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3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助产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为减少产妇的恐惧心理,顺利完成分娩,我们对我院的产妇进行心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89-0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的对象为2010年1月-2011年8月初产妇,无严重的内科及产科并发症,孕周为37~41周,单胎、头位。年龄20~32岁,平均24.5岁,随机分为干预组(638例)和对照组(630例)。两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助产服务。干预组在常规助产服务上采取干预。观察两组分娩方式,产程及产时、产后2h出血量。
1.3结果
1.3.1两组分娩方式比较,见表1。
表1组别例数剖宫产阴道分娩对照组630302328干预组638128510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有显著性(P
2待产妇临产后的心理特征
孕妇入院待产,心理状态是复杂的。由于环境的改变,有陌生感,既有将做母亲的喜悦,又害怕分娩,怕在分娩过程中母亲及胎儿出现异常情况,希望被重视,渴望陪伴。诸多因素使产妇常常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的心理状态。
2.1恐惧、焦虑心理:因首次经历分娩,害怕疼痛又缺乏相关知识,对分娩存在恐惧心理,担心难产,害怕畸形,怕胎儿会发生危险,都会使其精神过度紧张、恐惧和焦虑。
2.2依赖心理:许多待产妇因阵痛煎熬往往对其家属及医护人员产生依赖心理,尤其是丈夫,特别是进入分娩室后仍希望家属陪在身边。如果对陪伴的助产士产生信任感,就会要求这名助产士陪伴其左右。
2.3择优心理:待产妇入院后,希望医护人员对她认真负责,盼望有经验丰富的医生产士为其接生,对她不满意或不了解的医护人员持怀疑态度,甚至拒绝合作,不予配合。
2.4自尊心理:待产妇往往希望医护人员和家人时刻关注自己,对医护人员的各项检查和治疗都非常敏感,稍不如意就表现为情绪激动或沉默不语。因此,医护人员应体贴和关心产妇。
3待产妇心理干预措施
心理护理是护士在医疗过程中通过对孕妇进行心理安慰、知识、劝解、疏导以及调节方法,保持孕产妇良好的身心环境,积极指导孕产妇配合分娩,增强孕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更好地帮助产妇顺利地完成分娩过程。妇女在妊娠和分娩期间,身体各系统发生生理变化同时,心理方面也会发生微妙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关系到孕产妇顺利分娩。因此,促进孕产妇心理健康,加强心理护理,鼓励孕产妇建立自然分娩的信心,使孕产妇在这一特殊时期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是助产人员的主要职责,也是提高产时护理质量的主要环节。
3.1改善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助产士面带微笑着使用文明用语,可以消除产妇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调节孕产妇的紧张情绪。要认真倾听,适时给予反馈,充分表示理解和肯定对方的意思。因此,医护人员在与产妇接触中应该用善意、亲切的语言,表现出更多的关心,使其心情放松,消除对分娩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3.2营造温馨的分娩环境:一个温馨的环境有利于产妇的分娩,保持病室清洁整齐,使孕产妇感到舒适,处于最佳心理状态。设置家庭式的待产室和产房,适时的放些令人心悦的轻音乐使孕产妇心情舒畅,从而减轻产妇的心理负荷,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
3.3疏导产妇的焦虑心理:助产人员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产妇,了解他们的心理要求,针对性向孕产妇讲解分娩知识及过程,减轻宫缩疼痛的方法,如何使用腹压配合助产人员顺利分娩,以消除孕产妇的恐惧、忧虑心理,以最佳心理状态愉快地度过分娩期。
3.4提高助产人员素质,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助产人员熟练正确的掌握助产技术,仔细严格观察产程,良好的工作技能给孕产妇带来安全感和责任感。
3.5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支持系统:产前要对其家庭成员进行分娩有关的心理卫生宣传,树立正确的生育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鼓励家庭人员的配合,允许丈夫和家人在分娩过程中陪伴产妇,使产妇心理上有所依靠。在分娩过程中,家庭的支持尤其是丈夫提供的支持可唤起产妇积极的反应,缓解紧张、焦虑感。
3.6开展导乐陪伴分娩:实行导乐分娩,对每位入院的孕产妇进行一对一的陪护,对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减轻其心理压力,缓解其紧张、焦虑心理。
3.7开展分娩镇痛:采取硬膜外注射麻药的方法进行分娩镇痛,让产妇减轻疼痛,并让产妇正确对待产痛,学会减轻疼痛的呼吸方法。另外,在产房内放轻松的音乐,转移产妇的注意力,从而减轻疼痛,营造相对轻松的分娩环境。
4结论
