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40: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课程体系化建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的焊工培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职业院校培养,二是企业工人进修培训。技工院校大都遵循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模拟训练三个环节完成焊工培养。近年来,技工院校借鉴美国、加拿大“能力本位教育”、德国“双元制”和澳大利亚“培训包”等发达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开展了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
一、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包含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一体化课程规范、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料、一体化师资队伍和学习工作站等内容。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社会需求、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国家焊工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焊接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它体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等特征,是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载体。
焊接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是在《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的指导下,由课改团队编制而成的,是焊接专业开发和建设工作的依据。它是规定专业基本信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安排、一体化课程标准、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等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依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材料、一体化师资队伍和学习工作站是开展一体化教学必需的教学资源,是一体化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是新形势下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新的探索和尝试。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在国内外职教理论与实践的指引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相当程度上适应了当前中国社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1.国内外职教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德国“双元制模式”和美国、加拿大的“CBE课程设计模式”是当前国际上较典型的课程设置模式。这些模式中,学习过程参照职业活动过程进行,将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使学习过程和职业活动过程相一致。我国赵志群、姜大源等学者对一体化课程的相关理论和课程开发方法做了系统的研究,为一体化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2.焊工国家职业标准是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专业基础
国家职业标准是技能人才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培训和教育以及企业招录、聘用人才的基本依据。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来源于对焊接行业、企业的调研和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所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由其转变而成的一体化课程培养的专业能力涵盖了焊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各级焊接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中级一体化课程中梁、柱焊接为例:课程涵盖了《焊工国家职业标准》(2009版)中低碳钢板或低合金钢焊条电弧焊板平、立对接焊(单面焊双面成型)和角焊缝焊接以及低碳钢板或低合金钢CO2气保焊板平、立对接焊(单面焊双面成型)和角焊缝焊接等工作要求。
3.一体化课改标准和技术规程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路径和技术支持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等纲领性和技术性文件,对确立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框架、制定一体化课程规范和建设一体化课程资源包等具体问题都做了规范和细致的说明,为一体化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路径和技术支持。
三、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严谨的工作,它遵循《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提供的技术途径,可分为确定一体化课程规范、一体化课程教学材料编写、一体化师资队伍与学习工作站建设等几个环节。
1.确定一体化课程规范
确定一体化课程规范的流程包含一体化课程转化、课程规范编制和课程规范审定三个步骤。
一体化课程转化是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由职业领域转到教育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体化课程规范编制的基础。
进行企业调研以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是进行一体化课程转换前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院校走访了锅炉、重型装备、汽车、石化、冶金、有色金属、修造船等各类对焊工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了解企业对焊接技能人才的需求、技术工人的成长途径,并召开焊接专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共有16名来自各省市协会、大型企业的企业实践专家与会),按照一体化技术开发程序的相关要求提取出焊接技能人才成长历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代表性工作任务,并转换成适合学校教学的一体化课程及学习任务。
中级焊工一体化课程包括:金属材料火焰切割,低碳钢构件焊接,常压管道焊接,梁、柱焊接,常压容器焊接;高级焊工一体化课程包括:焊接缺陷返修、压力管道焊接、压力容器焊接、特种材料设备焊补。焊接技师一体化课程包括:焊工技能培训、焊接生产管理、焊接工艺编制及评定和焊接疑难问题处理。
课程开发团队依据《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确定焊接专业基本信息、就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确定焊接专业各一体化课程的基准学时、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参考性学习任务、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考核要求、实施建议。经过一体化课程改革专家审定修改后,确定了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
2.编写一体化课程教学材料
一体化课程教学材料主要有教师用教学材料和学生用学习材料两部分。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故在教学材料的编写上以学生用学材(工作页)的编写为优先。
工作页编写应由引导问题贯穿始终,围绕各环节学习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进行设计,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工作页可以由文字、图片、表格等多种样式呈现,将学习任务中需要解决的专业问题与必备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学习内容通常用鱼骨图工具分析任务学习过程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的拓展知识、素养等,并进行内容的调整与排序。焊接专业各门一体化课程鱼骨图中的知识点、技能点包含了国家标准中焊工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
3.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
师资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一体化教师是指按照《一体化课程规范》能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并组织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于2013年制定的《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将一体化教师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最高,三级最低。学校于2012年起进行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师培训,约90人完成了三级一体化教师培训。
要使专业理论教师、实习教师转变成一体化教师,需进行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掌握一体化教学的本质特点和教学要求,并能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4.建设学习工作站
