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药品行业市场调研

药品行业市场调研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药品行业市场调研,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药品行业市场调研

篇1

我国保健品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保健品行业在我国是一个发展不规范的行业,企业在单一依靠广告促进销售的模式下发展之路越来越窄。具体情况如下:

保健品行业的低水平竞争

由于中西医理论的差别,整个社会对保健品行业的定位、归属缺乏明确、统一、合理的认识。我国保健品企业缺乏有效的核心竞争能力,医药保健行业在国家的特殊地位使我国开放医药保健行业一直采用谨慎的态度。这样使得我国保健品行业一直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并且也一直在低水平竞争。

保健品面临严重的信誉危机

一些企业粗制滥造、夸大宣传和违规经营,一次次被政府通报和媒体暴光,使保健品在广大消费者心中的信誉度不断降低。甚至有不法生产企业见利忘义擅自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违禁药品,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保健品的信誉危机已发展到十分严重的地步,消费者不仅对保健品的功效宣传产生怀疑,而且对使用保健品的安全性也心存疑虑。甚至对卫生部审批保健食品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置疑。

企业重广告、轻研发

现在不少企业将保健产业作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第一桶金,盼望着自己的企业“超常规成长”,投机心态严重,因此偏重对市场的广告和营销投入,不注重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造成保健品生产企业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全国保健品食品的广告投入占销售收入的6.6%,而科研投入仅占1.67%,此外缺乏系统的专业论证和高水平的顶层设计,还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和申报,致使部分企业因产品雷同而陷入恶性竞争。

保健品缺乏市场分工

中国保健品企业没有市场分工,生产和销售一体化,加大了销售成本,也造成了企业无资金能力进行新产品开发。目前市场上的1000多种保健品中,90%是第一代及第二代产品。

保健品顾问营销模式基本内涵

保健品行业同质化现象极为普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只有把服务与产品相结合,才能使企业差异化、产品差异化。而顾问营销模式正迎合了这一趋势。

顾问营销模式的基本内容

顾问营销模式是借鉴服务营销的精髓,向目标消费者提供健康服务,并配合广告传播, 创造顾客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新营销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满足目标顾客需求形成顾客忠诚、树立品牌形象,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顾问营销模式基本特征

顾问营销模式最突出的特征正是向目标顾客提供全方位服务,与其他模式在增加独特顾客价值方面相比它显示了强大的优越性:顾问营销能以新的或不同的方法帮助目标顾客理解存在的难题、问题;顾问营销能向目标顾客提供解决问题的新的或更好的方案;顾问营销有利于保留与维持现有的顾客;顾问营销可以增加产品的价值;通过良好的服务可以使企业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

顾问营销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顾问营销模式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较,它更注重市场细分,强调选择目标顾客,以顾客满意为宗旨开展营销,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产品差异化明显。我国保健品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特别严重,同一种功效的产品有十几种甚至上百种,原来主要通过大量的广告进行“概念”炒作以此突出产品差异化。但随着消费者消费的理性化,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产生。而整合顾问营销模式更侧重与提供健康咨询活动,进行一对一营销,了解顾客消费状况和信息反馈调整产品与服务,满足顾客需求,使顾客满意。同时,顾问营销模式注重树立企业形象,建立品牌忠诚。整合顾问营销模式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只注重产品销量,不注重品牌建设的弊端,通过和顾客的交流互动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品牌忠诚,这样顾客就会反复购买,购买成本下降达到盈利目的。

顾问营销模式的产品适用性分析

顾问营销模式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市场调研,进行科学的市场分析和产品定位。要求以科学的标准对市场进行细分,锁定目标顾客,了解目标市场需求,进而研发出更加适合顾客的保健产品。要求产品注重功效,效果感要强。据统计2000年在全部保健品企业中仅有20%的企业进行了新产品的开发,从事新产品开发的科研人员仅占保健品从业人员的7%。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保健品90%以上属于第一、第二代产品,产品功能雷同现象明显。在卫生部准予申报的22项保健功能中,具有增强免疫力、调节血脂和抗疲劳功能的产品占全部产品的2/3。

保健品未来竞争的核心已不在是广告,而是科技含量和产品功效,保健产品的科技含量将越来越重。而顾问营销模式中顾问咨询与顾客交流的特点将使消费者更易了解产品功效、性能,同时也便于企业了解产品使用情况。

