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导尿病人的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48-02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中167例患者均为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颅脑损伤的患者,男95例,女77例,平均年龄49岁。神志清楚69例,烦躁64例。神志清楚均未导尿,烦躁有15例导尿,昏迷者全部导尿。
2 方法
2.1 健康指导:因患者烦躁或昏迷,应向家属介绍导尿的目的和重要性,以及导尿的过程,并得到家属的配合与理解,同时要保护患者的隐私。
2.2 预防感染:导尿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导尿后每天用0.5的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导尿管近外阴端两次[1],大便污染时及时清洁,消毒,也可将消毒敷料持续置尿道外口。患者每天补液量应可维持每天尿量不少于2000ml,每周更换导尿管,每日更换集尿袋,有血迹和絮状物随时更换,定时排空集尿袋。导尿管与集尿袋应连接紧密。引流管保持通畅,避免弯曲,打折,受压,堵塞情况发生。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和尿量,若发现尿液有浑浊,沉淀请示医生给予膀胱冲洗,用0.9氯化钠250ml加庆大霉素16万U滴入膀胱并保留20min。每周尿常规检查一次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集尿袋固定与床的侧面低于膀胱15-20cm处,避免挤压尿袋,以免尿液逆流。
2.3 预防尿道损伤:护士熟悉尿道解剖特点,选择粗细适宜的尿管充分尿管后插入,如遇尿管插入不畅切忌粗暴操作,应查找原因,烦躁患者应让陪护加强理,防治患者自己拔出导尿管,昏迷患者翻身时应保护导尿管,防止导尿后因拔尿管损伤尿道。
2.4 避免脱管的护理:插管后向气囊内注入适量15-20ml为数位的灭菌注射用水[2],男7-10ml,女10-15ml,将引流管从患者腿下穿过,固定集尿袋时将引流袋留有足够长度,避免翻身时牵拉引流管造成脱管。躁动患者使用约束带适当约束,以免将导尿管拔出。
2.5 置管方法:女性患者见尿液流出后再进入4-5cm,,使气囊完全进入膀胱才能向气囊内注水。成年男性尿道长约16-22cm,且粗细不一有三个狭窄(尿道内口尿道外口尿道膜部),两个弯曲(耻骨下弯耻骨前弯)[3]。尿道长度因个体差异,疾病影响而不同,如男性过长以及前列腺增生可使尿道延长,如气囊导尿管置入不到位,气囊未完全达到膀胱三角区,此时注入液体气囊充盈可使尿道过度扩张,压迫和撕裂。因此男性置入气囊导尿管至气囊入口与引流接口分叉处再注液更安全。
2.6 膀胱功能的训练:采用间歇的方法,遵医嘱适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昏迷患者根据输液量多少酌情2-4h一次,每次前压迫膀胱建立患者排尿反射,维持膀胱肌肉张力。静脉点滴20甘露醇后半小时一次,因该药物属高渗性脱水药,使脑组织间的水分通过渗透作用进入血液再由肾脏排出,使尿量增多。
2.7 拔管时机膀胱充盈时拔出尿管[4]。拔出尿管前将消毒后的开塞露注入膀胱内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引起排尿反射促进排尿,并能解除尿道括约肌水肿。
2.8 拔管后处理:采用热敷按摩膀胱区的方法促进排尿。清醒患者屏风遮挡患者,提供隐蔽的环境,通过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等,利用条件反射促进排尿。安慰患者,缓解急躁情绪。对于不习惯卧位排尿的患者,情况允许也可扶患者坐起排尿。
3 小结
脑外伤病人一般都需要长期导尿,采取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尿道损伤及尿道感染,并为拔除导尿管后病人能自行排尿创造条件,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静. 留置导尿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29
[2] 汤国娇,魏清风.术前留置双腔导尿管囊腔内最佳注水量的探讨.护理进修杂志,2010,25(8):678-679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015-01
留置导尿管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护理操作,由此引发的尿路感染,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医院感染。因此,在临床上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加强责任心,降低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减轻病人不必要的痛苦。我院2013年3月-2013年5月探讨了不同干预措施对留置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3年5月我院泌尿科因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病变、膀胱肿瘤等疾病需要留置导尿管病人64例,男48例,女16例;年龄17~80岁,平均48.5岁;留置导尿管前尿细菌培养均为阴性。随机分为3组,A组19例,B组18例,C组27例,3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A组留置导尿管后未用任何抗生素;②B组全身应用抗生素,留置导尿期间静脉输注抗生素,每天2次;③C组全身应用抗生素配合局部抗生素冲洗,即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外,用0.2%甲硝唑250ml加庆大霉素1.6×105U行引流管及膀胱冲洗,每天2次,半小时后排出尿液,并用0.1%碘伏消毒导尿管外口,同时配合会阴护理每天2次(先用生理盐水棉球清除尿道口周围及整个会分泌物,然后用0.1%碘伏棉球擦拭消毒)。3组病人均采用密闭式引流,从留置导尿管即日起,隔日按无菌操作收集尿液送细菌培养,尿培养细菌数≥105/mt定为尿路感染。观察并比较3组病人第2天、第4天、第6天、第8天、第10天、第12天、第14天细菌感染阳性率。
