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多样的生命

多样的生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40: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多样的生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我在昆明出生,在北京读书、工作,再到国外读书,溜达了一圈,最终选择了回来。为什么要回来?就机会来说,昆明不能跟北京相比,竞争实力就更不用说;吸引我的正是云南所拥有的一种特殊土壤、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我们想要的,不是大都市那种活色鲜香、热闹纷呈的生活,而是小城市这种相对安静、安逸、能享受到这种也许不宏大、却是每个人真实可感的文化生活。在我的身边,有不少像我这样的朋友或学生,他们离开、回来,在这里做小剧场的演出,几十个人的场地,有人演,有人看;做服装设计,呼朋唤友来走猫步、做服饰展演;还有的做摄影工作室、拍独立纪录片,比如说两年一次的“云之南”纪录片展演,不敢说在国际上,但至少在国内已经很有影响了。

记者:这样一种生活,其含义远远超出了事业,当然也不同于世俗的小日子。换句话说,就是把事业和过日子很好地融在了一起,是一种物质和精神完美统一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只有在云南,在昆明这样的地方才能实现。

晋群:是的。我们这些在别人眼中看来可能很不“安分”、但最后又选择了回家的人,坦率说,也有波折,也有纠结,也有困扰,但是,之前走过的那些路肯定不是白走的,都是在为今天、为未来的选择打基础。当然,选择也意味着放弃一些东西,这是你必须付出的代价,但主动选择总是一件好事,也正是因为我们曾经可能比其他人更主动地去“折腾”,我们更有了一种主动选择生活的资本和勇气,有了更坚定自己目标的底气和坦然。

记者:也说明主动选择的可能性有主客观的条件,从主观层面上看个人是否有坚定的目标,是否愿意努力,是否具备这个实力;从客观层面上说,社会的开放程度所提供的机遇和舞台空间是否足够多,足够大?这种选择在我们这辈人是难以想象的。作为后的第一代大学生,我们曾经被称为“天之骄子”,一出校门就拥有得天独厚的机会和资源。一旦拥有也就很难舍弃,也因此成了束缚我们的枷锁。当你生活在一种相对满意的状态下,你就会滋生出一种惰性,从不想变到不敢变,包裹在我们身上的那层壳越来越厚,最终把自己都挤压没了。自我消失了,也就无所谓选择,只能接受被选择的命运。我们眼睁睁看着自己周围的世界一天天变化,当“跳槽”、“自主创业”,尤其是像你们这样出去了又回来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发现,今天的社会对于多种生活方式、多元价值观的接纳和包容已经渐渐变成一种常态。

晋群:我发现一个很好玩的现象,这一两年几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像《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等,都把年轻人逃离固有生活轨道、追寻青春理想的精神家园放在了云南,似乎这些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青年们,都觉得只有云南才会告诉他们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尽管电视剧有其商业的噱头和目的,但也因此说明作为传播受体的观众有这样的一种需求和倾向,也说明云南在很多人心目中就是一个心灵可以寄托的地方,它不像那样远不可及、高不可攀、甚至带着点神圣的意味,它似乎更世俗、更容易到达,也因此,可以说多了一些人间的烟火味,所以才让这么多人对云南心之神往。这是云南这些年的开放、自我形象的宣传和塑造带来的结果。

记者:这种变化也许不是近十年才发生的,或者说十年前的准备和储备才有了今天的厚积薄发。生活方式的形成和文化的沉淀一样都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你只是看看别人怎么生活就来模仿,那一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长久的。

晋群:是的,今天大众传播的发达,让我们去了解别人的生活变得非常容易,电影电视,还有广告,都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现代化的生活,什么是时尚的生活。但是,我反而会觉得人际传播的作用在这种全球化的浪潮中其实更为突出,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很多时候远远比媒体的传播影响要大。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跟我每年都到国外旅行有很大的关系,当我真的来到一个遥远的国度时,我会发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人过的是越来越相像的生活,特别是在人的性格、行为上,个体差异比文化差异更为显著。就像我身边的外地朋友来过云南都会喜欢上这里,这除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会带他们去过我的生活,他们是在我的生活中喜欢上云南的。