顾问营销模式的顾客群体的适用性分析

需求是保健品行业生产的前提。保健品生产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前提就是要清楚的了解消费需求及消费偏好。随着消费者对保健品消费的成熟,“保健品不是药,服用保健品是为了健康而不是为了治病”的观念已得到广泛认可,消费者群体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最终导致消费需求亦发生根本性变化。中青年保健人群在消费者结构变化中崛起,需要以“健康服务”为特点的整合顾问营销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社会压力、生存压力日渐加大,城市人口患有以“亚健康”为代表的现代病的比率越来越大,中青年是主要人群。以老三类人群(老人、小孩和女性)为对象的传统中医中药保健品,对于这类人群的引力不大。

顾问营销模式的企业适用性分析

保健品行业正处于营销模式变革时期,保健品企业必须结合企业特点,自身条件,合理的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保健品营销模式。顾问营销模式要求保健品企业有全新的保健概念,有细分化、系列化的产品。它是确保整合顾问营销模式得以贯彻的物质保障;同时要求保健企业要有一支高质量的能提供咨询服务的专业队伍,直接面向终端更好的实现终端拉动消费。顾客营销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树立企业形象建立品牌忠诚。传统的营销模式一般是做销量不做品牌,企业只顾市场利益进行短期的市场投机行为。

顾问营销模式要求企业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建设。它是确保整合顾问营销模式得以良性运行的制度保障。企业要想从做大到做强转变,就必须在完成市场资源和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建设,进行系统营销,强化营销管理。

保健品企业对顾问营销模式的应用

保健品生产运营企业,要实施顾问营销模式开拓市场,赢得顾客,就必须要从产品、服务、分销渠道以及促销等方面,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

注重产品研发,开发新产品。保持竞争产品的持续优势,保持产品对消费者的持续吸引力。企业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对产品进行科学定位,针对目标顾客的需求研发产品。增加保健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功效.

选择恰当的时机扩展产品的深度、产品组合的宽度和广度。企业应不断挖掘产品深度,生产系列化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品牌策略

21世纪,是品牌营销的时代。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也是最宝贵的资产。品牌形象成为最有力的营销手段、最具说服力的市场先锋。现代企业竞争已经从原始竞争、简单竞争、局部竞争进入整体竞争――品牌竞争时代。

服务策略

提供超值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满足目标顾客需求。售前服务提升销售效果,售后服务则提高顾客忠诚度。企业要经常保持与顾客的联系与沟通,建立顾客数据库,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准确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使顾客有效利用企业产品。

促销策略

广告策略:广告投放要有的放矢,广告输出要实事求是,通过合适的广告致力于企业品牌建设。提高广告投放的准确率,找准广告诉求点,减少投放量,节省广告费,用于技术改进,让利于中间商,谋求渠道优势,回馈消费者。

销售促进:充分发挥销售促进活动的全部潜力,将销售促进的目的变为确保消费者忠诚,而不仅仅为了拉动和扩大短期的销售业绩。

公共关系:保健品生产运营企业,一定要建立危机应对机制。可以根据企业搜集信息的能力建立信息中心,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尽可能降低危机情况的发生概率,提高危机的处理能力。

分销策略

采取保健品企业现行的流通渠道――传统渠道,加强与销售商的合作,共享信息共同创造竞争优势。利用社区服务网络或会员网进行销售。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销售产品及提供服务

保健品企业在应用顾问营销模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根据产品科技含量的不同,保健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传统的补品,比如西洋参、蜂王浆、维生素等产品。另一种是现代科技产品,像脑白金、珍奥核酸等是依托现代科技发展而产生的保健产品。一般来说传统补品的差异化几乎为零,品质上也相差不多,并无本质区别,它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靠品牌取胜。而现代科技产品由于起步时间晚,其概念、配方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一般无法建立长期品牌。

据自身现有的相关产品、营销资源调整运用顾问营销模式。任何营销模式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和实用性,不应全盘照搬,应创造性地发挥和使用。

保健品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应充分考虑市场风险,结合自身资源,进行全面市场调研。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生产顾客需求和满意的产品。要准确进行市场调研,尊重市场,尊重科学,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创造新产品。

保健品行业正经历一次重大变革,这次变革的核心是:从单纯的产品,转化为健康顾问服务,如果以前保健品营销拼的是广告轰炸,今天保健品比拼的则是企业掌握目标消费者资源,向目标消费者提供健康顾问服务的能力。相信顾问营销模式能够使保健品行业走出冬天,走向成熟。

参考资料:

1.唐德才、钱敏,《营销创新:知识经济下的市场营销》,东南大学出版社

篇2

一、国内外保健品市场发展情况

保健行业是指事前对人群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更健康、健美,并延缓老化现象或防患疾病于未然的产业。保健行业是全球性的朝阳产业,市场增长迅速。研究有效的保健食品,通过食品预防疾病、调节人体功能,可以减少社会巨大的医药费用,是利国利民的有效办法。

