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客家文化研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2.1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以梅州市为研究区域、以客家文化旅游为对象、以问卷调查方式测评梅州市客家文化旅游的游客满意度,探寻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显着影响因子。梅州市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向外传播核心区,被誉为“世界客都”,是客家文化旅游的经典旅游目的地。选择梅州市为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满意度研究区域具有典型代表性。由于影响游客满意因素的复杂性,游客满意度测评涉及多维度指标体系和测评模型。其量化测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神经网络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测评模型主要有期望差异模型(EDT)、服务质量模型(SERVQUAL)、服务绩效模型(SERVPERF)、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3,5,15~17]。本文采取广泛使用的李克特5级量表法,建立评价集V=[非常满意,满意,一般,较不满意,很不满意],对应的测量标度向量H=[5,4,3,2,1],作为评价集的相应分值,获得被访游客对测评对象的主观态度。根据调查目的,综合考虑客家文化旅游的影响因素,构建侧重于客家文化旅游的游客满意度测评的9维度39因子评价指标体系(表1)。问卷设计内容包括:(1)受访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包括客源地、年龄、性别、职业、学历、收入等。(2)旅游期望与实际感知的总体满意度和单项满意度评价。(3)满意度相关影响因子:包括出游次数、出游方式、出游动机、旅游地形象等。(4)满意度的行为结果:忠诚度。
2.2调查过程与分析方法
样本调查在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完成,选择包含了黄金周、双休日和工作日的时间进行调查。在梅州主要景区、酒店、特产店对旅游者展开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采用调查人员直接对游客进行“一对一”随机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协助游客填写问卷并及时回收问卷,保证了信息的客观有效性。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共获得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达96.3%。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对问卷调查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本次调查的Alpha,即可靠性系数(a)=0.944,且各评价因子的Alpha信度系数均大于0.800,问卷调查资料的可靠性(信度)高。
2.3游客满意度结果分析
(1)总体满意度通过统计分析,评价总目标值为3.78,说明游客对客家文化旅游的总体满意度没有达到满意水平。且与其它类型文化旅游满意度相比,客家文化旅游的总体满意度偏低。(2)评价维度满意度各评价维度指标满意度均值与李克特量表中5级满意度的赋值相比可看出(图1),除旅游环境和客家文化特色维度指标达到满意外,旅游景区、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服务与管理7个维度指标均未达到满意水平。图1各评价维度满意度Fig.1Thevaluedimensionsatisfaction(3)评价因子满意度评价因子层39项指标中,仅1/4项指标达到满意水平,其中最满意的三项评价因子是空气质量、客家民俗和游览环境;最不满意的三项评价因子是娱乐特色、商品价格和商品类型与特色。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探明不同人口学特征和不同旅游行为特征的人群在总体满意度上的差异情况。不同游客群体满意度差别程度用P值判断,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不显着;0.01<P<0.05时,表示差异显着;P<0.01时,表示差异极其显着。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客源地的游客满意度差异极其显着,其他不同游客群体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着(表2)。具体特征是:省内游客满意度最大,其次是境外游客满意度,省外游客满意度最低;来梅州2次以上游客的满意度高于初次游游客;不同出游方式的游客中,自驾游游客满意度最高;以探亲访友为动机的游客满意度高于以其他为动机的游客满意度;男性游客的满意度几乎等于女性游客满意度;年龄越大游客越满意越高。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各评价指标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程度。统计分析发现:游客满意度与景区特色与形象、资源数量与规模、游览环境、餐饮特色、交通舒适性、娱乐特色、商品类型与特色、游程安排、服务质量监管、气候舒适度、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居民态度、客家民居建筑和客家民俗等15项评价指标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0.7,且各相关系数概率值均接近0,表明游客满意度与上述各评价指标之间存在高度显着的相关性(表3)。
3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结果表明,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总体满意度没有达到满意水平,不同游客群体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存在满意度显着影响因子。客家文化旅游存在形象模糊、市场狭小、产品单一、特色不足以及服务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增进游客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丰富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优化旅游环境是提高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应着力于提升客家文化旅游的形象价值、产品价值、环境价值和服务价值。
3.1实施形象策略提升客家文化旅游形象价值
