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 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1.1 应该信息化的档案而没有信息化。
由于高职院校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存在着一些教师不能把应该电子化的档案电子化;还有的教师对档案电子化认识不足,没有及时把应该电子化的档案电子化,这就给档案馆工作人员加重了工作负担,迟滞了档案信息化的进程,甚至丢失掉珍贵的档集资料。
1.2 档案信息化资源相对分散。
随着高职院校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产生了大量的电子公文,这些都需要及时、准确、有效地被档案管理系统所接收,但是很多高校档案馆的档案管理系统无法与学校的整体自动化系统兼容,其结果是各部门产生的越来越多的电子文件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处室,致使信息化档案接收的任务变得越来越重,那些电子文件资源不能在档案馆保存和共享。
1.3 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中的法律问题和上网带来的保密问题。
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着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如何协调向公众提供其开发的信息资源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之间的矛盾问题。高职院校档案进入社会服务范围之后,存在着档案信息中凡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工作秘密、个人隐私和其他法律规定不得公开的信息的保密问题,信息被窃取、服务器被黑客攻击等诸多泄密的隐患。
1.4 电子文件真实性以及长期保管的问题。
由于电子文件存在易复制、易篡改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得依靠传统纸质文件作为凭证使用,虽然国家了《电子文件签名法》,但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此外,由于电子文件的非直读性、信息与载体分离等特性,存储系统更新换代带来的数据丢失问题将日益严重。
2 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建设中档案信息化应该注意的问题
2.1 加强对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和相关教师的档案信息化培训,提高其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识。
这里首先应该让教师们懂得什么是档案信息化,什么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这是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和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知道,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的转变过程,以向社会提供服务。要实现此目的就要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即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一体化,实现档案信息共享。这是档案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这其中有一些是要专业人员去做的,但也必须让广大教师明白懂得,提升他们档案信息化的观念,提高他们档案信息化的技术,从丽实现档案信息化,更好地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做贡献。
2.2 教育档案管理人员和教师将档案信息化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2.1 规范性。
规范性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没有规范性便没有系统性。因此,制定和实施高校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是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实现馆(室)藏档案信息化,一方面可以将馆(室)藏的档案通过扫描等信息技术手段转化成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接收电子文件进馆,但不管是通过何种方式,都应该坚持规范性。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要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法规,以规范化要求一切人员制作电子档案。规范性内容主要包括字符内部编码标准、数据处理格式标准、信息输出标准及数据交换标准。这需要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切实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文件的归档,传统介质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的保管、传递、利用等工作都实现有序、标准和规范,避免互不兼容现象发生,提高资源共享率。
2.2.2 安全性。
安全性是档案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但我们知道,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档案信息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电脑病毒,更是档案信息化的重要威胁。因此,一方面,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如入网访问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防火墙控制等)信息加密策略;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等措施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教师在制作电子文件时要养成先杀毒后制作的习惯,以保证制作的电子文件的安全,不致文件对档案系统和文件的安全受到破坏。
2.2.3 效益性。
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遵守效益性原则,要根据自身的能力,根据高校自身馆(室)藏基础和用户需求,考虑馆(室)藏档案的利用率,因此,选择数字化的内容要“经典”,主题要与社会利用“热点”相结合,把重要的,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高校档案馆虽然不以盈利为主,但要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就要充分注意档案管理的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优势,特色馆藏信息和特色服务往往是赢得用户和创造效益与价值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制作电子文件时,同样要注意效益性,重要的、有保存价值的就制作,否则就不制作,以省时省力,不浪费时间和精力。
[11] 高昭N,李泉.基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3):19-22.
[12] 刘凡茂.基于云计算的乡镇卫生院信息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13] 马文泉.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4] 肖兴政,张帧,陈敏,等.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2,7(6):41-43.
[15] 无.山东省昌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2011.
[16] Garg AX,Adhikari NK,McDonald H,et al. Effects of computerized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on practitioner performance and patient outcomes:a systematic review [J]. Jama,2005,293(10):1223-1238.