在全世界范围内,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保健食品已占整个食品销售的5%,达上千亿美元,而且每年都以相当速度增长。其中,近20年来,美国的保健品销售额增长了36倍,目前年销售额达750亿美元,占食品销售额的1/3;日本增长了32倍,近两年的保健品销售额为15000亿日元,年产保健品3000多种;欧共体各国的保健品销售额则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

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养生文化,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药补不如食补”。作为一个亟须培育的行业,保健品市场的需求潜力之大实在诱人。

中国保健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国内整体的保健品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在15%-30%,远远高出发达国家平均13%的增长率。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保健品生产企业就多达3000多家,品种4000多个,年销售额一度突破300亿大关。

但受保健品市场混乱的秩序影响,保健品功效的公信力逐渐下降,1999年国家开始出台各项政策整顿市场,从2001开始保健品市场呈现下滑趋势,但受2003年非典的影响,公众对保健的重视空前提高。

惠聪集团的保健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到2004年全国保健品的市场容量恢复到了400亿左右的规模。近几年市场上新兴产品不断涌现,丰富了保健品市场,一大批品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目前我国保健品年消费支出已突破500亿元,成为新世纪我国工业的新兴增长点之一。可见,我国保健品市场潜力是巨大的,预计2010年将达1000亿元。

随着城乡居民的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也随着保健品市场规范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外国保健品大举进军我国,保健品必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健康消费新潮流。

二、国家对保健品市场的产业政策发展

我国保健品行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1995年是保健品行业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保健品行业的高额利润和相对较低的政策壁垒与技术壁垒、涌现出了大小3000多家保健品生产企业。

为了规范保健品市场,1996年以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健品行业的制度规定。当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卫生部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该办法对保健食品的审批、生产经营、标签、说明书及广告宣传、监管等各方面进行了规范。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出台,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后几年的清理整顿,使保健产品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有了规范的标准,并迎来了行业的新发展。近几年市场上新兴产品不断涌现,丰富了保健品市场,一大批品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是,保健品市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说保健行业居高不下的暴利、夸大其词的广告等现象非常普遍。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于2005年7月新出台了《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该办法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严格保证保健食品的质量,新的保健食品如果不能提供详细科研报告,将不能被最终审批,同时生产时必须符合GMP(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这将迫使生产企业下血本在产品本身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上。《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还首次取消了保健食品注册终身制,开始实行五年一审批的动态管理,这不仅将提高新进者的门槛,还将改变目前“只进不出”的局面,对现有批号产品加强审核。

为了对广告中虚假宣传的保健食品进行打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5年7月同时还出台《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要求保健食品广告在之前必须通过审查。该规定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查保健食品广告的工作程序和对广告内容进行技术审查的条件做出了明确规定,制定了完善统一的审查标准。这份法规规定,今后保健食品广告中有关保健功能的内容宣传再也不得任意扩大范围,不能含有不科学地表示功能的断言或者保证,不能夸大保健食品的功能或者使用公众难以理解及容易混淆的专业术语,将保健食品的功能神秘化。《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作为目前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最全面的规定,将保健食品广告审查纳入了国家行政审批范围,加强了对保健食品广告的管理,有利于保健食品广告的逐步规范和完善。

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直销方式也逐渐收到一些保健品生产企业的青睐,按我国入世承诺,我国应在入世三周年时开放直销领域,因此,国务院于2005年9月颁布了《直销管理条例》。直销管理条例公布后,首先规范了市场秩序,保护了正规企业的合法利益,也清理了目的不纯的企业,为保健品直销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能。其次,由于从此直销有规可循,也维护和保障了消费者和直销从业人员的利益。”《直销管理条例》开始实施,标志着保健食品市场监管日趋成熟。

《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和《直销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的相继出台,使得我国保健品法规得以完善,市场也逐渐趋于规范化、法制化,新型的保健产业正在稳健地形成,我国保健品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

三、我国保健品市场消费对象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的改善,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日趋加强,对保健品需求持续增强,我国保健品市场发展前景喜人。保健品的消费区域已由城市扩大到广阔的农村,保健品的消费对象也由过去的老年、儿童及患病后康复为主,扩大到妇女、中年和少年。具体来说,保健品的消费对象包括: (一)老年人

