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2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最早的经济危机,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为了更好的帮助我国应对此次经济危机,并把握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国外学者对经济危机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以借鉴其经验,规避其风险。
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分为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对本国及国外资本投入的影响、对变革的影响等。
(一)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Bongoh Kye对1997年经济危机后韩国劳动力市场的工作转移问题进行了研究,结论为:第一,国内劳动力市场在1998年至2000年期间逐渐削弱;第二,内部劳动力市场对工作稳定性的影响在1998至2000年间减少;最后,内部劳动力市场在经济危机中发生了水平的结构的变化。Smith,J.P.和Thomas,D.则在总结13年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虽然劳动力在不同就业部门之间转移,但经济危机期间总的就业市场很活跃的。但是,因为对工资的影响,城市居民一年的工作收入还是下降了40%。而且收入的下降对高收入阶层表现不明显,但对下层居民来说,经济危机对实际的收入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
(二)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Seung-Hyun Lee,Mona Makhija和Yongsun Paik对危机前后的人力资源情况进行了假设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留住人才,在经济危机中,是减少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同时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对人才的投资是有特殊价值的。Seung-Hyun Lee,Paul W.Beamish Ho-Uk Lee和Jong-Hun Park发现经济危机对国内市场的领导者来说有更大的激励,同时企业的研发等部门从经济危机中获得了发展。Hyung Je Jo对韩国最早的工业园区蔚山进行了研究,结论为20世纪70年代蔚山实行韩国中央政府的重化学工业化政策,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然而,1997年年底突如其来的经济衰退使蔚山的区域经济增长制度遇到了阻碍和限制。本文认为,蔚山应创建区域创新体系,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对本国及国外资本投入的影响
Wan-Chun Liu 和Chen-Min Hsu使用了GMM方法(广义矩估计法)和基本的结构分析法对我国台湾、韩国、日本三个亚洲经济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个经济体在应对危机时都加大了政府投入,但是高投入的前提是合理的分配,高投入在日本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在我国台湾、韩国因为投入分配的无效而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同时经过国际贸易的反复,资金流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大,但资金流入对经济的稳定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或者有时没有任何意义。Mariani,M.C.和Liu,Y.使用相变模型研究亚洲经济危机对新兴市场的影响,认为短期来看,可以采取市场化,或行政干预的方法,新兴市场的政府完全有能力应对金融动荡,从中长期看,经济下滑对以劳动力、资源密集出口型的国家影响将更为明显。Mohnot,R.主要探究了经济危机后亚洲地区外国直接投资的变化。认为经济状况的不稳定以及全球范围的需求低迷,导致跨国公司到东道国进行投资生产以及跨国并购变得没有信心,即使有充足资金的跨国公司也会审慎地进行直接投资。
(四)对变革的影响
Damar,H.Evren发现危机后银行业的地域多样化战略出现了变化。例如,像企业规模这类原来银行间竞争占主导地位的战略考虑减少了,而对银行特点和成本的这类考虑变得更加重要了。并且结构调整政策也改进了这些部门的决策制定。Helen Cabalu通过剖析企业所有制结构,股东参与保护,债权人的监测和保护等方面,以韩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为代表性亚洲国家,综合分析经济危机后亚洲国家的企业管治的相应改革和变化。他发现经济崩溃之后,经济影响带来的一些危机检验着企业管治,它们加强市场力量,实施更严厉的规章和侧重于决策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并且已经成为亚洲大部分地区的一个关键的政策问题。
国家、地区、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Jai S.Mah对韩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韩国政府推行了新自由主义结构调整措施,以克服经济危机。其中包括:加大FDI流入,采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的一系列措施,如加强银行和企业部门的机构改革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吸引外资。危机后,经济复苏是成功的,但是却出现工人收入不平等和工作保障问题恶化等问题。Huay Lee和Huiboon Tan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东南亚国家在吸取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由于正确的战略和政策,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很快恢复到了1998年之前的水平,而印度尼西亚则面临着外商投资的持续撤离,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发现FDI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它对技术转移、溢出和扩散的能力。