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0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2.47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8(b)-0150-03
Explore of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of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Geng WU Qingguang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Abstract]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is one of the basic disciplin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pecialties and served as a bridge of contact for other disciplin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other subjects of pharmac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students are equipped with solid foundation of knowledge. They should not only use ordinary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but also make full us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our university and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methods and specimen observation methods for good teaching results. This course provides more teaching experience for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to reference.
[Key words]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methods; Specimen observation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xperience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起着沟通中医基础和各专业课的桥梁作用,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包括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性能理论、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理论等知识;各论主要内容为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笔者通过对我校多年的“中药学”课程教材方法进行总结,就“中药学”实践教学法作一些探讨和分析。
1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特点
中药学课程自1956年第一批中医院校成立之初,即是中医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现为我校的全校性基础课。其前身为“中药方剂学”,其后分化为“中药学”与“方剂学”。
近年来,在“中药学”全体教师努力下,在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了显著成绩,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课程,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本校中药学教研室在2011年被评为优秀教研室,同年本教研室教师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团队。
1.1 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
我校“中药学”教学方法独具特色,不仅重视传统的理论知识讲解,同时将理论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突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的讲解,又重视现代药理、毒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让同学们在接受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开拓视野,了解到现代的研究进展,更易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研究相结合。
1.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校“中药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注重将知识点和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相结合,主要途径则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药物的实物标本和彩色图片(包括原植物和药材饮片),让同学们可以从视觉上认识到中药形状特点,让课堂讲授更具趣味性,同时同学们也更易于接受和消化理论知识。对中药材也有更具体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7-09-02
《方剂学》是中医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目前高校各专业《方剂学》教学基本沿用中医学专业的教学思路,即以培养处方能力为主。但是,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担任药师,新药研发和推介等,故需通过《方剂学》获得与中药相关的临床知识而不是处方能力,基于这一需求,对中药专业《方剂学》进行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1 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近年来全社会对本科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关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毕业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对实用性要求较高,因此中医药教育也要顺应就业需求,考虑学以致用[1]。因此,应调整和创新各学科的教学思路与方法,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这对于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向就业实际工作的合理转化有着现实意义。其次,为了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基本理论也不能荒废。因此,通用人才的培养需要知识与能力并重,基本理论和实用知识兼顾。
2 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综合考虑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在不降低《方剂学》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就业市场对学生的要求。
从就业出口来看,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而中药学各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是担任药师、新药研发(临床监察)和新药推介(针对临床医生的讲师和医药代表)等工作。这些工作对《方剂学》知识的第一需求并不是获得临床处方的能力,因此若完全按照中医类学科的《方剂学》教学内容、大纲和模式授课,将不能完全适应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因此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应具有自己的特色,有专用的教材、教学大纲,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等也应该有所改进。
虽然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就业出口不在临床一线,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又离不开临床,所以他们也需要丰富的临床用药知识,而药学各专业课程设置都没有中医临床课,因此《方剂学》在使得中药学各专业学生获得临床用药知识方面就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多数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方剂学》教学课时设置反而比中医专业少。