2 结果
不同组别病人随导尿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尿培养细菌阳性率增高,C组相应时间细菌感染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
3 护理
留置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约占整个院内感染的40%,因此,加强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其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转
3.1 选择尿管粗细适中,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导管在尿道内移动摩擦,特别是男性病人导尿管与尿道之间成角都可能加重尿道损伤及尿道感染,因此操作要轻柔,避免男性尿道在耻骨下角处成角,并将尿袋及尿管妥善固定,以防意外拖拉,损伤尿道,尿管脱接或打折。
3.2 随时巡视病房,保持尿管通畅 检查尿管是否通畅,严密观察引流液颜色、量变化,及时放空贮尿袋,以防尿液过满,病菌随尿液逆行导致导尿管腔内逆行感染,曾有报道此项感染约占尿路感染的20%。导尿管引流部分连接要严密,引流系统密闭不严也是导致其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临床工作中一定要高度重视。
3.3 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 导尿管留置时间与其病的发生率有密切关系,一般说它可以每天以8%~10%的速度递增,长期留置导管的病人几乎100%发生菌尿。本研究对64例留置导尿管病人的观察发现,随着导尿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引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应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并按规定2周更换1次导尿管。
3.4 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 留置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但其侵入方式皆为逆行感染,并且以导尿管外逆行感染为主,约占尿路感染的80%,多见于自身菌丛感染,所以加强导管外的细菌防范和清除也是临床工作中降低感染发生率的关键。本研究中,应用抗生素加冲洗在很大程度上延缓并降低了尿路感染的发生。
3.5 全身联合局部应用抗生素 全身应用抗生素可杀灭尿液中的细菌,延缓尿路感染的发生,但很快产生耐药性,难以完全杜绝其病的发生;局部应用抗生素是否可阻断逆行性感染延缓或杜绝尿路感染的发生,前几年有争议,曾有报道用10%碘制剂从导尿管与引流管连接处注入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断逆行性感染,有效阻止留置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但也有报道,认为抗感染药物冲洗反而产生更多的耐药菌株。近几年来,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临床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采用全身、局部、联合应用抗生素收到良好的效果。本研究显示,0.1%碘伏是表面杀菌力很强的一种消毒剂,作用快、毒性低、刺激性小、对皮肤黏膜无损害而且抗菌谱广,对多种细菌和病毒都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庆大霉素抗菌活力强,体内不被代谢,主要以原形经肾排泄,尿中浓度高,可杀灭尿液中逆行侵入的细菌,有利于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且抗药性产生慢,多为暂时性;甲硝唑对厌氧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适用于密闭式引流系统,防止尿路厌氧菌感染。
本研究显示,全身应用抗生素配合局部抗生素冲洗疗法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细菌逆行感染的途径,明显延缓了尿路感染的发生,是近期延缓降低或杜绝留置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措施。
1 临床资料
17例出现并发症的病人平均年龄57±6岁。脑出血3例,呼吸衰竭4例,复合外伤4例,MODS 6例;第一次导尿4例,更换尿管13例;损伤出血5例,拔管困难3例,尿道口狭窄1例,血尿1例,冠状沟缺血溃疡1例,尿路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6例。
2 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2.1 损伤出血5例
