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美丽的乡村建设

美丽的乡村建设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6:0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美丽的乡村建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美丽的乡村建设

篇1

我国生态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20世纪80年代生态农业的试点规模进一步扩大,20世纪90年代全国性生态农业县建设试点工作在中央八部委的支持下全面展开。中国的生态农业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基础,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攻目标,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通过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及资源高效利用,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5]。多年来生态农业建设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生态农业依据区域资源优势潜力,强化农业主导产业的同时,促进了农业生物种群多样化、农业产业多样化,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效率,达到经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的目标。我国生态农业的成就开始为世界关注,并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历史实践表明,生态农业可以为美丽乡村提供农业产业转型,是建设“青山绿水”的基础保障和有效途径[6-10],是优美乡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内容。

生态农业必须建立在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基础上才有生命力

20世纪7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刚刚开始,我国农业现代化开始起步,因此,我国当时推广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往往以传统农业的一些精华如“粮-畜-渔-果-菜”,“粮-畜-桑-果-渔”,以及“桑基鱼塘”等经营模式为主[11-13],主要在小农户层面上实现了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正效益,以便实现经济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目标[14-15]。当时出现的生态农业典型如山西省闻喜县、辽宁省大洼县、黑龙江省拜泉县、北京的留民营村[13,16-18]及其一批生态农业户、沼气生态户等在国内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从这些地区的生态农业实践看,尽管其生态农业的资源高效及可持续性特点鲜明,是从传统农业知识中挖掘和继承了有价值的生态模式、技术和方法,虽然有益于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强化其保护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能力,但是由于传统生态农业是源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产物,以家庭分工为基础,往往以种植业、养殖业为基本农业格局进行总体设计,重系统内部结构的调整,忽视市场,忽视与工业、加工、物流等部门之间的产业耦合与链接。当前我国的农业已从农户小生产开始向规模化、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农业企业化生产方式转变。其发展过程,是以经济效率更高的农业生产系统替代经济效率相对较低的农业生产系统的过程,是一个以营利为目标的生产活动。由于这一趋势不可逆转,现有农户的小规模小农经济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的技术如果没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科技升级与创新,就不能改变生态农业的低生产率,难以适应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实现农民致富及区域发展的需要[19-20]。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化,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已到供求关系转折的临界点,农民工明显增长的务工收入刺激农民开始放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意愿。比如近年来户用沼气池在农村正常运行的萎缩,这与农户家庭养猪剧减、农民进城打工、养殖方式与市场的变化所造成的户用沼气缺乏发酵原料及缺乏管理有直接关系,这也导致以沼气为纽带的一些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和运行受到影响。针对传统生态农业没有市场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等经济特征,当代要倡导的生态农业必须适应市场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的需求[21]。生态农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适应这种发展与转型的要求。

当代中国生态农业内涵与特征

当代中国生态农业内涵当代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协调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效开发资源并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且有市场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重视产业结构从种、养、加扩大到一、二、三产业的有效链接,健全与完善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清洁生产系统,实现健康安全农产品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要建设优美、文明的新农村环境,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有机、绿色等安全农产品生产是当前生态农业的抓手,与此同时,安全农副产品的需求和“绿色战略”又推动了现代新型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与完善。当代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必然是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产值及增加收入前提下保证农产品安全及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农业生态工程技术体系,生态农业也必然要走农业的产业化之路,而农业产业化只有建立在相应完善可行的生产技术规范、质量管理标准、产品生产控制与检验体系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当代生态农业也必须是一种能更为充分地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功能同时,保护和培育自然资源的可再生能力,从而使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产出的农业资源配置模式和农业再生产循环产业。

当代中国生态农业特征

(1)在进一步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有突破性的改革的基础上明确市场对生态农业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定位,鼓励以市场为导向,土地向生产能手、经营能手集中,广大农村应以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自负盈亏的家庭农场为主推行生态农业模式。同时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宏观资源配置,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在区域范围内构建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协作分工体系,推进形成区域生态农业的适度经营规模,因此生态农业在运作机制上要有市场化特征。此外,要通过可追溯的生产经营方式降低农户和企业的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以及食品安全风险,提高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从内部微观资源配置入手,通过发挥当地生态、资源、文化与人力资源优势,强化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主要是规模化、专业化种植与养殖业复合系统,实现植物性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循环、系列加工增值,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净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因此生态农业的生产具有区域内良性循环的特征。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包括产品加工链、废物资源利用链、水生态降解利用链、能源多级利用链和信息调控链及可信任的物流链[8,14,19,21]。

(3)随着技术创新不仅速度显著加快,农副产品个性化特点越来越突出,在产品供给上形成具核心竞争力的品牌[20]。通过包括物联网、设施农业环境控制技术、农村生产流通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农村市场流通系统等在内的农村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逐步解决安全农副产品生产的环境条件控制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接口,达到效益最大化。通过生态、安全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引导农户参与专业化、规模化大生产[22-23]。

