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2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理学的研究水平,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Feasibility Strategy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Listening Level

CHENG Ling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He'nan 463000)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English is becom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ol. The skills of English, especially listening skill, has turned into barrier to prevent people from being promoted. For those who will finally find a real job, the situation is more severe. More and more English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concerned how to improve one's listening skill efficiently as well as quickly. This essay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a feasible solution by 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of the problem.

Key words university English ; English listening skill; feasible strategy

0 引言

2013年教育部提出高考英语教学改革方案,随之而来的是英语分值降低。与此同时,英语听力题所占的权重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程度。从长远来看,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这一政策导向有利于引起学生对英语听力的重要,更加方便他们今后在实际生活当中使用英语,而不是仅仅把它当成一门应试科目。然而,对于2013年之前的考生而言,如果提高其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听力水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1 造成大学生英语听力障碍的原因

初高中时期,以应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造成大学生听力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随着中国教学考试模式改革的进行,这一现象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造成大学生英语听力障碍的原因有很多,然而这些原因可以主要分为心态和环境因素。心态方面,很多学生缺乏积极的心态,对听力有畏惧症和心理障碍,未听就先怕。再加上听力的训练本来就显得有些枯燥和耗时,听力理解又要求听者在瞬间敏锐地辨析语音的变化和语调的含义,还要对所听材料进行积极的加工处理,容易使人产生紧张或厌倦的对抗心理。而这种心理又使大脑对语言的理解处于抑制状态,使本来熟悉的信息也变得生疏,使人的情感因素形成一个“过滤器”,把语言的输入阻挡住,从而形成制约听力提高的心态瓶颈。环境方面。学生普遍缺乏一个良好的英语听力环境和氛围。这是实现突破听力“瓶颈”的重大问题。许多人在未出国前英语未必好,有的还没有初中水平。可没过几年,却是洋话连篇,要不看肤色,还以为是老外呢!究其原因,就是环境的巨大影响。(李涛安等,2009)

2 英语听力水平提高策略

2.1 夯实基础,努力克服心理障碍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制约大学生英语听力的因素当中较为重要的就是心理障碍。摆在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克服这一障碍。除了刻苦努力,打下扎实的基础之外,没有任何捷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基础,确切来说,扎实的基础,是克服心理障碍的坦途。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平时的训练当中,能够做到熟悉单词、熟悉听力背景、熟悉语音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波澜不惊。从而以良好的心态取得理想成绩。

说一千,道一万。任何听力技巧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的。任何鼓吹在几天或者半个月内突破英语障碍的言辞都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这些技巧就像是清晨的露珠,根本无法经受阳光的考验。

为了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则要求英语教师和大学生两者都要行动起来。具体而言,就是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督促的作用。哪怕只是课前花三五分钟的时间来对大学生进行词汇测试,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最终会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虽然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然而以严谨的目光来看,这是不负责任的。任何时候,英语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因各种理由不去发挥监督与督促的作用,否则就是渎职。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进行听力训练,而不应该选取难度不当的听力材料挫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对他们冷嘲热讽。对于学生而言,更多的则是一种自我约束力的考验。毕竟,进入大学之后,课堂信息量大,课时有限。如果学生仅仅认为通过课堂认真听讲,就能够实现英语听力能力突飞猛进是不切实际,也是不科学的。为了实现目标,大学生应该利用尽可能多的业余时间充实自己,从而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2.2 研究不同题型,掌握规律

一旦有了扎实的基础,大学生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英语听力题型大致来讲,主要可以分为spot dictation, dialogue, short passage and interpretation.为了切实提升听力水平,大学生应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相应的训练。这种训练应该是有规律的,而不应该是无序的。难度的提升应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而言,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难度可以分为英语四级、英语六级和雅思听力训练;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难度可以分为专业英语四级、雅思听力和专业英语八级听力。

大学生在具体的训练过程当中,要有耐心,并且认真记录每道题目,尤其是做错题目的原因,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进行适当的复习。做题只是方法,并非目的。每种题型采取的策略与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进行听力训练的过程当中大学生要善于总结和归纳,逐渐摸索出相应的规律。这样才可以熟能生巧,心中有数。具体来说,在听力学习中学习者可以通过标题、主题句(特别是在新闻听力中)、上下文、起承转合词(如therefore, however, in short等)以及语法关系、句型、结构、举例图画等进行预测。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语调组的调心往往会重读该组内容。这就形成了英语语序结构中两条十分重要的规律,末端重量和末端中心(周福芹,刘秀云,1993)。

