以为有中心和本源的地方其实并没有什么中心和本源,一切都变成了话语,变成了充满差别的系统,在系统之外不存在所谓的超验所指。

可见,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后结构主义,都极其重视日常生活阐明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这一观念对心理学具有深刻影响。尤其是随着西方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其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心理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这些后现代心理学理论所运用的解释与结构的分析方法,不仅消解了两极因素、二元形式的对立,而且突出了语言在我们认知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无论是我们的感觉过程还是我们的理解过程,无不渗透着语言的影响。

此外,解释学传统也是语言学转向的重要理论渊源。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的哲学主题就是对语言进行哲学关注。语言是经验世界的重要维度,在语言中自我和社会得以展现,语言与现实世界并非对立,而是内在统一的。现代的哲学解释学认为,人类运用语言来理解世界和表达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反过来看,语言又是对人的理解方式和理解程度的表达。因此,对于语言的分析,就不仅仅是分析人所理解的世界,而且首先是分析人对世界的理解。这后一种分析,就是对理解的理解。由此,哲学解释学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看法,即:人创造了语言,但却从属于语言;人创造的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人自己的存在方式。从这种角度看,就不是人在使用语言,而是语言构成人的存在。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伽达默尔所说的“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等等,都是对这种观点的不同形式的表达。

从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史来看,将“语言”问题带入到心理学的尝试则要归功于现象学心理学。在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影响下不少心理学家致力于建构旨在揭示日常生活世界的心理学理论。现象学心理学关注主体间性,强调理解他人行动之时要强调言说者的姿态、声音、字面意义和意图。

在某种程度上,心理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是上述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这一知识潮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这一知识运动的拓展。但心理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则直接为洞察日常生活世界提供了具体视角。

三、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的发生

当代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除了其深厚的哲学的渊源和理论背景之外,更有其全面展开的心理学研究的现实基础。

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主要考虑的是语言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功能与关系。心理学研究中的各种问题的争议,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归结为语言的表述和解释问题。“语言学转向”的革命意义并不在于彻底否定传统,它与传统心理学的根本区别并不在研究对象上,它同样研究心理和行为,但是它改变了研究的策略,这就是把心理学不只是当作一种知识的体系,更是一种活动的体系,是确定或发现人性意义的活动。既然思想或信念其实就是语言,我们只有通过语言的研究才能把握思想,没有不通过语言表达而独立存在的思想,那么,对于传统诸多纠缠不清的涉及实体或建构的地方,采用“语义上行”的方法,即把所讨论对象的本体论地位悬置起来,而用统一的语言语词进行表达和重新解释并达成一致,从而避免无益的争论,这无疑是一种有利的必要的策略。

话语分析是当代语言学转向在心理学中的反映。传统的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人认识世界、表达观念的符号或工具,能够提供对于世界或事实的准确描述。心理学的话语分析则关注由于语言使用的目的和情境不同所导致的歧义性及语用的复杂性。由于人总是借助于语言媒介来理解世界,语言因此成为“意义的家园”,成为人们用以建构世界的有效工具。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对话语(语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把话语生成过程的内在心理组织结构看做是人脑中各个相互作用的活动阶段的完整连续体现。按照他的观点,话语的生成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动机;第二阶段是思维(相当于现代语言学术语“话语意向”);第三阶段——在内心词汇间接表现出来的思维(相当于现代心理语言学中的话语表达的内部程序);第四阶段——外部词汇意义间接表达出来的意义,或者说是内部程序的实现;最后阶段——意义在词汇中的间接表达,或者说是话语的声学和发音实现。这是维果斯基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之一。他对话语研究的心理学观点不仅是这一方向研究成果独特的总结和综合,他还提出了意义是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关于物体意义的概念,关于话语生成过程的启发性思想。因此,从追根溯源的角度来看,维果斯基理应被视作现代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事实上,语言学转向之后,话语分析、话语形态、话语结构以及表达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并直接进入到心理学的视野,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话语分析作为一种研究的立场,在心理学领域不断发展渗透,同时也逐渐成为一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当话语分析在心理学中集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于一身时,就为一种“新”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前提。在此基础上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已经形成,这就是从“语言或话语”的考察心理学研究的话语形态、话语伦理、话语结构以及话语生成。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全新而独特的心理学形态——“话语心理学”。

在心理学领域内,话语研究在理论上的连贯性并非很明朗。目前,这一取向的研究及理论概括基本上围绕着对当下心理学的理论概念、观点或分析实践的批判而展开。“话语心理学”一语的提出,目的在于将这一领域现有的知识发展成一种连贯的话语取向的另类观点,并以此强调:这是一个有关心理研究的可能的范式,而不仅仅是一种经验分析的模型。

话语心理学总的说来关注人们的实践:沟通、互动、争论,以及这些实践在不同场景下的组织。话语心理学被认为是一门体现了语言学转向的“新心理学”。相对于“传统的”主流心理学,话语心理学有其独特的原则(PP.66~69):第一,许多心理现象被解释成话语的特性。话语可以是公共的也可以是私人的。公共话语是行动,私人话语则是思想(thought)。第二,对符号体系的个体的及私人的运用构成了思维(thinking)。而这一运用来自于人际话语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人文环境的主要特征。第三,心理现象的产生(如情感、决定、态度、人格展露等等)在话语中都有赖于行动者(actor)的技能,有赖于他们在共同体中相关的道德立场以及所展开的故事线索。这些原则的内在意义表明,话语现象并不是隐匿的主体性心理现象的显现。话语现象就是心理现象。话语背后并不存在心之活动的影子世界。人们不过是在人际话语过程中,将私人话语转变为公共话语,亦即将思想转变成行动而已。然而,同时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人的言语并不是为了回应人的早已存在的、组织良好的思想而说的。人不可能将某种“内在的”意向或思想准确地转换成“外在的”言语表达。因为,正如维果斯基所言,“思”的可能性是在语言中构成的,思维是一种“内部言语”形式。

