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6: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食品生物科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引言
《食品微生物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考虑理论教学的广度及深度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实验教学,这才是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的核心。通过实验课,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进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最终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验课的教学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这直接影响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不断进行实验课的教学改革,以重视实验环节来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成各类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的普遍问题,作为专业课的教师,就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善以往传统的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教学方式积极创新,才能培养出理论知识丰富、素质高、有创新和探索精神的人才。
二、《食品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现状
《食品微生物》这门课程是食品检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及应用性。《食品微生物》课程对与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提高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实验课内容设置比较简单,专业特点明显缺乏。学生根本就无法感受到实验课的意义,更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微生物这门学科。还有一些实验的具体环节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之处,很难保证实验课的实际效果。学生的预习也大部分重于形式,很难有所收获。在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技术差,操作流程不规范,对仪器不能熟练的使用,记录或处理的数据不能保证正确性,遇到问题不知到怎样解决,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并且实验报告还存在严重的拷贝现象。还此外,由于缺乏严格有效的考核方法,故实验课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
注重视实践、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加强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地安排好教学内容,计划好学时。根据食品检验专业的特色,主要是依据食品生产中的常用的微生物,及在食品贮藏的过程中产生副作用的微生物这两个方面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对这两大类常见微生物有较深刻的理解。在实训内容的安排上,除了让学生们掌握基本必须的微生物操作以之外,还在实训中安排了一些对外生产的项目。例如腐乳和米酒的制作等,强化学生对应用型食品微生物的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对食品的检验,了解腐败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从这两方面让学生对食品工业中涉及的微生物有深刻的认识。
微生物是人们肉眼所观察不到一类微小的生物,对于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所以我们必须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利用多种形式,如声音、图片、动画和视频等,把微生物学抽象和微观的内容尽可能地形象化、宏观化,尽量将微生物放大后展示在学生面前。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容易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及学习的兴趣。此外,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获取所需的信息量,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各类的微生物,方随时扩充新的知识内容。而充分地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既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知识,也可以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获取更多的专业信息。例如将细菌的鞭毛运动及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等过程制作成动画,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既有趣又易懂。教师在讲授一些技能的操作时,利用网络资源来播放规范的操作视频让学生们观看,这样对于学生的规范性操作、及操作水平的提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食品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新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
高职院校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突出与企业所需技能人才标准的无缝对接。实验课教学内容的确定,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市场的需求。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把实训的内容分成两类:一类是常用的基本技术;另一类是专业技术。常用的基本技术指是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能,例如染色技术、灭菌技术及显微镜的使用等,而利用基本技术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各项技术就是专业技术。我校把常用的基本技术安排在实验课中进行,在每次的理论课结束后加入相应的实验课教学内容,以加深实验效果,专业技术的培养则通过实训的具体方式来完成。
2、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为了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兴趣得以提高,实地参观学习使学生走出课堂,了解食品微生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将“细菌总数测定” 的传统实验项目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亲自参与桶装水和纯净水的抽检。在实验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饮用水卫生检验的方法,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严谨态度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在校外的实习能使学生达到理论结合实践的目的,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补充校内实验课的不足之处,是实验课的延伸。校企合作显可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尤其在目前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而显得十分重要。
五、结论
近年来,通过各地食品微生物实验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进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专业的信心。通过实验课培养了学生求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78-01
食品生物化学是我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如何上好这门课,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一直是我们食品生物化学课题组致力研究和探索的问题。食品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学科,不仅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等许多奥秘,而且还涵盖了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与食品营养、质量、储藏有关的化学及生物化学知识。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传授给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相关改革。下面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际经验作以探讨。
1 教学内容设置
食品生物化学课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课程系统性不强,各章节相对独立,知识点比较零散,容易使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但是,食品生物化学有其独特的优点,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1]。
在教材选取上,我们坚持选用最新的教材,力争把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目前采用的是高职高专食品类课程规划教材,郝涤非主编的国家精品课程《食品生物化学》,该教材所述理论知识与食品加工生产联系紧密,侧重于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突出对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和培养。
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我们坚持 “企业所需,我所设置”,使学生毕业后与企业“零距离”接轨,达到工作与学习高度融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敬业精神。教学内容包括水与无机盐、蛋白质、维生素、糖类化合物、脂质化合物、食品风味物质、色素等(11章40学时理论、6项实验20学时及4学时综合训练)。教师将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并将之贯穿于食品原料供应、加工、保藏的全过程,拓宽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2 教学方法改革