2.3 孰能生巧,模拟纯英语言环境

应试只是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目的之一。正如很多人考雅思也只是手段之一,不能说一旦雅思或者GRE考取了高分,成功到达国外之后就不进行听力训练了,否则如何生活,如何学习?提高听力水平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工作过程当中熟练应用。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诚然,有些人,尤其是英语基础不太好的人,出国之后几年再回到国内,英语听说能力的确可能会出现突飞猛进的趋势。这说明纯英的语言环境对于提高听力水平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实际情况是,并非每一个大学生都有出国的机会。面临这种情况,大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化劣势为优势,充分利用手头现有资源,模拟纯英语言环境,从而达到提升英语听力水平的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要利用各种优质听力材料。中国国际之声(CRI)就是非常不错的听力材料,而且主持人的发音也都非常地道。每天只要能够坚持听十分钟左右,相信一年下来,英语听力水平就会有长足的提高。

其次,要利用不同的影音材料。中央电视台每晚七点半左右的对话节目就非常不错。这个节目一般在半个小时左右,谈论的都是一些当前社会当中的热点问题。语言地道,用词严谨,是极佳的练习听力的材料。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美剧和电影。尤其是经典美剧,比如说friends(老友记)就是一部贴近生活、诙谐幽默并且富有时代气息的学习素材。全剧一共十季,每季四百六十分钟左右。简而言之,也就是把该剧完整地看下来大概需要七十七个小时。如果能够坚持把该剧看上三篇,听力水平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当然,这三遍如何看,也是有讲究的。比较科学的办法就是第一遍看的时候用中文字幕,这样便于理解。第二遍看的时候,使用英语字幕,这样便于学习一些新的单词。第三遍看的时候,可以不用任何字幕。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听懂该剧大部分内容,那就说明听力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不仅可以顺利通过各种听力测试,即便是应对日常生活办公,都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当然,该剧当中的一些消极腐化的爱情生活观念,大学生应该有甄别地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必须有的态度。

最后,听说结合,学以致用。英语的主要能力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即听说读写译。听懂只是手段,并非目的。提高听力的目的是为了说,是为能够顺畅地交流。因此,大学生应该尽可能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机会,去张嘴和别人说英语,尤其是与外教交流。只有通过实战,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去改进。只有通过实战的检验,才能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做到游刃有余。

3 结论

总而言之,在英语学习中,英语听力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只要通过科研严谨的训练,大学生就一定能够顺利突破心态与环境障碍,实现提升英语听力水平并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成功只属于那些守得住寂寞,并且能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

篇2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10-0078-03

当前,随着校园信息化的推进,学生管理各业务系统数据日益增多、复杂,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总量持续膨胀。这些数据通过互联网形成大数据,大数据在学生管理方面产生了许多新的需求及问题。

我国学生管理信息化现状

随着我国中小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和发展,中小学教育信息量成倍增长,学生管理工作难度与管理复杂度日益提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事业取得了一定成就,部署了各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简化了传统教育教学管理流程,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目前,中小学信息化应用系统已基本涵盖中小学学生管理业务,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更新。这些信息化应用系统以校务核心管理业务为主,包括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应用、教务教学管理系统应用、科研管理系统应用、后勤管理信息应用等。

相比过去,我国中小学学生管理信息化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高,积累了大量教务数据和学生信息数据。但随着大数据、云技术、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中小学学生管理信息化仍存在发展瓶颈,主要有几方面表现和原因。

1. 缺乏大数据管理理念

大数据概念还很新,很多中小学学生管理部门尚未意识到大数据的价值。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管理理念是以事务为中心,以各项事务或活动为主线展开,有大量繁杂琐碎的事务,但数据利用率较低,工作效率低下。学生管理大多围绕学校管理工作的需求出发,重管理,轻服务,较少从学生角度来考虑问题,忽视学生这一管理主体的作用,尚未形成大数据管理理念。

2. 信息传递渠道不够通畅,数据质量堪忧

中小学大数据管理混乱,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大数据管理体系。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各部门开发或购买了面向特定领域,基于不同技术和应用模式的业务管理系统,但智能化程度较低,导致数据交换通用性较差,难以实现现有系统数据信息的集成共享,数据利用率较低。[1]数据管理较为混乱,各个部门之间有各自不同数据管理体系,没有统一的数据管理制度。对于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挖掘、处理尚处在初级阶段,积累和收集的数据度低下是主要原因。[2]这导致中小学学生管理信息数据质量较差,存在数据不一致、异构、缺失、重复等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大量信息孤岛。

