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发展较快地区农村变革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集中起来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通过农业产业化,创办工商企业,发展非农产业,把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农村经济变革融合在一起,使农村生产力水平得以大幅提高,自身的积累和投资能力大大增强;在改造小农生产和自然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使工业化、城镇化同促进农村全面发展融合在一起,从根本上逐渐消除城乡间的界限。
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明确地把实现“一体化”作为处理未来城乡关系的根本要求和追求目标,作为现实中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真正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村和农民为主要变革的领域与主体,在解放农村生产力、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中寻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动力源泉,避免传统城市化模式中农民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和农村不断被边缘化的现象;就是要把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农村和城镇共同发展格局;就是要构建农村变革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一部分农民在依托农村而较少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迈进,逐步经历由“离土不离乡”向部分“离土离乡”和完全“离土离乡”的过渡,使传统的城乡矛盾在国家控制下逐步得到化解,避免大批失地、无业、无资农民盲目涌向城市;就是要正确把握城镇建设、中小城市发展与大城市之间的关系,既要强化大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又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形成中小城市和城镇对大城市的支撑,避免城市空间和功能上的不合理以及小城镇建设中的不科学现象。
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新农村建设,根本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形成与这一战略目标相衔接的完善的措施和对策。
正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实践和群众反映看,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急”。对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工作上操之过急,缺乏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二是“偏”。对目标的全面性、完整性认识不够,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偏重于新村规划和村庄整治,对发展生产、农民增收、深化改革等任务重视不够。三是“冒”。脱离当地实际,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盲目攀比发达地区,把标准定得过高。四是“同”。不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不区分轻重缓急,一种模式,一个步调。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
抓住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一是抓好农业生产,切实让农民得实惠。重点抓好生产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多下功夫。为此,应继续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二是突破资金投入瓶颈制约。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土地征用制度改革。适应取消农业税的新形势,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四是真正把决策权交给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向和物资运用都应让农民知情,接受农民监督。五是搞好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注重实效。进一步细分地域类型、工作措施,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和总体要求。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基于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不断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稳定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保障国内产业和供给安全;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多元模式。
拓宽农业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开发农业在特色产业、生物质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方面新的产业形态,构建现代大农业产业体系,把农业基础建设好、发展好、巩固好、维护好;立足产业特色和地域条件,发挥产业优势,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推进规模扩张,形成产业群;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或集团,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体系,不断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实现农业科研与推广应用的有效对接;用现代科学文化、科学技术武装农民,着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秦皇岛能够协办2008北京奥运会,得益于城市自身的优势和独特的魅力。“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之花,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找到了盛开的土壤。
优良的生态环境。秦皇岛是清新幽雅的园林城市。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蓝天与绿地相映、碧海与金沙成趣。三个城市区沿海岸线依次分布,以绿色林带相隔,呈组团式布局。这里拥有中国北方最好的沙质岸线和滨海森林。避暑胜地北戴河,有着“一湾金沙环碧海,两山绿树掩红楼”的迷人景色。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4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2%。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连续五年超过350天,被誉为中国“长城海滨公园、休闲度假中心和滨海观光胜地”。
厚重的历史文化。秦皇岛因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求仙至此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皇帝名号命名的城市。三千多年的历史,给秦皇岛留下众多的文化古迹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境内250公里长城集水中长城、平地长城、高山长城于一身,荟萃了万里长城最精华的部分。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关,是万里长城古军事防御体系保存最完整的部分,为“中国三大古城”之一。北戴河自1898年被御批为旅游避暑区,至今已闻名遐迩百余年,一代伟人曾在这里留下《浪淘沙・北戴河》的著名诗篇。秦皇行宫遗址、秦皇求仙入海处、长城博物馆、名人别墅等名胜古迹吸引无数海内外人士驻足流连。
良好的体育基础。秦皇岛是热爱体育的城市,拥有良好的体育运动传统和群众基础。近年来,秦皇岛成功承办了10多项国际赛事及20多项国家级赛事,积累了丰富的赛事组织经验。能容纳3.2万人的秦皇岛奥体中心体育场是京外赛区第一个投入使用的奥运场馆,地处滨海地带,距大海零距离,是名副其实的海景赛场。赛区完善的场馆及配套设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奥运后,秦皇岛奥体中心将完善成为集体育赛事、娱乐休闲、大众健身为一体的体育主题公园,面向公众开放。秦皇岛还建成了一批体育健身场所,为市民创造了良好的健身环境。目前,秦皇岛正借奥运契机,努力打造“体育名城”。
