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非遗文化的重要性

非遗文化的重要性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8:4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非遗文化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非遗文化的重要性

篇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2001年,日本制定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以及各种文化振兴政策。今年2月,日本又出台了面向今后5年的“第二次基本方针”,方针揭示了现今文化艺术振兴的意义,即文化力是国家之力,文化艺术和经济紧密相连,明确指出了“文化艺术立国”的目标,日本文化厅长官青木保说:“面向21世纪,文化艺术非常重要,失去文化就失去了生存的目的。韩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1997年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1999年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法》,2001年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政府还设立“阿里郎奖”,嘉奖、鼓励那些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传统手工技艺正面临着断代、失传、消失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在保护和维系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不但迫在眉睫,更是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现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二是如何借助市场经营文化产业项目与公益性文化艺术事业,又不能完全借助市场的力量进行发展,而缺乏专门艺术人才是关键问题。。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产业政策如何完善,还存在立法层次低,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四是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课题以及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如何采取的针对性的研究。五是相关部门之间如何协调,行业组织和文化管理部门如何有效的合作,以形成合力,建立起政策规划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六是所生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产品过多,且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市场竞争能力减弱。可以看出,艺术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一个瓶颈,而在高校中认知传统文化,创造创新型富有时代中国精神的艺术作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模式也是迫在眉睫。

任何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其民族精神的体现。但相对而言,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非物质文化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物质文化的载体已被物化为恒定的形式,表现为历史的、静止的,不可再生的,它的精神蕴涵隐藏很深,已远离它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不能潜心感受和解读,是很难把它全部激活、接受和传递的。而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则是具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现实的、活态的、不断生成的,同时它就在民众的真实生活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其精神蕴涵有如空气和阳光,可以直接被人们所吸收,并在经常性的活动中世代传承。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这种生命线一旦遭到破坏,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链将出现断裂变形,民族的存在随之发生危机。因此,面对当今强烈的“全球化”、“一体化”的冲击,对这种文化的保护,实际就是对一个民族精神之根的呼唤、认同与养护,也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历史上,因为自身文化的失传或被强行割断而解体乃至消亡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篇2

“世界上每一分钟都有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流传至今,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传承,它伴随着时展,承载了一片土地的故事与历史。现今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非遗文化同样需要,在保护中求得发展是关键。旅游业是面向大众并且具有文化特性的产业,它具有宣传力大、受众群体广、包容性的强的特点,将江西的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结合,不仅有利于大众理解和认知这些文化,而且非遗文化也可以得到发展

(1)大力开发旅游业,将当地的这类文化作为开发重点进行宣传,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看,更多的展示机会给传承者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精神鼓励,进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与精神鼓舞。通过旅游展演,吸引更多人了解并且喜爱这些民间传统文化,这也是拓宽传承空间的一种体现。

(2)旅游产品开发使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发展工作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势必带动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多,非遗文化产品凝聚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与传统,具有担当旅游产品的优势。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使传承传统文化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共同得以实现,非遗文化产品作为旅游产品进入市场,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使非遗文化的保护性发展事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

(3)旅游产品开发利于发掘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旅游产品是结合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民风和生活生产的产物。在将非遗文化产品开发为旅游纪念品的过程中,需要对它的传承发展、内涵寓意和突出特点等进行深入的挖掘,这一过程能够得到许多之前不为人熟知的故事进而丰富其内涵。

2.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江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产品开发方面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由于缺乏保护性理念,对非遗产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性措施还不够。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研究不够深入,宣传形式趋向单一

针对如何将旅游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融合,如何保护性地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旅游商品方面的研究还不足。当地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方面,大部分依赖路标和展示牌这种传统的宣传形式,传播范围狭窄,缺乏网络 、影视广告方面的利用,不仅大众知之甚少,当地的群众对非遗文化也了解的很少。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群众很难与这些传统文化产生心灵的融通,保护性发展工作进展甚微。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资源的开发模式有待进一步拓展

江西许多已开发的非遗文化旅游地基本上停留在以“参观”为主,与当下流行的“融入”型农家乐在这一类体验性质的旅游模式相比,缺乏创意和吸引力,“参观”旅游是供旅游者了解非遗文化发展历史和故事传说的一环,相关部门和旅游开发商对非遗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和让旅游者参与制作的模式开发还不够。

3.加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研究

篇3

(一)有助于提升非遗教育的效果,扩大其影响力、覆盖面,提高其知名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但再好的资源如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那它也仅仅是一种事实存在而已。将全媒体引入非遗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丰富和拓展非遗教育内容,增强亲和力和说服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保护和自觉传承非遗文化的氛围,接受非遗文化熏陶,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方式不仅有助于个人形成正_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且也有助于在全社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有助于创新非遗文化传播载体