在一体化教学方式中,学生在学习工作站中开展学习。焊接专业学习工作站的硬件配置主要有咨询区和网络、适合小组讨论的桌椅、白板及焊接设备设施。由于技工院校场地、资金的限制和焊接专业的特殊性(技能学习时有较大的烟尘、噪声等),大部分技工院校焊接一体化工作站分成理论教学区和技能教学区两部分。
四、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焊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根据用人需求重构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与传统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中有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行业企业调研必须全面,企业实践专家应名副其实
行业企业调研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工作。在调研时,应当涵盖焊接专业涉及的主要行业,企业调研应选择多种类型的企业,且焊接专业应是企业的主要工种。
参加实践专家访谈会的专家应不少于十名,并有多年的一线焊接工作经验。每个专业所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应不少于十个。
2.完整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是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成功的关键
无论是制订专业一体化课程方案,还是建设一体化课程资源,都离不开有丰富经验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这个团队中有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骨干教师四类人员。其中专业骨干教师是核心,他们不仅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本专业各层级焊工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熟知企业实际生产状况,还应有较好的文字编辑和表达能力。
3.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
一体化教学对师资提出了高要求,而将原有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转变成一体化教师,尤其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非一日之功。一体化教材种类多、跨度大,开发周期较长,质量还有待完善。而学习环境的建设与学校的财力、场地及学生数量等密切相关,短期内全部达到难度不小。
4.一体化课程体系不排斥地方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163-02
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和运行水平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核心能力,按照“校企合一,双向互动”的指导思想,真正做到“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适合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技能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依托企业,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培养IT行业第一线、综合应用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共建”的“332”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一,双向互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生产实训零距离”为原则,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目标,结合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积极预测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通过调研、企业参与、校企共建,探索出“校内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校外实习实训与专业教学”“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的“332”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年,按时间和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生主要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达到计算机熟练操作工的水平;第二个层次主要进行办公软件应用的训练,要求达到微软办公软件应用专家水平;第三个层次安排在第一学年结束前至暑假结束,通过学生进单位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和办公软件应用的实战水平。第二学年,按内容分为3个板块,主要进行数据库知识、桌面应用开发、Android应用和手机游戏开发及B/S架构程序构建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用项目化课程的方式将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组合,训练学生的编码技能及对软件工程过程的了解。同时,在第二学年结束到暑假结束这段时间内,要求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编码能力,达到熟练掌握常用算法和程序结构,养成良好的编程风格。第三学年,按时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室、仿真实验室进行全过程的软件开发训练和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对软件工程全过程的理解程度,进一步提高编码熟练程度,缩小学校与企业的就业“距离”。每个阶段要求学生直接进入对口企业或部门进行毕业前工作实习,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直接对接。培养熟练计算机操作、高级办公软件综合应用、基于数据库的桌面应用程序设计、Android应用和手机游戏开发及Web应用编码等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面向软件生产(外包)企业或企事业单位的软件设计部门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 以教学改革为核心,打造适合IT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技能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本专业所对应的IT岗位需求,同时结合地方经济的实际需求,以项目任务和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职场典型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功能相对独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同时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计算机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通过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以无锡NIIT软件外包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尚学堂集团、北京传智博客、北京创优翼有限公司、漯河联想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校外实训基地,巩固项目导向模块化课程教学效果,突出服务地方经济的专业特色,经过3年建设,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特色专业。
该专业核心课程将由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开发,教师通过到合作企业轮流实践,以了解IT行业职业技能要求,分析IT企业具体岗位业务流程,并与企业技术人员研讨,从而确定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驱动的课程整体设计目标,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通过3年努力,逐步完成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海量数据处理》《C/S结构项目开发》《Android手机游戏开发》等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最终形成完整的、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3 依托IT企业,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完善对接IT行业工作过程的“332”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依托IT企业,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形式,实现校企对接。专业课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无锡NIIT软件外包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尚学堂集团、北京传智博客、北京创UE有限公司、漯河联想有限公司等为平台实施“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方法与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围绕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和岗位所需核心能力来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通过3年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供学生进行专项实训,提供技术服务,鼓励学生学习期间进行创业,并以自主创业来带动就业,真正达到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工作的实践性教学目的。