Bill Pritchard提出在1997年之前,FDI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经济危机之后,FDI的投资更加具有选择性。作者解释了经济、企业行为和政治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这个结果。东南亚国家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表现来探索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Mary Daly提出东南亚经济危机对美国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加利福尼亚南部地区却受到的影响很小。作者以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了这一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原因。认为多元化的贸易和制造业帮助了加利福尼亚南部地区逃过了这场危机的影响。与之相反的是东南亚地区强烈的贸易联合和相对集中的制造业使该地区受到了全球化的严重影响,失业率不断攀升。
Nazli A.Mohd Ghazali和Pauline Weetman提到金融危机暴露了东亚经济体的脆弱性,大多数的公司在马来西亚的信息披露较少,如果它们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以促进经济复苏,马来西亚公司可能需要在自愿披露的信息上更加透明。Kulwant Singh和George S.Yip研究了最近的亚洲经济危机间的战略机遇,认为危机面前需要快速的回应,同时长期的战略一样重要。面对突然出现在国内或国外的危机,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Hui-Mei Wang和Bansal,P.调查研究了在亚洲经济危机中影响公司表现的因素有哪些,公司的经验知识对经济危机下的失败者走向成功者重要。产业群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的工业历史经历也是非常重要的。积极的因素对一个公司来说意味着持续的盈利甚至在危机之后变得更好。Robert Masson,Heather Tooke和Taejong Um发现当1997年韩国经济危机爆发时,韩国几个大型财团都面临着破产。而在这时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却就得以在经济危机中平衡发展起来。Kohsaka,A.发现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在东亚产生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思想。为了加强当前和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经济合作将得到补充,导致货币联盟的建立。
经济危机后促进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
Panayotis Michaelides和John Milios对1998-2006年的俄罗斯经济进行了分析,分别计算了使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HP滤波的潜在产出和产出差距,计算结果表明,尽管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全要素生产率仍有助于1998年以后俄罗斯经济的强劲增长;Little,I.M.D.和Cooper,R.N.调查了18个发展中国家在面对经济波动时,所采取的财政、货币、交易税和贸易政策有什么不同,认为适时进行产业调整是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好政策。Serven,L.和Solimano,A.认为经济危机中经济成功增长的关键在于政府能否通过改革来刺激私人投资的增加,研究了私人投资者为什么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采取观望态度,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是通过微观经济政策树立投资者的信心是推动私人投资增长最有效的方法;Hashim,A.研究了199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中,马来西亚和其他几个东南亚国家的表现,得到的主要结论是选择性的执行宽松的财政控制政策给马来西亚一个喘息的空间去追求经济的恢复与增长。Buchinger,E.,Froehlich,J.和Hesina,W.以传统的区域分析方法,对区域的技术结构进行研究,认为面对经济危机,着眼于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多样化,可以刺激区域的经济增长。
结论
从国外近年来对经济危机的研究可知,经济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在对原有产业、体制进行冲击的同时,也为新产业、新制度的产生在很大程度铺垫了基础。谁能控制风险,把握机遇就是最大赢家。
对美国微观企业的研究表明,公司治理薄弱的企业很容易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也更高,同样的,如果公司能够度过经济衰退,公司的管理能力往往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此时经济危机成为了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也成为促使变革的动力。从宏观战略来说,Santo. B揭示了随着自身创新能力的下降,经济危机导致的衰退更快进行。为了应对危机,必须加大科技的投入,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的发展,进行结构产业的调整,这与我国目前的战略是一致的,我国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推进自主创新就是明证。
从我国实情而言,国外经济不景气在恶化我国出口状况的同时,也使我国以更低的价格获得资源。另外,由于国外企业都在考虑降低减少本国IT 投资,加大外包的规模以降低研发等方面的成本。在产品工程和嵌入式软件领域,我国企业与经济危机之前相比反而会有更好的机会。同时外商为了抓住我国这个大市场,还会开发出更适合中国人的产品。另外,经济危机会导致了部分劳动力从经济危机严重的国家向发展势头好的国家转移,这就为我国吸引人才创造了机会。事实也是如此,据报道,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在海外留学的学子们纷纷回国找工作。从1978年中国开放留学以来至2009年,“海归”总人数近32万,而仅2008年一年“海归”人数就超过了30年来的1/6。