(4)新型生态农业应以安全农产品生产为抓手,通过建立新的耕种流程,倡导生态消费文化;制定并实施规范的食品安全检验制度和企业品牌承诺责任制度,培育诚信的生产者,完善可靠的物流,使生态农业具有农副产品的优质安全可信的特征,塑造一种新的流通关系,让消费者和生产者相互信赖,农户不再因为市场价格波动而受损失,也不再因为利益驱动而生产制造不健康农产品,提升生态农业产品和服务的绿色科技含量。所以,当代生态农业是实现绿色安全农业生产的有效途径[24]。(5)生态农业强调通过循环型畜禽养殖、新型肥料、环境友好的病虫害防控、农田残膜清理及再利用等技术及一系列低碳农业技术[25-27],在时间与空间上改善系统的结构、强化养分循环和强化对系统的综合管理,而不是仅仅依靠增加对系统的投入[25-29],因此,生态农业具有节能减排和低碳农业的特征[30]。(6)通过景观多样化工程技术以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集成[31];构建与经济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区域分异、良性循环、生物多样、整体优化”的农业景观格局,着力建设观光农庄、观光牧场和都市农业园,创建“田园风貌型”、“特色文化型”“、滨溪休闲型”“、生态旅游型”、“产业带动型”等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典型。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构建优美乡村,也可利用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的农药投入强度,开发生产更多的生物产品,克服或缓解单一种植可能带来的市场与环境风险。因此生态农业建设具有生物多样化的特征。总之,生态农业能否成为主导农业类型,既不取决于现有的主导农业类型有多少缺陷,也不取决于生态农业有多少优点,而取决于它与其他农业类型相比是否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比较利益以及产品之外对人类可持续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能力。此外,生态农业将以何种速率替代现有的主导农业类型,主要取决于实现上述功能的生态农业技术的竞争力、适用性和可推广性,以及生态农业技术信息传播和推广体系的完善程度[19]。

小结

(1)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创新需要3个主观因素:即理解、意愿和能力。理解可通过知识传递,意愿的关键在于生产者的决策,有能力才可变为现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是资源和环境,而实质却是非科学的决策和违背自然规律的社会行为,前者是后者结果。纠正上述观念和认识上的偏差,需要一种规范、完善的生态文化建设所形成的生态道德标准及其相应的思维定势,用以主导人们的思想,主导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并影响和制约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美丽中国包括人的美好心灵,包括人的美好行为,因此,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生态合理化,要坚持硬件与软件兼顾,形成一种融传统与现代文化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文明的新理念[31]。

篇2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业农村面貌,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下面结合自己所包村实际,就美丽乡村建设谈几点体会:

***地处**镇北部,东邻*路,西靠*路,*路贯穿全村东西境域,区位优势明显。现有住户*户,居民*口人,村庄占地*亩,现有党员*名,村民代表*名,村两委“一肩挑”配套齐全。该村东西线主路4条,2.1万平方米,南北里巷占道9条,5.7万平方米,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立足本村实际,合理布局,全面规划,建设工程以污水管道、村街硬化、环境美化为重点,全力组织实施。

一、明确建设任务、完善工作机制

凡事先抓规划,先做布局,做到统筹统领,村党总支部成立美丽乡村建设专项工作组,一肩挑任组长,责成2名专职干部全力推动此项工作,按照村庄范围,首先把村庄内主干道和里巷进行区域划分,坚持挂图作战,制做村庄工程建设示意图,将重点工作标图立项,依据工程进展情况,对所属点位责任区的工程任务进行标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到有效指导,准确跟踪。

二、开展环境大清整活动,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篇3

营造形态美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的原则

统筹规划的原则是指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统筹各类社会资源,统一规划布局,举全社会之力而为之,避免各自为之,自行其是。如安徽省编制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对安徽美好乡村建设作出了整体安排,并具体落实到县(市、区)。依照统筹规划的原则,对中心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房建设等进行了统一安排。同时编制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按照“美”在硬件、“好”在软件的要求,明确了中心村相关建设内容和指标。

2.因地制宜的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是指形态美营造应当与经济条件相适应,与自然氛围相融合,与民俗风情相协调,与区位环境相呼应等等。如安徽省按照皖北、皖中、沿江、皖西、皖南等不同区域,以及城郊型、乡村型不同类型,分区分类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因地制宜原则的具体运用。

3.尊重意愿的原则

尊重意愿的原则是指形态美营造应当体现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表达农民诉求和愿望,符合农民的审美情趣和民俗习惯。两院院士吴良镛认为:如何组织好居民的力量,是解决“千村一面”的关键。实际上,规划设计者与农民对乡村环境的感知及审美标准是存在显著差异的。规划师或设计师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只有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和沟通,充分尊重其意愿,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民需求,营造更加符合农民审美情趣的形态美。

4.优势优先的原则

优势优先的原则是指形态美营造在经济及物质生活条件好的乡村应当优先,区位优势(近城、近路、景区等等)明显的乡村应当优先,其他优势明显的可以优先。例如,与安徽黟县宏村相邻的卢村,就充分利用其毗连古村落景区的独特优势,对已有建筑、设施和自然人文环境,就地进行整治和整修,不仅保护了濒临破坏的古民居,还拓展了当地文化旅游业,形成了古村落群的景观优势。不失为美丽乡村形态美的典型个案。

5.功能多样的原则

功能多样的原则是指建设商、居、旅兼容型多功能美丽乡村。功能多样是社会进步、时展和人际交流对乡村形态美营造提出的的必然要求。营造形态美,应当坚持功能多样的原则,使美丽乡村真正成为宜居、宜商、宜赏的多功能文明载体。

结语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主体构成,应当十分注重其形态美。营造能够永久传承且又宜居宜赏的美丽乡村形态,不仅仅是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学界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更是一项功昭当代、利泽千秋的宏大社会系统工程。本文的探讨仅在于抛砖引玉,藉此期待在此领域有更多的学术和实践成果问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