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1 问题引导法
问题引导法是一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较好方法,它以问题为索引来揭示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2]。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好问题,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主动寻找答案。如“大家吃的饭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学习糖代谢概况、糖分解代谢等理论性知识;如超市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不同颜色的油脂,那么你们知道这些油脂有什么区别吗?它们在风味上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学习脂质化合物这章的内容;如“鸡蛋中含有哪些蛋白质?生吃鸡蛋有利于健康吗?豆腐是怎么制作的?引导学生学习食品蛋白质这章的内容。
2.2 案例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典型实例,以辅助说明或证明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学习、思考兴趣,培养他们认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3]。我们选择了一些经典的、针对性强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经教师介绍或多媒体演示等形式呈现给学生,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蛋白质时,联系“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豆腐的制作方法”;在讲授糖类化合物时,联系面包表皮的金黄色可通过还原糖和氨基酸的添加量及焙烤温度来控制等例子,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并适当放松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2.3 多媒体教学
由于该课程含有大量的化学反应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代谢过程,学生普遍反映内容不易理解和记忆,同时也给教师授课带来不便。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借助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方法来传递信息,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形象理解,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4]。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flas技术和幻灯片相结合来演示肽平面的旋转、肤链的折叠及DNA双螺旋结构等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还缩短了讲解这些内容所用的时间确保了教学的质和量。但在多媒体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授课节奏,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讲课速度。
2.4 网络教学
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给人们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教育的适应性得以大大加强。我院食品生物化学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制作了相关学习网站,将多种学习资源进行整合,把教学计划、教学方案、随堂习题、试题库等放到网站上,同时还建立了讨论群,这使学生与教师既能充分互动,又能及时实现信息共享。
3 考核方法改革
该课程一改传统的试卷式笔试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在总成绩中,过程性考核的比例为60%,其中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出勤情况15%,课堂发言、讨论情况10%,作业完成情况10%,实验报告5%,技能考核20%(教师与学生一对一考核评分,考核学生个体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操作);终结性考核的权重为40%,采用理论试卷进行考核。
4 展望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围绕如何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了相关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教学改革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充实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继续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加快《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邵颖,魏宗烽.高职食品生物化学教学的认识与改革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1(232):111-112.
把学生引进门很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问题和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要设法对生物统计这门课程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形象的归纳概括,找出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用学生易懂的语言进行。
2.如何应用到具体实践。
学习生物统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这门课程应用于实践。那么如何应用就显得很关键。一个好的办法是通过合适的案例分析来阐述如何进行试验课题设计和统计分析,如何应用统计分析的结果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或应用于具体实践。
3.如何把手算和电脑软件分析运算具体结合起来。
生物统计中的手动计算和软件计算都很重要,但是如何把二者有效结合呢?因为这关系到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及把握和利用现代分析软件的分析应用问题。拟设想的办法就是对于刚开始学习生物统计学和对于不复杂的统计计算就利用手动计算,让学生切实把握统计分析的具体过程,有些统计分析过程计算太复杂,但是原理并不复杂,这时我们最好借助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而节省大量的时间来做更重要的事情。
二、实施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目前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要尽可能多地把一些基础内容如实验数据的整理与特征数留给学生自学,教师可不讲,但是教师要安排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在自学时加以回答,因为带着问题的学习效果会更好。但是对于核心的内容如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食品学科基本的试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试验设计实施结果的统计分析等,这些内容必须着力讲述,重点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掌握生物统计方法在食品学科中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让学生把握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水平;而对于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这方面不需要大花时间,因为笔者觉得这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数学变换,可以留给学生在课下自学,教师有选择性地重点讲解结合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可让学生更快地步入生物统计学世界。而对于难点问题和复杂问题,则也主要靠教师的讲述学生才可能把握,不过该怎么讲呢?笔者觉得最简单的方法是把一个难点问题、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简单的问题,那么这个复杂的问题也就变得简单了,学生也更易把握了。如方差分析这一部分看起来很难也很复杂,但是如果把其分解成平方和的求解、自由度的求解、方差的求解、F检验和多重比较这几部分,也就不难把握这部分内容了。
2.注重食品学科中生物统计案例讲解,理论结合实践。
每年食品学科的科研和生产实践都会有不少新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大多是在统计学的指导下取得的,那么教师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探索这些成绩是如何取得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一些入门的基础知识可以多讲,而对于入门之后的一些很复杂的计算应少讲,只要告诉学生基本的分析过程和如何应用有关统计分析软件来进行求解即可。
3.教学手段多样化。
以现代的幻灯片课件教学为主,同时辅以传统的黑板板书。对于容易把握的知识,可以用幻灯片课件教学。而对于难点、关键点和学生的疑问解答,最好把幻灯片和板书结合起来,因为板书更随意,可以最大程度结合上课的具体情况发挥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可依据具体情况而变动,这样也易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印象亦会深刻得多。
4.实现教学内容资源的数字化。
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制作合适的教学大纲、教学多媒体课件、习题和参考答案、教学案例等,并把这些内容挂网,以方便学生的课下学习。
5.手动练习和软件应用相结合。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学生来说,加强手动练习是引领它们快速入门的一个好方法。手动练习可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握解决基础的典型的统计分析和试验设计的一般程序。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手动计算会越来越复杂,不过基本的统计分析过程是类似的,这时就有必要借助软件来分析和解决统计分析问题。软件可以用来分析统计分析问题,也可用来进行试验设计,学生应该先掌握一些权威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和试验设计软件Design-expert的一些最基本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