关键词二:机遇
借奥运之帆,推动发展之舟,是秦皇岛筹办奥运伊始便确立的理念。
首先是借助奥运,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绿色奥运”,秦皇岛主攻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污染少的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巩固提升金属压延、粮油食品、玻璃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战略支撑产业,培育发展港口物流、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其次是借助奥运,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近年来,秦皇岛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7年底,累计投入280亿元,用于城市道路、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生态环境等基础建设。今年又全面实施迎奥运“环境建设十大提升工程”和“城市建设十大精品工程”,高水平建设和管理城市,城市功能和形象得到全面提升。
第三是借助奥运,加大招商引资步伐。秦皇岛是一块投资创业的热土,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承办奥运会,本身就是对秦皇岛全方位的宣传,以此为契机,秦皇岛将进一步宣传投资优势和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各方客商来秦投资兴业。
第四是借助奥运,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奥足赛筹办过程中,全市参与,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和关注体育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城市向心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干部队伍得到锻炼,政府执行力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关键词三:环保优先
秦皇岛是生态宜居的乐园。作为著名滨海旅游城市,秦皇岛十分重视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秦皇岛不断加大环保投入,逐步建立“点状监督、量化管理、责任到位、公众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有规划、有步骤地完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开展河流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等专项治理。为了解决煤炭运输对环境的污染,秦皇岛把治理煤尘污染作为全市环境治理的关键环节,试验成功并全面应用了“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抑尘效果非常明显,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高度重视水源地和海水浴场水质保护,全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各海水浴场水质优于国家标准。开展“绿色秦皇岛”建设,营造城市森林,为奥足赛事成功举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关键词四:城市开放大通道
秦皇岛地处华北、东北地区的结合部,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作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秦皇岛正围绕做好沿海城市和沿海港口两篇大文章,依托区位优势,全面打开对内对外开放大通道。
港口方面,百年老港秦皇岛港已跻身世界2亿吨大港行列。目前正按照“以工促港、以贸养港、以城育港、以港兴市、港城一体、加快发展”的新思路,在保持秦皇岛港煤炭运输主枢纽港地位的同时,调整岸线布局,完善港口功能,大力发展集装箱和杂货运输,推动秦皇岛港向多功能、现代化、环保型、综合性国际港口转变。启动实施“西港东迁”,西港区整体向东搬迁,建设现代化、专业化的深水专用泊位和大型集装箱港区,将搬迁后的西港区调整为生活岸线,开发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功能新区。在巩固已有秦皇岛至韩国仁川、秦皇岛至日本关东航线的同时,积极培育开通秦皇岛至广州等南方港口城市的国内集装箱班轮航线,开辟远洋国际集装箱航线,扩大与俄罗斯、蒙古、中亚各国的国际集装箱转运合作。
公路方面,正在构筑以京秦、沿海、承秦“大”字型高速公路为主干的交通网络。沿海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将成为东北通往南方各省最便捷的一条过境交通大通道,可将秦皇岛港、曹妃甸港、天津港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环渤海港口综合航运规模优势。正在启动建设的承秦高速公路,可使内蒙古中东部、辽宁西部、承德和张家口地区的资源快速输送至港。
铁路方面,规划中的津秦客运专线将于2010年6月底通车,通车后年客运输送能力将大大增强,从而实现真正的客货分线运输,拉近秦皇岛与北京、天津的距离。连接青龙满族自治县山神庙与辽宁省凌源市刀尔登的山刀铁路,已列为全省“十一五”铁路建设规划,建成后,可以增加内蒙古、辽西大宗货物往来。
空运方面,依托山海关机场,相继开通了至上海、深圳、石家庄等地的数条国内航线和至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旅游
包机航线。目前,秦皇岛正在启动建设专用民航机场,实现秦皇岛空港的全面开放。
关键词五:黄金海岸新区
黄金海岸,位于昌黎县东南面的渤海岸边,自然地理条件独特,有中国北方最优质沙滩海水浴场、世界罕见海洋大漠,有我国目前最大的泻湖“七里海”,还有十万亩连绵葱郁的滨海林带,是中国最美的海岸之一。
秦皇岛在这片美丽海岸启动了黄金海岸新区建设,将与周边的唐山曹妃甸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实现错位发展,实施资源整合、城乡统筹策略,优化滨海地带“一带四组团”串珠式发展的空间布局,成为秦皇岛未来建设和空间拓展的核心区域,打造以人文和生态为核心的中国北方休闲旅游文化新区。
关键词六:沿海强市
作为河北省三个沿海城市之一、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重要城市,秦皇岛以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新秦皇岛为总目标,全面推进以实力、活力、魅力、竞争力为标志的沿海强市建设。
在产业发展上,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发展洁净产业,主攻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建设“三个基地一个中心”,即中国北方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港口物流集散基地和生态休闲度假中心;在港口发展上,调整岸线布局,完善港口功能,大力发展集装箱和杂货运输,力争把秦皇岛港建设成为多功能、现代化、环保型、综合性国际港口;在城市发展上,坚持高标准、高水平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一带四组团”的城市格局;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有效解决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保护好海洋、河流、水源地等生态系统,营造城市森林,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在城乡协调发展上,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支持各县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壮大县域经济,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在改善民生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让群众的幸福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具有秦皇岛特色的发展之路。
秦皇岛将构建五个发展新格局:一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的现代产业新格局;三是产业特色鲜明、县域实力增强、农民增收致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新格局;四是一带三轴四组团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五是关注民生、发扬民主、促进民和、保障民安的和谐发展新格局。