(1)强化形象主题,培育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旅游形象是激发旅游动机、提高游客期望、提升感知质量的重要因子[3,18,19]。概念泛化、视觉雷同、形象主题模糊、文化内涵缺失是客家文化旅游形象弱化的主要问题,同质竞争是客家文化旅游形象弱化的主要原因,应强化客家文化旅游形象主题。包括突出“客家文化”大主题、强化客家文化旅游的总体形象,在客家文化旅游总体形象下,根据粤闽赣客家地区“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的文化差异和特征,进行客家文化各亚区的旅游形象定位,凸显各亚区的旅游形象主题,形成鲜明的客家文化旅游形象,通过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将粤闽赣客家地区客家文化旅游主题和宣传口号统一于客家文化旅游总体形象,共同培育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2)加强旅游宣传与形象传播,提升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旅游宣传与形象传播是旅游形象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游客期望进行管理、使游客期望与实际感知保持一致、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手段。确定鲜明而统一的客家文化旅游形象标识,对客家文化旅游进行客观准确的形象宣传,有利于客家文化旅游市场形象和口碑效应的形成。积极扩宽形象传播途径,借助电影、电视、广播、报刊、音乐、网络等大众文化和新兴媒介,大力宣传客家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客家文化旅游形象传播、提升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3.2实施市场策略扩大客家文化旅游市场
(1)开拓非客家人客源市场,扩展客家文化旅游中长距离客源市场。客源市场狭小、人气指数不高是客家文化旅游的“小市场”特征表现。客家文化旅游的现状客源仍局限于“客家人”这个“自家人”市场和500km范围内的近域非客家人市场,客家文化旅游需要开拓更广的旅游市场。应注重中长距离非客家人市场的开拓,加强客家文化旅游在非客家人客源市场的宣传,采取各种旅游推介会让非客家人了解客家文化,增强客家文化旅游对中长距离非客家人的旅游吸引力。(2)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扩宽客家文化旅游营销渠道,积极开展文化营销、网络营销、价格营销。以客家文化为“卖点”开展文化营销,满足游客对客家文化旅游的文化需求:对同质文化的追寻记忆和延续继承,或对异质文化的观摩学习和体验经历。利用现代新媒体开展旅游网络营销,通过客家文化的数字化和可视化表达,开发客家文化旅游的影视产品、动漫产品,提高客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开展价格营销,降低旅游产品的直观价格,吸引不同的分众市场。
3.3实施产品策略提高客家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价值
客家武术是客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连城拳”作为一种形成于民间的拳种,不论其成长过程还是表现形式都深受客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性及文化价值。本文以“连城拳”为研究对象,对“连城拳”的起源、“连城拳”的文化特性以及当代价值进行研究,以期促进连城武术文化的弘扬,丰富连城人民的文化生活,乃至促进客家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客家武术文化的影响力。
一、连城拳的起源
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历尽千难万险,在自觉保存中原母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融合各迁徙地的优秀文化,创造了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连城武术就是其中之一。宋端拱二年,少林武术开始传入连城。从此,习武之风逐渐遍及全县,连城历代由武艺进取功名者数量可观。据县志记载,仅明、清两代考取武举人的有114人,考取武进士的有8人,可见习武风气的影响之深。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之中,连城武术博采众长,吸取了中华武术许多流派特色,独创了“连城拳”。“连城拳”属于防御型拳种,套路较为简单,容易学习,习练者有口耳相传的口诀,依口诀加上动作指导,再勤加练习就能基本掌握要领。
二、“连城拳”的文化特性
客家人一千多年的迁徙过程是一部血泪史,客家先民为了求生存、觅良居付出了极大地代价,即使最终辗转到了闽粤赣地区,也面临着种种死亡的威胁。连城县隶属闽西地区,这一带山高林密,路窄隘险,水急滩多,人烟稀少,瘴气严重,而且野兽时常出没,尤其是虎患极为严重,《连城县志》就曾多次记载连城有虎患伤人,生存条件极其恶劣。连城一首著名的《迁徙歌》中说到:“一千人马,出琅琊山。天目嶙峋,雁荡隘险。无天无日,米粮炊断。山水突至,泥流盘盘。五百壮丁,十之去三。盗匪悍恶,强索路钱。无钱以奉,女代车钿。蛇哥断路,身系两山,稚子,绑缚至前。子哀呼地,子爷号天。”诗中形象地描绘了客家先民离开中原故土、历尽艰辛苦难,迁徙到南方一带的历史,诗中所描述的生存环境之恶劣,让人胆战心惊。在漂无定居的岁月里,为了活命和生存就不得不与定居的人斗争、与猛兽斗争、与土匪恶霸斗争,危机一旦来了,就要迅速作好防御准备,所以“连城拳”的表演中,用到的武器,往往是随手就能拿到的东西,如木匠的铁齿,农夫的耙钉,甚至吃饭的用具板凳、桌子都能成为武器。“连城拳”不但与连城地区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连城人还把“连城拳”用于连城民俗文化活动中,以“连城拳”的动作内容和动作形式为基础的连城龙狮队是“连城拳”的精华部分,在节庆日,连城龙狮队是最受欢迎的一项民俗活动,龙狮表演后的武术表演,更是精彩纷呈,为人们所称颂。
三、连城拳的当代价值
(一)“连城拳”的武德教育,能保持连城人的优良传统,维护地方的稳定。
“连城拳”的习练者,不仅要刻苦练习拳法的套路、招式,还必须接受武德教育,而这些武德教育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连城人大都聚族而居,有共同的宗室祠堂,祠堂不仅是连城人祭奠祖先的地方,也是武术教学、练习的场地。祠堂的墙壁上一般都挂有很多激励人的标语和先祖家训。如连城隔田村的祠堂,上厅正中央有祖先灵位、遗像和先祖家训的牌匾,先祖家训之中写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礼仪廉耻乃人宝珍;夫和妇顺姑媳和睦,朱子家训是座右铭;尊师信友守分安贫,遵守法律共享升平;文队会友武队健身”等等。这些都是老祖先从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中得出来的,把它们记载在祠堂,代代相传,让习武者在耳濡目染之下学会做人的道理。
“连城拳”的武德教育还体现在不论是练习和表演过程中,都有特定的礼仪,如在传授过程中有严格的拜师礼节,在表演开始和结束时都有“请拳”的行礼方式,以示对对方的尊重。“连城拳”的武德教育所体现的尊师重教、讲守礼仪,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等优良传统,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更起到主心骨的作用,能帮助连城人确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对促进连城的和谐稳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连城拳”的运动练习,能强健连城人的身体素质。