全媒体包括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可以让非遗文化的内容采用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传播,方便人们在各种接收终端欣赏、学习。我们可以利用全媒体技术的全方位、多渠道的特点,把非遗文化多媒体化,实现文化的传播交流。新兴的媒体技术降低了文化信息传播的成本,扩大了可利用的内容、渠道,方便了人们以更直接有效的方式来获取循环传播的文化信息。因此,非遗文化只有创新传播载体,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得以在时代中传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

(一)充分利用新兴媒体进行传播

1.打造“非遗”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可以将“非遗”进行数字化并得以永久保存,受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地限制自由地查看、获取相关知识,有利于促进“非遗”研究工作的展开。“数字图书馆是对收集、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存储的网上图书馆,包括对经典典籍、研究著作、地方文献、研讨会议记录、研究期刊、音像资料、图片展示等进行数字处理和存档,方便网上查阅者的使用。”美国早在1990年就开始启动全国性的数字图书馆“美国记忆试验计划”(American Memory),其中一部分内容记录了美国几百年的风土人情,和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类似。

建立数字图书馆,可以保留“非遗”的原始文献资料和影像素材,为人们观看、研究、利用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公共平台,是“非遗”全民共享的重要途径。由于“非遗”数量较多,任务很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可以按照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不同级别的“非遗”名录,逐步建立和健全“非遗”数字图书馆。另外,“非遗”数字图书馆可以依托并挂靠在现有图书馆上,也可以单独构建数字图书馆。

2.利用微信、手机APP等移动媒体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每人几乎都拥有一台甚至是多台智能手机,人类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且具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特点,所以应当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加大“非遗”的传播,特别是对微信、手机APP等移动终端的应用。广东省文化厅在这方面就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2015年6月13日,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APP项目《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手机版)已经正式上线。安卓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并安装使用,轻松地就可了解广东“非遗”项目分布、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相关信息。

手机应用终端不仅能够缩短沟通的时间和空间,且已经成为人们如影随形的信息媒介,微信、手机APP等应用程序可以随时更新,随时关注,互动效果十分明显。就如王隽博士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过程中注重契合碎片化、短微化传播规律势必能够提高到达率,顺应现代受众的收视收听或阅读需求。”由于“非遗”整体信息量较大,所以我们就可以开发具体到个体的APP软件,特别是具有商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非遗”项目。像黄杨木雕、瓯绣等传统美术类型的“非遗”就可以充分利用手机APP软件,把黄杨木雕和瓯绣的历史、现状、传承人信息、活动信息、相关制作工艺、品牌推广和意见反馈等内容用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推广与传播,甚至可以做成销售平台,这是典型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紧跟时代潮流,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提高“非遗”的海外影响力

“非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也需要走出国门,向海外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非遗”。“非遗”的海外传播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例如国粹京剧、昆曲和泥人张都在海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特别是昆曲曾一度在西方掀起了“昆曲热”。同时,“非遗”也成为海外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与方式。海外传播对温州“非遗”的传播显得尤其重要与特殊,因为温州是著名的侨乡,有将近70万人在海外生活和经商,“凡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海外温州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鲜明的特征,祖籍温州的华人华侨在海外呈现“全球分布,地区积聚”的空间分布特点,以欧美为主,主要集中在美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国家。所以温州“非遗”的海外传播可以根据温州人在海外的空间分布特点,有针对性地向温州人聚集的国家或城市重点推广宣传。这样一方面可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海外温州人,因为这些“非遗”是他们成长生活中的共同记忆,有着故乡的熟悉气息和味道,是情感凝聚黏合剂,所以在当地华人中容易形成“集体认同”和“共同归属”,成为海外温州人乡愁的寄托;另一方面又可以让海外了解温州的异域风情。

(三)“非遗”的品牌延伸传播

“非遗”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代表着城市的形象,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非遗”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DNA”,由于这些“非遗”历史悠久,在当地颇有影响力,所以自身就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品牌。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品牌效应,对“非遗”进行适当的开发和利用,衍生出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艺术品或产品。例如,可以把瓯剧、永嘉昆曲中一些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脸谱、服装、道具、动作造型制作成手工艺品甚至是玩具,把这些“非遗”元素融入本地的服装品牌设计、家具设计、瓷器设计中,或者是旅游景区及地标性建筑物的一些装饰中,把这些元素放在显眼位置。温州目前正在规划发展轨道交通,可以把具有温州地域特色的“非遗”作为一种重要元素融入车站的装修中,不同的车站选取不同的内容,这样每一座车站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不仅可以提升建筑物、服装、家具的文化层次,使其富有鲜明地域特色,还可以扩大“非遗”传播的受众面,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