[17] Oxendine V,Meyer A,Reid PV,et al. Evaluating diabetes outcomes and costs within an ambulatory setting:a strategic approach utilizing a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J]. Clin Diabetes,2014,32(3):113-120.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4028--04
一 引言
高校的信息化已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程度的深入,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规模也越来越大,人们开始对这种高投入的收益产生更多的质疑。余胜泉曾多次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有关高校信息化的应用效益与建设投入不相匹配的问题。目前相关的研究也表明,我们不能仅从高校信息化建设投入的角度来寻找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最新版本的ITIL3.0出版物中,不仅更加注重IT服务管理理论的战略内涵,也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角色转换概念,它提出:“价值的定义和差别存在于客户的头脑中”。这一概念使用户脱离了单纯使用者的角色,被同时定义为决定产品价值的主体。这是一种典型的以用户为中心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正是用户体验理论的基础思想。
二 用户体验的现状及意义
用户体验被定义为是一种纯主观的在用户使用产品(服务)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用户体验一词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计算机工程师、工业设计家唐纳德・诺曼(DonaldNorman)提出并推广。
1 国外研究现状
用户体验最早应用于人机交互设计,其中较著名的有:Jesse James Garrett,总结的Web设计五层要素模型和Krug的可用性定律,他们都是用于指导Web设计的用户体验理论;PeterMorville总结了用户体验蜂窝图,它揭示了用户超越可用性需求的更多体验需求,用户体验蜂窝图以价值实现为核心,由有用性、可用性、满意度、可寻性、可接近性以及可靠性6个因素构成。该模型也是目前最受认可的用户体验概念模型;Tullis和Albert,总结了多种用于揭示用户体验的可用性度量方法。他们认为,对于一个界定明确的用户群体来讲,其用户体验的共性是能够经由良好设计的实验来认识到,即用户体验可度量。
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用户体验的理论研究较少,更多的是使用用户体验的概念开展实践研究。
邓胜利教授自2005年开始从事用户体验相关理论的研究,他从用户体验的视角,研究提升信息服务质量的方法。并且总结了用户体验的作用方式,他认为:“任何用户(包括消费者、职员和访问者等)在与网站、产品或应用程序进行交互之前,都有确定的期望和目标……当期望和用户体验相符时,会产生积极的体验,当它们之间发生冲突时,用户会产生消极的体验。”
3 用户体验的意义
用户体验理论的迅速发展使更多的产品设计、开发者开始关注用户体验的作用,如今关注并提高产品(服务)的用户体验,已被诸如微软、惠普等多家跨国企业视为确保良好品牌忠诚度、提高客户群增长速度和获得高额经济收益的有效手段。用户体验不仅可以用于描述用户的主观感受,也成了影响产品效益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们认为用户体验也可以成为影响高校信息化使用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 用户体验影响高校信息化使用效益
1 高校信息化使用效益的现状分析
我们将高校信息化使用效益定义为:从高校使命和战略的高度,对信息化建设在高校的竞争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其作用和贡献的综合评判,是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价值的综合体现。通过观察高校信息化使用初期的特点和运用的评判方法,我们认为在高校信息化使用的初级阶段,建设单位的任务集中在搭建基础设施环境,用户对信息化本身不具备认知能力,因此在这一阶段,用户体验的作用表现不明显。在这一阶段,建设者通常只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信息化建设程度和信息化产生的价值。并且,建设者们理想地认为建设程度与所获得的价值之间是正比关系,即我们投入的越多,获得的效益应该越多。如图1所示,影响面积s的因素只有X、Y两个方面的因素,且X与Y为正比关系。
但是,随着信息化建设程度的深入,建设者们很快就发现了信息化建设程度与所获得的价值不一定成正比,如图2所示,C2是更加接近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的曲线模型,建设者获得的实际效益S’
2 用户体验影响高校信息化建设效益的方式
我们假设信息化建设者可以准确定义图3.1.2中的x:建设程度和Y:获得价值这两个变量,这也并不能解决如何使信息化使用的实际效益接近期望效益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有效的作用力,这个力不但具有拉动信息化建设曲线的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控性,以便信息化建设者可以通过控制它的变化使信息化建设效益更加接近我们的期望。我们认为用户体验就是这样一个作用力。