记者:而且他们对这样的生活会很羡慕。曾经有人说:当北京人在讨论“什么是生活”的时候,昆明人已经在生活了。现在被很多人推崇或效仿的徒步旅行,早在20年前昆明就出现了自发的人群,而且还有了登山协会一类民间机构。越来越多的人把这种亲近大自然的行走当作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昆明的年轻人在周末假期租辆房车出去玩几天,已经风行了近十年。

晋群:现代都市里的人,孤独是一种常态。哪怕你成天忙碌,不断地跟人打交道,可你的内心其实是孤独的。所以现在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很多年轻人都时兴通过网络结对组团去旅行或徒步,但是在云南、在昆明,你会发现这样的人可能就在你的身边,就像我们去看话剧,坐下后发现前后左右都有熟人,你一下子就觉得“同类”就在身边,自己一点也不孤独。

记者:你所描绘的这种昆明现实的文化生态以及昆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吃惊,因为以往人们对于云南的刻板印象就是少数民族、就是艾滋病,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多元文化并存、多种生活方式并存的人文生态。

晋群:因为自己也参加过不少的艾滋病国际项目,我们有朋友就曾说过,全世界做艾滋病(防治)最好的地方就是云南以南的地方;这话可能政府的人不爱听,但是,这实际上也是在说,在这块土地上会诞生很多世界领先的理念和技术,会让我们用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更多的东西。

记者:当我们有了更大的视野,我们也就拥有更加开阔的胸怀。我们看到多民族共存的一种独具的包容性,能够包罗万象,外来的先进文化理念、生活方式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看到了云南的一种国际化视野。

篇2

据黄绾的《阳明先生行状》,阳明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祖母岑氏曾“梦天神抱一赤子乘云而来,导以鼓乐,与岑”。岑氏梦醒之后,婴儿呱呱降世的啼声已赫然在耳。阳明的祖父王伦知道这件事后,便根据梦中奇境为新生婴儿取名“云”,而他出生的宅宇,被当地乡亲指称为“瑞云楼”。以梦境方式显示伟人的历史性登场,是传统中国常见的做法,如果加以多方面的解读,也有裨于其未来人生遭际的理解。

阳明直到五岁都不会说话。一天,有位僧人偶然路过瑞云楼门前,见阳明与一群幼童正在戏嬉,便摸着他的头顶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阳明祖父王伦听说后,猛然省悟,知道孙儿取名为“云”,泄漏了祖母梦境天机,于是便为他更名为“守仁”。颇为神奇的是,更名之后,孙儿便立即开口说话了。

传统中国为人取名,乃是莫大之要事。而无论“云”或“守仁”,都有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可视为人生最早的文化身份过关仪式――身份从此由自然人转化为文化人――不仅内涵着家族集体的祝愿,而且也寄寓了未来发展的期盼,满荷着深情厚意,规范着人生方向。

阳明祖父最初为孙儿取名为“云”,主要是以“瑞云”来隐喻吉祥,最重要的是暗指天赐神儿,必成伟大志业,为国家建立丰功鸿业,为家族带来声光名誉。

篇3

然而,“命题语言的不规范和参考答案的不科学”现象在如今的高考语文命题中广泛存在着,特别是分省市命题以来,这一现象更为普遍了。笔者就以2010年的一道命题为例来谈一谈高考语文命题语言的规范性和参考答案的科学性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命题者的注意,让高考语文命题的语言更加规范,让参考答案更加科学,以此来保证命题的“公平性”,让考生少一些冤枉,能够真正将具有“语文才华”的考生选,实现高考的真正目的。

一、命题语言的规范性问题

先看一个命题的例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xx卷)第11题的第(4)题:

“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所谓“命题语言规范性”是指命题者在命题中的用语,指向明确,理解唯一。使考生看到命题很快就可以明确命题者要求的答题方向,并且除此种理解外,再没有其他种理解。

然而,上述这道命题用语却含糊不清,语言内含的指向性非常差,这就造成了对命题用意的理解不止一种的现象。考生面对这样的命题确实无法确定命题者想要的答题方向。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命题中所说的“主题思想”这个方面的多种理解。