心理干预助产措施和方法,不仅有利于待产妇的顺利生产,也有利于生产后的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护理干预助产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妇产科的形象、改善医患关系、增强我院的市场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收住于我院的产妇146例做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73例,试验组产妇的平均年龄为(29.22±8.72)岁,平均孕周为(37.63±2.11)周;对照组护理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0.14±7.92)岁,平均孕周为(37.58±2.39)周。两组入选产妇在孕周以及年龄等方面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入选观察对象接受产科常规护理。包括对护理对象实施产前知识讲解、产时助产护理、全程给药护理以及产后喂养指导等。
1.2.2 试验组入选观察对象在对照组常规产科护理项目基础上施以温馨助产护理服务:①产前温馨护理措施:分娩是女性一生殊的生理过程,期待孩子降临的喜悦及对产时疼痛的恐惧并存于产妇一身,使产妇难以避免地为紧张、恐惧、期待等复杂情绪所控制,剧烈的情绪波动可能会对产程产生阻碍作用,不利于分娩安全。基于此,我们十分重视对护理对象实施适时科学的产前温馨护理,以和蔼亲切的态度、善解人意的沟通技巧、科学而通俗的知识宣教,帮助产妇对分娩形成正确认识,为产妇播放模拟分娩配合影像资料,让产妇明确唯有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对分娩医护方案给给予主动配合,方能促进分娩进程、提高母婴安全性,促使产妇主动实施情绪的合理控制。②产时温馨护理服务:待产室和产房的环境构建以温馨舒适、便于护理操作为基本原则,允许产妇家属在采取适宜的消毒防护措施后陪伴在产妇身边,充分发挥产妇家属在维护产妇身心平衡、激励产妇努力坚持中所具备的心理与情感支持作用。鼓励产妇产前食用高能量食物以储存体力。助产护理人员为产妇提时全程陪伴,采用鼓励、安慰、肯定等多种心理支持手段帮助产妇获得和维持安全感,减轻恐惧与疼痛等对产妇的负面影响。指导产妇在产程的不同阶段采取适宜的舒适,为产妇提供腰腹部按摩护理,指导产妇正确掌握分娩时的呼吸频率和深度以及正确使用腹压。③产后温馨护理服务;产妇娩出胎儿后,助产护理人员应立即实施母婴之间的皮肤早接触护理,帮助母亲获得心理安慰。产后以语言指导、动作示范、图片和影视资料等多种形式帮助产妇成功实施母乳喂养,掌握母婴自我护理措施,并继续给予心理与情感辅导,降低产后并发症出现机率。
1.3评价指标[2]
观察和记录两组护理对象干预后的自然分娩例次、总产程耗时以及并发症出现的情况例次等数据信息,自然分娩比例=自然分娩产妇例数/总研究例数,并发症出现比例=出现并发症的例次/总研究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 P S S 1 7.0 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数据用 ( x± s )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形式表示,两组入选产妇干预后各观察项目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以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1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4年至2015年我院收治的94例高龄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差异性,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5 42岁,平均年龄(38.7±5.2)岁。观察组患者年龄在3543岁,平均年龄(38.4±4.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研究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指导患者按照护理方案执行,合理饮食,保证足够的睡眠等。观察组采用助产护理的形式,具体护理方案如下:
1.2.1心理护理。对于高龄产妇而言,保持心理状态的平衡至关重要,但是很多产妇由于自身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心理压力大的现象,认为自己年龄比较大,身体承受能力差,如果分娩不顺利怎么办,长此以往受到消极心理的影响,必然对分娩效果造成影响。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保证护理的有效性。
1.2.2饮食指导。保证自身营养供应也是提升分娩成功率的重要方面,需要对产妇进行适当的教育,多食用健康和高蛋白的食物,保证自身营养的供应,此外要合理搭配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升自身免疫力。
1.2.3助产干预。密切对产妇的身体情况进行观察,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否存在妊娠并发症的现象,如果存在不良反应或者异常情况都必须及时采取对症措施对其进行处理。分娩时,责任护士要全程陪同。
1.3统计学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当P<0.05说明比较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第一产程时问、第二产程时问以及产后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各项数据比较结果差异性明显,具体比较情况如表
1: 3讨论
近些年来,高龄产妇的比例逐渐提升,和一般产妇相比,高龄产妇妊娠和分娩的难度比较大,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形式,其中助产护理形式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需要医护人员将护理举措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