其中有2例是第一次导尿,3例是第二次导尿,插入导尿管时有阻力感,导尿后无尿液流出,4例沿尿管有出血,其中2例出血量较多,B超在膀胱内看不到导尿管,2例可疑尿管插入尿道夹层,给予抽出气囊内水后拔出导尿管重新导尿,生理盐水500ml膀胱冲洗,并用白眉蛇毒血凝酶1ku肌肉注射,1ku静脉推注后出血逐渐停止。1例是拔尿管后出血,是由于水囊壁硬化划伤尿道所致[1]。
2.2 拔管困难3例
均发生在更换尿管时[2],1例无法从气囊中抽出注入生理盐水,从尿管分叉处剪断尿管,每次内移2cm,使水囊得水流出后拔管成功,2例抽水后无法拔出尿管,行持续牵拉并转动尿管后拔出。
2.3 尿道口狭窄1例
因尿管压迫局部引起缺血和炎症所致,给予0.05%的络合碘消毒,每日2次,待水肿减轻,沿尿管注入无菌石蜡油少许,拔出尿管。
2.4 血尿1例
病人第一次导尿800ml后出现血尿。给予生理盐水500ml膀胱冲洗后,凝血酶1000u加入生理盐水200ml行膀胱灌注,保留1小时。每日2次。出血逐渐停止。
2.5 冠状沟缺血溃疡1例
包皮水肿病人,做会阴擦洗后没有把包皮翻下来,嵌顿于冠状沟,造成溃疡。用0.05%的络合碘消毒冠状沟溃疡处,涂云南白药,每日两次,然后用无菌纱布将包皮翻下来,溃疡逐渐愈合。
2.6 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6例
6例病人均为持续导尿1周以上病人,因发热,行尿培养证实为尿路感染,给予联合使用抗菌素的同时,更换导尿管,1∶5000呋喃西林500ml膀胱冲洗,每日2次。
3 讨论
男性病人尿道长,有3个狭窄、2个弯曲,加之个体差异较大[3]。因此男病人导尿较女病人导尿更易发生并发症,男性病人导尿并发症基本上都是由于导尿或护理不当造成的,因此,正确的导尿方法和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导尿并发症的发生。
3.1 掌握正确的导尿方法和注水时机[4],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成年男性病人一般选择三腔气囊Foley14 ~16号导尿管,用无菌石蜡油至尿道口注入尿道,插入动作轻柔,避免暴力操作损伤尿道粘膜引起出血,遇有阻力较大时切忌用力插入,尤其是使用尿道探子带管插入时,以避免损伤尿道或插入夹层,可用利多卡因凝胶由尿道口注入,起到松弛尿道的作用,减轻疼痛及疼痛引起的尿道括约肌痉挛,减轻阻力,减轻对尿道粘膜的刺激,减轻病人的痛苦,利于插管成功。老年危重病人常患有前列腺肥大,导尿管常不能顺利插入,可协助病人取侧卧位,垫高臀部呈30°即可插入。个别不能插入的病人可将导尿管顶端自侧孔钻入5mm,取直径1.5mm比导尿管长约50mm的针丝,距前端15mm处弯成约145°,将导丝绷紧状固定于导管中,可克服金属导尿探子太硬易损伤尿道及普通导尿管太软不易插入的特点。男病人导尿一般插入20~ 22cm,但男病人尿道个体差异大,导尿管顶端到气囊有5 ~ 6cm,因此一定要见有尿液流出再插入6cm以上,然后向气囊内注水,避免将尿管插入后尿道或虽尿管开口在膀胱,但气囊还在后尿道,注水时造成后尿道损伤。注水时清醒病人无明显不适则说明气囊在膀胱内,如果注水时病人剧烈疼痛,要警惕气囊是否在后尿道,注水后将尿管向外抽一部分。
3.2 做好留置尿管的护理
留置尿管的病人每周更换一次尿管,每天换尿袋,用0.05%的络合碘擦洗会阴[5],每天2次,在尿道周围不能有分泌物及血迹,擦洗时将包皮翻转擦洗冠状沟,擦洗后一定将包皮翻下来,以免包皮嵌顿于冠状沟造成溃疡。留置尿管的病人要补充水分,维持尿量>1000ml/24h,pH在6.5 ~ 7.0。
保持引流袋的位置和引流管的通畅,不要让引流袋的位置高于膀胱,避免尿液倒流逆行感染。膀胱冲洗是预防和控制感染,保持尿管通畅的一种主要措施,用三腔气囊导尿管形成密闭式冲洗系统可避免冲洗时造成的逆行感染,注意冲洗时压力要小,避免膀胱表面粘膜受损,细胞脱落加大感染机会。冲洗液可用1∶5000的呋喃西林或生理盐水,也可用生理盐水250ml+5%碳酸氢钠250ml,每日1~2次。
留置尿管病人要间断,以免造成膀胱挛缩,一次性不要过快避免引起膀胱内压力聚减而引起膀胱出血。
3.3 拔出尿管的方法
对于留置尿管时间较长的病人,拔出尿管时可以只抽掉气囊内的水,让尿管自然滑出,这样能减少长期充盈的气囊松懈后不良回缩而留有棱角划伤尿道[2]。导尿管要尽早拔出或及时更换,可以防止尿管周围形成结石造成拔管困难,遇有气囊回缩不良造成的拔管困难时,可以在排空小便后,使用石蜡油或利宁(利多卡因凝胶)从尿管开口处向膀胱内尿道后,用拇指与食指将外露尿管拧搓数遍,然后将注射器插于气囊外口处,注入5ml气体后慢慢抽吸,反复数次即可拔出尿管。
一定要选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气体打气囊,避免杂质导致气囊导管阻塞,本组1例无法从气囊抽出注入的水,可能系导管质量不好,注水通道粘连阻塞所致。从尿管分叉处剪断尿管,每次内移2cm,使气囊的水或气体自行流出,切忌向水囊注入大量气体或液体使气囊破裂。拔出尿管后要检查气囊是否完好,如拔除气囊破损,应行膀胱B超+尿道镜检查看有无残留碎片在膀胱内。尿道结石形成的拔管困难,可持续牵拉并转到尿管,如仍不能拔出,可行体外碎石。拔除尿管后尽早让病人自解小便,避免尿潴留。
3.4 避免意外拔管
清醒病人留置尿管可因角色适应不良而感觉不适,更多的危重病人因意识不清而躁动,这些因素都可以造成病人的意外拔管致尿道损伤,因此对清醒病人要做好宣教,让病人充分放松,避免因过分紧张而致尿道痉挛及导尿后不适强行拔管。对意识不清或极度烦躁的病人可适当约束上肢,必要时可用少量镇静剂。
参考文献
[1]李均.气囊导尿管插入深度不够造成男性病人后尿道损伤[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2):724.
[2] 李华,汪丽.留置气囊导尿管拔管困难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