3. 中小学学生管理人员大数据素养缺乏

目前,中小学学生管理人员大多是从事中小学学生管理工作的行政人员,缺乏大数据思维,通常重视大数据技术而非大数据本身。由于数据存储和挖掘量的日益增长,大大超过了传统数据的技术要求,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中小学学生管理人员的数据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小学学生管理大数据的内容及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美国施乐公司(Xerox)的计算机科学家马克・韦泽(Mark Weiser)提出了“普适计算”理论。即通过在日常环境中广泛部署微小的计算设备,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获取并处理信息,计算将最终和环境融为一体,是人类第三波计算浪潮。[3]在普适计算的时代,所有的机械或电子设备都会留下数据痕迹,这些痕迹通过互联网形成了大数据。大数据研究机构 Gartner 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4]大数据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方法,伴随大数据产生数据密集型科学,有人将它称为是继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和计算科学之后的第四种科学研究模式。[5]

与传统数据相比,大数据除了具有更大的容量外,还具有速度快、结构丰富、蕴含丰富价值的特点,需要根据伴随式的实时数据及时提出分析,找出有用信息。[6]在国外,大数据应用于学生管理早有先例。2012年4月10日,美国联邦教育部技术办公室《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改进教与学:问题简介》,如美国学校能够以85%的精确度去预测学生的升学率,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辍学风险比较大的学生身上等。

大数据应用于中小学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学生数据积累的增多,可以做的分析和对比也越来越多。中小学学生管理面临着信息量越来越大,精细化处理要求越来越高的困境,所以改革传统学生管理手段,运用大数据优化中小学学生管理势在必行。

1. 大数据应用于中小学学生管理的政策支持

大数据应用于中小学学生管理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反应学校面貌,为校园内部、学校与社会之间搭建沟通桥梁,提供面向不同受众的服务。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规定要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和全国互通共享。推动形成覆盖全国、协同服务、全网互通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

2. 大数据转变中小学学生管理思维方式

已故图灵奖得主吉姆・格雷提出的数据密集型科研“第四范式”,将大数据科研从第三范式(计算科学)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种科研范式,使中小学学生管理人员从过去寻找因果关系中解脱,转而关注事务的相关关系。大数据作为中小学学生管理的手段,将极大提升中小学学生管理数据分析能力,为有效处理学生管理问题提供新的手段,促进中小学学生管理科学化、高效化。

3. 大数据有助于实现中小学管理精细化

在如今的中小学学生管理中,我们需要分析海量数据,甚至有时候需处理某个特殊现象的所有数据。大数据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能够透过大数据微观、全面、动态、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情况,有助于转变中小学金字塔式管理模式为扁平化管理模式,综合利用各类资源,变革多层管理体制,实现精细化管理。

4. 大数据促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大数据掌握全部学生的信息,避免了过去部分样本数据的片面性。运用大数据方法收集并分析学生产生的伴随式数据,实时观测分析学生的有价值信息。大数据还可以实现受教育者、教育者的双向沟通,体现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受教育者通过大数据收集信息,管理自身考试成绩、阅读习惯与生活方式相结合,方便受教育者进行量化自我。

大数据应用于中小学学生管理的路径

1. 顶层设计建立大数据管理机制

一方面,中小学学生管理部门必须有一定的数据意识,建立大数据生态环境、数据收集和应用机制,提升服务信息化。 另一方面,亟待建立大数据使用制度。首先是大数据存储制度:准备数据采集统一模板;其次,建立大数据使用许可制度:对大数据进行分级管理,规定级别;最后,完善大数据管理制度:确定管理大数据的部门,进行日常数据维护、共享,协调口径,大数据报告,提高中小学各管理部门数据使用率,消除数据鸿沟。

2. 建立大数据数字管理,精准管理

建立大数据数字管理量化学生的行为,例如,建立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大数据库,中小学借助大数据可以快速、高效地掌握全部受教育者从入学前报名、入学、在校表现等学校各个部门都产生了许多数据,这些数据繁杂量大,利用大数据可以帮助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从传统数据挖掘中解脱出来,“提纯”出有用的信息,还可以将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数据共享能够保持数据的一致性,为各职能部门提供精准的数据查询、统计和展示服务,帮助中小学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统计了解学生的出勤、成绩情况。数据共享能够保持数据的一致性,为各职能部门提供精准的数据查询、统计和展示服务。