根据邓胜利教授总结的用户体验的作用方式的结论(图3)。我们归纳和总结出图4,旨在更加清晰地示意用户体验作为一种作用力的存在方式,如图所示,我们将信息化建设活动抽象为一个以用户(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巨轮,愿景或期望、规划或目的、实施或参与、评价与体验是影响巨轮运动的四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信息化建设的利益相关者对信息化建设抱有愿景或使用期望,愿景或期望得到满足,则会产生新的建设规划或行动目的,进而推动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施进程或参与积极性,最后经过自我评价或用户的感知体验,形成新的愿景或用户期望,这一循环过程周而复始,是一个不断产生新的用户体验的过程,而积极的体验,会使巨轮的四个组成部分相互推动,加快运转速度并正向运动,如果体验是消极的,则可能减缓运转速度,甚至出现逆向运动。图4剥离了影响信息化建设的其他因素,着重示意了用户体验在信息化建设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它作为一种作用力直接影响信息化建设成果价值的存在方式。
3 用户体验是影响信息化建设成果价值的主要因素
用户体验并非是影响信息化使用效益的唯一因素,但是根据上文的论述,我们认为用户体验可以作为影响信息化建设成果价值的主要因素。在用户体验可度量且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利益相关者使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时,随时间会产生一系列变化的用户体验数值,我们称之为用户体验曲线。如图5所示,C1、C2和c3表示3种可能的用户体验曲线,面积s则是被利益相关者认可的信息化成果的价值。并且,如图中C3曲线所示用户体验水平有可能向负向发展,因此消极的用户体验水平会得到负价值。
由此我们认为用户体验具有向上拉动信息化建设曲线的能力。如图6,提高用户体验可以将信息化建设曲线向上提升并增大图2中的S’值,即提高信息化使用效益。四用户体验作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
用户体验作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建设实施、运行维护和评价四个阶段。并且在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表现力,掌握并利用用户体验不同侧面的效用,就可以在高校信息化
的使用中收获更多效益。
1 提高信息化建设规划与期望的接近程度
用户体验理论提供了分析用户之间差异的方法,这可以帮助信息化建设规划者了解多层次的用户期望。信息化建设规划越贴近大多数人的期望,则信息化建设的风险越低、获得高收益的可能性越高。另一方面,借助用户体验以人为中心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利于提高信息化建设规划中的人文价值,这一点对于重视社会效益的高校来说具有很大意义。
2 提高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度
在SteveKrug的Web体验理论中,用户具有懒惰的特性,因此想要获得用户的积极参与,必须尊重和迎合用户的习惯。用户体验理论同样提供了揭示和预测用户的行为的方法,这就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具体实施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客观依据。使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能够尽量符合用户的原有工作模式和行为习惯,有效降低用户的排斥情绪,提高参与热情,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3 信息化建设运维阶段的效益增值
Standish Group在2006年的CHAOS Report中对IT项目成功率进了统计,如图7所示,虽然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逐年上升,但是需要补救和彻底失败的项目仍然占据多数。信息化项目的补救一般投入巨大,收效甚微,给运维阶段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并且由于受信息化建设本身的特点制约,项目一旦进入运维阶段,项目缺陷将很难补救,弥补缺陷的同时可能带来更加严重的问题,比如信息化项目的变更伴随着的巨大风险。
但是,基于主观感受的用户体验是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多,因此受客观条件制约较小,信息化建设者可以通过提高用户体验的方法来弥补项目本身的客观缺陷,在运维阶段的实现效益增值。这种方式风险低、成本低、效果可预期,如图8所示,改进服务导航条的归类方法使服务更具可寻性,或推出可提高用户满意度的客户服务项目都可以提升用户体验。一旦用户产生了积极的用户体验,则会开始对项目产生正面感受,忽视项目中的缺陷,这样项目缺陷就在用户体验的巧妙作用下达到被弥补的效果。
4 提升信息化建设评价客观性
揭示用户体验的可用性度量方法是建立在可靠的测量体系之上,一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取得被测服务的用户体验相关的数值。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适合的度量方法(表1),可以帮助我们度量用户的主观感受,这是传统客观评价方法的必要补充,评价结果将更加接近信息化建设的真实状况,也为新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提供更加客观全面的参考依据。
五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