传统心理学认为存在一种心理实体,例如态度、人格等,而谈话、行为都可由这种心理实体生发出来。研究者便是用这些心理实体来解释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这种解释被称为内在心理的解释。话语心理学认为不存在着能够脱离人们语言的客观实体,相反,社会世界和个体是被言语实践所不断建构的。心理自然也是社会的建构,是一种言说的社会实践,而语言则是建构的积极媒介。因此,对话语的关注便不是要从话语中透视出某种客观实体的存在,而是分析话语如何不断建构社会世界。研究关注的不是内在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而要勾勒出这一言说实践的过程及后果。将话语置于研究的中心,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能够将心理学的关注与社会分析结合起来。传统的心理学将话语与行为、主体、心理过程区分开来。话语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话语的具体过程,而且这些话语实际有着种种的行动取向时,话语的生产者就不仅仅是“主体”,而且是“行动者”,这样一来,对话语过程的描述和分析,也必然是对具体的心理和行为过程的描述和分析。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话语分析的方法从而超越内在心理的解释,一方面能够摆脱对实验方法的依赖,另一方面也能够与整体分析结合起来,冲破个体主义研究的樊篱。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发生了。

四、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的评价与反思

语言学转向引起了心理学理论深层次的、多方位的变革,其中最根本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当代心理学对日常语言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与关注,日常语言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中的对话,这就把心理学研究引向一个交往世界或者一个对话沟通的世界的,也就是区别于科学世界和生产世界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未主题化、未专业化,人们自在地呈现真实本性活动的世界。从“生活世界”来研究人的心理生活,此时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不是控制、规训,而是人性的解放、和谐与自由(PP.36~38)。心理学不应再去构造能规范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种种理论模式与模型,而是在人们的交往行为和话语活动中启迪心智、激扬潜能,通过对各种文化的和实践的阐释发掘出被深埋多年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因此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促使心理学的理论追求开始从本质论转向存在论,在思维方式上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在心理科学观上从自然主义科学观转向社会文化科学观,在文化模式上从单一文化模式转向多元文化模式。只有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理解和实现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并且也只有通过生活世界的日常语言的展开,才能真正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主体间的关系理解和实现人们的心理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与思维方式的变革是互为前提的。

篇3

积极心理学是一项心理学领域上的革命,为我们揭示了区别于传统心理学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利用心理学为主要研究手段,对人类道德和力量的积极心理学思潮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自提出以来在多种领域广泛应用,将该理念应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可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积极心理学,不断改善自身理念上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象进行调查,发现只有58%-60%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其余的40%-42%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甚至没有规划。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职业规划意识薄弱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在校大学生不能对自身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不能明确就业方向和主观就业途径。其次是大学生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最后,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育力度上存在欠缺,一些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虚而不实,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2.职业规划存在方向错误

 

当前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价值标准上更趋向于现实主义,而所谓的现实主义就是一份“好工作”。在职业去向上,多数大学生均希望去大城市的政府、机关、大企业工作,希望就业单位能够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在选择职业时,过分的注重个人报酬和个人劳动所得,甚至其想象中的劳动报酬已超越了城市的平均水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方向上错误,就业方向趋于功利化,自身情况难以适应现实就业情况,这则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出现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中小企业缺乏人才。

 

3.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规定在校大学生人数与就业指导专职教师人数的比例为500:1,而就我国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现状而言,达到500:1的比例仍存在较大困难。此外,就业指导教师的资历相对较浅,多数教师均未接受专业的岗前培训。或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本身就业经验较少,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趋于理论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也只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扶持等初级阶段。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

 

积极心理学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积极的研究方向,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不仅吸取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同时,融入人本主义中的经验分析法和现象学方法。传统心理学研究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向人类展示了人类个体的缺点、个体存在的内在缺陷,但却很少对人类的潜能和优点进行解释。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人类似乎将自身限定在合理活动范围中的黑暗、卑劣区域。而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对人性的积极方面进行研究,更加强调对人性的价值进行研究,兼顾社会个体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强化主观体验意识,增强价值观念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就业市场,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和职务,更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在于强化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职业素养,提升自身的行业竞争力,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需要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教育,考虑就业待遇,但务必认清当下的就业形势,了解自身与职业间的距离感。只有选择与自身兴趣、爱好相符的职业,才能激发自身的工作兴趣和潜能,更利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此外,在大学生就业中,自主创业是就业的重要选择,大学生只有参与其中,增强自身的体验意识,在规划和就业中发现自身价值,感受到就业的乐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取向。

 

2.培养积极心理因素,开展多角度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始终贯彻积极心理因素的影响价值,例如,实现自我肯定、自我认知、价值实现、自我效能感、自信等心理。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感,为其选择适合的就业方向,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及创造力等。因此,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首先需要学生正确的认知自我、了解自我,其次需要借助体验式课程培养个人能力,激发潜能,最后,需要倡导大学生创新性就业,激发其创造力。

 

四、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