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

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

篇1

一、我国物流平台的商业模式分析

错综复杂的行业发展环境,对物流平台商业模式的创新具有推动力,更富有挑战力。基于对现有商业模式的透彻分析,展开以下论述。

1.信息平台

在我国占据较大比重,是整合后物流信息的承载体,以解决物流行业货源、车源、物流服务信息不对称为目标,为货主和车主提供多项选择,服务模式单一,收入模式为收取信息费、跟踪服务费以及会员费。目前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和车货匹配过程中的诚信度是信息平台维护的两大首要任务,竞争手段较为初级,竞争优势少差异性。

2.交易平台

信息平台加金融服务的衍生物,以打造货运线上业务的生态闭环为目标,借助交易监督、信用评级、风险防范等体系逐步完善线上交易流程,为多方交易提供担保,收入模式主要是服务流程中收取的费用,主要有会员费、信息服务费、席位服务费、网上交易服务费分成等。目前,交易平台致力于借助大数据技术将交易记录和信用评级作为物流投融资参考,解决中小物流企业和商户融资难题,打造实名认证、交易凭证、保险、结算、信用评级的体系,促进服务模式多元化。

3.社区平台

在我国多数为物流在线运输网络生态特征的平台,连接的运输链较长,规模效应明显,能够以低成本灵活地实现跨越多层级的业务连接,全链条共享信息,除了在途追踪外,运输网络的上下游企业的财务费用、经营绩效以及服务水平也可实现透明化。但透明化使得管理工作非常复杂,在庞大的网络结构下,保护链条上各个企业的商业隐私常常存在漏洞。

二、共享经济背景下物流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

1.竞争模式较为初级

对于物流平台,其生存的根本是整合信息和资源的力度。各家物流平台企业为了争夺货源,展开价格战,不计后果,恶性竞争的后果甚至是毫无利润可言,忽略了共享经济时代下共赢才是根本,反映出物流平台的构建无使命感,H以盈利为主。

2.盲目模仿难以创新

我国物流平台的前身种类复杂,这些企业抱着拥抱互联网的心态进行企业转型发展,涌现出后者盲目模仿前者的态势,部分平台甚至砸钱补贴刷流量,投资巨大,却未切实地分析企业自身能力,击中用户痛点,设计出特色的产品与服务。

3.平台仅为政府政策支持

物流平台是服务于物流上下游链条而自身不从事物流业务的平台,但部分区域性企业自称物流平台却涉足物流,以此获得政府相关红利,导致物流行业小、散、乱、差的问题难有巨大改观。

此外,我国物流平台的发展还面临物流平台专业人才匮乏、企业内部职能组织过于传统、中小企业融资难等窘境。

三、物流平台商业模式的改进策略

物流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可以从基本要素的任一方面展开,但其出发点一定是价值主张的确定,以获取企业独特的竞争力。以下将基于共享经济时代对物流平台商业模式提出改进意见:

1.聚焦物流,单点突破

深挖某些特定服务群体的痛点,作为对多边群体价值需求的响应。企业应专注于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信息化程度,服务内容由初级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变,提高抗风险性。借助内外部网络打开渠道通路,展开线下合作,布局区域乃至全国性的价值网络。但要特别注重信用体制的建立,避免双方或多方交易物流交付的不稳定而引起运输纠纷问题难以解决,例如无车承运人等。

2. 标准化带来发展新姿态

在大数据分析的背景下,设备达到标准化,通过掌握物联网技术,开发以各类设备为模块的信息管理系统,保障设备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同时也要保证以重资产方式运行平台的盈利模式,维护机制要健全,价值网络要透明。此外,物流技术方面,要积极引进专业物流人才或者以联盟的方式与价值网络中的战略伙伴联合研发,确保物流技术的及时更新与维护,以服务于平台的价值主张。

3.发力多式联运和云仓代运营

借助价值网络中的合作伙伴的数据共享合理开发仓配一体化服务,提高库存周转率。值得注意的是,价值网络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多式联运节点处货物安全性,强化服务系统,提供在途货物实时监控。

4.共享终端配送资源

对整个用户体验过程进行控制,具备一套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反馈系统,保证及时获取并改进客户反馈信息,物流平台的外部性与客户关系管理相融合将促进双边或多边群体规模的扩大,发挥边际成本递减的经济效应。城市配送打造自提柜与公共货运班车主流,或可发展小型集装箱系统;农村物流开展智慧共配。平台信息系统与自提柜电子系统连接,实时监控平台数据流量。对于大件物流,应具备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合作方,例如日日顺等。

5.构建物流综合系统

作为综合型物流服务系统,此类系统是物流平台的佼佼者,在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在合作中更具有话语权。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应当从交易各方角度考虑,集中于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并对综合服务采取全面质量管控。

四、结束语

依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作为重要的生产型服务业,物流产业将逐渐由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时,由产业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物流平台作为一个集成的信息系统,在我国还有足够大的上升空间,优良的商业模式将有利于提升其整体效应。物流平台商业模式将依据理论与实践提出新思路,以对未来的构建与发展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怀勇.基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17,(1):120-122.

