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非遗的保护措施

非遗的保护措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16 16:23: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非遗的保护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TN919.85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可伸缩视频编码(ScalableVideoCoding,SVC)是在H.264/AVC的基础上,采用新的编码工具实现时间、空间、质量可分级,以便于在异构网络环境下,为使用不同终端和接入网络的用户提供不同帧率、分辨率和质量的视频[1]。在存在网络丢包的环境下,由于采用了层间预测、层级B帧等技术,SVC对丢包更敏感,很小的丢包率就会显著降低SVC亮度分量的峰值信噪比(PeakSignaltoNoiseRatio,PSNR)。当基本层的数据包丢失时,这种现象更加显著[2]。因此,针对SVC中各层的重要性不同的特点,采用非均等错误保护(UnequalErrorProtection,UEP)算法对不同的层实施不同的保护策略,可有效提高SVC传输系统的鲁棒性。对此,文献[3]结合包的重传机制,针对SVC设计了一种基于窗口机制的UEP算法,有效地保证了接收端视频质量的稳定性;但由于引入了重传机制,不可避免地降低了视频传输的实时性。文献[4]通过权衡各层出现丢包后对SVC的影响程度,设计了一种基于层权重的UEP算法,易于实现;但效率较低。文献[5]以优化SVC中的各层的率失真函数为目标,应用前向纠错编码实现了一种UEP算法,复杂度较低;但难以准确地获取率失真函数。此外,结合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和应用层设计跨层的UEP算法,在保证视频质量的同时,可有效地降低网络丢包率、提高带宽利用率;但需对传输系统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优化,实现难度较大[6-7]。

综合来看,目前的UEP算法存在两方面的不足:1)没有从效率、解码复杂度等方面设计针对SVC的封装方案,降低了编码效率;2)未充分考虑当SVC联合使用空间、质量、时间分层,且各层数量较多时校验位的优化分配问题,难以找到一个全局的优化解。针对这些不足,本文首先解析了SVC的网络抽象层单元(NetworkAbstractLayerUnit,NALU)数据包头的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NALU封装方案。再将前向纠错(ForwardErrorCorrection,FEC)的校验位在SVC中各层的分配问题转化为无约束条件下的优化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遗传算法的不足,利用自适应遗传算法对此问题进行求解,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SVC非均等错误保护算法,有效提高了接收端SVC视频序列的重建质量。

1NALU封装方案的设计

SVC的NALU定义了视频数据的封装格式,提供了一个与具体网络无关的接口。NALU的头结构如图1所示[8],其后是3个字节的针对SVC的扩展数据头,包括扩展标志位、数据优先级标志位、时间、空间、质量等级等信息。FEC常采用RS码对SVC中的NALU进行非均等错误保护[9]。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非均等错误保护算法由文献[10]给出。本文针对其实现复杂,易导致数据包乱序重组的不足,对NALU的封装方案进行了改进,其原理如图2所示。

6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SVC非均等错误保护算法。为提高SVC的解码速度,该算法首先分析了SVC中NALU的结构,针对其数据包头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的NALU封装方案。然后根据数据包头各字段的特性,对SVC由于数据包丢失而造成的失真进行了建模,并针对各层对视频重建的重要性的不同,采用自适应遗传算法对校验位进行优化分配。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典型的可伸缩视频编码非均等错误保护算法相比,本文算法不但改善了接收端重建视频的质量,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解码速度。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为增强SVC在无线网络中的传输鲁棒性,并在适应视频接收设备多样性的前提下,满足视频传输的实时性要求。

参考文献:

[1]GUPTAR,PULIPAKAA,SEELINGP,etal.H.264coarsegrainscalableandmediumgrainscalableencodedvideo:atracebasedtrafficandqualityevaluation[J].IEEETransactionsonBroadcasting,2012,58(3):428-435.

[2]JIW,LIZ,CHENY.Jointsourcechannelcodingandoptimizationforlayeredvideobroadcastingtoheterogeneousdevices[J].IEEETransactionsonMultimedia,2012,14(2):443-451.

[3]GANT,GANL,MAKK.Reducingvideoqualityfluctuationsforstreamingscalablevideousingunequalerrorprotection,retransmission,andinterleaving[J].IEEETransactionsonImageProcessing,2006,15(4):819-824.

[4]HAH,YIMC.LayerweightedunequalerrorprotectionforscalablevideocodingextensionofH.264/AVC[J].IEEETransactionsonConsumerElectronics,2008,54(2):736-739.

[5]HAH,YIMC,KIMYY.Packetlossresilienceusingunequalforwarderrorcorrectionassignmentforvideotransmissionovercommunicationnetworks[J].ComputerCommunications,2007,30(1):3677-3682.