篇3

这次调研虽然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一圈,但二十余天来仍然让我感触良多。最近几年一直沉迷在保健品的策划工作中,没有过多的了解和涉及OTC产品的销售工作,这一圈下来深刻地感觉到了OTC市场的巨大变化,很多陈旧的经验在短短的二十几天里得到了彻底的更新。

这里将我二十几天来的所见所闻所想记录如下。

在药品保健品行业中,习惯上我们将保健品理解为“炒作产品”,那是因为保健品的利润空间较大,且往往依靠大范围、高频次的广告拉动,在短时间内将推动销售业绩呈爆炸式增长,从而最快赚取利润,最小投入成本。

其实,在整个医药行业中,保健品并不是主流,因为在保健与治病之间,治病是刚性需求,而保健是弱性需求。虽然这几年全民保健意识有所增强,但其市场规模远不及药品,加之过分的市场挖掘和虚假的广告宣传,使保健品行业正在走入死胡同,前景不容乐观。反观药品行业,虽然占据了“刚性需求”这一绝对优势,但低水平重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以及过度竞争也使药品行业的现状不容乐观。结合我这么多年对药品保健品行业的从业经验,针对OTC产品的销售粗浅的谈几点认识。

【策划为先、投放在后】

OTC产品与保健品在产品广宣方面的最大区别是:OTC产品要么没有品牌,在大品牌的树阴下生存,吃点残羹剩饭;要么就是央视投放辐射全国。这是两种极端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OTC产品的同类竞争品太多,加之主要的竞争空间局限在药房内,做广告不仅自己受益,同类产品也受益,得不偿失。所以,除非是国家保护类产品或具备其他产品无法超越的核心技术的产品,才有做广告的可能。

那么,新入市的产品是不是就不能作广告了?不然!如果是完善的策划和精准的广告投放策略在局部市场是非常可能成功的。这里讲一个我曾经的案例,以便参考。

在惠丰药业时,该厂有系列儿科产品计十余个,涉及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厌食、腹泻、咳嗽、清火等几大门类。其中小儿氨酚伪麻分散片是为国家三类新药(剂型类),在之前一直都是该厂的核心产品。06年,正是好娃娃系列产品大范围推广时期,相关产品的广告铺天盖地。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和策划团队计划在局部地区跟进,借好娃娃的东风做自己的产品。于是,针对公司儿科系列产品的整合就开始了。

首先,我们申请注册了“惠丰贝康”商标,将公司所有儿科产品进行商标统一;其次,将小儿氨酚伪麻分散片作为品牌群的主打产品重点策划。在策划过程中,充分挖掘“分散片”这一独特剂型,提炼了“儿童感冒药也可以换一种喂法”的USP,并扩展出了“伴着牛奶喝、伴着果汁喝等”卖点,直打“儿童喂药复杂”这一操作难题;然后,在终端推广过程中,借助了惠丰堂连锁药房(惠丰集团分公司)七家连锁店,并配置了大号量杯一只,展示产品若干,针对询问顾客给予现场掩饰分散片水中分解过程,并请消费者亲自体验产品“无味不苦”的特点,非常方便喂食;最后,特别挑选了七位经验丰富的终端促销小姐,简单的培训之后就马上上岗了。

自11月分在呼和浩特销售开始后,第一个月七家门店累计销售90余箱(200盒/箱),随后每月的销售均以成倍数增长,11月至第二年2月底,感冒药销售期结束,该产品实现销售数量1500余箱,实现销售收入约350万元(11.5元/盒),净利润约280万元左右。同时在小儿氨酚伪麻分散片的带动下,产品群中其他各类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不仅后期增长势头良好,“惠丰贝康”也在呼市地区建立了品牌知名度。而在整个销售期中,公司没有作过一条广告,直接投入的除了量杯及一些产品宣传单之外,几乎没有,投入的成本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通过这个案例,我总结了一条经验:产品策划得当,在局部市场就可以杀出一条血路。

【局部突破,以点带面】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开发区等功能性区域的不断集中,城市的功能被逐渐分化,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模块化区域。这就出现了“商业集中、住宅集中、工业集中”等特点,这一形式的出现,给以终端推广为主要手段的OTC营销带来了新的课题。

过去,药房主要集中在人流量大的城市核心路段或比邻商业区,所谓“地理位置优越”的意义就在于此。但是,最近几年随着城市内的住宅区开始集中,社区管理不断完善,很多药房的布点开始向大型人口密集型的成熟社区靠拢,这使得消费需求和购买力更加集中。

所以,未来的消费需求将会向“模块化、需求集中化”方向发展。过去的“人流等于销售”的意义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取而代之的是“集中产生购买”。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OTC产品的网络布局也应针对性调整,改变过去进“规模药房、人流量大的药房”转而进入密集型社区内的药房或门诊。