3. 运用大数据预测分析,提高决策科学化

美国教育部早在1968年成立了全美教育数据统计中心,并在2002年通过了《教育科学改革法》,明确数据在教育决策中的决定性地位:所有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由实证数据进行支持。目前高等教育领域最著名的大规模分析项目就是“预测分析报告框架”(Predictive Analytics Reporting Framework, PAR),这是由西部洲际高等教育委员会负责监管,教育界公立、私立、传统和革新等16个不同类型的中小学,收集超过1,700,000个学生数据,从而了解学生流失以及学生发展的缺失。[7]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置临界值,提示预警数据学生信息,及时发现异常,防止事件恶化。提高决策科学性,避免经验主义决策,促进中小学学生管理现代化。中小学在学生管理方面需要做出大量决策,这些决策往往存在很多改善空间,中小学内部管理组织中因为数据鸿沟等问题有着大量重复、低效行为,在人力资源、时间成本上造成巨大浪费。预测分析使得人们在做决策时越来越依据客观大数据统计、分析,而不是人的主观“判断”。

4. 通过大数据实现中小学个性化学习、管理

个性化学习,对于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而言,可以利用大数据记录学生在校期间表现,通过横向和纵向数据,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多方面信息,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监控搜索词,掌握教育对象思想舆论的变化。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指导,定位困难学生人群,对有学习危机的学生及时进行干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提供个性化管理服务,使得中小学学生管理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并可以对学生行为进行跟踪研究,开展个性化教育管理。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按照年龄编成的固定班级的授课模式却越来越无法满足教育个体日益活跃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大数据可以追踪对比学生校内外学习生活数据,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及特长选择不同课程;根据个体学习生活习惯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度身定制不同于别人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围绕不同的个体学习方式塑造个性化学习方法,合成不同主题需求的中小学学生管理数据模块,让孩子有效地学习。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越来越聚焦的教育管理方式和越来越个性化的学生培养方式,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数据应用于中小学学生管理的局限与建议

大数据给中小学学生管理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因此,我们要以更加理性和积极的态度对待大数据。大数据是对分散信息的二次挖掘,对大量信息进行提纯,找出有关联的有用信息,常常涉及个人信息、个人隐私,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更好地使用大数据,亟需大数据使用规则、管理规范等。优化中小学学生管理,应建立并完善大数据使用规章制度。

中小学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帮助教师、受教育者树立学习新技术和运用大数据的信心,作为中小学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提高大数据媒介素养,还需要转变传统中小学学生管理思维,运用大数据优化中小学学生管理质量。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先晓兵,陈凤,王继元,王加年.基于大数据的中小学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0):6-10.

单耀军.大数据背景下中小学学生管理信息化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4(23):27-29.

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Big data[EB/OL].http: ///it-glossary/big-data.

篇3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2-0017-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本文提及的专家学生,指得是学习能力强、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新手学生,则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困难学生。与新手学生相比,专家学生更倾向于深入理解知识,这早已得到了各类研究的证实。那么,化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专家学生和新手学生在各个层次上分别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呢?本文试图以化学平衡概念的考查为载体,探讨专家学生与新手学生在化学知识理解水平上的差异。

1理解水平的层次

关于知识的理解水平,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方法。Vallacher和Wegner将理解水平分为两个层次,即低级的“怎么做”的层次和高级的“为什么”的层次[1]。Fergus和Robert提出的加工水平模型则将理解水平分为三个层次,即表层水平、中等水平及深层水平[2]。

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准确地描述各种化学现象,而且要在分析各种现象的过程中总结一般规律,还要从微观层面上解释规律产生的原因。据此,我们可以借鉴Fergus和Robert的分类方法,将化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分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分别为描述水平、规律水平及本质水平(见图1)。

2测验编制

我们选择了高中化学的重要知识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作为测验内容,设计了3道测试题和1道补充测试题。测试题(1)要求学生根据物质的量关系判断体系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为:当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的状态。该测试题给出的状态中是各物质的量成比例,而非保持不变,只要根据对化学平衡特征的字面理解即可解答,因而属于描述水平。

测试题(2)要求根据压强不变判断体系处于平衡状态,学生解答此题时需要依据“对于前后气体分子数变化的反应来说,当体系压强不变时,体系处于平衡状态”的规律加以判断,因而属于规律水平。补充测试题同样要求学生根据压强变化判断体系是否处于平衡状态,但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并未发生变化,设置此题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于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的理解情况。

测试题(3)借鉴同位素示踪的科学方法进行设计,提供了分子、原子变化的微观图片,要求学生通过对图片中分子、原子变化的分析判断体系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由于本题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体系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因而属于本质水平。