[6]KHALEKAA,NISCC,HEATHRW,Jr.AcrosslayerdesignforperceptualoptimizationofH.264/SVCwithunequalerrorprotection[J].IEEEJounalonSelectedAreasinCommunications,2012,30(7):1157-1164.

[7]HUUSKOJ,VEHKAPERAJ,AMONP,etal.Crosslayerarchitectureforscalablevideotransmissioninwirelessnetwork[J].SignalProcessingImageCommunication,2007,22(3):317-326.

[8]SUNY,ZHANGX,TANGF,etal.LayerawareunequalerrorprotectionforrobustscalableH.264videotransmissionoverpacketlossynetworks[C]//Proceedingsofthe201114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NetworkBasedInformationSystems.Piscataway,NJ:IEEEPress,2011:627-632.

[9]CHANGSH,COSMANPC,MILSTEINLB.IterativechanneldecodingofFECbasedmultipledescriptioncodes[J].IEEETransactionsonImageProcessing,2012,21(3):1138-1146.

[10]LECUIREV.UnequalerrorprotectionunderbitrateconstraintforvideostreamingoverInternet[J].ComputerCommunications,2012,35(3):287-297.

[11]SUNG,XINGW,LUDM,etal.UnequallossprotectionforFGSvideotransmissionunderbandwidthconstrainedchannel[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EngineeringScience,2006,40(12):2057-2062.(孙钢,邢卫,鲁东明,等.带宽约束下FGS视频传输非均等错误保护[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40(12):2057-2062.)

篇2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所承载的文化记忆曾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关联,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高速发展,它们的存在受到了一定的威胁,而我们知道,文化多样性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在保护人类自身,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所以,首先要认真研究所申报项目的文化土壤是否能保证项目本身健康存在。倘使一个项目本身的生存环境已经不存在,我们对其的保护措施就会类似于自然界的基因保护,保留在特定的环境中,甚至是冷藏室,以待未来。而如果非遗项目本身的土壤还存在,那么,扩大和保护非遗项目的存在土壤,恐怕要比单纯保护项目本身更重要。因为一个文化项目,是来源于人们的普通生活的,一如一棵树,移植或者培育它的时候,有“老土”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有“老土”在,那么它的成活率就会提高很多倍。

其次,对于项目自身的保护要有主次,不能守旧不变,要有创新精神。任何文化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一成不变往往就是要被历史淘汰的潜台词。如果我们把非遗保护当作是一个静态不变的工作,那我们就会僵硬地对待项目本身,只是留个标本而已,至于精神内涵则易于忽略,而从文化的角度看,文化精神内涵是任何文化项目的灵魂,失去它,文化项目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在旧有的程式已经不足以展现文化精神时,创新文化艺术方式是必要的,这是创新之所以显得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粗略地看了下安徽宿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泗州戏的保护,觉得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泗州戏在宿州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是具有丰厚的群众基础的,它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历史的传承之中,它具有古代戏曲曲种存在的一切特定的环境和因素。

篇3

(一)《非遗法》出台,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2011年国家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化遗产保护方针政策上升到了国家意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上升到了法律制度,各级政府部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上升到了法律责任,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长期、高效运行的坚实保障。从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依法保护的新阶段。

(二)因地制宜,制定和完善非遗保护中长期规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是保护工作有序进行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各项工作切实推进的有效保障和客观依据。苍南县非遗保护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以融入现代生活为导向,强力推进非遗生态保护体系、传承发展体系、宣传展示体系和保护制度体系的建设,继续搭建各种传承和展示平台,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努力扩大社会参与,扩大传承人群,不断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促进苍南非遗保护事业的转型升级和深化提升。

(三)多种保护措施并举,非遗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决定了保护方式和保护措施的多样性。在保护工作中,我们逐渐探索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种方式:非遗以项目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在保护工作前期,以建立项目名录、保护项目为主要抓手;非遗主要依靠传承人口传心授进行传承,因此把传承人的保护放在关键地位;非遗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尽可能运用生产性保护等积极保护的方式。非遗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决定了我们把抢救性保护放在第一位;非遗特有的项目特点和传承规律,要求我们区别对待,分类制定保护措施。这些措施,为我县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进一步完善,保护传承新格局逐步形成

首先,普查是非遗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008年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县共收集7万多条线索,精心制作了6000多个项目调查表。并在2012年进行信息化录入,上传到省非遗数据平台进行保护。为做好普查成果的整理利用工作,我县成立了非遗保护工作小组和非遗专家库,不断挖掘、整理我县的非遗资源,并录入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和基地的资料,建立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其次,项目保护体系建设、传承人保护和基地建设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县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开展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和基地的申报,进一步完善了非遗保护体系,壮大了队伍。我们在保护非遗本真性的前提下,对濒危项目开展了抢救性工作,全面记录、整理和保存了相关资料。截止2016年11月,我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3项、省级24项、市级99项;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18人、市级76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7个、市级13个;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民俗文化村2个。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体系基本形成。