总之,我国要通过加快本地的产业转型步伐等应对危机,更要认清形势,把握经济危机赋予的难得的机遇,从而使我国的产业、科技等水平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Seung-Hyun Lee. Strategic choice during economic crisis Domestic market position,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export flexibility.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9(44)
2.Dammars. A Lesson Learned? Pre-and post crisis entry Decisions in Turkish Banking.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09(6)
3.Robert Masson. Firm diversification and equilibrium risk pooling: The Korean financial crisis as a natural experiment. Emerging Markets Review, 2009(10)
4.Panayiotis Michael ides. TFP change, output gap and inflation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1994-2006)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08(19)
国家安全始终是世界所有国家都十分关注的话题。在传统意义上,国家安全主要指国家独立、以及现存的基本制度和基本价值观不受破坏(高鸿桢,2005)。从现代意义上看,经济安全也包括其中,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也是整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由于这场危机发生之突然、传播之快速、传播面之广泛、影响程度之深远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纷纷质疑,为什么对金融危机及其预警已做了长期研究的欧美发达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没有能够事前对这场金融危机作出有效的预测和预警呢?为什么那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这场金融危机也没有能够预先加以防备而束手无策呢?这一方面说明了金融危机预警的确还是一个尚未很好解决的世界难题,另一方面也更加突显出建立完备的金融安全预警系统是多么迫切的重要任务。
一、国外对金融安全预警及风险控制的研究
金融安全预警系统(financial security early-warning system)在国外的研究中又称为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或早期预警系统,即early-warning system,简称EWS。伴随着各种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危机影响的日益扩大,对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已成为各国政府、学术界以及各个国际经济组织均十分关注的焦点。尽管各国的研究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金融危机的成因与机理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金融安全的相关研究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方方面面,而且各个国家背景不同,所研究的时期又有差异,以及各国宏观经济与金融环境存在差别,各种影响金融安全因素的作用机制又在不断变化,因此至今在金融安全影响因素的判断、金融危机的预警机制以及金融安全预警方法等方面还难以形成共识。
对于危机问题最早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甚至更早的文献,其后的马歇尔、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大师也对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有过详细论述。
马克思将货币危机划分为伴随经济危机发生的危机和独立的货币危机两种类型,并将危机的成因解释为:货币出现时的商品买卖在实践和空间上的分离,导致货币与商品转化过程出现不确定性,从而为货币支付危机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凯恩斯在其《通论》中则以“不确定性”来说明和理解金融危机的出现。他在宏观经济模型的基础上认为,危机的形成机制在于人们一旦意识到存在“过度乐观引致抢购风潮的市场”,觉醒的力量将势不可挡,资本的边际效率如果受到冲击,则可能使经济出现大规模的倒退。
在此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日趋复杂,金融危机的危害日益扩大,金融危机预警模型得到建立和发展。然而对各种金融危机预警模型加以统一梳理较为困难。由于金融安全预警本身存在方法悖论,在应用样本上差别较大,使得金融安全预警模型的研究更千差万别。在此可以主要按照事件发展的脉络,对各类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的演进作初步的归纳:
以Kaminsky等(1997)的经典论文为界线,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1997年以前和1997年以后两个主要时期。
(一)1997年以前的金融危机预警模型
归纳起来,1997年以前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的发展主要有两种结构类型:第一种结构的危机预警模型实际上是一种危机识别模型,这种模型主要是通过分析各种预警指标在危机发生前后的数量特征,检验其是否存在着被我们捕捉到的异常来事先预警的,其中的预警指标基本来源于相应的理论模型对危机的解释。第二种结构的预警模型则将金融危机事实以潜在的金融危机作为被预警的直接对象,如以货币压力指数EMPI为标准识别的金融危机,通过判断指数波动是否超出相应临界水平进行金融危机识别(贾彦东和张红星,2006a)。此类模型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利用新的计量分析工具对安全因素进行更准确的分析方面。