4 建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系统化质量评价体系
重视教学过程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目导向模块化教学质量标准,对项目的选择、项目任务和教学内容的确定等环节进行有效监控。在制定教学质量标准的过程中,注重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根据岗位工作实际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标准的滚动修改,完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系统化质量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淑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一、引言
材料化学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后产生的新专业。材料化学专业不同于传统的材料科学及化学专业,是材料科学与现代化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涉及物理、化学和材料工程学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内容不是材料的化学性质,而是材料制备、组成、结构和性能等方面涉及的化学问题[1-6]。目前国内已有140多所高校建立了材料化学专业。材料化学专业是目前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其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材料、化工、生物、医药等。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由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山市政府共建的高校,学校定位教学型大学,依托地方,借力总校,培养适应中山乃至珠三角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我校的材料化学专业是理学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现已招收九届,已成为我校“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8个专业之一。2012年以前,材料化学专业主要定位于高分子材料方向。随着中山市及珠三角地区电子与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在经过多次调研和细致的分析、讨论的基础上,2012年我们将材料化学专业调整为电子与信息功能材料,目的是培养在电子、信息和新能源等行业的新材料的开发、生产及应用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方向的调整需要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专业建设和发展。本文简述了在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以期与同行交流。
二、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构成
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课程与课程体系是相互联系、相对划分的两个不同的结构层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地处理内容之间和课程之间的逻辑与结构关系,使课程内部结构和课程体系结构的诸要素达到最佳的组合与平衡,以充分发挥内容与课程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系统功能。
近年来,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我校专业人才培养遵循“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构建包括“综合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的三段式培养体系。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就是根据这三段式培养体系构成。
(一)综合培养阶段课程
综合培养阶段课程是由教务处安排设置,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两部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政、英语、体育和军事实践、理工类通识、大文科类通识、计算机基础、创业教育、信息检索与利用以及健康教育,共计58学分课程。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分经济管理类、人文社科类、外语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和其他类六方面内容,由教务处确定课程目录,每学期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共计8学分。这部分课程主要是鼓励教师利用研究成果,开放有利于文理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程。
(二)专业培养阶段
专业培养阶段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两部分。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基础》和《现代仪器分析》,共计33学分。专业课程包括《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电子材料》和《印制电路材料与工艺》。其中,选择《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和《电子材料》为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专业培养的方向和特色。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在部分需强化实践能力的课程中设置了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如现代仪器分析、工程制图基础、化工原理和高分子材料课程中均设置了课内实践课程内容。
(三)多元化教育课程
多元化教育课程包括专业提升类、跨专业选修类、创新创业类和国际交流类四大部分。这些课程旨在为推进我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实现分层、分流教学而设置,供学生选修。材料化学专业的提升类课程主要包括《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基础实验技能》《专业英语》《半导体材料》《工业分析》《材料物理基础》《大学生数学提高课程》和《大学生英语提高课程》等14门课程,共计18学分。另外三部分则根据其他专业和教务处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学生可自由选修。学生可以在专业提升类、跨专业选修类、创新创业类和国际交流类中任选一个部分,也可以在各模块间实行学分互换。
(四)实践教学课程
随着我校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实践教学改革力度逐渐加大,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教学内容比例明显增加。实践教学安排以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按照“课程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创业实践应用开放性实验”分层次展开。材料化学专业不仅是理论性强的学科, 而且也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安排包括基础实践,即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与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践,即综合实验;综合实践,即毕业(论文)设计和生产实习;综合素质,即军事实践、思政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和素质拓展,这部分学分是36学分。通过实施“一体化、分阶段、多层次”为特征的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自主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提高实践能力。
三、结语
随着教学工作的逐渐深入,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完善将是我们今后多年的一大工作任务。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强化管理,精心打造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以质量求生存”,努力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材料化学专业办成省内优秀、富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品牌专业,为社会输送基础扎实、技能优良、创新能力较强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长员,李文魁,多树旺,娄谨,沈友良.材料化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J].江西化工,2009(3).
[2]董秋静,罗春华,韩燕,崔玉民. 教学型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思考[J].广东化工,2009(37).
[3]禹筱元,罗颖,董先明.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高教论坛,2010(1).
[4]耿树东,张福胜,张钰.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8).
[5]瞿晓岳,刘常坤,孙延一.材料化学专业阶梯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
[6]李松林,阮建明,刘继进,何轶伦,周忠诚,黄劲松,欧阳鸿武.中南大学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