[2]潘永刚,Tracy.从模式角度解读“物流+互联网”平台[J].交通与港航,2016,12(6):28-31

篇2

而如何重构商业模式,则要依靠企业预算体系的重构与预算方针的革新。对此,汤谷良指出,之前企业预算管理的着眼点集中在如何增收节支,如何保持持续的改进,但这种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固化的一种制度安排与财务要求。如果重构商业模式,企业预算必须进行战略与财务上的革命性转变。“比如企业搞研发投入的预算,原来的投入只是为了搞产品的技术创新,如果是重构商业模式的话,这个范围就将扩大,其中要包括对新客户的重新培植、技术团队的重新打造,以及整个IT系统的重新构建等等。所以,创新商业模式下的预算体系一定是全方位的和战略性的。”他说。

一般而言,在战略视角下,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可分为两类:一种是轻资产战略,固定资产重构较少,比如美国苹果公司;二是重资产战略,固定资产重构较大,比如传统的房地产行业。如果企业重构商业模式,从原来重资产转为轻资产,或者从轻资产转为重资产,必将是一种战略性的转变,而这就需要一种战略性的预算安排。

篇3

腾讯有个定义,粉丝是未来最主流的客群关系。虽然一直对粉丝经济抱有信心,但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是被震了一下,毕竟在这之前,我的习惯认知仍是客户归客户,粉丝归粉丝。粉丝之微薄,当下仍然是被商业机构严重忽视的一个边缘力量。但细思极恐,也许有一天,粉丝经济会如滴水穿石般发展起来,当一个商业机构所拥有的粉丝数量超过了一个地方媒体的发行量,当基于公众号所创造的交易额占比超过10%甚至更多时,当这些拥有庞大粉丝数量的商业机构依靠大数据加速产品进化时,也许奇点正在临近,也许我们也必将被这股力量所颠覆。未来衡量一个企业的市值,也许会由资产价值转为用户价值,也许就是粉丝量及ARPU值。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当下最重要的经济变量。我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的终极归属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商家与客户的关系发生了颠覆式变化,一方面用户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商业模式将由易货模式转向O2O运营模式。我觉得商业的本质就是流量经营,也就是获取一个UV的边际成本大小决定了商业模式的发展路径。

目前随着网商获取UV的边际成本在不断攀升,导致线上的流量边际成本已经远远高于线下的流量。而且在转化率方面,线下的转化率也是线上的几倍,所以O2O全流量运营一定是传统商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我们曾在一年前提出,互联网+在商业模式上的核心变革就是由易货模式转向运营模式。而运营模式的核心就是以用户为中心,获取用户、响应用户、关联用户、谋求用户的终身价值是运营模式的基本逻辑。

社群简单认为就是一个群、一个社区、一个公众号,但是社群需要有一些它自己的表现形式。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社群它是一个有态度的社交关系链,不仅只是拉一个群,而是基于需求和爱好将大家聚合在一起,我们认为这样的群落就是社群。社群的出现为新型电商带来了一缕阳光,美丽说、蘑菇街、美柚等社群电商迅速发展起来。

社群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价值观趋同,即社群中的人是靠价值观聚合在一起的,相比普通的消费者,社群具有强烈的归属感。第二,去中心化,社群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强利益关系,没有权力中心,投票是社群常见的决策机制。

我感觉未来的商业逻辑也许是:再小的个体也有社群!而且,我相信未来的品牌也必将会社群化,或者可以说没有社群的品牌不是真品牌。

当我在旅游类APP里找酒店的时候,我有一个体会,那就是当我上下滑动屏幕选酒店的时候,我会觉得很茫然,因为我并不知道这些酒店到底怎么样,但当我看到君亭、书香、桔子这些熟悉的品牌时,我会快速预订下去。

这个场景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启发,那就是未来,未来的未来,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连接越发达,信息越透明,品牌越重要。我想这就是我们酒店人的机会,埋头做好产品,打造出真正拥有粉丝的品牌才是制胜未来的关键。

这两年酒店行业在产品创新方面持续升温,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大有关系,因为客流已不再囿于线下。尤其是民宿,可以说没有互联网就不可能有民宿。各种文化类、主题类酒店,也是层出不穷,本质上都是因为体验类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相信随着90后、00后逐渐进入酒店消费主体,二次元等各种亚文化社群酒店将会成为一个新的利基市场。

场景即时间、空间、状态、情绪的聚合。凡是聚合了的时间、空间、状态、情绪都有可能构建出极具商业价值的营销场景,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引发了旅游行业的接龙式创意传播。社交网络越发达,传播速度越快,今天,一个小小的行为在一两个小时后就有可能形成一个蝴蝶效应,也就是可以快速聚合出一个场景,借场景之势做营销已成为当下最主流的营销行为。

在这里,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场景营销不仅仅是个新的营销概念,它必然会颠覆传统的营销模式。因为我们都知道商业的起点就是需求,而需求的产生源于场景,更何况,好的移动端产品也是基于各种线上线下场景而生。滴滴打车只是把在马路边打车这个场景移植到了手机里,就催生出了千亿级的商业模式。微信红包也只是把传统红包文化移植到了社交平台里面,微信红包不仅带来了微信支付爆炸式的增长,更为人类贡献了一个社交货币,新人入群、喜事庆贺、节日慰问、甚至夫妻致歉都可以靠一个红包搞定,这都是传统货币不曾到达的空间。

对于一个酒店而言,除了线上场景外,线下场景丰富且受众精准。例如会议室这个场景,如果客人在早上可以摇出来一份面包,在下午摇出来一杯咖啡,是不是很酷;再比如客房这个场景,客人可以通过扫码预订一份宵夜,可以通过扫码获得一瓶水,是不是也很惬意。诸如此类,经过我们这两年在酒店场景营销方面的实践,越来越觉得酒店场景开发价值巨大,可以逐级连接到酒店曾经想做但做不了的藏在长尾里的各种需求。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