3 研究对象

我们以某中学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次考试的化学成绩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前20名组成专家学生组,后20名组成新手学生组。两组的原始成绩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独立样本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专家类学生在化学学习上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以他们为研究对象可以较好地反映专家学生与新手学生化学知识理解水平的差异。

4测验分析

回收试卷后,我们在评阅的基础上分别从描述水平、规律水平及本质水平对专家学生和新手学生进行了比较分析。

4.1描述水平

测试题(1)是一道较为基础的习题,学生平时已接受过较多的训练,按理说正确率应该较高。确实,专家学生的答题情况验证了我们的假设,只有1名专家学生出现了错误。然而,新手学生的答题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出现错误的新手学生多达13人,占新手学生总人数的65%。而在描述理由时,这些学生普遍认为,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说明体系处于平衡状态。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当氮气、氢气与氨气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时,意味着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这说明新手学生虽然知道根据化学平衡的特征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但不能清楚地认识“不变”到底是什么意思。可见,新手学生虽然能够描述出相关概念的定义,但即使是对于概念的字面解释,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4.2规律水平

在回答测试题(2)时,全部40位学生居然无一出现错误,这能否说明大多数学生均掌握了根据压强判断体系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规律了呢?我们对学生的理由进行了分析统计(见图2),试图获取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由图2可知,没有学生从本质的角度(即压强不变,分子数目不变,达到平衡状态)加以分析,有12位学生(专家学生9人,新手学生3人)根据“对于气体分子数变化的反应,压强不变,体系平衡”这一规律进行推断,有15位学生(专家学生9人,新手学生6人)根据“压强不变,体系平衡”这一不精确的规律进行推断,还有13位学生(专家学生2人,新手学生11人)无理由。

为了进一步分析学生所说明的理由仅仅是由于描述不够准确,还是确实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我们对补充测试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专家学生均能正确回答此题,这说明虽然有9位专家学生所描述的理由为“压强不变,体系平衡”,但他们还是准确地掌握了判断依据,即“对于气体分子数变化的反应,达到平衡时,压强保持不变”。而在新手学生中,有13位出现了错误,他们的理由仍然为“压强不变,体系平衡”。

可见,在掌握化学规律时,专家学生不仅关注规律的字面描述,而且关注规律的适用条件,因而在问题解决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新手学生虽然同样能说出规律的大概内容,但不仅描述不太准确,而且不够关注规律的使用范围,致使在问题解决时出现较多错误。

4.3本质水平

测试题(3)主要是根据图(C)和图(D)中各种微粒的数目不再发生变化来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学生解答结果如表2所示。

分析表2可知,专家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正确率及问题解释的合理上均要明显优于新手学生,说明专家学生从微观角度对化学平衡本质的认识要优于新手学生。然而,若将专家学生解答各测试题的情况作一比较(见表3),则可以发现专家学生在此题上的正确率要远远低于测试题(1)、(2)及补充测试题,说明专家学生对化学平衡的本质理解得也不够透彻。

若对学生所描述的理由作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能正确说明理由的学生普遍采用如图3中细箭头所示的思路。事实上,只要用粗箭头所示思路通过一步即可解决,因为反应达到平衡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各物质的分子数不再发生变化,而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变化是体积一定条件下分子数不再变化的结果,这进一步说明专家学生习惯于从规律水平上理解化学知识,而不善于从本质水平上理解知识。

5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专家学生及新手学生解决化学平衡问题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无论是在描述水平、规律水平还是本质水平的理解上,专家学生均要明显优于新手学生;

(2)专家学生和新手学生理解知识时的关注点存在差异,新手学生习惯于记住化学知识,既不注重理解知识的内涵,也不关注知识的适用范围,而专家学生更为关注知识的内涵以及适用范围;

(3)两类学生均不善于从本质角度理解化学现象,对于涉及微观过程的问题,新手学生往往不知所措,而专家学生则倾向于将问题转化为规律水平的问题,并不善于直接根据对化学现象本质的认识解决问题。

以上结论可以反映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现状,那就是过于重视对相关概念及特征的识记,不重视对概念的意义的理解。过于重视在解题过程中总结促使习题迅速解决的规律,不关注对规律的本质的理解。也许这种方法对于在短期内取得教学效果有一定的作用,然而,研究表明,信息被加工的水平越深,它在长时记忆中的存储就越牢靠,被提取出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因此,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只重记忆不重理解的现状,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既包括对知识的意义的理解,也包括对知识的本质的理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