(二)1997年以后的金融危机预警模型
1997年以后的金融危机预警研究,主要是对影响因素分析式模型的改进和拓展。与以前的研究相比,在危机界定方面和指标覆盖范围方面有新的发展,预警模型选用的计量经济工具和统计技术也有了明显的飞跃。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有:Burkart和Coudert(2000)运用专家评判法进行的危机界定与原有界定的比较研究;Ghosh(2002)引入货币危机深度测评的危机识别方法,对货币危机的界定研究;Zhang(2001)的研究采用了单一指标判断再综合判断的识别方式,即选用汇率、外汇储备、国内利率等变量,认为只要有一个变量超出临界水平则表明发生了危机。
二、国内学者对金融安全预警及风险控制的研究及应用
度过经济危机之后,我们深深感触到了危机给全世界贸易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但贸易却是我国国民经济收入中的重要组成,缺少贸易将会大大降低本国的财政收入。为减小经济危机造成的贸易损失,我们必须根据贸易活动的特点来制定科学防范策略。
一、贸易活动,呈现诸多特点
贸易是一种货物交换活动,在早期贸易活动中主要采取的形式是“物―物”交换。但我国经济经过了长期的变革发展后,其贸易活动的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需要及时关注的内容。
1.自愿平等。贸易双方在交换过程中必须坚持“自愿、平等”原则,这是贸易活动的基本特征。自愿是指不违背个人意志而强制易,即不得“强买强卖”。平等包括两方面,一是贸易双方地位平等,不分高低贵贱;二是价值平等,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
2.形式多样。早期贸易活动中,主要的交易对象则是“货物―货物”之间的交换,这是自贸易活动出现以来最基本的形式。而现代贸易中主要交易对象呈现多样化趋势,如:“服务―服务”、“货币―货币”等都属于贸易活动的范畴,广义上也指“讨价还价”。
3.市场宽广。经济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多,无形之中则形成了一个广阔的“贸易市场”。就中国而言,其贸易不再局限于国内的社会主义市场。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社会主义主体也可以参与到资本主义市场上实现平等贸易。可见,贸易市场的宽广。
4.方式新颖。信息技术的革新调整使得更多的网络技术得到了运用,这些给贸易方式的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电子商务”则是在网络化背景下出现的新贸易方式,其摆脱了传统贸易里的“人人对话”模式,建立了“人机对话”的交易平台,促进了贸易活动的改革发生。
二、运作过程,注重风险防范
贸易活动必须要借助于市场作为平台,这样才能保证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考虑到市场存在着猪肚不稳定因素,我们必须要建立高度的风险防范意识,以维护贸易双方的经济利益。风险防范工作需包括以下几点:
1.危机方面。经济危机的破坏性以让我们有所见识,更为主要的是经济危机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等特点,这就要求贸易活动中必须时刻提防危机的出现。贸易双方应该结合市场情况,制定完整的贸易协议,对双方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加以明确。
2.货币方面。“货币”是目前贸易活动的主要“价值尺度”,在双方制定了相应的价格条款中应考虑到货币价值变动情况。最为典型的则是“人民币升值”问题,不管是对内贸易还是对外贸易,都要对货币价值科学界定。因而,货币价值的变动会直接导致双方收益、亏损。
3.贷款方面。有的企业或个人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在贸易活动中常会通过“贷款”的方式来完成交易。这时就需要申请贷款的一方谨慎选择,必须要保证贸易收益之后自己有能力按期偿还贷款。否则,不仅失去看了贸易资本,也会欠下债务,对交易方今后发展不利。
4.策略方面。“决策失误”造成的贸易损失也是相当大的,双方需积极采取措施避免这一风险的出现。贸易活动过程的合法性、规范性、正确性等,是贸易双方在制定运行策略时的参考指标。除了需要考虑市场因素之外,整个贸易活动还需要注重策略的指定。
三、贸易管理,加大创新力度
贸易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管理措施的复杂性,在制定贸易管理策略时必须要做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制定一套创新的管理方案往往能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贸易管理创新包括以下几点:
1.理念创新。在思想意识上要不断更新对贸易概念的认识,从贸易方式、贸易原则、贸易手段等方面制定创新策略。但这些活动必须要以理念创新为前提,特别是参加贸易的企业,更应该不断调整贸易思想,学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贸易活动,以争取更多的贸易价值。
2.法律创新。以科学的法律制度作为贸易准则,这样可以保证贸易行为的规范进行。立法机关须结合市场行情以及贸易需要制定法律条款,而执法机关则必须严格制定法律要求,两大机构互相协调运作,为贸易法律的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3.监督创新。贸易管理时关注贸易监督是现代管理理念的需要,从监督结果可以看出贸易双方存在的问题,以及时改变调整贸易方式。如:资金分配不当、货物价值失衡等等都是监督的主要对象。贸易企业应当安排专业人员收集贸易资料,以提供监督资源。
4.制度创新。贸易管理制度创新应当从多个方面开展,这是整个贸易管理的“主线”,其它细节措施都是以这条主线为引导的。贸易管理制度编制者需把财务、货物、价格等于贸易相关的问题全部归纳到制度里,这样可以保证贸易制度的“完整性”。
结论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贸易活动呈现了不同的形式。在贸易活动进行时,我们应该做好各方面的风险防范工作,避免贸易双方受到经济损失,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叶天伟:我国贸易活动的转变历程与特点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20(10):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