在具体的终端操作过程中,应以社区药房为阵地,实施“社区的重点突破”,把一个社区做透、做稳,再走入第二个社区。在另一层面上,这也是终端营销资源集中突破的表现。

将OTC营销的阵地直接推向消费者,通过多种形式的促销、品牌营销活动,使局部社区的目标群体快速认知和了解品牌,形成忠实的购买,达到“做一个社区、抢一片份额、稳一批顾客”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把目标群体做深、做透,建立稳定的市场份额。

【突围连锁】

最近几年,随着连锁药房跑马圈地,在市场核心地段或商业中心区基本完成了市场的布局。在一些省会的核心城市里,连锁药房占据了商业中心地段,同时还在人流量大的街道布点。多家品牌药房在重要地段呈现“犬牙交错状态”。比如在杭州市忘江路上就有开心药房、天天好、老百姓、三九、海王星辰、尽心等六家药房,而前后距离相差不过几百米。如此高密度的药房布局,对于产品销售而言,是个新的挑战。

过去,由于连锁药房少,所以市场上核心地段基本被一些私营药房占据着。但随着连锁药房携带强大的资本实力开始市场布局,实力弱的药房或被吞并成为了连锁药房的加盟店,或被赶到了离市区较远的城郊结合部勉强过活。实力强大的勉强生存了下去,但这样的药房凤毛麟角。在杭州市区不过10多家。生存下来的药房基本都以追求产品高毛利率,尤其偏爱炒作类的广告产品,对于药房来说,借助炒作产品既宣传了药房又得到了利润,两全其美。

知名的连锁药房对新品有非常严格甚至是苛刻的入场条件,比如:产品扣率基本在40%左右,同时每一盒产品还需要缴纳3块左右的提成,每一个品种的进场费大约是3000——10000万元不等。对于一个想你入市的产品,光进入连锁店的前期投入就得10多万元,如果是多品种的产品群,这一项费用还会个高。

即便是进入了连锁药房,产品销量也未必有保证,因为利益的刺激不够。道理很简单:药房虽然每一盒产品收取了3元左右的销售提成,但这3元未必就能真正给到终端促销员。好一点连锁药房可能给2元作为促销员的提成,差一点的药房也许只有1.5元。这样就直接导致了终端销售员对产品促销失去积极性。终端优势也就无法体现出来。同时,药房还不许厂家直接与终端促销员接触,这就使过去OTC产品赖以生存的“现金提成”失去了效果。

品牌OTC产品不会受到这样的影响,因为品牌药物有上线广告的强力拉动;而新入市产品在没有上线广告拉动的情况下,妄图依靠终端强推动,在连锁药房恐怕是行不通了。因为,40%的产品扣率,加上3块的提成已经使产品的利润很低了。在摊销了入场费、销售成本之后,销售第一年可以保证少亏损就相当不错了。

面对连锁药房的堵截,新入市产品应该采取何种策略突围,为自己找到新的销售途径呢?我认为三方面问题应该考虑:

农村包围城市

省会城市从城郊结合部逐渐向市区扩散。虽然城郊结合部的市场潜力不如市中心大,但相对市中心激烈的竞争,城郊结合部的竞争程度反而较小,产品比较容易站稳脚跟。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在城郊结合部人口密集的村镇里进行义诊类的服务和宣传,不仅成本较低,且效果较好,容易建立产品知名度和稳定的消费群体基础。

紧贴大社区

避开人流量大的商业中心区或街道,进入人口稠密的社区,实施连锁药房的“单店布局”。这样对企业而言似乎有点亏了,给了那么多进场费,只进了不多几个药房。其实细算起来,“精兵路线”的效果要远远比“大撒网重点培养”强的多。

首先,精兵路线在布局上将市场以“药房为中心划分为若干区域”,这些区域里有比较集中的目标消费群体,有利于集中销售,并减少分散销售带来了终端拦截因素;其次,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几个药房上,目的就是提高单店的销售业绩,集中一个点做强做透;最后,集中仅有的宣传资源,以单店为中心呢,辐射社区,形成“区域的宣传优势”,快速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刺激销量。

渗透式宣传

新品入市,在没有大范围广告宣传的情况下,采取渗透式宣传,逐步建立知名度是个理想的选择。所谓渗透式宣传,是以大型社区为阵地,采取义诊、赠送、科普宣传等手段,对目标顾客群体进行点对点沟通,使其快速了解产品,并形成长期购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