强身健体、娱乐观赏是“连城拳”的主要特征,也是“连城拳”的基本功能。在经济政治全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强烈冲击客家武术文化,“连城拳”所追求的实用和娱乐,仍然可以被人们用以提高身体素质、丰富客家文化生活。从“连城拳”的形成环境背景和以防御为主的拳法套路可以知道,“连城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目的和功用就是为了强健连城人的身体素质。“连城拳”在习练中讲究步法的稳固及脚步变换的灵活,对习练者的灵巧、耐力、力量等素质要求较高。以“连城拳”为基础的连城舞龙舞狮,其表演者大都精通“连城拳”的套路,因而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连城拳”的独特魅力,习练者通过“连城拳”及舞师的习练不仅能强健筋骨,还能活络经脉,从整体上改善习练者的精神面貌。
(三)“连城拳”是透视客家传统文化魅力的一个窗口。
连城县是一个纯客家县,因此连城的文化是典型的客家文化,“连城拳”作为连城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在其发展过程中以独特的方式融进连城子孙的血脉里,与连城人的生活方式、宗教活动、民俗活动有着水融的关系。习武之风传入连城后,许多乡镇、村庄、各姓氏渐渐有家族的舞龙、舞狮武术队。结束了流浪迁徙最终安定下来的连城人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希望舞龙、舞狮的表演能为大家驱赶邪魔歪气,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每年春节前后舞龙、舞狮武术队便走家串户进行表演。每逢春节、元宵节,城乡各地都有狮班、龙班四处表演。连城的民俗文化离不开连城武术的润色,连城武术与连城民俗活动共同演绎出详实、生动的风格独特的客家传统文化。
早在几十年前,“连城拳”的拳师们就摒弃了“连城拳”“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也常常到清流等附近的县城教授拳法,不再把“连城拳”的教习资格局限于连城人,“连城拳”的习练者也经常参加各种武术比赛,扩大了“连城拳”的影响。一方面“连城拳”的习练能够提高习练者的身体素质,并在精神上丰富连城人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连城拳”的传承也能促进客家武术的弘扬,为客家武术各种拳法技艺的留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之,弘扬“连城拳”的文化价值,发扬客家武术文化对加强客家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闽西客家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军,张赐东.客家武术“连城拳”的发展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6).
[2]黄玮瑛.客家武术的文化价值研究―以闽西地区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二)为客家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2012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所处的位置,正是赣南、闽西、粤北的三角地带,与客家聚居地基本重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以赣州为切入点,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深入挖掘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为赣州提供生态保护与和谐发展同步进行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对于唤醒客家人的生态文明意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赣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建设美丽赣州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研究的路径
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研究的路径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梯田耕作、、文学艺术、禁忌制度、村规民约等。
(一)民居建筑客家村落的选址、布局、座向、道路、池塘、树木等基本都是根据"堪舆"理念建构的,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完美结合。尤其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人适应当地复杂地理环境的建筑产物,选址和建造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合乎生态的经验和原则,居所选址讲究地理生态性,结构布局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要求,房屋功能表征着政治伦理生态,凝聚着以生命为核心的生态美学意蕴。围龙屋的外形是“方与圆的有机结合体,方与圆寓意‘天圆地方’,整座屋宇即为一个小宇宙的象征,这便折射出客家人深谙‘天人合一’、人地和谐之道的文化风貌。”
(二)梯田耕作梯田耕作是客家人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客家人对山地环境长期感应的结果,切实防止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土壤养分的累积,成为传统山地农业生产中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梯田耕作文化”,不仅是带有浓郁山区小农经济特色的文化体系,也是一个人地协调并具有美感功能的人工生态系统,系统内的森林、梯田、村落和小气候进行着一种复杂而有效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三)客家人有自然崇拜的传统。他们认为土地、房屋、水溪等都具有神性,称为“伯公”(土地神)。俗语说,“入山先问伯公”,“伯公唔开口,老虎唔敢食狗”。此外,家里有灶王,村里有社王等等。自然崇拜的神秘性深深地根植于客家群众的生态价值观中,有益于人们形成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尊重,在客观上限制了人类的一些破坏自然的行为,对生态保护的具有积极意义。
(四)文学艺术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是客家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如比较有名的叠字山歌“山中山谷起山坡,山前山后山树多;山闻山田荫山水,山人山上唱山歌。”[3]P66体现了客家人亲近自然、歌唱自然和呵护自然的气质,传达着一种“天人舍一”的精神意蕴。客家的一些俗谚,如“山上树木光,好田会变荒”、“高山开荒,平地遭殃”等等,都是客家人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注重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