因此,我们重点研究了如何适当调整中药学院的《方剂学》教学方法、内容及与之适应的教学大纲,使中药专业学
生在掌握《方剂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兼顾与本专业特点有关的《方剂学》相关知识,又能拓展与就业有关的实用的知识面,在应用能力上有提升,即保证学生在《方剂学》有限的学时里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在保证学生毕业时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实力,又不缺少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充分发挥《方剂学》课程应有的作用。
3 教学改革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们认为,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将《方剂学》核心知识与中药学院学生的特殊需求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方剂学》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在保证核心知识、基本知识讲授的基础上适当兼顾专业需求。
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使中药学院的学生通过《方剂学》有限的学时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为了既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适当兼顾就业市场对中药专业学生的特殊要求,又保证学生能系统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核心知识,我们采用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了以下内容的研究。
4.1 教学中必须保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
我们认为《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对于各专业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各专业《方剂学》学时设置不同,学生将来要进入的行业也不同,因此对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讲授,其深度和广度方面又有差别。为保证研究结论准确和严谨,有必要通过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再次确认《方剂学》教学中必须保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首先,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提炼出《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纵向方面,研究建国以来各版《方剂学》教材,了解《方剂学》内容的变化情况;横向方面,研究国内知名中医药大学针对各专业《方剂学》的教学大纲,了解各学校各专业都重视的《方剂学》教学内容。其次,进一步访问教学管理部门对《方剂学》课程设置的建议,访问资深的《方剂学》教师以了解前贤和同仁在《方剂学》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及发现的问题。再次,总结作者个人多年的经验。其对方剂学的知识体系和对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都有切身的体会。通过以上方法确定了《方剂学》必须讲授的核心基础知识。
4.2 学生所需知识的特点以及与《方剂学》的相关性
(1)调查研究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以及《方剂学》在各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并调查中药学各专业在校学生对《方剂学》学习的需求和教改建议。(2)了解中药学院各专业的就业出口,调查已毕业学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对已学《方剂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及所需补充的相关知识。(3)调查用人单位对中药学各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并分析确认其中哪些是《方剂学》教学能够给予学生的。
4.3 中药专业《方剂学》的最佳知识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案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将各种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将《方剂学》必须讲授的核心基础知识与中药学院各专业学生对《方剂学》的特殊需求有机地结合,得到适当调整《方剂学》教学内容的方案,制定了适合中药专业的教学大纲。
5 本研究的结论
5.1 《方剂学》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
比较建国以来历版《方剂学》教材,发现各版教材的章节设置基本一致。比较我国比较知名的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发现基本内容一致但是细节有差异。
结合总结个人《方剂学》教学经验,我们认为《方剂学》教学内容的核心是相同的,中药专业也不例外[2-3]。当然,中药专业《方剂学》的课时较少,而且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与中医专业确实有所不同,因此中药专业《方剂学》的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确实也需要有自己的特色。
一般说来,《方剂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总论中包括方剂学发展史、方剂与治法、方剂的组成变化、剂型和用法,各论是经典方剂讲解。
5.2 中药专业《方剂学》课程总论教学的特点
药学生出口不论是药师,药品推介还是医药研发企业等,都是通过药与临床密切相关,因此任何一专业和行业都必须掌握方剂学基本知识,理法方药缺一不可,因此总论中方剂的组成变化,也就是组方配伍理论和法度,是方剂学教学重点,是必保的核心知识。
考虑到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特点,从剂型与成药关系密切角度考虑,总论中除治法和组成变化外,还应该重视剂型的讲解,应把剂型讲解提到一个高度。
中药专业的《方剂学》课程通常在三年级开设,在此前的两年中,中药专业学生基本都是在学习与中药相关的课程,如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等,因此中药专业学生对单味药的理解和记忆比较深刻。然而临床等应用领域中,中药的治疗作用是以方剂的形式实现的,所以《方剂学》总论的教学中还应该强调中药和方剂的联系与区别,以理法方药方剂配伍思路为重点,讲解其用药知识,这对于中药专业毕业生将来开发新成药或者作为药品推介师向临床医师讲解宣传自己的产品都是很有好处的。
5.3 中药专业《方剂学》课程各论中的选方原则
考虑到中药专业《方剂学》课时相对较少,各论中所能选择的经典方剂的数目相对就少,必须采用少而精的选方原则,主要是注重方剂对治法的体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为纲,以纲为目,纲举目张”。
5.3.1 体现法度的方剂 依据“方从法出,依法统方”的理念,选方和授课时注重以方表法,重点是能表达配伍法度的方剂尤其是一方多法的方剂,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并不强调对每一张方剂面面俱到。如麻黄汤,麻黄配杏仁,表达了宣降相因的理肺法度,对肺系疾病的处方和肺系新药配方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5.3.2 目前临床常用的中成药药方 药学专业培养目的不是临床医师,通过方剂学学习侧重的不是培养其处方能力,而是实际应用能力,中成药的使用不可忽视,因此在正方和附方的选择中尽量选择一些已经具有中成药剂型而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中成药的方剂,这一特点特别适合于药店的药师。
5.3.3 近年新开发成功的药方(适合于制药企业的药师) 近年来,新药研发人员将一些经典方剂剂型加以改革,成功开出新的中成药,这些成药成功的走向市场,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制药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如由安宫牛黄丸研发为清开灵就是一个剂型改革的成功案例;又如逍遥散是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的传统名方,今人在此基础上去生姜加香附、丹皮、栀子增强方剂疏肝解郁的作用,又可治疗肝郁化热,成功的开发出中成药舒肝颗粒,舒肝颗粒疗效稳定,使用安全,价格便宜,已纳入非处方中成药目录。这是一个方剂配伍改革的成功案例。因此,为培养学生在药品开发企业的就业竞争和长足发展的能力,应多选对古方剂型改革获配伍调整取得明显成功的案例,并重点说明其成功的原因和关键点。