“‘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方面的考虑。……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指向模糊源于“考虑”一词的使用,“考虑”在这一语境下可以有多种理解:①可以理解为命题者让考生回答小说《洗澡》体现了怎样的主题;②可以理解为命题者让考生回答小说主题与“洗澡”之间的关系;③还可以理解为让考生回答小说主题与标题《洗澡》之间的关系;④还可以理解为让考生回答作者如何用她的构思来完成主题表达的。那么命题者到底是想让考生回答什么呢?那让我们来看一看命题者提供的答案吧:

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②透过“洗澡”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

“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一语的主语应该是“洗澡”,这样就可以看出,命题者是在让考生回答“洗澡”在小说主题表达上的作用。然而命题者在这里不去表述为“‘洗澡’在小说主题表达上的作用”,而偏偏使用了现在这样的表述,弄得考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常常一下笔就离题万里。

在实践中,没有几个考生能够从“‘洗澡’在小说主题表达上的作用”这一方向去回答问题的。笔者曾把这套试卷作为平时测验让学生做过,80%以上的考生都是回答了“洗澡”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另外一部分回答了小说主题与“洗澡”之间的关系,只有极少一部分考生摸到了命题者想要的答题方向。

没有摸到命题者心中的答题方向的考生很冤枉,不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实在是命题用语太含混,他们想让考生去答题的方向,在命题中实在太不明显。考生的冤枉还表现为,不是他们回答不出来“‘洗澡’在小说主题表达上的作用”这样的问题,如果他们知道命题者是让他们来回答这一问题的话,他们也是可以回答出来的,至少不会因为“答非所问”而得0分。为了对命题的理解具有唯一性,让考生一下子就可以摸到命题者想要的答案,这道命题可以这样表述:

“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作者有多方面的考虑。请就“洗澡”在主题表达、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方面的作用,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答题即可)。

二、参考答案的科学性问题

语文命题中的文学作品阅读属于“文艺学”范畴。“文艺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自己的一套“语码系统”,不谙熟此学科的人很难掌握它,也没有必要掌握它。非专业人士看到这些“语码”也许能够理解,但却难以运用。因此,在做文学作品阅读题参考答案时应该摈弃这些“语码”,改为使用通俗的语言加以表述。因为,高考的考生们绝大多数都是高中刚刚毕业的青少年,他们的认知水平和遣词造句的能力都处在“待提高”状态,他们对阅读理解的表述与“文艺学”的“语码系统”根本就挨不上边。

如果无视考生是高中生,其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处于成长阶段这一事实,而硬要用“文艺学”的“语码系统”来表述高考阅读题的参考答案,那么,笔者认为这样的命题人是不实事求是的,是不具有科学精神的,做出来的“参考答案”也就是不科学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上述命题“参考答案”中的一些表述:

观点三:使小说的象征意蕴含蓄、多元。①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②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③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层次丰富,针对面广。

“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这样的表述,别说让考生去表述,就是在考生看到“参考答案”后,让他们去解释这句话,他们也解释不出来。“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这样的表述也太专业了。什么叫“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别说让考生去表述,去理解,就是让教他们的老师去表述,能够表述出来的也难占1%。且不说表述,就是理解,很多老师也表示理解不了。笔者以为理解了,就向学生去解释,结果解释了半天,学生依然是一脸的茫然。不是笔者的解释能力差,而是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决定着他们理解不了。

做这样的“参考答案”有什么意义?除了表现命题者的高深莫测之外还能起什么作用?命题涉及千万考生的前途与命运,我们不能用它来卖弄自己。这一答案,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述是否更符合高中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一些?

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两个人物语言、行为与他们心里想法的不一致所做的不枝不蔓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

再看一个例子。

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这一答案中的“言路和思路”也是比较专业的用语。同时这个答案更大的问题在于逻辑分点上存在很大问题。第①点开始说“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紧接着说“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谈的是用材上的特点;而第②点说“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谈的才是“线索”问题。分点上明显存在着“逻辑标准不清”的问题。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