(五)非遗宣传教育活动丰富多彩,非遗保护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传承者。民众保护意识的提高,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近年来,我县利用各种文化场馆、广场举办了大量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文化礼堂和“文化遗产日”期间的非遗系列活动已形成品牌。近几年,集中展示的非遗精品和运用非遗元素开发的各种衍生品,更让民众们更真切地体验到非遗的魅力,也展现了非遗传承的空间和潜力。非遗走亲,以“非遗”为载体,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互访,加深了不同地域间文化内涵的了解,非遗“互访”构建起了“相熟、相融、相亲”的非遗工作交流格局。

(六)推进硬件设施建设,打造非遗宣传主阵地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展示中心和传承基地,组织经典非遗名录的展示展演,开展特色传承活动,宣传非遗阵地的作用不容小觑。“历史与人文并重,民族与民间同在,传统与现代交融”,这是我县非遗馆的明确定位。苍南县非遗展示馆,历时四年建设完成并对外开放。展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使用面积1700平方米,分序厅、古韵、遗风、巧技和尾厅五部分,共展出了我县的国家、省、市、县各级项目60余项。是一个了集展示展演、收集收藏、学术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传承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2015年初开馆后,接待过一大批各地领导、专家和学者,累计参观人数达几十万人次,群众好评如潮。“十二五”期间,我县还建设了乡镇非遗馆和民间艺术馆十余个,这些展馆每年均不同程度开展展示、展演活动,是县非遗馆的有力补充。

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内容既丰富又复杂,这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坚持科学的保护理念,落实保护措施,挖掘现实价值,扎实有效地推进非遗保护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用发展的眼光,理顺思路,处理好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一)保o与利用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在社会中的传统文化,它具有不可再生性,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使之世代传承,是当前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重要特质,再深入发掘非遗的多重价值,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的生产生活中,才能获得生机和活力。所以,在利用开发的过程中,要牢记“保护重于利用”,保护是利用的保证、基础和前提。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使之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民众、融入生活,为当代人服务。

(二)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我们今天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认可、尊重和弘扬。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传承、发展、衍变的规律,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传承。要全面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借鉴、W习其他地区在保护非遗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手段,充分吸收有益成果为我所用。

(三)保护与旅游的关系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要发挥与旅游的优势互补作用,又要注意处理好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的关系,处理好非遗表现形式与文化创意产品、旅游产品的关系。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基础上,组织非遗项目进入旅游景区,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是千秋万代的事情。非遗保护工作的长远性,决定了我们要采取稳健扎实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结合的发展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传承、传播,主要依靠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担负着“传”与“承”双重任务,作为传承人,传承不仅是权利,更是义务。因为,在传承人身上承载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或知识,更是本地区历史、文件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

三、从传承人角度。明确职责,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一)鼓励传承人积极开展传习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传承人的保护与传习是促进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目前,我县共有国家级传承人1位,省级18位,市级92位,县级163位。另外,还有市级非遗传承团体2个,市级非遗传承群体5个,建立了较为健全的非遗传承人梯队。为确保传承培育有所作为,有效地促进活态传承,我县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力度,推行师徒传承协议制、传承基地责任制,鼓励老一辈传承人积极带徒授艺,对成功收授一位新徒弟的老艺人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并帮助学艺成功的新传承人,添置道具工具等。希望我们的传承人自觉承担传承义务,采取收徒、办学等方式,开展传承工作,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培养后继人才。另外,如何将传承人的概念拓展至传承人群,意在让传承成为人群的传承,而不仅是单个传承人的传承,这将是我们今后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鼓励传承人积极参与非遗公益性活动,确保传承常态化

县内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方面,积极为国家级、省、市、县级和其它民间艺人开展传承、演艺活动提供各种支持,并经常性开展非遗下基层、进社区、进校园、进文化礼堂,参加文化下乡巡回演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为各种非遗项目提供展示平台,确保非遗传承有序开展。县外非遗宣传、交流活动方面,历年来,组织过优秀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系列展演、年味温州等省、市举办的一系列非遗交流活动,组织过新编单档布袋戏剧目到周边各县、市演出等。非遗媒体传播方面,传承人们积极参与各级电视台非遗专题栏目、非遗数字电影《夹缬之恋》、县电视台《文化苍南》“走进非遗”等节目的拍摄,通过媒体渠道进入了公众视野。电影、电视、互联网为非遗传承助力,使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活力。

(三)鼓励传承人不断创新非遗保护方式,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