5.3.4 《方剂学》教学的实践环节 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还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环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实用能力的培养,如模拟药店药师、药品推介师和住院药师的工作场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方剂学知识撰写求职报告病进行模拟求职答辩等,通过以上环节的讲解和点评,使方剂学理论知识实用化。实践环节可以再教学课时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璞.中医药通才教育的几点看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5,13(2):51-5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主要任务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以科学研究为重点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2],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3]。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学生能力是目前研究的热点[4]。《中药学》以中药理论和单味中药的药性、功效、应用等知识为核心,是认识中药、使用中药的课程。《中药学》中药数量多、内容繁杂、关联性差、难记易混、枯燥乏味、专业术语晦涩难懂,理论性较强。尽管大多数学生能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基于课程的特点,内容难以理解、难记易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所降低,学生不能及时的对所学知识加以复习巩固。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程组成员就《中药学》教学内容、成绩考核改革进行了尝试[5]。
1教学内容
就课程所需,适当补充相关中医学基础知识,达到便于学生理解中药学知识的程度。就职业需求,将代表性中成药及中药调剂知识融入教学当中。就学时所限,适当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药物进行详细讲解,切忌面面俱到。
1.1增补中医学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原则
因农业院校某些专业(如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动物制药专业)学生没有相关的医学基础,因此每类药物在学习时,应先强调与本类药物相关的疾病及中医理论,在此基础上讲解功效的概念及代表药物,只有这样才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为此,我们教学过程还是按中药学章节顺序来进行授课,只是在授课过程中依据需要穿插相应的中医基础知识。如在讲总论中药性能“四气”时,为了更好理解四气概念,就应补充“阴、阳”;讲“归经”时,为了更好理解药物归经的名称及归经理论的运用,应适当补充“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如在讲各论解表药时,应适当补充“脏腑学说”中有关于“肺”及病因“风”的中医学知识;化痰药适当补充“痰”的中医学知识等。因为课时有限,要求老师在补充相关医学知识时,要深入浅出,语言精简,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就可以了。另外,通过作业的方式及课前提问的手段,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网络及师生交流平台中老师提供的视频等学习资源去学习巩固相关的医学知识,以利于中药传统功效的理解和应用。
1.2精讲章节概述
由于课时限制,教学内容应该有重点的讲授,不能面面俱到,而精讲章节概述是关键。因为章节概述概括出了该类药物性能功效的共性特点,将章节概述讲精讲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各类药物的普遍规律,再学习每章具体药物时,只须掌握其个性,比较各味药物之间的差异就可以了,这样有主有次、有常有变,可以避免重复学习和记忆,省时省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老师授课效果。
1.3精简章节及药味
中药学各论部分共有20余章,涉及500多味中药,如果逐章逐药的讲解,是不可能讲完的,即使勉强讲完,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学生一知半解很难对每一味药有清楚的认识。因此,选择重点章节(如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化痰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进行讲解,将重点药物讲透,而消食药、驱虫药、外用药、涌吐药、拔毒化腐生肌药可以不讲。重点章节的药物依据学习要求、临床使用率和后续课程内容衔接等进行精简。清热药中的清热解毒药药味众多,上课时可根据主治病证的不同再将药物人为分成四小组,每小组药物各选择几味药精讲(如治疗温病的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治疗疮痈的鱼腥草、蒲公英、败酱;治疗咽喉肿痛的山豆根、射干、马勃;治疗痢疾的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小组其余药物学生课后自学并归纳总结,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且便于学生的学习。每组药味之间有很多共性,因此为便于学生记忆,要求掌握所谓的“要药”,如蒲公英是治疗乳痈的要药,鱼腥草是治疗肺痈的要药等,这样记住简单的几个字就能将治疗疮痈的清热解毒药的个性特征牢记于心。
1.4适当融入代表中成药及中药调剂知识
为了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强调中药学知识的日常应用性,针对授课过程中的常见病证,可举荐代表性的常用中成药(只介绍药名),使学有所用,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中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后,有些学生会从事中药调剂、中药临方制剂、中药购销、中药营业等岗位的工作,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将各代表药的药名、用法、用量、用药禁忌等知识与处方应付有机结合,通过实物、案例教学,既可使零散的知识集中化,又可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的实践应用性,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岗位应对能力。
2成绩考核
采取理论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闭卷考试成绩总分100分,占期末总评成绩的40%;平时成绩100分(作业———授课资料查找、PPT制作,占30分,授课情况占30分,阶段测试40分),占期末总评成绩的60%。成绩考核的改革,改变了以往学生仅为期末考试集中几天学习的局面;因为有了阶段性考核,学生每学完一阶段都要复习;因为有了直观教学备课授课作业的布置,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同时,培养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凡是平时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期末考试都能顺利通过,且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基本一致。
3结语
通过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够把中医学、中药学、中成药、中药调剂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提升了专业素质,开阔了思维,为毕业上岗打下了坚实基础,符合应用型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罗蕴玲,李乃华,安建业.基于能力培养的数学教育工程建设的探索[J].大学教学,2014,30(04):41-44.
[2]徐海洪,赵庆凯.从科学技术发展谈职业能力教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9):35-37.
[3]张欣平.论素质教育的核心———能力教育[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